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诗推荐篇1
摘要:通过 “精彩展示”“经典诵”校本课、青春诗会、“论语讲坛”“风华好诗词”大赛、编辑出版《风华经典诵》等活动,开展经典教育,使学生积淀文化底蕴,润泽心灵,启迪智慧。
关键词:精彩展示 诗词创作 论语讲坛 风华好诗词
文化应该是融入一个人,一个民族的血液中的。我们民族的文化是从何而来?它是从《诗经》中来,从《论语》《庄子》等先秦诸子中来,从唐诗、宋词、元曲中来……激荡我们民族的血脉,历经千古不老!
一、初中语文第一节课,给学生一个传统文化的世界
初中语文第一课,我们便向学生介绍国学,介绍传统文化三股主流:儒、道、释。
我们向学生介绍汉字的演变过程,领学生做猜测空间的游戏,从而锻炼学生表达和倾听能力,了解文化名人、著作等。
在“文学欣赏”这一环节,我们带领学生欣赏《蒹葭》,了解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的风格,欣赏余光的《春天 遂想起》,了解余光中和他的乡愁诗,认识游子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我们还向大家推荐了《开心学国学》的主题曲,领略中华文明的魅力,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 摘抄优美古诗文、课前进行“精彩展示”
多年来,从六年级学生们入学开始,每周末都有一项作业――古诗文摘抄。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古诗文篇目做摘抄笔记。
当我们学习《观沧海》时,有的学生便摘抄《短歌行》;当我们学习当我们学习《桃花源记》时,有的同学就摘抄《归去来兮辞》:当我们学习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后,有的同学摘抄他的《正气歌》……
如何检查学生的摘抄效果呢?
我在每节语文课前3分钟设计了“精彩展示”这一环节。要求学生大声朗诵自己所摘抄的古诗文,让朗朗的诵读声成为语文课的前奏。
精彩展示,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同时也使学生具有古诗词创作能力。请看学生的诗词习作(该诗获“诗词中国”传统诗词青少年创作大赛二等奖):
减字木兰花
王子欣
物是人非,言笑晏晏在耳畔。花落泪垂,美人独坐颦蛾眉。
流年似水,今秋未减前秋怨,借酒消愁,狂歌依旧情难旧。
武陵春 花木
陈 宇
荷兰竹柏不肯醉,牡丹只富贵,暮秋亦曾羡菊梅,红豆无声喟。
白杨是否伴梧桐,苦与甜滋味,木棉铁树万年青,无人解相思泪。
精彩展示,给每个孩子心中都洒下阳光,使他们成为留恋于语文青草地的快乐的孩子。
三、校本活动课――“华夏经典诵”和诗会活动的开展
每周两节的校本活动课,我们向学生介绍我国历史的文学大家,并学习其作品。比如,学习了杜甫的《石壕吏》之后,便学习他的《兵车行》,感受苛酷的兵役带给人民的灾难;学习《江城子 密州出猎》时,诵读班便学习《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年日夜记梦》,感受苏正月轼对亡妻深挚怀念和伤悼……
每年5月,我校召开了“‘激情满怀 诗诵风华’经典诵读诗会”,诗会期间,学校成了诗的海洋。诗会中,同学们热情高能高涨,表演形式多样:朗诵篇目中有经典诗歌,有自创诗歌 。
四、论语讲坛――教师们精神盛宴
《论语》被誉为“东方的圣经”,穿越千年不老,读《论语》就是让我们在奔波中沉静下来,静观自己的心灵,独享一刻之闲。为了引导教师从论语这东方圣经中觅人生的智慧与顿悟,我校开设了“论语讲坛”。
在学校的“论语讲坛”中,我向全校教师讲解了《论语》中的“夫子之道 忠恕而已”,从“大学”谈起,从孔子、孟子、苏轼等角度讲解了我对“忠恕之道”的理解……使全校教师走近《论语》,了解了《论语》。
五、“风华好诗词大赛”的举行
2014年,我们组织了“风华好诗词”大赛。初赛九百人海选,复赛六十人角逐,决赛十二争雄,推出“决赛”现场,学年顶尖级选手进行了激烈的角逐。赛场步步惊心,高潮迭起,掌声雷动。《哈尔滨日报》《生活报》都对此进行了报道。
六、带领学生进行“名家系列研究”
近年来,我还带领学生进行了“苏轼系列研究”“杜甫系列研究”“李白月诗研究”。2012年6月15日,中语会副会长张鹏举教授来风华中学听了我的《黄州 苏轼 赤壁》,在全国“传统文化实践研究年会上”给予肯定。
七、访文庙走近孔子,沐浴儒家精神洗礼
为了更好地领悟儒家的思想精华,我带领学生参观了哈尔滨文庙。通过参观大成殿、走畔桥,听讲解员介绍孔子的生平,我们共同感受着孔子自强不息的灵魂力量,使孔子的形象驶入了学生的心灵之中。
八、编辑出版《风华经典诵》《风华佳作园》
为了更集中地引导学生领略传统文化的精髓,我主编了风华中学语文校本教材《风华经典诵》。包含包含《四书篇》《古诗词篇》《古文篇》《现代诗篇》,引导学生诵读经典,感悟国学。
《序言》中这样写:“《风华经典诵》采撷文学的朵朵浪花,献给风华莘莘学子,以承儒家思想的火种,传厚德载物之道。希望同学们润泽心灵,汲取智慧。”
写作是另一种阅读。为了让学生的生命在成长中留下痕迹,我还编辑出版了《风华佳作园》,已出版发行。
每篇文章都是从学生的心灵深处流淌出来,饱含着他们生命最初的挚情、纯真与圣洁。通过多年的经典诵读,学生们积淀了文学底蕴,传统文化如甘泉滋润他们的心……
经典教育不仅是一项工作,更是一名语文教师的一种信念,一种责任,一种理想,一种追求!经典教育研究之路还在延伸,我们会不断摸索,且思且行,走出超越创新之路!
好诗推荐篇2
在我国历代文学中,唐诗最为繁盛。在当时印刷技术受到限制的情况下,诗人们是怎样发表自己的作品的呢?
1.科考佳作,宫廷发表。唐代科举,以诗赋取士。每有佳作问世,宫内便配乐以歌,作品得以发表。相传祖咏在考场应《终南望余雪》之题,即席写诗一首:“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因其句佳,宫中人人吟唱,很快传遍京城。另外,一些宫廷诗人的应制诗也属此类。如唐玄宗游玩时,李白应制的三首《清平调词》等。
2.投诸名流,“干谒”发表。许多举子文士为达科场能中的目的,兴起了用诗“干谒”(类似请人推荐)之风。他们把自己的得意之作献给朝中有文学声望的人,希望获得赞赏和褒扬,以扩大知名度,并能推荐给主考官,此谓之“通榜”。如朱庆余的《近试呈张水部》诗:“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入时无?”呈给时任水部员外郎的张籍,希冀代为传扬。张籍读后颇为欣赏,令朱送来新旧之作,选二十余首,向世人推荐。文人争相传抄,朱庆余达到了目的,一次就发表了诗作二十多首。
3.互相寄赠,友助发表。这是当时最流行的一种发表方式。如白居易在杭州当刺史时,与元稹、崔应亮为挚友,他们常以诗寄赠唱和,后结成《三州唱和集》发表。
4.墙壁题诗,随机发表。在唐时,驿馆驿亭、饭庄酒肆、寺庙道观及宝塔名楼的墙壁、廊柱上,都是诗人约定俗成的题诗之所。他们或乘酒兴正酣,或乘游兴正浓,寻一醒目之处,笔走龙蛇,题下诗作。如崔颢的《黄鹤楼》一诗,就是题在武昌黄鹤楼内壁上的。这些地方因食客云集、游人如织,众口传诵,作品也就不胫而走,顺理成章地发表了。
5.提供“诗板”,协助发表。中唐以后,各地驿亭及风光旖旎之处,都有好诗者为集诗而提供的“诗板”,供过往诗人泼墨挥毫。据史籍记载,晚唐咸通年间,诗人薛能经过蜀地的“飞过泉亭”时,见“亭中有诗板百余”。可见诗板是晚唐诗人发表作品的“园地”之一。
【李世昌/供稿】
好诗推荐篇3
我叫陈泽兰,苗族,贵州余庆人。2017年1月,在诗友的推荐下,我参加了中央电视台举办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竞赛录制。在那半个月里,我收获了很多,认识了很多热爱诗词的朋友,也深深感受到自己的古诗词积累还远远不够。
我爱好诗词文学,2007年考上贵州大学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令我欣喜若狂,下定决心努力学习好中国语言文化。2011年7月,我大学毕业,参加了贵州省教育厅组织的“硕师计划”,选择到务川支教。支教的生活虽然艰苦,但是特别值得,因为我能把自己学到的知识传授给山区的孩子,让他们感受中国诗词文化的美妙。在支教期间,我利用假期修完了学科教学(语文)硕士课程。前年获得硕士文凭后,我继续回到当地任教一年。去年9月我调到了现在的务川思源实验学校任教。
务川思源实验学校是一所由香港“言爱基金会”、***府和***门联合筹资修建的县直实验学校,学校有小学部和中学部,共1600多人,教师82人。学生基本来自农村,大部分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就外出打工,孩子们一个月甚至一个学期才能回一次家。
自从去年9月份来到这个学校,我回家的次数屈指可数,一两周才能见自己的孩子一次,每天都住在学校。在学校久了,我注意到,每逢课余时间,孩子们总喜欢拥挤着趴在教室的护栏外眺望远方。为此,我总是制止他们,要求他们回到教室看书,因为趴在护栏上很危险。呵斥了一遍又一遍,孩子们还是如此。后来我才明白,原来那里最高,视野最开阔,可以看到很多地方,目之所及也许就是他们的家。
有一次,我问孩子们,你们时间那么多,有时间想家,怎么不去***书馆借点书看看?结果孩子们齐声回道:“老师,我们都没找到***书馆在哪里啊!”我一问其他老师才知道***书馆还在筹建之中,里面一本书都没有。不仅是学校的***书馆,连操场、音乐教室、办公室等基本上都是空的,孩子们能去哪里玩,哪里看书啊?
远离父母家人的孩子内心是极其脆弱和孤独的。为了让孩子们能学到更多知识,弥补他们内心缺失的温暖,我经常在黑板上抄写一些古诗词给他们背,教他们用民歌的方式吟唱。有时我也写写诗词,将自己创作的诗词抄写给孩子们,与他一起分享。
正因为如此,参加《中国诗词大会》竞赛录制的半个多月里,我每天揪着一颗心,录完节目就回到宿舍查看手机信息,了解学生近况,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生怕耽误他们的学习进度。
在《中国诗词大会》竞赛录制现场,我亲睹冯子一、李尚荣、叶飞、武亦殊等孩子的诗词积累,深感惭愧,下定决心回到学校后要做好诗词教学,用独特的教学方式让诗词融入孩子们的生活,让山区的孩子也爱上古诗词。我更希望我的学生有一天也能站在《中国诗词大会》舞台上绽放他们的光彩,那才是我最大的收获。(责任编辑/喻 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