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为止负商誉会计处理方法种类繁多,但是这些传统的负商誉会计处理方法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不足,本文对这些不足也进行了分析,最后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负商誉的会计处理方法。
关键词:负商誉;会计处理;方法
中***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2-0-01
负商誉就是指被合并企业的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超过为取得该企业而发生的总成本的差额。负商誉的会计处理方法通常是作为可辨认资产和负债的计价调整,具体的做法是作为总资产的一个***抵减项目,或者分配到可辨认资产与负债中。本文主要对传统负商誉会计处理方法和一种新的负商誉会计处理方法进行分析。
一、传统负商誉会计处理方法
1.确定为当期损益
一般而言,负商誉的内涵就在于在本期的资产交易中,代表的是利润,换种方法来描述,就是假如公司发生并购现象,那么在并购当天把利润都放入损益表中,就会令购入的资产在入账时都将其作为公允价值,而将其公允价值之和与实际购买成本的差额确认为负商誉并视作当期收益,即“营业外收入――负商誉”。这一方法充分体现出客观性原则。这种方法考虑当期损益的方法并不全面,甚至可以说会对将来公司的收益产生明显的影响,负面价值很大,但是很多公司没有对此进行考虑。负商誉会影响将来经济收益,将负商誉计为当期损益,对当期收益产生了较大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使其增加,不能补偿未来收益,所以当并购发生,运用这种方法来对资产进行处理的,会对未来的收益产生很大的波动,对于公司财务状况的反应也有影响,这种方法可以说是比较差的一种处理方法。
2.确定为递延收益
负商誉也可以看成是一种将购入的资产入账到公允价值中的收益获得,他是一种递延收益,也就是将其公允价值之和与实际购买成本的差额确认为负商誉,贷记“递延收益――负商誉”。但是,在负商誉未摊销完之前形成递延收益列示在资产负债表中,这样与他反应的本质出现了很大的区别,他无法对企业的经营情况进行如实的反应,而只能考虑货币时间价值的影响,对于分摊的方法其实难以确定。
3.确认为负债
负商誉与负债的概念基本符合。当发生相关费用时,负商誉与费用相抵扣,即记入“隐性负债――负商誉”。这一处理只是考虑购买成本比公允价值差额中隐形负债部分低,没有考虑到高估的那部分价值,所以运用这种方法的话,资产和负债都会被高估,将来的经营业绩就会被影响。这样的话会使资产和负债被高估,最重要的是对负商誉未来经营业绩的影响根本没有考虑近来,因此,这种方法也不太合理。
4.确认为资本公积
这种负商誉会计处理方法就是企业在并购时期成本要比被并购方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低,将其确认为资本公积,在财务报表中,将其记为权益的增加,待对并购的资产进行折旧或者进行出售时,再向实现利润的储备金项目转入。这种方法不会虚增利润,与会计的客观性原则相符。但是,这种方法认为负商誉是主并企业的自创商誉在收购价格上的体现,而主并企业在前期经营中累积而形成自创商誉,因此,在后期分摊是不正确的。这样会将这二者的商誉的计量混为一谈,对于必要的理论依据比较缺乏。这种处理方法类似于遗产捐赠,但是对于捐助人是谁却不知道。负商誉直接记为资本公积虽然不会虚增收入,但所有者权益会人为的增加,进而导致从根本上企业无法揭示净资产变动原因,与经济事实相违背。这种处理方法对负商誉对未来盈利能力的影响忽视了,对公允价值被高估的可能性也没有考虑,因此,这种方法也不是非常完美的。
二、负商誉一种新的会计处理方法
负商誉的值就是企业合并时所取得的净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合并成本所得的值。也就是说负商誉是企业在合并时所取得的资产要比合并成本高。商誉是企业预期的额外盈利能力。企业在合并时,成本超过取得净资产的公允价值的差额只是对外购商誉的计量,由此可知,负商誉的概念只是对差额的定义,并没有针对企业,因此,其实际意义并不大。从另一个方向来分析负商誉,它是企业未来亏损的预期,但是绝大多数的企业在合并之后都会有盈利产生。由此可见,负商誉并不存在,仅仅是对公允价值与合并成本之间差额的定义。在遵循会计的谨慎性、真实性以及公允性原则的基础上,对于可确切计量或存在市价的流动性项目以及存在市价的长期证券,购买方采用公允价值入账,而对于非流动性项目则用被并企业的账面价值入账;对于被并企业的净资产价值和合并成本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例:A公司在2010年12月31日用40000元的银行存款直接买进B公司的全部净资产,支付法律费用4500元。在合并之前B公司的有关资料如下:
三、结语
目前,对负商誉产生的原因有很多相关研究,正处于发展阶段,因此,对负商誉的会计处理方法都还不太成熟。虽然目前负商誉的会计处理方法有很多,但是总体来说,绝大多数的方法都存在一些不足,不够完善。本文提出了一个新的会计处理方法,这个处理方法目前来说还是比较可行的。
参考文献:
[1]徐克英.对中外负商誉会计处理差异的思考[J].商业会计,2009(16).
[2]卢淑艳.对负商誉问题的再认识[J].辽宁经济,2007(04).
[3]吴娜,杨秋波.对负商誉会计问题的思考[J].经济研究参考,2007(47).
[4]刘中华.商誉的计量及会计处理探析[J].铝加工,2010(03).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负商誉的会计处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