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众多的茶叶品牌中,以一个村庄命名的茶叶极少见,镇安象园茶就是以种植地象园村命名的商洛名茶。
镇安西南边陲的茶乡达仁镇象园村,从最初的手工炒制到机械化深加工,从单一的炒青发展到毛尖、雾芽、碧螺春等数十个品种,从简单的茶叶销售到龙头企业的兴起,茶叶产业正在成为群众奔小康的支柱产业,是老百姓“舌尖上的绿色银行”。
小绿叶让穷山村换新颜
象园村虽然偏僻,只有300多户人家,但是家庭存款10万元以上的超过40%,现在人均年收入过万,已经成为镇安远近闻名的小康村。
而也就是这个村子,在上世纪90年代前,却是镇安县有名的贫困村。一年240多天要靠返销粮救济过日子,一年只有夏收和秋收3个月能吃饱饭。
然而这一切,却因为小小茶叶而改变命运。当时乡***府在充分调研后发现,象园大部分土地属于弱酸性腐殖质土壤,十分适宜茶叶生长,种茶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但是上世纪70年代从紫阳大面积引种后,由于集体所有,管理不善,茶叶品质低、产量少,当时的象园茶一斤才卖4元。
乡***府为了引导群众走茶叶产业致富的路子,对集体茶园进行统一科管、改造,从浙江、江苏聘请农艺师指导茶叶制作。“1990年,我们的茶就从一斤8元卖到了100元。”时任象园乡乡长的陈正斌介绍,乡***府采取了多项措施鼓励群众种植茶叶,茶园在象园周围得到快速发展,全村收入的70%都来自茶叶产业。
镇安县是中国的板栗之乡,也是中国最北缘优质高山茶区。象园荼生长在海拔800米以上的高山,常年和周边板栗林带相伴,每当栗子花开,香气便会氤氲着茶树,清香的茶中带着栗香味,便产生了全国独一无二的茶味――栗香茶。
茶叶带动农民持续增收
镇安全县地处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性地带,属于全国江北茶中的高山茶系,与汉中、安康同属一个富锌富硒区,是茶树生长的理想地区。扩大种植规模有足够的发展空间。但经过多年的发展壮大,镇安拥有了一定基础茶园面积之后,还存在很多问题,整体规模小,良种率不高、茶叶单产低、茶园管理落后。为此,该县大力推行科技兴茶战略,推广的无性系良种茶园种植,确保茶产业可持续发展。
现在,全县茶产业布局初步形成了以达仁镇建设“千亩茶园、万亩茶乡”为目标,发展千亩以上的专业村和百亩以上的专业组,集中连片建设标准化幼稚示范茶园6.3万亩的天然无公害茶叶生产主要基地,以及柴坪、木王、庙沟、东川等镇建设两个万亩茶叶产业带。
镇安县正在大力推广板栗茶叶套种、花卉茶叶套种和粮食茶叶套种等立体生态茶园。就拿板栗和茶叶套种来说,板栗的花期很长,花蜜能够吸引专门克制茶树虫害的蜂类和蚁类。在板栗林下种茶园,板栗可以遮挡中午时分强烈光线,生产出来的茶泡好后还带着浓郁的栗香,这就是镇安茶叶的与众不同之处。在茶园里实现乔灌草相结合,落叶树与常绿树相结合,利用动物、植物、微生物与自然环境之间相生相克的微妙关系,实现生物链动态平衡。
龙头企业激活茶产业
“加入村上的合作社后,价格比前几年还有提升,我们家不用自己炒荼,挣的钱比往年多。”采访中,达仁镇象园村刘道虎告诉记者,5年前,自己一家6口人还住着石板房,以往炒茶都是单打独斗,小作坊式的加工,难以抵抗市场风险。加入茶叶专业合作社后,由合作社上门指导茶园管理,老刘只需交鲜茶,空闲的家人就被安排到村上茶厂打工,今年短短两个月就赚了两万元,还不算他家茶园卖鲜茶挣的3万元。现在,靠茶叶产业,老刘也住进了舒适的新楼房。
2008年,镇安县茶叶龙头企业盛华茶叶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成立,公司引进了现代化的制茶设备,使象园茶的产业化、规模化、专业化水平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在镇安县午峪工业园盛华茶叶有限公司里,宽敞漂亮的厂房,茶叶生产、加工、销售厂房一字排开,茶叶科研、文化传播展厅一应俱全。公司经理刘发海介绍说,为了保证茶叶质量,盛华从茶种选购到施肥、除虫、管理、鲜叶采摘。每一个环节都有公司或者当地农技站的专家进行现场指导。
据了解,目前公司已经发展到拥有2.5万亩标准化茶园、200亩有机茶园基地、100亩种苗繁育基地、15个初制加工厂、1个年产200吨名优茶叶精制厂、资产总额达3300万元、年销售收入5000多万元的省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
镇安茶产业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从最初的3500亩,发展到现在的7万多亩,年产绿茶24万吨。茶叶重点镇也扩展至柴坪、东川、庙沟、云盖寺镇等7个乡镇,从事茶叶产业经营人员1万多人。该县每年财***拿出100万元作为茶产业扶持资金,全县茶叶及附属产品年产值8000万元,促进茶农增收3500多万元。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象园茶:以村庄命名的商洛名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