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界中动物物种成千上万,形态千差万别,可是为什么杜鹃偏偏选了芦苇莺为它养儿育女?为什么食蚁兽专门吃蚂蚁?为什么犀牛鸟与犀牛形影相随?本栏目将描叙动去物之间这种协同共生抑或竞争博弈的关系。当然,更多的时候我们恐怕只能感叹造化的神奇与微妙了。
在各种鸟类进行繁殖活动的大好季节,杜鹃却一不筑巢,二不孵化,三不育雏,而是忙着物色那些可作为其子女“义亲”的鸟类,并趁“义亲”不在时,将卵产在其巢中,让“义亲”为其孵卵、育雏。被蒙在鼓里的“义亲”每天辛勤地捕虫养育着杜鹃的雏鸟,使它没过多久就比“义亲”大得多了,而“义亲”对此竟浑然不觉。一种生活在沼泽地带、喜欢将巢编织在水面上芦苇茎间的小鸟――芦苇莺就不幸地成为了“冤大头”。
尽管至少自2300年前亚里士多德对杜鹃的观察和描述开始,人们就已知道了杜鹃的这种寄生习性,但只是在最近,生物学家们才详细地研究出了杜鹃和芦苇莺等“义亲”是如何协同进化的。那么,杜鹃是如何设巧计欺骗“义亲”的?而遇到挑战的“义亲”又是怎样去适应自然选择的呢?
雌杜鹃通过监视“义亲”筑巢而发现了巢的位置之后,先是平静地栖息于附近,直到“义亲”产完卵后离巢觅食的时候,才立即滑翔落到巢内,迅速产下自己的卵,然后用嘴噙着“义亲”的一枚卵飞走,整个“非法入侵”的时间最多不超过10秒钟!
杜鹃的行为是否是为了战胜“义亲”的防卫而产生了适应性变化呢?答案是肯定的。首先,杜鹃在侵入芦苇莺的巢之前一直要等候到它已开始产卵,因为芦苇莺在自己产卵之前会将巢内的其他卵全部扔出。第二,杜鹃不寻常的产卵速度也是非常重要的。最后,杜鹃卵的大小也很重要,按理说,以杜鹃的体型,它应该产下比现在重3倍的卵,这恰恰说明了杜鹃的适应性变化。
但是,杜鹃为什么只偷走一个芦苇莺的卵呢?为什么不搬走所有的卵以提高自有卵被孵化的可能性呢?答案是:当一只芦苇莺发现它的一窝卵急剧减少时,它就会抛弃这窝卵。
虽然芦苇莺有时能够注意并排除掉奇异的卵,但却明显地表现出对奇异雏鸟的容忍,未曾有过排斥杜鹃雏鸟的事情发生,尽管刚孵化的小杜鹃肉色鲜红、嘴壳鲜橙色,完全不像芦苇莺雏鸟的黑皮肤和具有舌斑的黄嘴壳。一种可能的假说是,“义亲”容忍小杜鹃是因为它们没法将雏鸟进行比较――小杜鹃显然因首先孵出(所需的孵化期短)而注意到了这点并废除了它的对手。所以,杜鹃没有必要进化出一种拟态的雏鸟。
接下来的一个有趣的问题是,杜鹃是怎样在自然界中选择恰当的“义亲”并遗传其寄生技巧的呢?一种可能的机制是,杜鹃雏鸟打上了哺育它的“义亲”的烙印,因此当其成年后,这种印迹作用使其寻找到它的寄主,并且代代相传。
杜鹃的寄生行为不可避免地引发了寄生物和寄主之间的竞争。开始的时候,一个物种很少表现出排斥任何奇异的卵,但是杜鹃的寄生性迫使寄主对不像自己的卵加以鉴别并做出选择;后来,这种寄主鉴别又促使杜鹃产出拟态卵,借以“鱼目混珠”,而这又使寄主在识别卵的真伪上表现了良好的判断性……更加逼真的拟态和更为锐利的寄主鉴别力就是这样进化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