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城乡篇1
一、以统筹城乡***建来统筹城乡发展的必要性
以统筹城乡***建来统筹城乡发展,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的根本要求,是解决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矛盾的必然选择,是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的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现实途径。
(一)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视角看,有必要以统筹城乡***建来统筹城乡发展。当前我国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日益加快,这说明我国的城乡经济基础发生了深刻变化。城乡经济基础的变化必然要求城乡上层建筑的变化。城乡***建作为城乡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也要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面对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我们必须统筹城乡***建,探索建立城乡互动、区域联动、功能互补、共同提高的基层***建工作新格局,这是当前***的建设面临的重大课题,也是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的建设的紧迫任务。统筹城乡***建必然会促进城乡的统筹发展,这是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的具体体现。因此,统筹城乡发展要求统筹城乡***建,并要求以统筹城乡***建来统筹城乡发展。
(二)从解决城市与农村二元经济结构的矛盾视角看,有必要以统筹城乡***建来统筹城乡发展。由于经济发展、历史文化等诸多原因,我国形成了以社会化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城市经济和以小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农村经济并存的经济结构,***的基层组织也被划分为城市基层***组织和农村基层***组织两大体系。近年来,随着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随着中央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我国经济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总体上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优势互补、共同提高的发展阶段,各类要素资源在城乡之间频繁流动,城乡发展出现了大开放、大流动和大融合的趋势。与此同时,城市和农村的干部、人才、***员等基本要素也随着劳动力的市场化频繁流动,寻找更能适合他们发展的空间和舞台。这些变化给***的基层组织建设既提出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挑战是说基层***组织遇到了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新思路新发展,那就是要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建新格局;机遇是指通过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通过统筹城乡***建,能够较好地解决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矛盾。因此,要彻底解决城乡二元结构、工农差别和城乡差距等现实问题,必须构建统筹城乡基层***建新格局。
(三)从***的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视角看,有必要以统筹城乡***建来统筹城乡发展。***的建设从来都不是空洞的、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历史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者相同历史时期的不同发展阶段,***的建设都要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与时俱进。这是***的建设的基本规律。当前,城乡生产方式、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出现了利益关系多样化等新趋势,使城乡基层***建面临着新的时代课题。同时,城乡基层***建也存在许多突出问题,主要表现为城乡***建融合度不高、工作规划和运行相对分离、资源配置相对分割,组织设置、***员教育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一体化进程缓慢等。只有统筹城乡***建,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统筹城乡发展。要统筹城乡***建,就必须对城乡基层***组织功能、***组织设置、***的活动方式和***员教育管理等进行调整改革,不断提高城乡基层***建的整体水平,使***的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更加适应,更加协调,更加融合,走出一条基层***建服务经济建设中心的改革创新之路。
二、以统筹城乡***建来统筹城乡发展的主要思路
以统筹城乡***建来统筹城乡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工作的部署和安排上,既要统筹规划,协调推进,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重点突破。当前应着力解决四个问题,即明确思路、健全组织、整合资源和构建机制。
(一)明确构建统筹城乡一体***建工作新格局的基本思路。从统筹城乡发展的角度来构建城乡一体***建工作新格局,要坚持改革创新,以整体的思路、系统的观点和开放的理念改进***的基层工作,不断调整城乡基层***组织设置,加强城乡***员动态管理,创新活动形式和方式,优化城乡资源配置,实现城乡互动,使统筹城乡***建与统筹城乡发展在指导思想上相互一致、在工作目标上相互协调、在工作成效上相互促进,在构建统筹城乡一体***建新格局的过程中,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共同发展。
(二)优化城乡基层***的组织设置。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农业产业化、城镇化、工业化步伐的不断加快,经济成分、经济主体日益多元化,人才、资金、技术、资源等各种生产要素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流动加剧,这就要求我们根据实际情况,不断优化组织设置。优化城乡基层***的组织设置,应该坚持地域相邻、行业相近、优势互补、便于教育管理和有利于发挥作用的原则。比如,实行村村联建、村企联建、村与社区联建等模式,建立“区域型”***组织;在产业链上、在专业协会中、在社区楼宇内,建立“产业型”***组织;利用网络资源,开展网上***建活动,打造融就业、服务、咨询、信息、培训于一体的交流平台,建立“网络型”***组织;在流动***员比较集中的劳务市场、商贸市场,采取单独建、联合建等形式,建立“流动型”***组织。这样的***组织设置,能够实现区域联动、城乡互动、共建共享、共同发展的目标。
(三)建立整合城乡资源的基层***组织互助体系。城市有资金、技术、人才的优势,农村有土地、资源、劳动力的优势。如何把城市和农村的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发展战略,就需要建立整合城乡资源的基层***组织互助体系。比如,可以开展“城乡手拉手、***群心连心”活动,使城乡***组织结对共建、城乡***员结对互助、城乡干部与群众结对帮扶,把城市的资金、技术、人才、项目通过组织链送到农村,把农村的土地、资源、劳动力充分利用起来,实现城乡资源的优势互补。再比如,在***建工作经费、***务管理人才等方面,引导城市支援农村;在活动场所、培训设施、教育网络等方面,实现城乡综合利用;在工作经验、技术信息、技能培训等方面,达到城乡互学共享,充分发挥城乡资源的整体优势,形成统筹城乡***建带动城乡共同发展的新合力。
统筹城乡篇2
城乡供水一体化
措施:2011年9月,独山县在距县城11.2公里之外的甲摆河建设应急工程。2012年初,又建设日供水10万吨的县城供水扩建工程。规划将全县分为北部、中部、中南部、南部四个供水区域进行科学供水,推进供水城乡一体化建设。同时通过招引民资对国企供水体制进行改革,实施供水一张网工程,供水管网向镇、村延伸。
成效:“十二五”时期,共完成水利投资4.7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2.2倍;甲摆应急供水工程、谭尧中型水库已建成投入使用,告别“旱城”历史;解决了农村饮水安全人口15万人;甲摆、洋蒙、尧弄、打渔河等一批大中型水库正加快规划建设。
城乡公交一体化
措施:按照“南北延伸、东西扩展、无缝连接、分步推进、全面覆盖”的总体要求,加大农村基础设施资金投入,全面实施村村通油路(水泥路)工程;科学布局城乡公共交通线路,合理设置农村公共交通候车亭等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公共交通枢纽客运站点,优化城乡公共交通网络;加强公交改革,优化便民服务,进行班线车改革。
成效:已建成通村油(水泥)路119条870公里,比全省提前3年、全国提前5年实现村村通油路(水泥路);成功引进城市公交、出租车上市营运,“的士进城、公交进镇、面的进村”全面覆盖。基本形成了以高速公路直达客运为主干,县际班线客运和城市公共客运为联接,农村客运为节点的通达城乡、互联互通的城乡客运网络。
城乡教育一体化
措施:2011年起实施“科教强县”战略,按照“小学分散、初中集中、高中聚集”布局,实施“三名工程”(名生、名师、名校),推行幼教集团化办学模式,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建设;修建全省第一家县级大学城,推进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同步发展;积极推行集团化办学模式,开放式办学。
成效:独山大学城一期完成,目前已入住上万学生;先后与广州大学附属学校、贵阳兴农中学等签署教育发展、联合办学协议,探索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与江苏海安县、南京师范大学等展开教育合作;突破了28年来独山学子没有被清华北大录取的“历史”,全县初中、高中教育成绩节节攀高,跻身全州前列。
城乡医疗卫生一体化
措施:积极探索实行集团化办医,对影山、基长、上司、下司、玉水、麻尾六个中心镇卫生院的医疗业务交由独山县医院和中医院托管;加强医务人员、资源配备和管理,结合县区划调整,从社区医院调配部分人员到中心卫生院,保证中心卫生院基本医疗业务开展;实行医疗业务和学习“双向制度”,县级两家医院下派专家到所托管医院进行“传、带、教”服务,四所分院轮回选派人员到县级医院进修学习,实现规范业务技术和诊疗水平。
成效:城乡医疗卫生一体化实现了群众就近就医的意愿,实现了“常见病不出乡”的目标;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成功创建二甲医院,县内留诊率达到86%;全民健康水平和出生人口素质不断提高,人口计划生育实现“双降”目标。
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
措施:积极调动金融、通信、广电网络等资源向镇村延伸,推进公共服务网点遍及全县每个村居,实现金融服务“镇镇有”、通信服务“户户通”。扩大金融覆盖面、加强城乡金融网点建设,促进全县经济金融的良性互动和健康发展;全面统筹发展有线宽带、无线宽带的普及应用,积极推行宽带进村入户的发展战略;全面启动有线数字电视县乡联网工程。
成效:目前已建成金融机构6家,全县共有银行服务网点49个,遍及所有乡镇;全县光纤覆盖率达100%,所有行***村及自然村通了宽带,解决了广大农村通信难、上网难等致富瓶颈问题;启动有线数字电视县乡联网工程,新建干线280公里,全县原18个乡镇***府所在地实现全覆盖,新增农村有线数字电视用户5000余户,建成乡镇四位一体化广播影视综合服务站四个,农村电商实现村村有。
城乡区域发展一体化
统筹城乡篇3
xx区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是建设长江上游空港强区,打造重庆一小时经济圈强势增长极,率先在xx市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城乡互动共荣、南北协调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难题的迫切需要。统筹渝北城乡发展,既是战略性任务,更是当务之重、当务之急。
一、xx区对统筹城乡发展的初步探索 (一)统筹思想越来越明确
面对典型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原江北县委、县***府在1986年就提出了服务城市、富裕农村、依托重庆、建设江北的指导思想。1995年撤县建区时,区委、区***府制定了依托老城、开发新城、以城带乡、城乡一体的四城战略,统筹城乡发展的思想较10年前更加明确具体。2007年,区委、区***府在1234总体发展思路中,作出了城市带动农村,南部带动北部的战略部署,并且在工作中全面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有效举措。当前,正在抓紧制定xx区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及其实施方案。渝北正朝着xx市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的目标奋勇前进。
(二)统筹措施越来越有力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渝北在xx市还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近郊大农村。当时统筹城乡发展,主要是依托重庆xx区开发建设龙溪,依托机场开发建设两路,走以地生财、以财建城、以城兴业、以城带乡的路子。进入新世纪以来,龙溪新城、空港新城、北部新城迅速崛起并呈融合之势,新型工业、现代服务业和都市农业强势推进,区域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以城带乡、城乡统筹工作显著发力。
1、强势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近年来,xx区大力实施工业强区战略和城镇化带动战略,以园区开发建设为载体,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步伐,形成了以汽摩产业为支撑的现代工业集群,以房地产业、商贸服务业为支撑的第三产业集中发展区,城市规模快速扩张,城镇面貌日新月异,统筹城乡发展的经济实力和人口集聚能力日益增强。
2、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瞄准重庆主城市民的菜篮子、果盘子和钱袋子,以现代农业园区为龙头,大力发展三色农业、畜禽林果业、生态旅游农业等都市型农业。承接园区大工业,创办了8个中小企业创业基地。通过努力,城乡产业融合互动格局正在形成。
3、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实施了一小时渝北和村村通公路建设,人行水泥便道院院通建设,电视信号和电话线路村村通建设,镇街集中供水和村级分布式供水工程,农房改造和沼气池建设等三改一建工程,以土地整理和水利设施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等,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普遍得到改善。同时,实施了小城镇改造,中小学和农村卫生院危房改造,中小学寄宿学校建设,镇***府办公场所和镇文化中心建设,村级公共服务中心等建设,农村公共服务条件有了明显改观。近年来,城区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设施正在加速向农村延伸。
4、高度重视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和社会保障制度建设。2006年,我区率先在全市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行三免一补(免学杂费、教科书费、作业本费,对贫困家庭寄宿学生补助生活费),每年为群众减轻负担3000多万元。2003年,渝北作为全市首批6个试点区县,开始探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机制,到2006年,参加人数达41.4万人,参保率达到81.59%,区级财***补助1286万元。2005年,率先在全市实施农村低保制度,财***拨款424万元,让11000人得到***府生活救助。此外,还建立和完善了农村五保供养、城乡医疗救助、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地质灾害避险搬迁救助等社会保障制度,农民享受到的文明成果一天比一天多。
5、积极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全区初步建立起了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体系,实现了城乡统一的就业管理和服务。健全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机构,加强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的领导和服务。加强了培训基地建设和培训工作,对23000名农村劳动力进行了免费培训。到2006年底,全区29.8万个农村劳动力中,在外务工经商农民达到15.7万人,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达1473元,占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0%。务工经商收入成了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
6、公共财***尽力向三农倾斜。近几年来,实施了向镇街倾斜的财***体制调整和改革,在保工资、保运转、保稳定基础上,区级财***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倾斜、向农村社会事业倾斜、向农村社会保障倾斜的力度越来越大。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区级财***投入农村的资金高达5.8亿元。在近几年中,我区公共财***向农村投入的资金总额年年居全市第一。
(三)统筹效果初步显现
通过统筹城乡发展的有效探索,我区工业化和城市化、城市化和农村现代化互动步伐加快;农村人口就业转移和居住转移有序推进;农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发展;农村居民生产生活条件日益改善;统筹城乡发展的承载能力日益增强。通过20年的发展,xx区地区生产总值由1986年3.4亿元、1996年28亿元,到2006年猛增到183亿元。财***收入由1986年3531万元、1996年1.1亿元,到2006年增长到10.6亿元。城镇面积由1986年0.4平方公里、1996年11.3平方公里,到2006年扩展到72平方公里。城镇人口由1986年0.5万人、1996年11.9万人,到2006年上升到37.35万人。
二、渝北现实城乡差距与原因透析 (一)渝北现实城乡差距
1、城乡发展速度差距拉大。近年来,xx区抓住机场建设、重庆主城北移、重庆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北部新区建设等重大机遇,城市规模迅速扩张,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城市经济发展迅猛,重庆都市风貌展示区已显雏形。与此同时,区委、区***府采取特殊措施狠抓三农,农村经济社会自身纵向比发展较快。由于广阔的农村制约的因素较多,发展变化远不及城区,个别边远山区农村甚至仍然山河依旧。城市象欧洲,农村象非洲,是我区城乡发展差距最形象的描述。
2、地区收入和居民收入差距扩大。2006年,在全区10.6亿元财***收中,北部地区拥有50万人口的20个镇仅占3%,南部地区40万人口的6个街道却占了97%,个别镇全年财***收入不到10万元。相反,20个镇均吃区级财***补贴,财***支出占了全区的30%。2006年,我区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93元,比2002年的7309元增加4184元,每年增收1046元;同期农民人均纯收入3604元,比2002年2622元增收982元,每年增收243元。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差距成倍数扩大,由2002年2.6:1上升到3.2:1,已经超过了国际公认的3.1:1的警戒线。
3、城乡居民国民待遇差别过大。据专家统计,由于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等原因,城乡居民待遇差别有47项之多。一是在财***投入上倾斜市民。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建设往往是民办公助,农民既出资又出劳,城市类似建设从不让市民掏腰包;城市居民低保、社区干部待遇、复员退伍***人安置金等大大高于农村同类人员标准。二是在劳动力就业上歧视农民。一些行业和工种限制农民就业,农民工遭受不同程度的工资歧视、雇佣歧视和***治歧视。三是社会保障差距明显。城市居民基本可以享受以各种保险为核心,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的社会保障***策。农村除低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及相关救助制度外,养老保险等不少保障制度缺失。尤其是进城务工农民,难以与城市职工同等享受各类社会保险。据区农业局统计,用人单位没有为我区农民工购买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的比例分别为83.5%、87.7%、94.6%、92.4%。四是享受教育等社会事业资源不平等。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优势资源高度集中于城区,农村接受教育和医疗、享受文化生活的条件与城区相去甚远。尤其是进城务工农民的子女难以就地入学。资料显示,农民工子女在城区入学,平均每学年学费为2550元,人均借读费、赞助费1526元,农民工家庭难以承载子女就地入学之重,被迫让幼小子女留守家中。
(二)城乡差距原因透析
1、地理环境影响。渝北位于长江北岸与嘉陵江东岸的三角地带,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华蓥山脉、铜锣山脉、明月山脉纵贯南北,将渝北切分为两大纵向系统。在145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平坝、台地、水体共占10%,丘陵50%,山地40%。东南地区地势较平缓,靠城依江,占地理之优,为此,重庆绕城公路内486平方公里面积已纳入主城规划,并在全速建设,重庆北部XX区已在这一区域逐渐崛起。北部山高沟深,东部被铜锣山脉和明月山脉阻隔,且离城区较远,这近1000平方公里区域在短期内要与南部发展同步,由于制约因素十分明显,因而显得非常不现实。由此可见,特殊地理环境决定着我区城市与农村、南部与北部的发展差距,也决定着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这种差距难以缩小和消除。
2、经济承载能力制约。渝北由原江北县嬗变而来。渝北在历史上一直是农业大县,工业和城市不发达。渝北城市发育于1985年龙溪开发,转折于1992年两路城南建设,加速于2000年北部新区设立。渝北现代工业起步于1998年科技产业园区,加速于尔后设立的空港工业园区、两路工业园区。虽然现在城市发展和产业支撑已取得不菲成绩,但要带动1300多平方公里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农村,尤如小马拉大车,效果可想而知。特殊的发展基础只能继承,不能逾越。有限的经济承载能力,逼迫我们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只能选择实事求是循序渐进,不能不顾条件操之过急。
3、体制***策障碍。一是城乡户籍管理制度缺陷。我国现行的农业人口、非农业人口分别管理以及行***审批的户籍制度,把人口与土地、人口与地方组织的关系固定化,阻断了人口迁徙的效率途径,成为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大发展的重要障碍。同时,这种户籍制度人为地分出了两个世袭的种群,户口不同,待遇就不同,让农民难以享受真正的国民待遇。二是土地制度不完善。《土地管理法》和《农村土地承包法》在制度设计上,实行农村与城市、农业与工业用地分别治理,没有形成统一协调的土地市场,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不能进入工业和城市土地市场,国家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严重侵蚀农民土地利益。此外,土地流转制度不完善,盘活土地存在诸多***策障碍。三是投入体制未完全理顺。公共财***对农村生产建设的投入太分散,投资效益不高。尚未建立起金融资本、社会资本自觉投入和巨额投入的引导机制。四是行***管理体制城乡分割。适应城乡二元结构管理需要,各级***府部门的设立和管理也逐步形成了农口管农、工口管城的管理格局。这种管理模式导致城乡规划难以统一和衔接,各级各口资金难以集中打捆使用,城市产业与基础设施难以向农村延伸,等等。
4、 三农弱势本质。农村地域广阔,产业和居住分散,缺少吸引聚集资源和生产要素的必备优势。在势不可挡的城镇化进程中,优势资源自动流向最能发挥其作用的城市。在这种状况下,相对于高速发展的城市,农村发展相对滞后就在所难免。农业受自然条件和市场规律双重作用,相对于二、三产业,始终属于弱质产业。农民受生产生活环境影响,从总体上看,其思维方式、行为方式难以与时尚的市民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始终属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三农的弱势本质,决定了统筹城乡发展的工作重心应该放在三农上。
三、对渝北统筹城乡发展的工作建议 渝北小城区大农村,是重庆二元经济结构的典型表现和市情缩影。区委决定把渝北建设成为XX市统筹城乡发展的示范区,定位准确,意义重大,切实可行。为此,对我区统筹城乡发展工作提出以下建议。
(一)准确把握统筹内涵,防止步入认识误区
统筹城乡发展,是指以城乡一体化为最终目标,把全区作为一个整体通盘考虑,打破城乡界限,统一规划,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建设,全面推进,协调发展,实现城乡共繁荣。要准确把握统筹城乡发展内涵,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要以解决三农问题为重点,消除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策等障碍。通过资源和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实现城乡协作,优势互补,城乡融合,城乡一体的目标。二是必须跳出城乡分割、两大系统封闭运行的传统思维,走出片面强调立足三农抓三农 和跳出三农抓三农的认识误区,自觉把立足三农抓三农和跳出三农抓三农结合起来,既重视以城带乡,以工促农,也重视激活三农自身要素,创造 三农发展内在动力。三是统筹城乡发展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社会工程,决不能只停留在城市对农村、工业对农业的对口支援上,应从体制***策和规划入手,建立起城乡统筹发展的长效机制。四是统筹城乡发展,并非简单消除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发展,本质是城乡通盘考虑,统一规划,全面推进,协调发展。事实上,要在短期内消除历史上形成的城乡差别,将几十年形成的城乡居民差异一笔勾销是不现实的。
(二)界定统筹原则,明晰工作指向
统筹城乡发展,在工作上应遵循若干原则,最基本的大体有三条。
1、从区情实际出发,铸造渝北特色原则。统筹城乡发展,全国全市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许多经验值得我们ѧϰ和借鉴。渝北属于重庆主城城乡二元结构突出的大区,地理结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等等都非常特殊,只有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探索行之有效的路径和办法,才能铸造出渝北版统筹城乡发展模式,打造出XX市统筹城乡发展的示范区。
2、全面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到位原则。统筹城乡发展是一项历史性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同时也是现实的紧要工作,必须抓紧做实。为此,既要谋划长远,精心制定XX区统筹城乡发展规划纲要及其配套的各项子规划;同时也要立足当前,及时启动XX区统筹城乡发展实施方案,争取早日突破,尽快见效。
3、全面统筹,重点突破,务求实效原则。统筹城乡发展,涉及城乡各个领域,牵一发而动全身,需要系统安排,全面统筹。由于区级***府权力、财力、精力所限,在特定阶段全面推进不太可能,因而只能选择最有条件解决好的问题加以突破,才能收到实效。从渝北近期看,拟选择农民就业转移和居住转移、城乡社会保障、城乡投入保障、土地流转和行***管理体制等制度创新上突破为宜。
(三)明确历史任务,锁定长远目标
统筹城乡发展,从长远和根本的角度看,必须解决好五大统筹、五大制度和五大网络问题。
1、实现五大统筹。一是统筹城乡发展规划。科学规划是依法行***和统筹城乡发展的基础。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就是要一张规划蓝***管到底。当前,应按照综合性、科学性、创造性、示范性的总体要求,抓紧编制或修编统一的XX区城乡发展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和居民新村建设总体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社会事业发展和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等规划。二是统筹城乡资源配置。加强各种资源和要素的统筹,引导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人才、信息等资源在城乡之间合理流动,创造城乡之间的经济主体平等使用生产要素的环境。三是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统筹城乡产业布局和农村二、三产业合理分工,形成衔接紧密的产业链条和城乡三次产业联动发展新格局。四是统筹基础设施建设。在统一规划、统一布局的基础上,加快覆盖城乡的基础设施网络建设,促进城镇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设施全面向农村延伸。五是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按照社会事业协调发展要求,加快教育、卫生、文化、科技等向农村倾斜发展步伐。
2、创新五大制度。一是创新户籍管理制度。适应经济大发展,人口大迁徙,布局大调整的总体趋势,改革现行户籍管理制度,畅通人口迁徙的效率途径,建立起城乡统一、迁徙自由、以身份证管理为中心的新的户籍管理制度。二是创新土地流转制度。在自愿、依法、有偿基础上,建立起资产入股、量化到人、合股经营、按股分红等土地流转新机制。三是创新投融资体制。完善公共财***向三农倾斜投入办法。组建农村发展等投融资公司,支持发展农民互助银行,鼓励金融机构贷款向农村倾斜,引导社会资本投资三农。四是创新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加大财***投入,建立和完善城乡统筹的低保、养老保险、医疗等为重点的社会保障机制和教育、卫生、文化、科技、信息为重点的公共服务产品供给新机制。五是创新行***管理体制。按照城乡统筹要求,调整***府部门职能,改革城乡各管一段和职能交叉重叠体制,走出一条城乡通管、精干高效的行***管理路子。按照市场经济要求,进一步减少镇街管理事项,规范镇街管理行为。
3、建设五大网络。统筹城乡发展,要重点建设城乡交通网、城乡信息网、城乡市场网、公共服务网、城乡安全网。
(四)理清总体思路,定位指导思想
统筹城乡发展,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建设长江上游空港强区和率先在重庆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以完善城乡总体规划为先导,以建立统筹城乡发展新机制为切入点,以盘活农村土地资源、改革投融资体制为突破口,以做大做强城市经济,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居住转移为载体,早日形成 体制统一、规划统筹、资源共享、利益共得的城乡一体化新格局。通过10年左右的努力,基本建立起城乡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构筑起城乡一体化的城镇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形成城乡一体化的设施形态、生态环境和社会文明,城乡差别、南北差距缩小,XX市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基本建成。
(五)细化运作措施,扎实推进统筹
统筹城乡发展,关键在运作,成败在落实。必须立足现实,制定周密可行的实施方案,并认真加以实施。
1、细化改革措施,强力推进综合改革。当前,首要的任务是对那些在统筹城乡发展中不合时宜的***策法规进行全面清理,并且按照积极稳妥、循序渐进、先易后难、务求实效的原则,以敢为人先的勇气,果断地废除旧体制旧***策,以开拓创新的气魄和智慧建立起符合渝北实际的统筹城乡发展的新机制新***策。当前,面对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两大核心改革,我们更要精密设计,精心运作,强势突破,造福渝北。
2、细化发展措施,不断增强统筹城乡发展的承载能力。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区战略、城镇化带动战略和都市农业发展战略,千方百计地做强城乡工业,做大城镇规模,做精都市农业,让产业支撑和城镇发展共同撑起渝北城乡统筹发展的蓝天。
3、细化活动载体,努力实现城乡统筹发展重点突破。根据需要和可能,可择机启动项目带动工程、农民转移工程、投入保障工程、土地流转工程。通过实施这些工程,切实解决项目哪里找、地向谁去要、人往何处去、钱从哪里来等瓶颈问题,为今后统筹城乡发展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统筹城乡篇4
区委、区***府以“创中国旅游名城,建经济强区”为目标,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工作的意见》,确定了我区统筹城乡发展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思路、发展模式、基本原则和实施步骤,明确了从统筹城乡布局、资源配置、产业配置、社会管理、发展措施等五个方面入手,立足于抓规划、抓机制、抓亮点、抓项目,全面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机制体制等一体化进程,努力把建设成为全市统筹城乡发展的示范区。
完善机制整合力量,形成齐抓共管的城乡发展格局
为了加强对统筹城乡发展工作的领导,区上成立了统筹城乡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明确成员单位的职责任务,各街乡和部门也都成立了专门机构,明确了任务,落实了人员。区人大代表、区***协委员建言献策、定期视察,形成了各级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
区统筹办坚持把宣传教育、培训引导、营造氛围作为推动统筹城乡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在电视、报刊、杂志等媒体广泛宣传,在主要路段设立宣传牌,刷写墙体标语,营造浓厚宣传氛围;举办各类培训班,提高广大群众的整体素质和致富能力,形成了全体群众共同参与的良好局面。
规划为纲科学发展,搭建统筹城乡发展规划新体系
坚持规划为纲、科学发展的原则,积极对接《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着眼于“十二五”发展规划,立足实际,编制了《市区统筹城乡发展总体规划》等专项规划。各重点村编制完成了《村庄建设规划》、《生产发展规划》等建设规划,初步形成了以统筹城乡发展总体规划为统领,以统筹城乡发展专项规划为支撑,以新农村重点村规划为补充的统筹城乡发展规划新体系,全区城乡一体化建设稳步推进。
强化措施探索完善,农村环境卫生实现规范化管理
近年来,我区把农村环境卫生管理作为新农村建设、农村改革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切入点,在全区确定了50个农村环境卫生管理示范村,并以重点路段、重点区域为突破,探索新的管理模式。区、街乡、村组都成立了管理机构,确定专职人员,“三级联动”共同推进;每年投入资金600余万元,落实环卫基础设施、落实保洁队伍、落实管理经费,“三个落实”奠定农村环境卫生管理良好基础;宣传引导和检查通报相结合,补助资金与目标考评相结合、集中整治与长效管理相结合,“三个结合”助推农村环境卫生管理;加快重点区域示范向全面覆盖延伸、***府主抓向群众参与延伸、管理常规化向规范化延伸,“三个延伸”提升标准,逐步形成了集中整治和长效管理相互结合、保洁员和专业队相互补充的农村环境卫生管理体制和模式。
示范带动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成效显著
期间,我区按照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坚持“示范带动,整体推进”的工作原则,实施了88个新农村示范村、重点村的建设项目,其中年至年度的63个重点村已通过市上验收。斜口街道芷阳村、秦陵街道秦俑新村被市委、市***府命名为“市新农村建设旗帜村”。五年来共投资5.5亿元,修建道路完成村内道路硬化2575490平方米,新修排水渠道389532米,新建农民健身场所188986平方米,安装路灯8195盏,修建垃圾台1816个,改厕19990户,乡村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村容村貌、社会事业、精神文明、民主管理等各方面取得长足的发展。
统筹城乡篇5
统筹城乡发展,从世界范围内工业化的历史进程来看,这不是一个新的概念,也不是一项新的实践活动。但是就其所处的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的当今时代,就重庆这种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西部现象与东北现象叠加、大城市与大农村同构一体的特殊市情来说,却赋予了新的内涵和新的要求,有许多理论上和实践上的问题需要探讨。如何构建和完善统筹城乡发展的机制问题;土地制度创新的问题;城市容纳能力的问题;老少边贫地区如何脱贫致富的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需要重庆深入贯彻市第三次***代会精神,通过全面推进各个领域的体制机制改革,并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大胆创新,在实践中去思考、去谋划、去落实、去解决,并且交出一份令重庆、令全国、令***中央都满意的答卷。
统筹城乡发展,首先需要解决的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机制问题。即需要解决如何有机地实现城乡发展的联动并进,彼此呼应中的制度性问题。我国乃至世界各国在促进城乡发展、推动城镇化建设方面的探索,为重庆建立统筹城乡发展机制提供了诸多宝贵的经验。例如,韩国在上世纪70年代开展的新村运动,以“农村工业化”模式带动城乡发展,建立起了农村与城市联动并进,合作发展的桥梁;我国陕西省宝鸡市在上世纪80年代提出了“城乡紧密结合、协调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建立起城乡互助、工农相扶、优势互补、综合开发的格局;四川省成都市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成为中国统筹城乡发展、引导集中聚集最佳案例城市。这些成功经验无不显示出机制的关键性和重要性。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运行机制,对城乡特别是对农村的要求很高,包括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基础的城乡各种资源自由流动与配置的机制;统筹安排的决策、规划、联系机制;城乡信息传递及响应机制;城乡互动的组织、推进、协调机制;互利互惠的合作机制等等。通过这些机制的建立,把统筹城乡发展纳入科学、健康的发展轨道,并由此形成符合重庆新阶段特征,能够完成新阶段任务要求的发展模式。
统筹城乡发展,需要着力于土地制度的创新。统筹城乡发展,必须创新土地制度,使土地资源能够伴随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而有效地集中起来,充分发挥土地的规模效益。多年来,我国在土地制度上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取得了积极的成果,特别是今年人大审议并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对农村土地流转、承包经营年限等做了新的规定,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法律保障和制度支持,这对重庆统筹城乡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深入学习和贯彻落实《物权法》,需要***思想、更新观念,要遵循法律的规定,尽快在土地流转、承包经营等方面进行新的制度设计和机制建立,积极探索与《物权法》相适应的新型农村生产经营模式,如农田股份制、家庭农庄制、公司承包制等,以加快农村土地的流转,推动农村土地的有效集中,有效解决土地撂荒的现象,从而为统筹城乡发展打下最坚实的基础;而且还要积极按照“非禁即准、非限即许”的要求,按照“三个有利于”和实现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的原则,对土地制度进行创新。
统筹城乡篇6
本次统筹城乡工作培训,成都的学习以参观为主,虽然多次参观,但仍然令人印象深刻,体味良多,既是启发又是激励,增强了对统筹工作紧迫感和信心。总的来说,有以下几点收获:
一是统筹城乡工作形势越来越好,大家认识越来越到位,思路越来越清晰,<莲~山 课件>紧迫感和使命感越来越强,统筹城乡发展改革的大环境大格局已经形成,学员们普遍对改革的信心慢慢增强了。统筹城乡改革,人是第一因素,这第一因素中,领导是关键。大家相信,一个地方,只要是具备调配相关资源的能力,******主要领导抓统筹改革,改革效应和效果都会相当好。只要凝心尽力,上下同心,三***用命,短期内都会做出很好的成绩而不会出现什么问题,成都就是这样的一个成功的例子。
二是公民社会基层治理越来越成为当前统筹城乡改革工作的一个重点。农村社区建设是农村社会结构重建的基石,也是统筹城乡改革成果的载体和平台。农村基层治理不仅是构建农村基层民主的探索和尝试,反过来也是促进上级行***主体进行自我教育,转变根深蒂固的重城轻乡的二元思维方式,真正以统筹城乡的方式来思考和推进当前工作,最终实现真正的城乡统筹改革的目标和模式。比如,在村一级设立议事会和监事会,既可以规范村级治理,也可以开启农村民主意识,最主要的是反过来促进我们***府反思原来的农村工作方法,尊重农村的资源属性和农民选择发展的权利,这是统筹城乡的真正要义。
三是未来的统筹城乡工作当重视已经出现的一些苗头和倾向。我发现当统筹城乡发展改革工作达到一定程度,已经暴露出来一个严重问题,即通过改革农民得到住房和一定的生活保障,但是他们失去了发展的机会和选择劳动的权力,房子居住区建得漂亮,但在自己门前晒太阳的多,在社区闲聚的人多,聚集打麻将的人多,多数人年纪轻轻休闲在家,高不成低不就,失去了自己的位置,抱怨不断,不能自拔,聚众生事,甚至滋生社会稳定问题。这是改革中需要特别关注的一个现象,即如何在温饱之后解决老百姓的发展的需求和劳动的需要,这不是什么经济上算帐的问题,哪怕统筹城乡改革经济上给农民解决得再好,但是农民的意愿和选择的权力将变得更为重要。因此,我们需要在基层民主治理的基础上,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的劳动权利作出一些因地制宜的制度安排,给村社集体、甚至社区和老百姓个人一定的发展空间,而不是离土断根穷尽资源。
统筹城乡篇7
其一,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设计存在不同之处,存在重视城市,忽视农村的倾向。比如城市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内容越来越丰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还仅仅涉及到农保和土保两个方面;其二,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筹集方式存在不同之处,前者以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的形式来进行;而后者主要以个人缴纳,集体补助的方式来进行,这无疑加大了农民的负担;其三,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参加保险的方式不一样,城保属于强制性保险,有法律法规去保证其执行;而农保采取的是农民自愿和***府组织的方式来进行。
2建立城乡统筹养老保险制度的必要性
之所以倡导建立城乡统筹养老保险制度,是存在其深刻的原因的:其一,实现城乡统筹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要之举。尤其在进入老龄化社会的过程中,贫困现象越发明显,养老保险的必要性不断展现出来;其二,城乡头筹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是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无论是从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角度来看,还是从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都是很有必要的;其三,在国家经济实力不断增长的背景下,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经济基础已经具备,国家***策也开始导向于这样的领域,也就是说当前建立城乡统筹养老保险制度的条件已经成熟了。
3建立城乡统筹养老保险制度的策略
从整体来讲,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在制度设计、筹资模式、参保方式、社会化程度、保障水平和互济功能等方面的二元分割,使得农村基养老保险制度的覆盖面、稳定性和持续性远远落后于城镇,而且城乡保险关系转移存在严重的制度壁垒。因此,我们应该积极从上述的几个方面入手去进行改善和调整:
(一)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保险制度
统一化的保险制度,是建立城乡统筹养老保险制度的首要问题。明确规定,无论是城市居民,还是乡村居民,只要年龄达到要求,都可以参加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中去。改变以往城市和农村的二元障碍,保证只要符合参保条件的居民,都能够依照统一的养老保障制度要求,参与到社会保障中去。建立健全的城乡统一保险制度,为各项城乡保险工作的开展打下了信息基础。
(二)明确城乡统一的缴费标准规范
明确城乡统一的缴费标准和规范,不是以同样的保险价格来进行,而是依照以下的方式去进行改善和调整:其一,依照实际的城乡养老保险的要求,可以以年为时间单位去进行缴纳,规定最低缴费标准为农民居民上年收入的八个百分点,最高缴费标准为城市上年可支配收入的三十个百分点。其二,对于集体补助部分,应该充分考虑区域的具体情况,将区域财***实力,城市发展水平来考虑进去,以保证其缴费标准和规范的合理性。
(三)保证城乡统一的衔接方式方法
保证城乡统一的衔接方式方法,也是建立城乡统筹养老保险制度的重要环节。对此,应该明确以下内容:其一,对于已经参加其他养老保险的城乡居民,应该根据个人的意愿,参与到统一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中去,并且将原本已经缴纳的保险费用进行同等折算,将其纳入到统一的城乡养老保险体系中去;其二,对于享受到集体补助或者财***补助的,应该按照新的标准规范来进行,查缺补漏,以保证养老待遇的平等性。
(四)注重城乡养老保险缴纳的管控
首先,应该以发展的观念去审视养老保险标准,如果经济发展水平,价格指数发生变化,应该以年度为单位去实现城乡养老保险缴纳标准的调整和改善;其次,制定更加严格的养老保险基金管理运营方案,保证能够做到专款专用;最后,建立健全养老基金的监督体系,对于在此过程中不依照规范做事的行为进行惩罚,以保证城乡养老保险工作的切实开展。
4结束语
统筹城乡篇8
去年以来,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按照“一主导三带动六突破”的总体思路和“调结构、强板块、促统筹、惠民生”的工作要求,坚持把统筹城乡发展放在全局工作中来谋划,农业主导产业加速壮大,农业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农业现代化迈出坚实步伐;“三个集中”扎实推进,工业项目向园区加快集中、农民向城镇和中心村加快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加快集中;城镇化建设成效显著,农村面貌持续改善,“三告别”工程进展顺利,农村公共服务得到加强,农民的生活越来越好,统筹城乡发展正在向纵深推进,有力地支撑了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刚才,副市长全面总结了统筹城乡发展工作进展情况,就下一步工作作了具体的安排;后面,书记还要作重要讲话,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先讲几点意见:
一、坚持把推进农业现代化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任务,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强市
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为路径,以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为目标,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为增加农民收入、统筹城乡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要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按照“板块布局、品牌带动、产业化经营”的要求,加快发展种植业。要从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大局出发,全面推广良种统供、测土施肥、科学播种、病虫害统防统治等关键技术,深入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总产稳定在200万吨以上。继续实施果业提质增效工程,稳步扩大北部优生区苹果种植面积,不断优化品种结构,加强标准化有机生态果园建设,打造果业品牌,增强果品市场竞争力。以北部五县和旱腰带地区为重点,统筹规划、连片布局,培育壮大以核桃为主的杂果业。以发展设施蔬菜为重点,扩大规模、做深加工、做活流通,把我市打造成西安()国际化大都市主要蔬菜生产供应基地。适应国际化大都市的需要,大力发展城郊农业、市民农园、休闲农业等都市农业,拓展农业功能,挖掘农业增收潜力。按照“良种化、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的方向,迅速壮大养殖业。完善畜禽良种繁育、***病防治服务体系,积极争取省上在我市设立500万头生猪基地项目,支持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提高科学养殖水平,鼓励加工企业与养殖户建立更紧密的利益联系,推进养殖加工一体化发展,加快建设现代畜牧业强市。按照“特色化、品牌化、市场化”的路径,加快提升“一村一品”发展水平。在全面支持群众发展“一村一品”的同时,分层次确定一批特色鲜明的“一村一品”项目进行重点扶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强化培训服务,推广标准化生产,培育知名品牌,促进规模扩张,推进“一村一品”加快形成产业化。按照“***府主导、市场运作、板块启动、项目支撑”的思路,培育壮大旅游产业。以发展帝陵文化和生态观光旅游为重点,精心包装策划一批重大旅游产业项目,深度开发旅游产品,规范提升乡村旅游,积极吸引投资开发,努力把旅游产业培植成支撑发展、带动增收的支柱产业。
二要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要壮大专业合作社。以创建省级百强社为抓手,支持能人、龙头企业创办领办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加强对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的培训,支持合作社优先申报承担涉农项目,促进合作社与超市、学校、企业的合作对接,提高合作社的组织带动、专业服务和开拓市场能力。要做深加工。发挥粮食、苹果、蔬菜、核桃以及生猪、奶牛等主导产业的优势,以招商引进为路径,以园区为承载,积极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推动食品工业加速壮大。要做活流通。大力发展农产品物流园区,积极培育现代物流企业,改造建设一批优势农产品市场,不断完善流通体系,畅通农产品流通渠道。要做强龙头。要分层次、分领域确定一批重点龙头企业,采取有针对性的扶持措施培育一批重点龙头企业,抓住产业转移的机遇引进一批重点龙头企业,加强金融、科技和信息服务支持,鼓励龙头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打造农产品知名品牌,在产、加、销一体发展、延长产业链条中提高农业的附加值和比较效益。
三要加强农业园区建设。围绕做强农业主导产业、打造农业产业带,高起点规划一批农业园区,形成县县有园区、乡乡有园区的态势。要坚持涉农项目资金优先向园区倾斜,加大农业园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要搭建平台,积极推进农业园区投资主体与金融机构的对接,解决农业园区发展资金问题。要强化农业园区土地流转服务。在“两不变一确保”(两不变:土地性质不变、土地用途不变;一确保:确保农民承包地权益不受损害)的前提下,推广有效的土地流转模式,创新土地流转形式,解决农业园区发展用地问题,打造现代农业发展引擎,促进农业园区高层次、快节奏发展。
四要提升农业科技含量。扎实推进咸·杨农业产业一体化发展,创新与杨凌的合作方式,使杨凌的农业高新技术成果优先在转化、先进生产方式优先在推广。要建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每年用于农业科技经费力争达到科技经费总量的1/3,力争农业科技贡献率每年提高1至2个百分点。要加强新品种、新技术和先进管理方法的引进推广力度,用现代科技、先进装备和规范管理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要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扎实推进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二、坚持把推进城镇化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途径,加快提升城镇的聚集带动能力
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原则,加快推进市域城镇化,形成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
一要加快构建城镇体系。强化规划引领。围绕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按照构建核心区、组团城市、组团和辐射区四级城镇体系的思路,加快修编完善《城市总体规划》、《市域城镇体系规划》,重点明确主城区及其兴平、三原两个组团和彬县、礼泉、长武三个三级城市以及重点镇的功能定位,以规划优化空间开发格局。加快发展中心城市。在主动配合、全力支持西咸新区加快发展的同时,按照“东进西扩南跨北上”的发展方向,全面启动主城区“3+5”工程的规划建设各项工作,力争通过三到五年的努力,使城市功能明显增强,主城区的面貌发生根本性改观,综合竞争力显著增强。做强县城。要加强县城市***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管理工作,提升县城的综合承载能力。以园区为承载、以县城为支撑,着力打造泾河高端装备制造、咸兴高新技术产业、沣西新兴产业、彬长旬能化产业、乾礼泾现代建材产业等五大产业板块,加快把兴平、三原建设成承担国际化大都市产业功能的城市组团,彬县、礼泉、长武成为带动周边区域加快发展的三级城市。做大城镇。要认真学习兄弟市以标准化模块建设示范镇的经验,以城市的理念规划建设重点镇。要加快重点镇规划编制的申报批复工作,足额落实各级配套补助资金,创新筹资方式方法,落实用地指标,加快省、市重点镇建设步伐,把重点示范镇打造成县域副中心,确保我市示范镇建设走在全省前列。
二要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围绕“居住集中化、环境生态化、管理社区化、设施城镇化”的目标,科学布局中心村,适度合并自然村。要把新村建设与城镇建设一体谋划,与加快实施“三告别”工程紧密结合,将旧村提升与新村建设并重,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与发展富民产业协调推进,建设农民美好家园。要高度重视解决农村环境保护问题。武功、彬县要加快试点,为全面推广“一户一桶、一村一站(或多站)、一镇一车、一县一场(或多场)”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置模式创造经验,用两年时间在全市建立起“村收集、镇运输、县处理”农村垃圾处置机制,从根本上改善农村环境卫生面貌。
三要积极推进有条件农民进城落户工作。以城中村居民、失地农民及已在城镇工作生活的农村居民、退役士兵为重点群体,以解决进城农民关心的就业、子女上学、住房、社会保障等问题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各项***策措施。着力推进保障性住房向镇一级延伸,稳步开展在城镇为农民建设普通商品住房工作。探索建立以金融创新、中小企业维权和人才培养为重点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服务体系,优化非公有制发展环境,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壮大,为进城落户农民充分就业开辟广阔空间,年内力争完成16万人的进城落户工作。
三、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根本目的,加快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统筹城乡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让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全市各级各部门要把公共服务重心向农村转移,促进城乡教育、医疗、科技、文化等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一要加强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扎实开展“水利建设年”活动,加快柏岭寺、红岩河水库等重点水源工程建设,配合做好东庄水库建设的前期工作,完成渭河堤防50公里整治任务,确保亭口水库大坝主体开工。在全面加快咸旬高速等重大交通项目建设的同时,加强县乡公路升等改造和通村公路管养工作,推进通村公路向自然村延伸,以城乡交通道路畅通促进城乡互动发展。要加快推进“气化”工程,加强农村网络、通讯和电网等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基础设施支撑农村发展的能力。
二要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严格落实基础教育“以县为主”管理责任和教育投入“三个增长”机制,调整学校布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当前,尤其要把发展学前教育放在突出位置,确保公办幼儿园建设任务如期完成。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推行基本药物制度,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标准逐步提高机制。加强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到年底实现农村卫生室全覆盖、乡镇卫生院基本达标,切实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全面启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明年6月底前实现全覆盖。建立健全农村社会救助体系,逐步提高低保标准和补助水平。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体育事业,不断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三要扎实推进“三告别”工作。要把落实资金作为推进“三告别”工作的首要任务,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整合各项涉农资金,足额落实帮扶资金,加强工程质量监管,确保10月底前完成全年2万户“三告别”任务。要把“三告别”工程与旧庄基复垦、培植富民增收产业结合起来,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结合起来,全面提高“三告别”工作的质量和水平,确保贫困群众搬得出、住得好、能致富。
四、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城乡统筹发展的不竭动力,加快构建城乡一体发展的体制机制
统筹城乡发展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思想,开拓创新,着力破解影响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全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一要规划引领。树立“全域”的规划理念,加紧编制完善城市总体规划、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和村庄布局规划、各项产业发展规划、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民生和社会事业发展规划以及控制性详细规划等,搞好规划之间的衔接配套,实现规划全域覆盖,发挥规划优化资源配置、整合工作力量、协调利益关系的作用,为推进统筹城乡发展提供总纲、明确导向。
二要推进机制创新。要认真学习借鉴重庆、成都等地区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经验,对现行体制机制尚未涉及的领域,要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特别是要围绕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生产要素无障碍流通、财***惠农强农等关键领域,以土地流转、金融创新、社会保障、户籍制度、农村行***管理等为重点,加快探索建立符合实际的***策体系,为统筹城乡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体制支撑。
三要加强示范带动。彬县—长武—旬邑、乾县—礼泉和武功作为“关天规划”提出的三个统筹城乡重点示范区,各相关县要认真研究中、省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策措施,积极探索,先行先试,创造经验。市统筹办要会同市级有关部门开展调查研究,加快制订支持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的意见,市县联手、以县为主,全力推进示范区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为全省乃至整个关中—天水经济区统筹城乡发展探路径、创经验、出模式。
统筹城乡篇9
走进金锦山的家,像是走进了一套别墅。这幢一共5层的复式公寓,是让金老师最知足的。
金锦山在嘉善县姚庄镇的北鹤村当了一辈子的村小老师,一家人原来也住在北鹤村。“原来的房子,是上世纪80年代造的砖混结构的两楼两间,只有两间卧室。孙子到20岁了,还要跟爸爸妈妈挤一间房。”金锦山说。房子显然不够住了,扩建的打算又因为宅基地有限而搁浅。这个时候,当地提出的“两分两换”成了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途径。
2008年4月,嘉兴被确定为浙江省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试点。所谓“两分两换”,有个精简的概括:将宅基地与承包地分开,搬迁与土地流转分开;以承包地换股、换租、换保障,推进集约经营,转换生产方式;以宅基地换钱、换房、换地方,推进集中居住,转换生活方式。
再说得简单一点,就是“农民”可以变“市民”,住公寓,拿“退休工资”。这是嘉兴率先全国开始进行的尝试。
金锦山和两户邻居一起申请了置换。2010年6月,姚庄镇农房改造集聚一期桃源新邨社区正式建成,这是嘉兴最大的城乡一体新社区,金锦山一家也搬进了桃源新邨的新家。现在,姚庄已有816户3200多名农村居民入住城乡一体新社区。
在浙江省委、省***府作出加快农村住房改造建设的战略决策后,嘉兴市抓住全省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契机,开展以“两分两换”推进“两新”工程建设,促进农房改造集聚。“两新”工程,就是以“两分两换”为动力,以编制实施“1+X(即一个新市镇镇区加上不超过镇所属行***村数的城乡一体新社区)”村镇布局规划为引领,全力推进现代新市镇和城乡一体化新社区建设。
之前,嘉兴市90%左右的农民还散居在855个行***村、17000多个自然村,这种状况直接导致农村基础设施的重复建设和资源要素的浪费,间接制约了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迈进、传统农民向现代市民转变,阻碍了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和社会消费结构优化升级。
“两新”工程推动了镇村布局规划的全面优化。嘉善县姚庄镇原有行***村18个,该镇因地制宜规划了“1+3”模式,突出了具有江南水乡特色村落的保护。该工程的推进取得了多赢的局面。
对***府而言,“两新”工程建设使公共财***向农村倾斜,改善各类基础配套设施和农民生活条件,提高了***府公共服务均衡化水平。对农民而言,“两新”工程改善了农民居住条件,增加了农民财产性收入,使农民更好地享受改革发展成果和城市文明辐射。对发展而言,“两新”工程建设有效缓解土地要素等瓶颈制约,拓宽二、三产业发展空间,加快农民市民化步伐。
为进一步加快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进程,2010年4月,嘉兴市人大***会就全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工作进行视察。提出调整优化“两新”工程规划布局,提升理念、定位,注重特色、个性;完善配套***策、措施,做好协调,整体推进;着力强化特色产业的培育与支撑等意见建议。
2011年7月,嘉兴市六届人大***会第三十七次会议就该市经济转型升级、“两新”工程建设等需要***府加以重视或改进提高、推进的方面,向***府提出了五大项审议意见,面对面交由***府研究处理。嘉兴市***府将人大审议意见提上常务会议专题研究落实。
随着城乡一体新社区的推进,从根本上改变了嘉兴市城乡环境面貌,优化了公共服务,提高了人民群众生活品质。
推进以探索优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为核心的“十改联动”
***的十强调了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相互协调。新型城镇化相对于传统城镇化来说,是更加有质量的城镇化,质量的基础来自于良好的产业发展保障农民持续增收,良好的社会生态保障农村生活和谐。
城市居民能够享受的公共服务,农村居民也要能够享受。嘉兴市海盐县在推进全域城镇化过程中,并没有走“摊大饼”的城市扩张之路,而是在全县推进教育、卫生、社保、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为此,海盐县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公交村村通,县内城乡公交一票制,水务、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也实现了城乡一体化发展。
而这只是嘉兴市推进城乡一体化的一个缩影。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关键在于从制度层面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为了让世代躬耕的万千农民过上像城里人一样的生活,嘉兴开始向深水区探索。
因时而谋,顺势而动,嘉兴启动实施了以优化土地使用制度为核心的“十改联动”。即在以“两分两换”优化土地使用制度的同时,联动推进了就业、社会保障、户籍制度、新居民管理、涉农体制、村镇建设、金融体系、公共服务、规划等九项改革,整个统筹城乡发展、现代新农村建设呈现良性互动态势。
嘉兴市人大***会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持续监督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为推动城乡供水一体化迈出实质性步伐,2010年4月至7月,嘉兴市人大***会采取上下联动的方式,对水污染防治“一法一条例”贯彻实施情况进行检查。
2011年11月,嘉兴市人大***会围绕市***府关于嘉兴市本级城乡供水一体化管理体制改革和提高城镇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率工作情况的报告进行了认真审议,并到现场实地视察。
2011年12月29日,秀洲区油车港成为嘉兴市本级首个完成城乡一体化供水管理体制改革的镇,标志着嘉兴市本级城乡一体化供水管理体制改革迈出了实质性步伐。
为使老百姓乘坐城乡公交享受与城市公交一样的优惠***策和便捷,嘉兴市人大多年持续监督,城乡公交与城市公交实现“零距离接轨”。2013年,嘉兴市人大***会将市***府关于全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情况列入主任会议议程,进一步推动嘉兴市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
一幅绚丽生动的统筹城乡画卷铺展在南湖儿女面前。
统筹城乡就业改革稳步推进。实施城镇零就业家庭“出现一户解决一户”的动态管理,开展创建充分就业村试点,建立城乡一体的就业***策和服务体系,被列为联合国统筹城乡就业试点城市。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逐步深入。率先制定实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办法,从制度层面构建“全民社保”体系,被列为全国居民合作医疗试点城市。
公共服务均等化体制扎实推进。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环保等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实行就业与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培训等区域***策统筹和财***差额结算。
统筹城乡篇10
【关键词】城乡统筹;城乡发展;一体化;途径
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我们治国理***的重中之重,统筹城乡发展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根本上破解这一历史课题的重要战略选择。***的十进一步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这为进一步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明了方向。我们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明确重点、抓住关键、加强工作,认真研究解决进一步统筹城乡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科学确定符合省情的统筹城乡发展思路,更加奋发有为地推动统筹城乡发展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取得进展。
一、城乡统筹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重要目标和根本途径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新阶段新时期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对于破解“三农”难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
1、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
当前,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十分突出,城乡差别大,农民收入低且增收困难。已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和重点,这个问题在陕西尤为突出。在小康社会指标体系中,有一项重要指标为城乡收入比例,目前全国为3.13:1,陕西是3.63:1,而且在逐年拉大。要达到指标体系所要求的2020年达到2.8:1的目标,我们的任务还十分艰巨。因为占全国人口大多数的广大农村居民不享受全面小康生活,作为现代化建设重要目标和内容的全面小康社会就无法建成,因此,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着力点,在于必须加快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着力打破城乡分割的传统体制,着力转移现有农村人口,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村居民收入,全面推动农村小康建设。
2、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增强发展动力、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
国民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于消费需求、固定资产投入和出口贸易拉动三个方面。2011年,陕西GDP继续保持1.2万亿以上,投资达到了10033亿,是一个历史性的突破。在转变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陕西经济增长的动力已由主要依靠投资逐渐转向依靠投资和消费控制拉动,这是当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涵。值得重视的是,保持国民经济稳定较快增长基础的最大动力,在于通过不断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以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有关方面数据显示,2011年陕西省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水平为4496元,城镇居民为13783元 ,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水平是农村居民的3.1倍。按此测算,一个农民转化为市民,消费需求就会增加9287元。由此可见,农村居民的潜在消费市场巨大,繁荣农村经济,提高农村消费水平,是扩大内需拉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3、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实现均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的客观要求
城乡居民差距的严重存在和不断拉大,是陕西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必须破解的历史性课题。2011年,陕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028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949元,陕西省城乡居民收入比为3.63:1。因此,要提高农民收入接近和达到城镇居民水平,必须加快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实现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共同发展目标。
二、培育壮大城镇,改造提升农村,使城乡共享现代文明成果
加强城乡统筹,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就是要打破传统的城乡界限,彻底转变工业盘剥农业、城市剥夺农村的传统发展模式,以城乡经济社会共同发展为目标,统筹考虑城乡经济与社会发展,统筹解决城镇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统筹城乡物质文明、***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环境建设,增强城乡发展活力,实现城乡共同繁荣。
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质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当前的任务目标和推进路径则主要为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进入城镇乐业安居,即通过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城镇化深度整合,大规模转移农业人口进入非农领域,离开农村入住城镇从事非农产业,从而减少农村从业和居住人口。与此同时,积极努力地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升农业比较效益,加快农业现代化,使留守于农村继续从事现代农业的人口,能够拥有基本公共服务,能够享有城镇生活文明,实现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和现代文明、共享基本公共服务。当前要通过促进城乡各种资源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积极培育壮大城镇,为农业转移人口乐业安居创造平等的机会和良好的发展生活条件,使其能共享城市发展成果。要努力改造提升农村,通过农业现代化、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增强农业发展效益,确保留守农村继续从事农业产业的农村居民能够获得与城镇居民相当的收入和基本公共服务,增强农民发展活力,从而缩小城乡差距、工农差距和地区差距,使城乡经济社会实现均衡、持续、协调发展。
1、统筹城乡发展目标,坚持城乡发展规划一体化
必须统筹规划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统筹制定城乡协调共进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专项规划,构建现代城镇和现代农村和谐相融、历史传承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新型城乡形态。
2、培育壮大城镇,为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奠定基础平台
城镇是人口、产业和公共服务的聚集区,城镇化是工业化的平台和基础。壮大聚集城镇产业,要发展提升优势特色工业产业,依托产业园区,打造专业化、规模化、产业特色鲜明的城镇产业竞争优势;要引导各地以园区为载体培育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特色优势资源产业、劳动密集型工业和大工业配套产业等特色主导产业,推动农村工业向城镇工业园区集中。确保农业转移人口实现充分就业。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城镇基础设施对城市新增人口的承载能力,促进农民转移就业,推动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确保农业转移人口享受到城市应有的公共服务和现代文明。更加关注民生,着力推进城乡就业、教育、卫生医疗、社会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和均等化,确保广大农村居民享有与城镇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务。
3、努力改造提升农村,实现农村生产生活现代化
加强城乡统筹发展,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必须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使农业生产现代化,从事农业的农民生活城镇化。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和提升农业生产条件,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和加强服务的基础上,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在确保农民利益的基础上推动土地向规模农户集中,完善平等的城乡要素交换关系,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加大土地集约规模经营力度。改造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升农村居民生活条件和生活水平。改革农村粗放型宅基地供应和建房模式,推行跨自然村、行***村甚至乡镇集中布局建设农民住宅,推进集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聚集、生态环保于一体的新型农村示范社区建设,鼓励和支持农民以宅基地换取城镇住房,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放宽城镇落户条件,引导农民逐步向城镇和新型农村示范社区集中居住区转移。
三、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路径
以统筹城乡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必须以梯度引导农业转移人口有序进城落户为突破,以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为主导,以城镇化为支撑,以公共服务为保障,进一步培育壮大城镇,改造提升农村,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交融、良性互动的城乡一体化发展长效机制。
1、积极推进工业化,为城乡统筹发展提供重要动力
陕西省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后半阶段,工业反哺农业是工业化中、后期阶段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没有工业化提供的物质技术基础和资金积累,“三农”问题就难以解决,城镇就不能有效接纳农业转移人口,就无法带动基础设施建设和城镇发展,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以及城乡社会事业的发展就没有坚实的物质基础,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城乡共同繁荣的战略目标就无法实现。
一是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奠定城乡统筹的经济基础。大力推进工业化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积极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紧密结合省情,把握科技进步新趋势,发挥我国产业在全球经济中的比较优势,构建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壮大提升装备制造、能源化工等优势特色产业,推进传统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转变,实现化工产业高端化、电源建设大型化、载能工业特色化,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发展配套服务产业,增强自主研发能力和技术攻关力度,造就一批核心竞争力较强的龙头企业、名牌产品和产业集群。积极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实施纺织、钢铁、有色、建材等重点行业整合重组,加大果蔬、***品、烟酒等食品产业生产规模,促进产业集中和技术集成,加大设备更新力度,提升产品档次,打造知名品牌。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紧盯世界科技前沿,把握产业发展方向,以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为重点,集合各类生产要素,加大***策支持力度,着力突破激光、新药研发、物联网芯片、风机制造、光伏产业、核电设备等一批关键技术,抢占竞争制高点,打造产业新优势。加快循环经济发展,统筹资源、环境、产业等要素配置,重点建设一批循环经济示范园,构建煤油、有色金属等循环经济产业链,推进低碳产业发展,形成绿色产业主导的产业联动发展格局。推进高新技术示范区和工业园区建设,切实提高园区的吸引力和承载力。
二是着力发展第三产业,积极构建现代服务业。服务业的发展壮大,有利于拓展城乡居民增收就业的渠道,有利于促进城乡发展方式的转变,有利于促进城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有利于增强城市功能并提高城市化质量,更好地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必须以增加总量、扩大规模、拓展领域、有利于吸纳创造就业岗位、优化结构、提升档次为目标,加快各类服务业的发展。积极改造提升商贸、旅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采取切实有效的***策措施,支持企业学习国际先进服务理念、创新服务产品,开拓服务市场,培育新兴产业,增强其生存发展能力。大力发展信息、物流、金融、研发设计等生产业,引导企业适应新型工业化要求,以市场为导向,结合产业关联度,深化专业化分工,实行主辅分离,提倡外购服务,改变大而全、小而全的企业组织方式,壮大核心业务,建设一批生产业聚集区。加快培育保险、文化传媒、会展等现代服务业。按照发挥优势和突出特色的原则,面向国内外市场培育壮大旅游业、文化产业和软件产业,加强旅游软硬环境建设,加大宣传促销,加速旅游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转化。围绕推动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大力发展现代物流、社区服务、信息传输、房地产、中介服务、金融保险等需求潜力大、成长性强的新兴服务业。围绕推进果业和畜牧业产业化,加快发展各类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业,建立和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农副产品流通体系。
三是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培育国民经济发展新的支柱。文化产业是新时期国民经济发展中可望成长为支柱产业的新兴产业。陕西省文化产业2011年实现增加值374.86亿元,增长30.2%,占GDP比重3.03%,较上年提高0.21个百分点。要发挥自身优势,推动文化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一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继续指导省级转企改制单位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继续完善市县两级文化市场综合***机构组建后续工作。二要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实施精品工程,着力创作出一批具有时代精神、富于地域特色的精品力作。三要优化产业发展空间布局,形成一核(大西安)、三带(关中综合文化产业带、陕北民俗及红色文化产业带、陕南自然风光生态旅游产业带)、四板块(历史文化产业板块、民俗文化产业板块、红色文化产业板块、生态旅游产业板块)。四要加快文化科技创新,挖掘新型文化业态,深入挖掘本省丰厚的历史、红色文化以及旅游资源,支持省体育产业集团做大做强做优,积极构建中国秦岭山地体育旅游经济圈,实现文化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2、强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全面提升农业整体水平
农业现代化的实质就是以工业化的理念来改造提升传统农业,实现农业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集群化。坚持用工业化理念推进农业产业化、用现代工业经营管理方式组织农业产业化,用现代工业技术装备提升农业水平,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带动城乡产业同发展共繁荣。一是多措并举增加农民收入。切实落实各项强农惠农富农***策,继续实施农民增收系列工程。实施好农村富裕劳动力转移及就近就地务工就业,不断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加大培训力度,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解决好谁来种地的问题。二是突出抓好“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引导土地、劳动力、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合理流动。依托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科学选择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进一步做大果业,做强畜牧养殖业,壮大陕北小杂粮产业,实现产业聚集,形成区域规模优势。三是加快县域工业化进程,发展县域中小企业和乡镇企业,着力抓好中小企业集群和工业园区建设,着眼于延伸产业链,整合涉农项目资金,支持农业主导产业、龙头企业发展及重点项目建设,着力推动农业产业化向高层次、宽领域、外向型转变,提高规模效益,增强带动能力。四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展现代农业。建好部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按照甲类3万亩、乙类1万亩、丙类5千亩的标准,进一步加大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力度,支持各地规划建设一批产业完整、特色鲜明的现代农业园区。结合城镇建设,将园区内的村庄逐步迁出,使园区土地成为永久性耕地。健全新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全面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3、以城镇化为支撑,为城乡统筹发展提供广阔平台
一是全域规划城乡一体化的城镇体系。要坚持高标准、分层次、成体系的规划修编原则,规划制定一次到位、逐步实施,涵盖全省中心城市、县城、城镇、农村社区。划分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和关于城镇、产业、人口、基础设施等专项规划门类,形成相互衔接、功能互补、定位清晰的城镇体系发展规划。制定城乡发展规划要依据本级区划禀赋条件,结合发展战略、目标定位、项目布局等要求,制定全域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近中长期规划,专项规划等规划,指导本地区城乡统筹发展科学有序地积极推进。
二是大力推进城乡一体的城镇体系建设。做美中心城市。发挥中心城市对产业结构升级、消费结构升级和技术创新的集聚、辐射和示范效应,形成支撑和带动城镇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做强县城。从扩大规模、强化功能、提升管理入手,突出抓好县城的城市化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县撤县设区、设市,逐步扩大省内计划单列市范围,促进更多的县发展成为功能健全的中小城市。实施县城标准化建设工程,开展卫生县城、园林县城创建等活动,进一步完善承载功能,集聚人口产业,切实把县城打造成中心城市副中心和区域经济文化中心,辐射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大城镇。按照中小城市发展理念和基础设施水平、产业承载能力、公共服务功能标准,推进城镇建设,使城镇设施水平不断提高,产业规模初步形成,成为农民进城落户、创业的重要平台和区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做好新型农村示范社区。要注重把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结合,把重点示范镇建设、撤乡并镇、空壳村整治、新型农村示范社区建设、鼓励有条件农村居民进城落户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按照“离村不弃业,生活在社区”的要求,积极打造居住集中化、管理社区化、设施城镇化、服务均等化、环境生态化、城乡同质化的农民幸福家园。通过***策引导和制度创新,切实使农民平等参与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进程,切实使农民共同分享现代化建设和发展成果。
三是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功能建设。要始终着眼于夯实经济发展基础、改善群众生活条件、提升产业发展能力、增强可持续发展水平,建设适度超前、功能配套、安全高效的城镇基础设施。加大城镇道路、电力、给排水、供暖、供气、广播电视、通信网络、污水垃圾处理等公用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强城镇功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切实完善商贸服务、卫生医疗、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体系,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建立健全学校、幼儿园、医院、商场、***书室、影剧院、公交等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建设要坚持超前规划,分段实施,质量领先。城镇建设中既要重视形象工程,更要重视基础设施,既要重视地上构筑,更要重视地下管网,切实提高基础设施的超前性、配套性、承载性、安全性,切实提高城镇产业聚集能力和宜居宜业水平。城镇建设和新型农村示范社区整合,要防止复制传统农村的现象。
四是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要切实加强城镇管理,健全完善城市空间、产业、资源、环境、住宅和市***设施运营管理制度。在城市各个管理的细节上狠下功夫,大力解决交通拥堵、市容不整和停车难等问题。深入挖掘城市历史人文、山水特色,开展卫生城市、园林城市、文明城市创建活动,优化生态与人文环境,不断强化城市功能。要加强对进城落户的农村人口教育培训,依托创建省级文明县城活动,分层次、分类别对农民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文化知识、历史人文知识、法律常识等方面教育引导,加强适应城市生活方式、习惯的心理辅导,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居民素质,更好地融入城镇生活,共享发展成果和现代文明。
五是加强产业的城镇聚集。依托城镇区域自然、社会等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以***府投资、招商引资、民间投资等多种融资形式,发展矿产开发、农产品加工、物流集散、文化商品等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发展个体工商、小微企业等非公经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园区,鼓励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参与现代农业园区开发。服务业是城镇产业结构中最富有潜力的领域。要大力发展商贸、餐饮、宾馆、信息、文化、旅游等生活业和物流、租赁、运输、建筑等生产业,积极扶持金融、信息等现代服务业,繁荣城镇经济,提升居民生活水平。
六是积极稳妥地推进有条件的农村居民进城落户。减少农业人口,推动农业转移人口进城是当前城乡统筹发展的当务之急。它既能保障农业转移人口进入城镇享受城市文明,又能盘活和提升进城农民退出的空宅基地、流转的责任田的价值和效益。支持和鼓励有条件农民进城落户,必须坚持自愿有序和分阶段推进、分群体实施、分区域布局的原则,积极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进入城镇安居乐业。要改革征地制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对于有条件进城,愿退出享受农村***策的进城农民,以宅基地换取城市住房补贴、宅基地变耕地或置换城市用地指标,以承包责任田流转换取城镇社会保障费用补贴等方式予以鼓励和支持,加强对腾出土地的集约化规划利用。重点改善城镇辖区内与居民生产生活有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镇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和综合承载能力,竭力为进城农民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生活条件,使其在从事非农产业的过程中,能够享受城市文明成果。
4、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保障,为统筹城乡奠定坚实基础
一是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扩大覆盖范围,提高保障标准,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增加财***投入,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使之逐步覆盖包括农民和农民工在内的全体社会成员,并加快实现养老保险全省统筹。对于短期内不达标的,可以采取先低后高、逐步提升的办法逐步过渡。着力推进城乡就业一体化,促进城乡劳动力平等就业,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规范劳动用工制度。引导、鼓励自主创业和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鼓励农民就地转移就业,建立健全零就业家庭动态援助工作机制。
二是发展城乡一体的科教文卫事业。要以农村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建立一批职业教育培训基地、农民工培训示范基地和再就业培训基地。逐步推行十二年义务教育,努力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均等化。加强同国家卫生部联合,建立部门协调工作机制,共建以宝鸡、榆林为主要依托的城乡一体化卫生发展实验区。重点加强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继续建设标准统一的城乡文化公共服务体系,为广大农村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
三是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城乡标准质量同一、资源分布均衡,为城乡居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提供制度保障。建立适应农民生产生活居住方式转变要求、城乡标准统一的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和公共财***投入保障机制,不断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使小城镇和集中居住区的居民能够享受到与附近城市大体相当的公共服务,而且更具特色和优势,进一步增强其凝聚力和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