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实验探究第1篇
在初中化学教材中,有很多实验很神奇,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够利用这些资源,创新探究实验,引导学生进入到观察、猜想、探究、分析的过程中,利用相关化学原理进行实验现象解释,这对于发展学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在课堂探究性实验开展中,教师要能够为学生提供实验的机会,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提出大胆的猜想,鼓励学生积极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能够进行相关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原理,以促进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发挥,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这对于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发展学生实验素养具有积极的作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做课本中的一些实验,比如,在学习分子不断运动之后,引导学生开展“魔棒生烟”的实验,教师为学生提供实验材料,指导学生根据教材开展实验活动。再比如,在教学“燃烧的条件”的内容后,教师引导学生做“魔棒点灯”的实验,做“烧不坏的手绢”的实验,通过引导学生自己做实验,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效提升学生的化学素养。
二、教学联系生活,积极引导学生做一些家庭小实验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能够有效地把教学内容与生活内容结合起来,能够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化学原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引导学生能够在知识学习之后,进行一些家庭小实验,巩固消化吸收知识,创造性地应用知识为生活服务,这对于有效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提升学生的知识迁移和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都具有积极的作用,对于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意义重大。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联系生活,引导学生做一些家庭下实验,促进学生有效发展。设置家庭小实验,需要遵循以下原则:1、实验要能够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基本技能;2、实验要能够有效与生活内容结合,培养学生利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3实验要具有探究性,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要简单。只有这样的实验设计,才符合初中生的能力水平,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促进学生探究实验能力的发展。比如,引导学生通过家庭小实验探究蜡烛的组成元素、性质、以及蜡烛在倒扣玻璃杯中熄灭的原因。引导学生探究选择药品及鸡蛋壳放在盛醋的玻璃杯中,并在杯中放一只点燃的蜡烛的实验,通过实验使学生对二氧化碳的性质有深入的认识,等等。在新知识学习后,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做一些简单的小实验,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深入的了解,同时不断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能够应用所学,分析思考探究生活中的现象,问题,这对于有效拓展化学实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
三、设置课题,发展学生的合作探究实验能力
初中化学实验探究第2篇
初中化学知识涉及范围广但讲解又不透彻、不祥尽,学生常有理不出头绪、化学知识凌乱的感觉,造成大多数学生由开始的兴致勃勃学习到中途的厌学状态,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是不容忽视的,让学生在了乐学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是突破初中化学知识难学、难掌握的关键。根据教学经验以及目前课程改革的教学要求,我认为化学实验以它独特的优势,成为了保持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在教学实践中,化学实验教学贯穿学习过程的始终。
一、做好演示实验,开足实验课
演示实验有助于学生认识和理解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事物变化过程的能力。但对于农村中学的教学现状处于师资力量薄弱、实验老师不到位、实验药品短缺等问题。要上一节实验课,教师需要亲自准备仪器、筹措药品、组织学生,课后的收集整理工作更是麻烦,所以有的教师干脆就不上实验课,或是很少上一节实验课。教材中的实验让学生看看、教师说说、认为这样学生易管理、课堂好控制。试想:这样怎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如何谈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及实验探究能力呢?今天学生记忆了说教的知识,明天还会乐于去记枯燥的知识吗?基于这些认识我在教学中认真完成每个演示实验。规范自己的操作,严谨对待每个环节,给学生起到做实验的表率作用。短缺药品想办法购置或寻找生活的代用品。例如制取氧气用到的过氧化氢溶液,可购置医用双氧水代替;金属锌用废旧电池的锌皮处理后代替;氢氧化铜用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制取,干燥处理后使用;酸碱指示剂可用牵牛花、葡萄皮等代替。在演示实验过程中首先让学生注意观察,明确观察方法,寻找反应原理,及时联系知识内容,避免盲目只看个红花热闹,让实验流于形式。例如绪言中做镁带的燃烧实验时,耀眼的白光,快捷的反应带给学生的惊奇显而易见,此时我不失时机的将反应原理写在黑板上并将化学式也标注了一下: 点燃
镁 +氧气――氧化镁
Mg O2 MgO
化学实验现象的奇特,既出乎意料的结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记起反应原理也会很容易。
二、做好实验课的组织和引导
学生的实验课重在组织引导,学习小组采取互助和自愿的原则组建,有利于培养合作探究能力。在实验课中我坚持链条原则:(1)不强行规定必须的操作步骤,但学习小组根据实验题目理清实验顺序,设计自己的实验方案,做好学生实验中的分工。(2)学生实验时,教师要巡回指导,不可撒手不管。在指导时,多问其操作意***,少约束步骤、少批评,真正发挥学生实验自主探究的功能,最后要整理实验结果,成就感会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伙伴共同努力下完成实验,会有成功的喜悦感,尤其对于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他们不愿意在老师面前暴露自己的不足,往往躲避老师的指导和帮助,老师发现不了他们的学习问题,不利于他们的发展。小组实验合作练习的方式,提高了他们的实验兴趣和实验能力。
三、创设探究实验练习,激发兴趣、培养能力
第二学期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化学知识,熟悉了一定的实验操作方法,教师有目的设计一些实验探究题(或课后的实验习题)鼓励学生按照实验目的要求,根据已学的实验原理和方法,设计实验方案。教师在这个环节中要善于启发、引导和等待,给足时间思考和理顺,充分发挥学生集体智慧,调动学生参与活动。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后,教师指出操作中的疑点,进行必要的点拨,和学生一起完成实验方案的设计和操作,达到实验题目的。例如:学习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后,可让学生自行探究铁、铜、铝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第一组学生设计的方案是:将三种金属丝分别放入稀盐酸中,观察现象。铁、铝表面有气体产生,铜表面没有明显变化,证明铜的金属活动性较弱。由于铁、铝在稀盐酸中反应没有明显区别,该实验不易得出结论。当我看了他们的实验后,首先给以了肯定,理论上铝的反应程度要比铁的剧烈些,应该可以得出结论。但实验中用的铝片可能表面的氧化铝没有去除干净或铝片不纯等原因都会影响该实验的判断。提示学生可以重新做一次实验,该组学生通过思考又补做了一组实验,将铁丝和铝片分别放入硫酸亚铁溶液中,观察现象。理论上铝能把溶液中的铁置换出来,说明铝的活动性强于铁。但此实验现象还不太明显,还有更好的实验方案吗?于是学生又考虑到能不能将铁丝分别放入到硫酸铜溶液和硫酸铝溶液中呢?动手操作了一下,现象非常明显,方法又简便。学生验证自己猜想的同时,既发展了思维,又规范了操作行为,并学会了反思和评价。学生按自己的设计模式完成实验,激发了学习兴趣,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增设课外实验活动,拓展思维
初中化学实验探究第3篇
【关键词】探究 兴趣 能力 策略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科学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实验。学生通过实验,可以掌握实验技能、理解化学知识。探究性教学,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的提出和问题的解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以此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
1.为什么要进行化学实验探究
1.1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实施实验探究教学是培养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有效途径。因为实验本身就能引发学生浓厚的认知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实验兴趣是认知兴趣中重要的一种。只有当学生通过亲自探究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和规律时所形成的兴趣,才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实践证明,实验探究教学既可促使学生形成对化学学习的持久兴趣,同时又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1.2 有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传统初中化学教学实验多为验证式实验,学生只是被动、消极的知识接受者,没有积极思维和创新,也没有探索的目标和方向。而实验探究教学则是在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查找资料,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操作,对实验的事实加以分析并做出结论。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真正成了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由此激发其主动参与的热情,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1.3 有利于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其创新能力。
传统教学模式往往是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致使学生一味死记硬背。实验探究教学能给学生营造主动探求知识的宽松环境,让他们在成功的设计和实验操作的愉快情绪下,潜力得到充分发挥,思维更加活跃。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
2.怎样探究化学实验
科学探究是一种过程,有一定的活动程序或阶段。尽管科学有许多门类,科学家都有各自的研究领域,不同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式、途径和手段也有所不同,因而不存在统一的研究模式,但无论他们从事哪一门类或哪一领域的研究,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都要大体上经过这样一些类似的活动过程或阶段:形成问题,建立假设,制定研究方案,检验假设,作出结论。正是上述这些活动过程构成了被称为“探究”的科学过程,进而也成为判断某种活动是否是科学探究活动的依据。
探究学习是探究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最早提出了探究性学习,他认为探究学习是儿童通过自主地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掌握研究自然所必需的探究能力,同时形成认识自然的基础——科学概念,进而培养探索世界的积极态度的学习活动。对于探究过程,施瓦布提出了五个阶段:(1)明确问题;(2)收集适合问题解决的资料;(3)提出假说;(4)验证假说;(5)导出结论。
3.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的策略
化学探究性实验强调学生在实验探究过程中获得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进而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在教学实践中开展探究性实验,对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能力,专业水平,知识结构等诸多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体地说,教师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3.1 准确理解探究性实验的特征。
探究性实验重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参与和体验,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实验探究过程,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但实际上,有不少教师对此理解得并不准确,表现在只重视表面的形式主义,从而使探究实验有名无实。探究性实验的关键,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内容,正如接受学习可分为有意义接受学习和无意义接受学习一样,探究性实验既可能是主动的有意义探究,也可能是被动的无意义探究,真正的探究性实验,强调的是实验探究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获得实验结果。
3.2 实现教学过程中的角色转变。
传统实验课上,绝大多数教师的任务就是管理课堂纪律,许多教师认为纪律管好了,实验课就成功了一半。为此,在实验课前和课上,他们不惜花费时间,反复要求学生应该如何做,不能怎么做。正是这种束缚扼杀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得学生只有服从,而无创新意识。探究性实验要求教师充分相信学生,改变实验课“一放就乱”的旧观念,减少对学生过多的指导和限制,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和谐的氛围。同时,教师应当以平等的心态积极参与实验过程。教师不再是昔日的知识拥有者和权威,而是学生实验探究活动的参与者,合作者和促进者,教师要转变观念,自觉实现角色转变,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探究性实验的有效进行。
3.3 深入分析和挖掘实验内容。
在现实的化学教学中,很多教师缺乏对实验内容的深入分析。比如,强弱电解质溶液导电的实验。不少教师只是演示给学生看,灯泡变亮的说明是电解质溶液,而灯泡变亮的程度,就可区分电解质的强弱,不少教师到此为止,而没有对实验中溶液为何采用相同浓度,相同体积进行分析,这其实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方法。因为只有这样,灯泡的亮度才可与溶质的本性有关。所以,教师应深入分析教材中的实验内容,挖掘出其中蕴含的探究因素,通过探究性实验真正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3.4 引导学生将“做”和“想”进行有机结合。
在探究性实验活动中,学生不但要亲自动手“做”,而且更要在做中深入“想”(思考、分析),单纯的参与并不能促进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发展。只有深层次的认知参与和积极的情感体验为核心的学习方式,才能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所以学生探究活动中教师要不断地用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思考状态,产生感悟和体验。要使“做”和“想”有机地结合起来,关键是要相信学生,尊重学生,教师要在深入分析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努力创设真实、生动、开放的学习情境和探究活动。使学生在亲身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获得体验与收获。而不是在教材规定好的步骤中进行被动的、虚假的探究活动。要努力将实验(方案),观察(现象),思维(问题)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思维(问题)的引导下进行实验,在观察和记录的基础上进行思维。通过具体的,有一定深度的问题引导学生对实验探究过程和现象进行深入的思考,从而获得有关的结论。
此外,探究性实验的开展,还需要一定的客观条件。比如,实验室的建设,实验人员的配备,以及教师自身的素养等。
总之,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的学科,在探索物质的性质和反应规律中,必须运用多种方法来进行实验教学。除常规的教学手段外,作为有进取的教师要有创新的思维,来探索化学实验教学。
参考文献
初中化学实验探究第4篇
关键词:实验探究; 酸碱盐的关系; 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
中***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6-015-001
新课改的目的就是要在21世纪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我们要将传统的机械的学习方式改变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多种新型学习方法。
随着2013年区化学学科的一次评课选优活动,当得知比赛的题目是“用实验探究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并认真去探究实践的时候。我发现,如果在“酸”“碱”“盐”的教学中能适当的采用“实验式探究教学”,能取得明显的实效。
第一次去研究课题的时候感觉无从下手,因为新课已经结束,要在学生已知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的前提下去探究这个条件,这本身就似乎有点矛盾,对我来说却是有点难度。那么,到底什么是实验探究教学呢?
通过研究学习,“实验探究教学”是指学生在老师的引发下,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达到探索问题与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模式。
其主要目的是:1.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2.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3.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众所周知,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为酸碱盐在溶液中发生的条件是有沉淀析出,或有水生成或者有气体放出。那么,我们改如何引导学生去动手实验,去探究学习呢?
通常情况下,我们会设计一些酸碱盐之间的反应
例如:
①HCl+Na2CO3 有气泡产生(发生反应)
②HCl+CaCl2 无明显现象(无反应)
③Na2CO3+CaCl2 有白色沉淀产生(发生反应)
④NaCl+CaCl2 无明显现象(无反应)
⑤NaOH+HCl 无明显现象(发生反应)
在这些例子中,由于碳酸钠溶液与稀盐酸反应有气泡生产,碳酸钠溶液与氯化钙溶液反应有白色沉淀产生,均有明显的现象。由此大多数学生会得出既然产生了气体,产生了沉淀,发生了化学反应,因此就得出复分解反应条件之有沉淀析出,有水生成。但是这样的实验设计真的是探究吗?
例如:1.实验⑤没有明显的现象,如何探究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的反应?2.能真正探究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本质吗?为何一定要有沉淀析出,气体放出,有水生成才能发生复分解反应呢?
当然,在这里我们可以借助一些其他的试剂帮助我们,实验⑤中我们通常会用无色酚酞试液来帮助我们判断发生了化学反应;又或者可以通过测pH的方法。总之,通常情况下我们的思路是将“看不见”的转换为“看得见”的。但所有的这一切只是可以证明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发生了化学反应,并没有真正的探究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从我个人而言,我觉得这样的探究只是就事论事,停留在表面。
为此,我设计了如下的实验,对用实验探究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有了自己的一个思路。
取AB两只试管,向其中加入少量的等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向A试管中滴加5滴硫酸铜溶液;同样的,在B试管中,先加入稍过量的稀盐酸,再滴加5滴硫酸铜溶液。在我的引导下,学生首先观察实验现象,学生发现A试管中出现了蓝色沉淀,B试管中只是淡淡的蓝色溶液,并没有出现蓝色沉淀。那么,随之而来的就需要学生去思考去探究了。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现象?产生蓝色沉淀的实质是什么?从什么角度去解释这个问题更合适?
同理,C和D两只试管均先加入少量的稀盐酸,向C试管中加入碳酸钠溶液产生气泡,D试管中先加稍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后加入少量碳酸钠溶液,无明显现象。
随着我的引导,在一步步的深入探讨之中,学生逐渐发现了在酸碱盐两两之间之所以能发生复分解反应的本质原因了。
A试管中之所以产生蓝色沉淀,是氢氧化钠溶液中的氢氧根离子与硫酸铜溶液中的铜离子相结合产生了氢氧化铜蓝色沉淀。
B试管中滴入硫酸铜溶液后并没有产生蓝色沉淀是因为在原溶液中几乎不存在氢氧根离子。
那么氢氧根离子去哪了呢?学生探究发现,原来氢氧根离子已经和稀盐酸中的氢离子结合生成水。因而并没有产生蓝色沉淀。从这里我们可以探究并验证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反应的实质是氢氧根离子与氢离子的结合。
同理,通过C和D两根试管的实验现象我们可以发现C试管有气泡是因为碳酸根离子与氢离子结合产生了水与二氧化碳气体;D试管没有气泡也是因为氢离子事先与氢氧根离子结合了、溶液中就几乎不会存在与碳酸根离子结合的氢离子了。
通过以上的这个探究对比实验,课本上所说的“酸碱盐在溶液中发生的复分解反应条件是有沉淀析出,或有气体放出,或有水生成。”学生就可以发现复分解反应发生的实质是离子间的反应,两种离子之间如果能结合成难电离的物质(例如沉淀,气体,水)导致溶液中离子数量减少,反应就能发生,反之,反应就不能发生。
随着这一步步的渐入探究,学生在掌握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之时,更能深入的了解复分解反应的本质,也就对有关酸碱盐之间的相关知识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同时在这个探究的过程中也更好的激发了学生的潜力,在今后的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会大大的增强。
初中化学实验探究第5篇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为我们带来了新的理念及要求,我们要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构建新的课程目标体系,并立足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大力倡导科学探究。倡导实验探究,一方面帮助学生获取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和兴趣,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为未来的化学工作者确立动手意识,培养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使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掌握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和重要手段。
化学探究实验在教学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既可促使学生形成对化学学习的持久兴趣,又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要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就必须培养学生对该学科保持强烈的学习兴趣。而化学探究实验的开设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明显的积极作用。因为实验本身就能激发学生浓厚的认知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并且只有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探究实验现象的原因和规律,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才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持久性。
同时,化学探究实验教学可以充分挖掘学生潜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在他们感到迫切需要解决新问题时开始,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实验设疑作用,使实验内容和所学知识具体化、条理化、问题化,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始终处于有效的积极思维状态。在教学中运用探究实验,注重科学方法的指导,可使学生的思路变得更开阔,更敏捷,解决学习问题的手段方法也变得更多样、更灵活。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操作和验证,积极地去思考、去探索,就会迸发出更多的智慧和灵感,从而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一个完整的实验探究活动一般包括以下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实验方案、搜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教学实践表明,如果能根据具体情况,尽可能地在实验前先启发学生提出问题或猜想,设计方案,并与教材上的方案对比,进行评价,然后再进行实验探究,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让学生较完整地掌握探究的一般方法。
例如: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之和会产生变化吗?
【提出问题】
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物之间发生化学变化生成新的物质。那么,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之和会不会发生变化?
【作出假设】
让学生根据已有的化学知识和平时积累的经验,对“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之和会不会发生变化”的问题,提出三种可能的假设:①增加;②减少;③不变。
【实验探究】
1.让学生在开放体系中完成三个实验并称量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
[实验1]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
[实验2]将铁钉放进硫酸铜溶液中;
[实验3]金属镁在空气中燃烧。
根据现象及记录的实验数据,学生可能产生如下的想法:
(1)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后质量减少,是由于生成的气体没有被称量所造成的;金属镁在空气中燃烧后固体质量增加,是因为空气中的氧气参与反应所造成的。
(2)铁与硫酸铜反应前后质量不变,是因为反应中既没有气体参与,也没有气体生成。
(3)研究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的质量变化,应将生成的二氧化碳一起称量。
(4)如果将石灰石、稀盐酸或将金属镁置于一个密闭容器中反应,质量可能就不变了。
(5)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实验,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肯定不会发生变化。
……
2.在封闭体系中分组进行上述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数据
如[实验1]取一个锥形瓶,里面装少量石灰石,将盛有少量稀盐酸的小试管竖直放进锥形瓶里面,瓶口用胶塞塞住(***略),称出总质量。然后将锥形瓶倾斜,使稀盐酸流出与石灰石反应,称出反应后装置的总质量。
【得出结论】
通过实验探究,在充分讨论和分析的基础上获得共识: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保持不变。
另外,在实验探究过程中,相同的实验,相同的实验药品,采用不同的实验步骤,会使实验成功或失败,或形成危险。
在做实验时,尽管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但有时也会出现“必然”的意外。对意外事故的处理,不仅反映了教师的应变能力,还能反映教师心理素质的稳定性。处理的好,不仅不会影响教学及实验效果,反而是印证正确结论的好教材。例如有一次在做白磷与红磷着火点高低的实验中,我先用镊子夹取一块白磷,并放在有水存在的表面皿上切割(因白磷易自燃),并告诉学生切割后小刀、镊子及表面皿均要用滤纸擦干净,而滤纸不能乱扔,否则会引起火灾。我把它放在桌边,准备稍后处理。谁知,正在讲课中,滤纸忽然着火燃了起来,学生顿时惊叫起来,唏嘘声一片。经过分析讨论,学生明白了其中原因,一颗好奇心才安稳下来。这时由无意注意引起的记忆更深刻、更牢固。适时对学生思维点拨,更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探究浓硫酸的吸水性实验时,可以设计出以下三个不同的装置进行对比实验(如下***)。
■
方法一:(如***1)在一大试管内注入15mL的浓硫酸,放入装有2~3mL饱和硝酸钾溶液的小试管,用橡皮塞塞紧试管口,静置约10min后,可以观察到饱和硝酸钾溶液中有针状的硝酸钾晶体析出。
方法二:(如***2)切一块富含水份的瓜果(萝卜、雪梨、苹果)块,在天平上称量其质量,用塑料绳固定,放入盛有30~40mL浓硫酸的试剂瓶中,使瓜果悬于距浓硫酸液面1~1.5cm上方,塞紧试剂瓶口静置约20min后,取出瓜果观察到有些萎缩,放在天平上称量,其质量明显减少。
方法三:(如***3)往试剂瓶中注入30~40mL的浓硫酸,用塑料绳像系称盘一样系一小塑料瓶盖,在瓶盖上放一块蓝色的硫酸铜晶体,悬放在距浓硫酸液面1~1.5cm上方,塞紧试剂瓶口静置约5min后。可见蓝色硫酸铜表面有白色斑点出现,随着时间的延续,白点会越来越大,再放置2~3天,蓝色硫酸铜晶体会全部变成白色粉末。
又如用加热过氧化氢溶液的方法制取氧气的实验,按课标要求让学生将装有5%的过氧化氢的溶液试管加热,当学生把带火星的木条放在试管口时,只发现火星闪亮而不复燃。教师立即问学生: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你能说出可能的原因吗?我归纳学生回答主要有下列几种可能:①生成的氧气不够多;②生成氧气含量较低;③加热时有水蒸气产生使火星难以燃烧;④过氧化氢的浓度不够高等。有学生提出改进意见,将5%的过氧化氢的溶液改成15%,并在试管口加装一个干燥管后,加热试管1~2min后再在上方放入带火星的木条后,木条就能复燃。(如***)
■
实验装置
化学探究性实验的要求:实验目的明确,有确定的能力培养目标,科学合理,操作规范。实验要有可参考的实验方案,设计的实验步骤要科学合理。要认真观察实验现象,正确记录、分析实验结果,处理实验有关数据,得出正确结论。要注意实验安全,防止污染环境。
总之,探究性实验是由学生自己运用实验手段,探究未知的现象或数据,并在获得现象和数据的基础上得出实验结论。探究性实验强调获得实验结果和亲身经历实验过程的统一,而且更加注重学生对实验过程的理解。探究性实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状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有助于学生初步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探究性实验使学生真正成为实验活动的主体和中心,是实现自主、体验、参与和合作学习方式的最佳载体。
初中化学实验探究第6篇
一、关于氧气的探究
1、实验室制取O2①原理(3个): , , ②发生装置(根据反应物状态、反应条件选择)(考试涉及识别仪器、改错等)
③收集装置(根据气体的溶解性、是否与水反应、密度等选择)及收集方法:向上排空气法向下排空气法排水法④检验:⑤验满: 2、O2的性质①S在O2中燃烧,瓶内预先盛,吸收,防止污染空气(水或碱性溶液能不能用细沙代替?)。②Fe在O2中燃烧,瓶内预先盛水或细沙,防止 。③缓慢氧化使食物腐败、金属腐蚀及保护措施二、关于二氧化碳的探究
初中化学实验探究第7篇
关键词:初中化学 实验 探究
1、化学教学的全新改革
1.1生活化
初中化学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它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非常密切,新课程强调将“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理念渗透到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使初中化学实验的改革向着生活化的方向迈进。(1)在教材中安排了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以创设实验情境。(2)在教材中安排了众多的学生熟悉的物质作为实验的原料进行实验,使学生感到化学并不神秘,这在得调动学生学习及探究化学知识的积极性。(3)选取众多生活和社会中的初中化学现象作为实验内容,让学生更多地感觉到化学就在我们的身边,产生要更加努力学好化学的热情。
1.2趣味性
初中化学实验作为增强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一种手段是其他方法无法比拟的。初中化学实验兴趣是促进学生探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性的一种重要的内在动力,具有较强的动机功能。当学生具有浓厚的化学实验兴趣时,其中枢神经处于兴奋状态,能够认真操作、敏锐观察,促进化学实验顺利进行,并在实验活动中产生愉快、满足、喜悦、兴奋等情感体验,从而使化学实验兴趣得到进一步的强化。为此,初中化学新课程力求实验的趣味性,从而激发并保持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1.3习惯性
在教学中注意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是培养学生科学态度的重要措施。良好的实验习惯应包括:正确使用仪器、规范的实验操作、认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如实完成实验报告、遵守实验室规则、注意节约药品和实验安全等。例如,学生在做实验:“酸的性质”分组实验时,对盐酸与带锈铁钉的反应,还可以看到铁钉表面有气泡冒出的现象。因此,在填写实验报告时,笔者要求学生将实验所观察到的所有现象如实填出并对所产生的现象作出相应的解释,以此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每次实验结束,笔者都要留出3-5分钟,让学生清洗实验仪器、整理药品,保持桌面整洁,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科学的学习方法的训练和培养,对初中学生来说,需要有教师的指导。学生初学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时,笔者除了在课堂上演示规范的实验操作让学生模仿外,还将操作要点以“口诀”的方式介绍给学生,如往试管里装入粉末状药品要“一斜、二送、三直立”;装块状药品要“一横、二放、三慢竖”;液体药品取用的要点是“瓶塞倒放、两口紧挨、缓慢倾倒、加盖放回”;使用胶头滴管应“担头赶空气,放手吸试剂、悬空滴液体、管口勿触壁”;以及酒精灯的使用要注意“两查、两不、两禁止”。
2、化学实验的创新
2.1尝试进行自主探究实验
所谓自主探究,就是由教师(或学生自己)提出课题,分小组或个人设计方案。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个人或分小组自发进行实验验证,这样的实验一般涉及的仪器和化学药品较少或家庭可代用的多,且相对较安全。由于课时有限,而探究学习却要花费较多的时间,还要增加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所以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自主探究不是号召性的,要明确布置课题任务,做到有计划、有检查、有落实、有评价。比如,钢铁生锈条件的探究,木炭、茶叶等吸附作用的探究,以及酒精、石蜡等有机物主要组成元素的探究等,要采用自主探究方式,自主探究跟实验探究课的组织不同之处在于实验分散成个人或小组自主实验,不用教师的监控,其优点是拓宽了课堂的空间,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能力。探究性实验问题不要过于繁杂和开放,可将问题控制在一个点或一个面上,便于学生实现探究目标,得到正确的结论。如用H2O2和MnO2混合制氧气的实验,涉及许多化学问题,我们不可能将所有的问题提出来加以研究和解决,但可探究一些小问题,如/在H2O2溶液中加入MnO2产生氧气,MnO2是否也作为一种反应物0,/反应完毕后MnO2如何回收0,等,使学生形成催化剂的概念即可。
2.2要尊重科学,鼓励创新
首先,以自主实验为主,演示实验为辅。新课程理念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强调主体的积极参与。在化学实验中,教师应该明确自己所起到的作用,不能用教师的演示实验代替了一切。演示实验的意义在于让学生学习实验的步骤要求,明白各种实验操作的规范,但是要少而且精,使其具有举一反三的作用。教师要让学生多动手,自己在实验中观察现象、发现问题、收获知识。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习惯,他们才能形成自己的实验,才能有所创新。其次,多探究性实验,少验证性实验。以往的实验教学往往是先学习书本知识,等某些章节学完了,教师带同学们去实验室,把这个章节的实验顺利地做一遍。学生得出的结论往往是,实验验证了教材所写的无误。这就是验证性实验。这种实验形式,其意义不大,往往重复的是教材的思路,很难有个人的发现,更谈不上什么创新了。探究性实验是先提出问题,然后在实验中观察、思考、分析,最终获得收益。学生是在实验的过程中了解事物的本质,在过程中不断地动手和动脑思考,从而获得各种体验。在实验的各个阶段中,学生面临的选择和问题是多方面的,他们的思维不断地向前探索,每一步探索都是创新形式的开始。
2.3积极开展课外和家庭小实验, 培养学生勇于超越的创新精神
《新课标》要求重视对学生创新意识及科学精神的培养, 这一点应反映在化学教学的全部过程之中。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教育功能, 不仅仅是停留在课堂上。化学课外活动是化学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 是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超越的科学精神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 教师要克服困难、创造条件多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化学课外活动, 发动和组织学生积极开展课外和家庭小实验, 让学生自己发现和寻找身边的化学, 使其成为自己实验的研究内容, 动手、动脑, 长知识、长能力。学校可以创造条件全面开放实验室, 使学生随时随地能进行各种实验。特别是对一些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 要鼓励他们敢于提出新的问题, 并按照自己的想法设计、进行一些小实验, ***地或与他人合作解决这些问题, 同时还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在学习中的一些疑问, 以此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和个性特长, 使他们养成用实验来探究未知, 大胆质疑, 勇于超越的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丁健琦.新课程下的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之我见[J].考试周刊,20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