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以《九成宫》法中有意为研究对象。首先剖析了《九成宫》的肃穆端庄和秀健挺拔的艺术内涵,从笔法之意、结体之意和艺术风格意之传承等三个方面来论证《九成宫》中意韵的艺术内涵。
关键词 《九成宫》;法度;意韵
欧阳询(577-641),唐代书法家,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历任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封渤海县男,《九成宫》是欧阳询晚年的巅峰之作。此碑书风严谨,高华庄重,遒劲中不失婉润,无丝毫媚态。宋.曾巩曾在《成宫酯泉铭・跋》中称:“九成宫乃隋之仁寿宫也,魏为此铭,亦欲太宗以隋为戒,可以见魏之志也” ①。《九成宫》千百年来一直作为楷书的典范,不仅在于其外在尚法的艺术形态,更在于其内在的意韵。冯班曾在《钝吟书要》中对晋唐时代的总结;“唐人用法严谨,晋人用法潇洒,然未有无法者,意既是法”。②
一、笔法之意
《九成宫》为欧阳询晚年作品,《旧唐书》说:“询初学王羲之书,后更渐变其体,笔力险劲,为一时之绝” ③。 欧阳询晚年字形修长,秀健而不失挺拔,笔势方而遒劲,广学南北碑刻,笔法类似于南梁的《始兴王碑》。明赵涵《石墨镌华》曾称此碑为“正书第一”。明王世贞也评价:“信本字太伤瘦劲,独九成宫劲爽之中不失宛润,尤为合作”。欧阳询的楷书点画变化非常丰富,方中有圆即在庄严中又不缺乏情趣;书写三点水时第二点习惯用撇点代替,没有用特别严谨的笔法来表现,《九成宫》笔法上是同时注重法度和意韵。
首先《九成宫》棱角分明,方劲严整,点画多呈三角形,藏露非常自然;横竖起收、钩挑捺尾、转折之处多用顿挫之法,方劲硬朗。九成宫笔法中方中带圆,方圆融合,忌剑拔弩张,可从“钜、间、阳、逾”等字中看出端倪。九成宫的笔法粗细匀称,清秀挺健,行笔缓慢沉稳,不似颜、柳楷书笔画对比明显,但每一笔中都蕴涵着变化,没有显得刻板单调,横画排列严整,但笔法中却富有很强的弹性力度,增添了几分活泼。此碑虽有很多粗横细竖相互呼应,但看似瘦劲却依旧挺拨,可以从“本、越、青、毁”等字中看出。
九成宫笔法瘦劲挺拔,高简浑穆,用笔多沉稳内敛,横竖的起收处多用藏锋之法,出锋处锋尾比较短,锋芒内敛;出钩时多顿挫,后平推笔锋多作小平钩,不作长钩;有些撇或竖收笔回锋似钩,笔势精练。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右抛钩明显的是借用隶书“雁尾”之法,饱满舒张,古朴典雅,别居神韵,如“作、尤、悦”等。
该碑变化灵动,多用点画置换之法,饶有趣味,别具一格。多取汉隶的笔法,以横竖代替点画,朴厚凝重(首点用短横,宝盖左点用短竖);借用魏碑笔势,以短撇代替点,方劲有力(如“戈”右上点);参以行书笔意,以点代替横竖,生动活泼(如框形中的短横、短竖),如“象、足、训、沼”。碑中有许多“”的写法,就直接继承了隶书的写法,如“也”、“观”、“九”等的字。欧阳询的书法用笔方劲硬朗,内含风骨,笔势张开,大处求整,小处求活,不失润味。杨宾在《大瓢偶笔》中说:“信本碑版方严莫过于《邕禅师》,秀劲莫过于《醴泉铭》,险峭莫过于《皇甫诞碑》,而险绝尤为难” ④。欧阳询使书法游离于法度和意韵之间的能力是游刃有余无人能及的。
二、结体之意
《九成宫》的结体是隋代书法在唐代的延续,其结体脱胎于萧梁的《始兴王碑》,戈律森严,深受北朝墓志的影响,与魏碑《张猛龙》颇为相似,阮元因此称欧阳询为北派。《九成宫》虽结构严谨但是还会不经意表现出那种故意夸张的波澜,可以见《九成宫》的结体游离于前人墓志的情况还是相当严重的。
作为奉敕皇家书写的记事铭文碑帖,《九成宫》给人的印象是平正醇厚。从艺术的角度讲,工整平稳是远远不够的,要使写出来的字给人以新鲜的美感,富有充实的内在意韵,就得在结构布白上下工夫,对文字的各个笔画、结体进行新的组合和整理。在《九成宫》中,欧阳询在工整平稳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出了新的理想境界,并做了大胆并且成功的新尝试。从《九成宫》中可以看出在工整平正不仅满足于横平竖直,而是力求从险中求生动,平正中求险绝,动与静的矛盾被有序地统一结合起来,产生出较高层次意义上的平正效果,这正是《九成宫》结体意韵表现的独到之处。
从《九成宫》中,可以看到有许多字的结体直接取法于篆隶,体现了明显的意韵,如“般”右部的写法就直接照搬了隶书的结构,又如“亥”字、在造型上就明显有《曹全碑》中“亥”字写法的特点,仅把中间的一撇写成了竖钩。很多字直接继承了六朝书法和魏碑《张猛龙》《龙门造像》、《张墨女墓志》的结体形式,如“风”、“源”、“抚”、“武”等就看到上述碑刻的影子。此碑结体较欧阳询其它碑写得开张,能擒能纵,转弯处一提一按,随势抽锋,字写得似方非方似圆非圆,大有《黄庭经》、《乐毅论》的遗意。
在《九成宫》中,许多字在结体处理上有意夸张甚至用某一笔划来控制字的大小,大有大开大合之势,这种结体的处理手法,在楷书中是非常少见的,如“武”、“大”等字中“弋”、“”的笔划;通过压缩了剩余部分的结体,做成强烈的空间对比关系。有些字则有意压缩使偏旁略向***斜,运用主笔夸张拖长向右方,使重心向***,主笔向右伸展之势相互呼应,从而创造出平衡的局势,打破一般结字重心略向右取势以求视觉习惯上平衡的作法,这样使结构稳定并且形式上富有新鲜,如“昔”、“寿”、“奉”、“华”等字。
三、艺术风格意之传承
《九成宫》源于“二王”,从魏晋书法中出,转折处干净利落;结体方整,方正浑穆,雍容大度,不失险劲趣味,有隋代碑刻《苏慈》、《董美人》的影子;远承魏晋尚韵灵秀之遗风,参于六朝北派碑版之书风。后人评书云:“龙蛇战斗之象,云雾轻浓之势,风旋雷激,操举若神。”
《九成宫》从艺术风格上讲,既有篆书和隶书的风采,又有魏晋风度的遗韵,它是书法发展成熟的表现。《九成宫》的艺术风格突出反映了隶楷即将完结而进入成熟定型阶段的一种现象。此碑较突出能擒能纵,转弯处一提一按,随势抽锋,大有《黄庭经》和《乐毅论》的遗风。日本书法家伏见冲敬曾说过:“他的书风既不能说是北派,也不能说是南派,而是以自己的东西将陈旧的框架结构给代替了。
从士的角度来看,欧阳询书风的创新与当时所倡导的风气不合,所以欧式书风在当时并未能掀起书风的狂潮,但欧阳询的书法风格对后世书风却产生重大影响,宋黄庭坚曾说:“唐彦猷得欧阳率更书数行,精思学之,彦猷遂以书名得天下”,康有为在《广艺舟双辑》中对唐碑是坚决斥责的,但唯独认可欧阳询。从唐迄今,不同的时代对于欧阳询书法的褒贬更多的是牵扯到历史渊源和书学流派,而不是书法艺术本身的精神内涵。欧阳询把《九成宫》提高到了很精深的高度,确立了欧阳询在书法史上的历史地位。
注释:
① (宋)曾巩. 金石录跋尾十四首之九成宫醴泉铭[A].曾巩全集(卷五十)[M].北京:中华书局,1984.
② (清)冯班.钝吟书要[A].历代书***文选[C].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553.
③ (唐)刘.旧唐书(卷八)[M].北京:中华书局,1975:2761.
④ (清)杨宾.大瓢偶笔(卷四)[A].历代书***文选论[C].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7:99.
参考文献
[1] 杨超.中国书法史[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5.
[2]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M].上海:上海书华出版社,1981.
[3] 叶民.中国书法通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4] 伏见冲敬.中国历代书法[M].重庆:四川美术出版社,1987.
[5] 朱关田.中国书法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
[6] 欧阳中石.书法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7] 廖晓晴.线条的的神韵―中国历代书法[M].沈阳:辽海出版社,2006.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法中有意之《九成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