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筝作为我国古老的民族民间乐器经过上千年的发展已经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具有古筝十大名曲之称的《香山射鼓》是我国著名古筝演奏家曲云女士于1980年创作,这首作品颇受音乐界关注,自问世至今一直倍受人们的青睐,几乎成为古筝演奏者的必弹曲目。在本文中,笔者主要对《香山射鼓》的每个乐段进行仔细分析,希望能为读者带来帮助。
关键词:古筝;曲云;香山射鼓;作品分析;研究
中***分类号:J648,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0)03-0095-01
古筝经典作品《香山射鼓》是由著名古筝演奏家、教育家、作曲家曲云女士创作,也是她的代表作品之一。曲云1946年出生于西安,主要就职于陕西师范大学艺术学院,担任古筝硕士研究生导师,多年来培养了大批人才,为我国古筝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她还担任中国筝会筹委会副主任、中国音乐家协会陕西分会常务理事、陕西秦筝学会副会长、北京古筝研究会理事、东方古筝研究会理事等社会职务。曲云自幼喜欢音乐,特别是对中国传统音乐尤为热爱。不仅古筝水平高超,而且在琵琶领域以及我国民族民间音乐方面也造诣颇高。在此,笔者对曲云女士的《香山射鼓》进行分析。
引子(1-4小节):引子的作用是对整部作品创作环境的描写,为音乐主题烘托了氛围。这一部分演奏时运用了大量的快速拨弦,使人们一听就可以感受到深山苍翠、庙宇林立、声音回荡的飘渺感。在此需要值得注意的是,在演奏前,演奏者一定要调整好情绪,使身心先进入到场景中,再开始演奏,这样出来的效果就会与作者想要表达的感觉相一致。
第一乐段(5-21小节):此乐段重点描述了祈雨活动的情景,其中使用了揉、吟、滑、按等大量的古筝演奏技巧,与此同时还以极具有中国特色的燕乐音阶作为基础音阶,再配上打动人心的节奏与旋律,深刻的把老百姓迫切需要雨水的心境以及虔诚祈求老天降雨的画面表达的淋漓尽致。所以在演奏这一段时,要能体会人们充满担忧的凄苦的心理。在演奏这一乐段的第13和17小节时,一定要注意滑音“6”,这个滑音演奏技巧很特别,需用左手大指按弦,同时其他手指演奏另外的音,这是陕西筝派的典型技巧之一。此外,这一乐段出现的所有滑音“3”都是从4下滑,这种下滑音同样是陕西筝派的特色。
第二乐段(21-33小节):通过一个刮奏(21小节)的连接,乐曲进入第二乐段。一般来说,参加祈雨活动的人从山脚爬到山顶,需要花费几天的时间。因此,在庙会正式举行的前一周左右,人们就纷纷从四面八方向山顶攀登。山腰上建有许多大大小小的庙宇,人们每爬一段,就找一个庙歇脚,并烧香拜佛。这样,满山弥漫着的雾霭的香烟,和环山的云彩连成一片,再加上满山的人们拜佛、祈祷所形成的轰鸣声,整个山体便笼罩在一种混宏、浩渺的意境中。笔者认为本乐段出现的大量刮奏很值得揣摩,这些刮奏深刻的描写了作曲家的心境,展现出一副白云、蓝天、香烟的画面。
桥梁句(34-44小节):这11个小节起到了桥梁作用,曲云女士在这几个小节中运用了一个下行级进的手法,将前后两个乐段进行自然串联。
第三乐段(45-75小节):本乐段是整首作品的经典部分,也是紧扣主题的高潮乐段,作者在音阶方面选用了清乐音阶,主要展现了农历六月初一左右,陕西老百姓参加传承了上千年的“射鼓”活动,所谓“射鼓”就是指人们打擂台相互斗乐的意思。这一乐段的45至67小节主要为后面做出了铺垫,平稳的速度,为听众展现出一副人们不慌不忙逛庙会的画面。从67至75小节是第三乐段的高潮,展现了庙会达到鼎盛,会场上人山人海,男的、女的、老的、少的肩摩踵接,特别是很多会乐器的人们竞相演奏,吹管乐、弹拨乐、打击乐的声音久久缠绕在一起。在这里,作曲家曲云为了使音乐表现的更加贴切,在节奏上特选用散板来表达,深深的吸引着听众。
第四乐段(76-101小节):这一乐段是非常体现作者对传统音乐文化深入了解的地方,因为在此乐段曲云女士以西安鼓乐古谱中的一种锣鼓点为基本节奏,一方面不仅结合了陕西的传统民间音乐特色,另一方面还展现给听众一副欢呼雀跃、兴高采烈的画面。在此乐段的结束处,创作也非常有特色,在很多快速的急拍之后将乐句突然刹住,然后再连接作品的尾声。这种创作手法颇有唐朝遗风。
尾声(102-106小节):这5个小节是作品的结束句,特别在最后一个音的演奏时,要注意强弱规律是:弱-中强-弱(结束)。
古筝名曲《香山射鼓》不仅是曲云女士个人的一首非常经典的古筝作品,而且还是陕西筝派的重要代表曲目之一。这首作品非常注重音乐处理,同时对演奏状态要求很高,需要演奏者全身心地去投入,心中要有画面感。想要演奏好这首作品,一方面要深入了解作者、了解创作背景,另一方面还要对整首作品进行认真分析、推敲,特别要把握好每一个乐句的强弱,这样才能更好的表达整首乐曲的思想感情。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初探古筝经典作品《香山射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