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著名的思想家曼德维尔,在1714年出版的《蜜蜂的寓言》一书中讲述了这样的故事:一群蜜蜂为了追求豪华的生活,大肆挥霍,结果蜂群很快兴旺发达起来;而后来,由于蜂群改变了习惯,放弃了奢侈的生活,崇尚节俭,结果却导致了整个蜜蜂社会的衰败。
这就是“节约的悖论”。节约对个体来说是好事,但却造成整体经济状况的恶化;反过来,浪费是“私人的恶德”,但却刺激了经济,提高了“公众的利益”。
后来,这个故事被英国大经济学家凯恩斯沿用,并加以引申――节俭减少了支出,迫使厂家削减产量,解雇工人,从而减少了收入,最终减少了储蓄;储蓄为个人致富铺平了道路,然而如果国家加大储蓄,将使整个社会陷入萧条和贫困。
凯恩斯曾形象地说,如果“你们储蓄5先令,将会使一个人失业一天”。于是,从上世纪二十三十年代西方经济大萧条后,各国***府竞相采取各种各样积极的财***、货币***策来刺激消费,扩大需求;舆论宣传也极尽鼓励消费之能事。
对中国民众来说,“扩大内需”等名词同样并不感到陌生。刚刚过去的“十・一”长假,又是一个人山人海中旅游、花钱买罪受的“黄金周”。从1999年集中休假开始,大家已经为刺激经济增长作出不知多少次的贡献。
当然,近段时间还有一个非常响亮的口号,那就是倡导“节约型社会”。从中秋节后成堆的月饼如何既不被浪费又吃不腻,到环保节能型产品的热销;从质疑限制小排量汽车规定的不合理性,到***带头吃盒饭;那首久违的老歌《勤俭是咱们的传家宝》,再次在人们的耳畔响起。
一边在鼓励消费,一边却倡导节约,看起来似乎很矛盾,让人不知所从;但又很和谐地共存于当今社会之中。
和谐,是因为两者并不矛盾。鼓励消费,实际上是一个量的问题;在总需求不足的情况下,“节约的悖论”会永远存在,个体理性的结果只能是整体的不理性;倡导节约型社会,讲的则是消费的质,如何调整消费结构,充分、合理地利用资源,不是减少消费总量,而是减少那些资源浪费型、华而不实的消费。
对社会来说,应提倡个体多消费。当然,个体消费有个度,个体消费不是乱消费,不能造成对环境、他人等的负效应。若不考虑这些,单就个体而言,又该如何去消费?是不是也存在着“节约的悖论”呢?
我们知道,对个人理财来说,精明消费、精简节约是第一要义。省下来的,自然也可以看做是挣回来的;经济学上的消费者剩余,刻画的正是这样一种心理上的满足。千百年来,“集腋成裘,积沙成塔”始终是东方民族的优良传统,重储蓄也就成了一种潜意识里的东西。节俭是重要的,节俭能够创造奇迹。小时候我们就听过无数个勤俭致富的故事。
然而,勤俭致富在很多时候不过是一个“神话”,一个美丽的谎言。从中学时代开始,***治经济学课本就为我们揭示资本主义社会是如何完成资本原始积累的,资本家发财致富的秘密是什么。绝非他们自我宣传的勤俭致富,也不全是坑蒙拐骗(因为那只是个人财富的增减,而无法增加整体的财富),而是在榨取工人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
排除这些经济理论中的价值判断,其实,无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还是西方经济学的四要素(土地、资本、劳动、技术)学说,都不承认勤俭能够致富,而只有劳动等要素才是财富的源泉。
换句话说,理财就是要把“开源”和“节流”同时做好,尤其要重视其中的“开源”。这个道理曾被清崎反复提到,他在《富爸爸,穷爸爸》一书中告诫读者,一味地节俭只能陷入“老鼠赛跑”的怪圈;要实现财务自由,只有去做企业主和投资者。
对个人而言,“节约的悖论”在一定程度上同样生效,至少在以下几方面值得人们去思考。
一是“过分节流”看似积攒下不少财富,实则忽视了“开源”,从而失去了获取更多财富的可能性。靠精打细算、节衣缩食,只能达到小富即安的状态,并且这种安逸有时候是以牺牲生活品质为代价的;用控制欲望的方法最多只能是缩小收支缺口,而无法填平这一缺口。
二是节俭有可能让人安于现状,没有动力去投资理财。人们常说,心有多高,天就有多高。当满足于目前消费水平时,自然会想,何苦再去费力地赚更多的钱。
三是某些日常用品的重复性消费,好像每次都很节省,但加在一起却是惊人的浪费。上中学时,很多人都有一台随身听或是MP3,为了省钱大多舍不得买贵的耳机,而是用摊儿上花十几元买的便宜货。结果是,经常断线,过段时间就不得不更换耳机。几年下来,花在廉价耳机上的钱要比买品牌耳机的钱还多,而且还得忍受很多时候仅一只耳机响或是音效不好的状况。生活中类似耳机消费的事还很多。
四是消费上的节俭往往派生出投资方面的过分保守和稳健,而个人的投资组合中,如果连一项积极性的理财产品都没有,那指望获取高收益的可能性是很小的。毕竟像某周刊在封面文章《保守投资的魅力》中所举的例子――甘做“房东”赚得盆满钵盈、买中长期国债获得10%以上的半年收益等,只是少数,并且可遇而不可求。保守投资再有“魅力”,我们一般也不大可能坐等天上掉馅饼来实现财务自由。就好像足球比赛,如果一方全部是后卫的话,无论再努力,最好的结局都只是平局。要想赢对方,只有指望着对方球员踢错球门。
综上,我们给读者提的理财建议是:节俭有度,投资更重要。只有处理好俭与奢之间的关系,在“节流”的同时更多地考虑如何“开源”,才能实现财务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