这里所指的哲学,主要是指《易经》《道德经》等。《易经》中日: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极拳之所以称太极拳,就是指太极拳之行拳符合两仪、四象、八卦之准则。太极拳又叫“十三势”,是指太极拳含八卦、五行,合八五之数而谓之十三。张三丰祖师在《学太极拳须敛神聚气论》中曰:“太极拳总势十有三:拥、俘、挤、按、采、捌、肘、靠、进步、退步、右顾、左盼、中定,按八卦五行之生克也。”所以我们在习练太极拳时,应把两仪、四象、八卦、五行在招势中体现出来。
自己在十数年习拳和观看其它拳友练拳中感到:两仪和五行比较容易理解,练拳时也较容易注意到,但八卦却往往没有能体现出来。太极拳中“八卦”指的到底是什么?怎样体现出来?我是习杨氏太极拳的,现仅以杨氏太极拳来谈谈自己的理解,以期收到抛砖引玉之效。
太极拳有八法。以拥俘挤按喻八卦中之乾坤坎离四正方,以采捌肘靠喻巽震兑艮四斜角。掤捊挤按怎么喻八卦中之乾坤坎离四正方?采捌肘靠又怎么喻巽震兑艮四斜角呢?请看看下面这张***:
下***为一后天八卦及对应的太极拳八法***,乾坤坎离对应了北、南、东、西四个正方向,巽震兑艮对应了东北、西南、西北、东南四个隅角。
在太极推手中,“拥劲”:当对方按来时,横臂边化边引承接对方之按势,是向前而上的方向。“捊劲”:捊为收回之意,“捊劲”补掤劲之不足,随对方进攻方向顺势左旋腰转体后坐,引捊对方前扑跌到己身后方,是向后而下的方向。“挤劲”:挤为挤压对方,随对方捊势,将后手掌根贴于前手脉门,横臂合力向对方胸部挤出,是向前而上的方向。“按劲”:太极拳中之按,为当对方挤来之时,先往后一引,待查觉对方撤劲时即顺势往前按去,是先向后而下,再向前而上的方向。拥捋挤按之劲力都是施向或前、或后的正方向,故寓八卦中的乾坤坎离四个正向。
“采法”:捊中含采,边捊边执握对方腕肘,向自身的左(或右)斜沉,使之前仆跌倒,是斜而下的方向。“挒法”:以手背侧击对方为例,在推手练习中并不表现出来,只存在于意念变化中,是斜而上方向。“肘法”:当我捊对方,他顺势逼近靠来时,我可以用肘尖击其胸肋,在推手练习中亦不表现出来。因其是顺捊势斜靠,我用肘尖也就亦是斜击,是斜而向上的方向。“靠法”:以肩部靠人胸部,当对方捊我手臂时,顺势用肩靠击对方胸部,是斜而下的方向。采挒肘靠之劲力都是或左、或右的斜方向,故寓八卦中的巽震兑艮四个斜向。当然在推手练习中,掤捊挤按采挒肘靠并不是各自孤立的,而是相互交融的,掤捊挤按中暗含采捌肘靠,采捌肘靠中亦喑含掤捊挤按。在这里不是讨论推手,就不再多叙。
在杨氏太极拳传统套路的演练中,手眼身步都应对应四正、四隅这八个方位,尤其是每一式的定式,更不能随意偏离这八个方位。在演练太极拳套路时,并不是单为了摆出“八卦”,而是在太极拳的“根”
——“太极”中有“八卦”,只有按“太极”的规律来练习太极拳,才能做到拳架的“中正安舒”、“松腰落胯”、“轻灵园活”等重要要求。太极拳有“四功四法”:四法者——手、眼、身、步;四功者——心、神、意、气。在演练太极拳时,“四功”是指导“四法”的内涵,存于内;而“四法”则是具体体现“四功”的表像,显于外。两者相辅相成,实为不可分离的一体。在“四法”中,“步”是太极拳的根基,太极拳论曰:“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根基扎得牢,夯得正,才能打得出好的太极拳,练得成太极功夫。练拳时要特别讲究脚下的阴阳变转,同时还要注意按八卦的方位来出脚落脚,只有这样才能正确规范的练好太极拳。下面以几个拳式来说明之:
“揽雀尾”中的拥捋挤按四式和推手中的一样,寓八卦中的乾坤坎离四个正向。所
以在演练拥捋挤按时,一定要注意把劲点及意念的方向施正了,不要施向了斜方向;“野马分鬃”中的采挒和暗含的肘靠,寓八卦中的巽震兑艮四个斜向。所以这里的采挒肘靠的方位和意念一定是斜的方向,不要成了正的方向。
当我们面向正南开始练拳时(面向正南是最佳的练拳方位),“揽雀尾”:“左拥”定势胸面朝离位(正西),左手、腕、臂成一园弧拥向干位(正南),左脚膝尖,脚尖对干位(南)稍内扣,右脚膝尖,脚尖对离位(西)稍内扣,两脚掌踩在乾坤(南北)一条直线上成侧弓步。“右掤”定势胸面朝离位(正西),右手、腕、臂成一园弧拥向离位(正西),右脚膝尖,脚尖对离位(正西),左脚膝尖,脚尖对震位(西南),两脚掌骑在坎离(东西)一条直线上成正弓步。“捊”、“挤”和“按”式皆是正进正出,对应坎位(东)和离位(西)。
“野马分鬃”用了“采”和“挒”还蕴含有“肘”和“靠”,在行拳时就应打出巽、震、兑、艮四个隅角。右“野马分鬃”定式时,胸面朝离位(正西),左脚尖对离位(正西),右脚尖对兑位(西北),两脚骑在东南、西北一条斜线上成右侧弓步;右掌阳掌指尖指兑位(西北),左掌阴掌指尖指离位(正西)。左“野马分鬃”定式时,胸面朝离位(正西),右脚尖对兑位(西北)微内扣,左脚尖对震位(西南),两脚骑在西南、东北一条斜线上成左侧弓步;左掌阳掌指尖指震位(西南),右掌阴指尖指掌离位(正西)。
除了“揽雀尾”、“野马分鬃”之外,在其它的式子中又怎样来体现太极拳中的八卦呢?我认为弄清这一个问题,并在练习中体现出来,可以大大的提高我们的拳艺,是十分重要的。
以“搂膝拗步”为例。“搂膝拗步”的步法是太极拳的基本步法,其“迈步如猫行”充分展示了太极拳脚的阴阳变转,是检验拳者水平的重要标尺。拳者在做到“迈步如猫行”的阴阳变转的同时,还要注意落脚的方位。左“搂膝拗步”定式:当胸面朝正东(坎位)时,则应鼻尖对正东(坎位),目视正东(坎位),右推掌正东(坎位)。左脚膝尖,脚尖对正东(坎位)成正弓步;右脚膝尖,脚尖对东南(艮位)膝微屈成箭步。两脚掌与肩同宽。转右“搂膝拗步”定式时:胸面仍朝正东(坎位),则应鼻尖对正东(坎位),目视正东(坎位),推掌正东(坎位)。右脚膝尖,脚尖对正东(坎位)成正弓步;左脚膝尖,脚尖对正东北(巽位)膝微屈成箭步。两脚掌与肩同宽。做正确了,拳者会感到腰胯松沉,身子“中正安舒”,拳势舒展大方,给人一种武学的美感。但如头胸手脚的方位相互对应不准确,不但观者会感到拳者的身姿十分别扭,拳者自己也会感到腰胯扭拧,不能“松腰落胯”,更无“中正安舒”可言。
前面谈了一些在演练太极拳时怎样把“八卦”体现出来,但我更想阐明的是:“宇宙一大太极,人一小太极”,人要融入宇宙这个大太极中,但也不能完全失去了人这一小太极的积极作用。难道当人们遇到一些自然灾害时,就为了顺应自然而任其摧残,而不去主动防御或自救?当然不是。在演练太极拳时也是同样的道理,我们要尊敬先贤们以大智慧编创的,使我们极大受益的这套拳,研习其博大精深的拳法拳理,但也不能被古代哲学所束缚。而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用我们现代人的观点,现代人的思维去理解,去实践,才能让太极拳随着时代的前进而发扬光大。在演习太极拳时,并不是宇宙这个大太极带着人去团团转,而是人这个小太极从起式开始去发动并一式接一式地去演练下去,最后又由收式停止下来,所以拳者要有以自我为主导的意识。(这里所指的主导意识,是指练拳时的意念,一定要是自己的。例如“舍己从人”,是自己有目的去“从人”,以迭加对方所施之力而增加自己扼制对方之力,达到制敌之效。并不是别人让你舍己去从他,如按后者理解,就只能是让对手任意宰割。)
学太极拳如能多懂些易经、道德经的知识当然是最好的,可使打出的拳更有内涵。但并不要求、也不可能要求每个习拳者都去读通这些较为深奥的古哲学经典,那么我们在习拳时又是怎样去体玌出太极拳中的“八卦”来呢?这就要像我前一页中所讲的:在演练太极拳时要发挥自身这个小太极的重要作用,用我们玌代人的观点,玌代人的思维去理解,去实践,就不难做到既遵循先哲们规划好的拳路,演示出太极拳中蕴含的阴阳两仪、四象八卦,又不用为花过多精力去学通易经、道德经等古哲学经典。
我们把“八卦”在太极拳中的运用,暂且先只理解为八个方位,不论它是乾、坤、坎、离、巽、震、兑、艮,还是南、北、东、西、东北、西南、西北、东南,我只把自己定为一个核心,在我这个核心周边就有前、后、左、右、左前、右前、左后、右后这八个方向,只要我在每一式的行拳运步时是对正了这八个方向,该正的(如“揽雀尾”的掤、捋、挤、按)绝不斜,该斜的(如“野马分鬃”的采、挒、肘、靠)就绝不正,其实这样也就很准确地符合了“八法”及“八卦”的要求。具体来说就是:当练拳开始预备式时我们选择对正了一个方位(当然最好是正南方)之后,在之后各式的的定式时,头、胸面、眼、手、膝、脚尖,都只应对正我们初定的方位的前、后、左、右、左前、左后、右前、右后这八个向,而不应随意偏移。以胸面为基准,头、眼方向只有和胸面一致、成45度、成90度(受生理结构限制,实际不到90度)这三种关系;手和胸面只有一致、成45度、成90度三种关系;膝、脚尖和胸面亦只有一致、45度、90度三种关系;两脚之间则只有45度和90度(或稍小于90度)这两种关系。例如:做“揽雀尾”和“左掤”定式时,头部与胸面一致,左手与胸面约成90度,右手与胸面约成45度,左膝、脚尖与胸面约成90度,右膝、脚尖与胸面基本一致,两脚间夹角接近90度。“左搂膝拗步”定式时,头部与胸面一致,左、右手与胸面一致,左膝、脚与胸面一致,右膝、脚与胸面成45度,两脚间夹角成45度。也只有这样,我们在行拳时才能真正做到“立身中正”、“松腰落胯”,自己也能感到气定神闲、中正安舒,我们的拳艺也才能随之提高。
“在抱虎归山”一式中,为什么拥捋挤按又都是施在了兑位、艮位的斜方向上了呢?这说明创拳的先哲们,并不拘泥于八卦固定的卦位,而是灵活地根据具体的拳路变化来选择卦位。如由“十字手”转180度而展开“抱虎归山”,则可使拥捋挤按施在干位、坤位,满足正方向的要求,但这样编排右脚就由中央“脾土”位沓向了北方“肾水”位,寓以土堵水则水路不通,即习练者经络被堵而不通之意,犯了道家养生丹功向北方运步之忌,故权衡轻重,由“十字手”只转135度来展开“抱虎归山”,以避开这一大忌。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这也体现了人自身这个小太极的主导性。当演练“抱虎归山”时,拳者自身胸面正对西北方时,西北方就是你这小太极的正面,东南方就是你的后方,棚捋挤按施向的方向也就成了前、后这个正方向了。
可能会有拳友认为我在这里讲些方位,谈些角度,尽是一些空话。一来本文所讨论的“八卦”本质就包含八个方位,不论方位、角度,又该论什么?二来请有怀疑的拳友试一试,如不对正这八个方位,或头、胸、手、膝、脚之间的相互关系不按上面所谈的去做,究竟会出现一些什么?能不能练出好的太极拳?
让我们共同努力,学习先哲们在太极拳中蕴含的精髓,用现代人的观点,现代人的思维去理解,去实践,让我们祖国的这一伟大奇葩
——太极拳更为普及,更为发扬光大。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试论太极拳中的“八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