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将这30年的变迁作一个回顾的话,也许普通百姓的衣、食、住、行变化更能“一叶知秋”。
从保暖遮体到展示人体美
30年前,我们的服装仅仅具备了保暖和遮体的基本功能,清一色的款式除了能反映我们审美的高度一致以外就不具有其他意义。即便这样,也并不是人人都能拥有,因为做衣服的布料是需要定量供应的,凭布票买衣就是当年我们穿衣时代的真实写照。
30年后,我们的穿着绝对是今非昔比了。不论是款式还是质地都与国际接轨,发生了根本变化。穿衣,已不是原始意义的保暖与遮体,而是展示人的个性、审美、身份和实力的综合“商标”。我们在清理衣物时总会时不时地抱怨衣柜太小,其实是因为我们的衣服太多了。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穿不了的衣服怎么处理呀?
正因为服装的展示人体美的功能,我们穿衣方面的投入也越发大方,花上百元买件衣服不在话下,花上千元买衣服也顺手拈来……也许是这样的千千万万,成就了中国服装大国和世界工厂的地位。
从吃饱到吃好的转型
30年前,我们对饥饿似乎都不陌生,粮食与副食品都是定量的。对于出生于60年代的人来说,那正是长身体时,对蛋白质的渴望让人觉得如今的大吃大喝是对当年忍饥挨饿的报复。
30年后,我们似乎回归到了以前,又对鸡鸭鱼肉敬而远之了。高营养又带来了 “三高疾病”,粗粮淡饭又成了如今我们的最爱。要不怎么有粗粮比细粮贵呢――吃的人多了呗,供求关系使然。可能对于许多家庭来说,餐桌上的删繁就简已经成为了大势所趋,人们已经开始意识到吃,不仅仅是为了饱,而是为了健康和长寿。
乔迁之喜与搬家之累
30年前,我还是个小学生时,与母亲住在单位一套30多平米的老房子里,直到结婚都没有一个属于自己小家的空间。那时厨房和卫生间都还是与邻居家共用的,尽管空间不大,但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后来赶上了单位的福利的分房,终于有了属于自己小家的天地一套独门独户的单位房。可是,在我心理有一个梦,想着什么时候能住上一套属于自己的大房子,总觉得这个梦遥遥无期,离我很远很远。
当我进入而立之年的时,我已经前后搬了5次新居了,房子是越住越大,从一居室到二居室,又到复式,再到三室二卫,面积也是从40平米到60平米,再到120平米甚至150平米。其间,乔迁的欣喜总是被一次次搬家的痛苦扫除殚尽。而大房子带来的最大痛苦莫过于清扫的烦恼。
这种搬家之累,虽然弄得人身心疲惫,但毕竟是生活变舒适了,上班也近了,幸福感自然也会增加。
从双轮脚踏到四轮驱动
30年前,我们的出行是靠双脚走出来的。当有了自行车后,可以两个轮子一起跑了。要是去稍远点的地方就要去挤公交车,我记得家住北京柳芳的时候,早晨要送孩子上学,我们俩人就去坐公交车,享受着在人群中钻来挤去的乐趣。那时谁家要是拥有汽车,简直就是一个梦。
这个梦很快就变成现实,开始我开的是一辆二手的老爷级“斯戈达”,尽管时不时地停在马路上“罢工”,但作为代步工具,它比两个轮子的自行车省力快捷。不出半年,我就换了辆新车――奇瑞,这着实让我对国产车的民族情结有了彻底的认识――修车排队。两年后,我又换了红色的雪铁龙。
现如今,有车的烦恼是路不够用了――堵车成了我们必需修练的内功,只能用平常心去化解心情之堵。如今,开车已不是事关个人那么简单的一桩事。我们要面对的功课还远不只这些,类似环保、减排、节能、健康等等话题都需要去面对。
放飞心灵的畅游
30年前,游玩也就是逛公园,是我们放松身心的唯一之选。30年后,旅游已经成了我们紧张生活的一种调适,不论是国内的名山大川,还是国门以外的大千世界,都成了我们旅游的目的地。曾几何时,出国离我们普通人是何等的遥远,如今,我已有幸踏上了周边国家――韩国、日本、泰国的土地,曾远洋到过澳大利亚,以及欧洲的法国、瑞士、意大利等,感受着充满异国风情的山山水水和不同国度的文化,同时也增长自己的见识。
这其中,让我们在领略了外面世界的精彩之余,也让我感觉到了西方的人文精神和文明的厚重,留给我们自己需要潜心用功的地方也就不断增多。因为走向了世界,所以我们不再是井底之蛙。
当然,30年的变化远不只是生活中的衣食住行游,但自己的生活能更直观也更客观地透视社会的大变革。
回首过往的30年,我心怀感恩,面对未来的30年,我充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