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8月,出版社出版了张正隆撰写的长篇报告文学《雪白血红》。该书颂扬了我***在东北***战争中从弱到强的胜利。由于涉及了指挥中国人民第四野战***的实情,在***内外领导人中引起轩然***。我作为当事人和知情人,想把这场鲜为人知的风波记录下来,留给历史并供公众评说。
年轻人勇闯
1988年初夏的一天,的作者张正隆来京找我,说:“总***批准撰写***战争回忆录的长卷,由出版社出版,分工撰写辽沈战役,***区文化部研究决定,让我来担负这一写作任务。”
两年前,出版社《星火燎原》编辑部要我写《传》受挫。我知道,这是《星火燎原》编辑部另出的新招,以为只写***事斗争,远离***治事件就不会引火烧身。我对张正隆说:“***出面,您的采访绝对通行无阻,不需要来找我。”张说:“是我们部长的主意,说你能打通关节。”
文化部部长是我的老战友,他知道我采写过《传》,手中肯定有不少知情人的线索。可我心底生疑,有的是经历过战争的文化人,***战争的征文都参加过,笔下功夫也深厚,他们上马岂不是轻车熟路?为什么偏偏选个没闻过火药味的张正隆,***战争他才几岁?战争、战乱有多少感受?我和老战友部长通了话,问他,写战史为什么不用“老***”?部长解释说,我挨家挨户去求过,没人愿意出山,都有后怕,张正隆有冲劲,不识忌讳,更不会心有余悸地瞻前顾后。部长要我相信,这支“新***”保证能完成***区给他的任务。
经验告诉我,经历过战争的作者,能最真实最充分地展现战场的血与火。开始,这批“老***”被推到第一线参加批判十七年的文艺黑线,横扫舞台上的资封修,十年结束,又反过来批判他们的极“左”,好多人已心灰意冷,坚决表示搁笔洗手,我理解部长的苦衷。我告诉张正隆,只要你敢往前冲,我会全力支持你,我来安排你在北京的采访活动。
我带张正隆走访老***们
从这天开始,我带张正隆访问了参加过辽沈战役的老兵老将和女儿林豆豆,还有一大帮身边的工作人员和知情人。张正隆如鱼得水,经过几个月的采访,他满怀激情地对我说:“刘老,我像进了一块没有开垦的处女地,再也不想出来了。”
我感动了,张正隆像一张白纸开始书写我***的历史,他没有偏见,又怀有激情,上路肯定会得到收获。
我熟悉张正隆。1981年,我带一批***旅作家走访东北边防,来到张正隆所在团,他的宣传股长引荐了他(张是该团的报道员)。我读了他一篇写***到部队经受磨砺的作品,文笔虽稚嫩,却有棱有角,我欣喜不已,决定把他带上和我们一起转悠,让他和***旅作家切磋。由此,我们建立了友谊。
张正隆负有写东北***战争的使命,全身心地投入,边走访边大量地读书。我给他推荐了麦克阿瑟、隆美尔的传记,他不满足,上书店买回一捆又一捆的书来给自己“十全大补”。采访没有录音器,全凭耳闻手记,晚上就整理笔记,有人说他一天工作15个小时。正因为他没有战争阅历,什么都感到新鲜,什么都想打听,连只言片语都会刻进心碑。我看过他的笔记,他善于从生活中的细微末节去研究人、判断人。
艰苦的劳动,得到了丰收,有人说他是在用脚写作。他确实走了大半个中国,访谈200多人,挨冻、受饿、冷遇都经历过,最让他兴奋不已的是,走进了北京西山***的档案馆,那里史料又全又多,他抄出了和在辽沈战役中你来我往的全部绝密电报。构思《雪白血红》时,他几乎是用电报串成了全书的主轴。
我读了他的初稿,发现他文笔大为长进,词汇也生动,从当事人口中得到的情节和细节都得到真真切切的表述,一个未闻***声的战士,像突然变成了一名老兵,全篇几乎挑剔不出多少败笔和漏洞。特让我感动又吃惊的是,张正隆以他朴素的善恶感情,叙说了我们多年不敢触摸的战争中的人性与残酷。他那横冲直撞的走笔,打破了我们一直恪守用阶级观点区分战争正义性和非正义性的戒律,对敌我双方反人性的做法,他都一视同仁地进行谴责。他的初稿让我看得心都发紧了。更让人心惊肉跳的是,他花了大篇幅记叙了指挥的“机智”“果断”“冷静”和“稳健”,和林独特的、像拿破仑一样痴迷战争的个性。他是调动了文学手段在真情地刻画,把一个顶天立地的统帅形象,活生生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张正隆走南闯北的采访,看到整个社会10多年来批判的余烬未消,连战争中应有的丰功伟绩都给予否定,特别是一些秉******治结论为旨意的作家史家,充分利用了报刊这块无产阶级的阵地,把的形象涂抹上了一层厚厚的烟墨,说他刚进入东北战场就畏葸不前,当了个逃跑将***;打四平,要他打成马德里,他不敢碰硬,不请示中央,私自下令撒退;打锦州有三次动摇,是***委严厉地批评了他,才被迫打的。一盆盆污水全泼在身上。胸怀正气的张正隆,在他的《雪白血红》的自序中愤怒地喊道:“10亿人的泱泱大国,那么多作家、史学家在做什么?”“一会吹捧”,“一会批判”,“变脸儿的史料可信吗”?“历史像个,唯权势者可以弄它一下”!
我对张正隆钦佩又忧心,说:“你的胆子太大了,就不怕有人找你算账吗?”
“刘老呀,”张正隆说,“四野的干部战士一谈起他们的林总,没一个说他不好,有的说着说着就流泪了,我天天在受感动,能不记下吗?下笔的时候,我省了又省,删了又删,生怕给编辑部带来麻烦,才留下这些。”
我算了一下,写的文字全书至少要占15%的篇幅,在这个还在清算老账的共和国,书稿肯定要挨棒子胎死腹中。我警告他:“你别以为改革开放了,***治关口是无论如何不会给你松动的。”
“我已经尽力了,再删再砍,就伤筋动骨了,编辑部怎么处理,是他们的事了。”
我熟知总***的文宣部门,我叫他们是“文艺战线上的***”,他们中的老左就像狙击手,只要有人站出来吆喝一声是“***的”,一本书就会灰飞烟灭。
我去找出版社《星火燎原》编辑部主任王伟,我告诫他:“张正隆的书危险系数高,定会遭到***的和社会的乱棍齐下,你怎么办?”王伟说:“我考虑过,先到外地发行三个月再回到北京上市,封杀了,我们也不会蚀本。”
王伟很天真。《雪白血红》第一版就印刷了93000册。书在外地卖势很好,不到一个月就销售一空,王伟眼热了,忙不迭地就向北京各个书店投售,仅几天工夫,厄运来了。
************发话讨伐《雪白血红》
总参***务部原部长苏静从电话里急切地告诉我,说当年东北局的一位老同志看了《雪白血红》,把书举在空中抖动,对他的秘书说:“难道比还英明吗?”
刚退下来的一位兵种副司令写信给***,指责这本书是在为林秃子翻案,要***马上当头棒喝。
另一位***领导看了,举起手比画成手***状,大声疾呼:“把这样的乱***的作者留下有什么用?”
这是苏静传给我的信息。苏静是老中将,他的上层活动多,消息灵通,我相信他所说是真的。
更甚者,***事博物馆馆长刘汉中将,给“雪”书列了31条罪状,哪一条都够得上把张正隆打成反***。
出版社一位领导告诉我,359旅老兵20多人在京西宾馆聚会,正火气十足地批判《雪白血红》,要出版社派人去接受问责。
总***宣传部有人给我透了个更大的信息,正在北戴河疗养的***秘书长***看了,致信刚上任******的,说《雪白血红》我看了一半,实在看不下去了!它是一部为评功摆好、为翻案的坏书,***必须做出严肃处理。
高层的震怒,反映了事态的严重性已非同小可。王伟主任心急如焚,他邀来《报》文化处的编辑商量对策。我闯去了。***报同人的意见是,由***报发篇评论文章,肯定《雪白血红》是一部难得的好书,它生动地、准确地、客观地揭示了我***在***战争中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广大指战员的英勇无畏,由于作者是新手,第一次写战争回忆录,不甚了解我******文化的传统,缺乏用阶级斗争的观点分析敌我,和平民主提得过头了,过多地描写了战争的残酷性和资产阶级的人性,过当地记述了的指挥艺术,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我插话:如若从学术上说,可能平息不了大家的争议,还可能挫伤读者的认知。是不是找几个辽沈战役的当事人,如胡奇才(纵队司令)、莫文骅(纵队***委)、蒲锡文(司令部地***科长)等人写出些回忆文章,他们都曾在战斗的第一线,所处的地位和角度都好,对广大读者更具有亲和的说服力。***报的两位表示不同意,认为会挑起一场内战,后患难抑。
***报评论文章未出炉,三个老红***的指控信送到了***,总***宣传部已放风要批“雪”书。王伟紧张了,他担心的不止是封杀,还有可能对编辑部进行组织处理。他找来张正隆,要他马上改动原著,提示他:增强人民战争思想的主线;不要偏离我***的“伟大、光荣、正确”;淡化的功绩;删除对我***的黑色描述(如359旅把他们在南泥湾种的鸦片,带到东北做***费开支等)。
陈沂去见,挽救作者
正好,陈沂从上海来京,他是总***第一任文化部部长,1957年被总***打成,发配到黑龙江劳改了22年,复职后到上海出任市委副书记兼宣传部部长。他在电话里召我去见他。
他每次来京,都要从我这里打探些北京的小道传闻。我立即到上海驻京办事处见他,并把《雪白血红》犯了天条的事给他做了详细汇报。陈沂说:“明天***(时任总参谋长)请我全家吃饭,我给迟老总说说,要***手下留情,不要打作者的屁股。”陈沂又说:“你为什么不让张正隆来上海找我?我事先给他写个序就好办多了,我这把老骨头还能给他抵挡一阵子。”
我说:“现在真的要靠您了,杨白冰是您的部下,他至少要听听您的说法。”我说的杨白冰,已是总***主任,***初期,他还只是个西南***区下属的师副***委。
陈沂说:“我这个,又大又老,无所顾忌。”
第二天,我带张正隆去见陈沂,陈老慷慨激昂,要张正隆不当软骨头,说:“改的不是你的作品,是你的人品。”他用自己被打成的切身体会教育张正隆说:“我写《白山黑水》,是在劳改农场零下40摄氏度写成的。我把写成了正面人物,他既是东北战场的统帅,又是普通一兵。我把手稿交给了审查,由下文后出版的,你也可以写信给中央办公厅或***。”陈最后忠告小张:“你要想当作家,先要学会打官司。”
一天夜间,陈沂从***那里赴宴归来就和我通了话,说他在饭桌上刚和***说了个开头,老伴马楠就干扰他,不让他说下去。1950年初陈沂任总***文化部部长时,马楠是《文艺》的副总编辑,陈沂从复职到上海任书记处书记,她出任上海市文化局局长。文艺战场的斗争,他俩都吃尽了苦头,她为陈沂担心,不让陈干预这部书。陈对自己部下可以说一不二,对自己夫人总是敬畏三分。陈沂告诉我,他有另一条思路,马上去找,让他来为《雪白血红》说话。前些年在上海时,江对他很尊重,他俩关系非常密切。 张正隆
大约5天后的清晨,陈沂要我马上去,说他已见到江,江的表态中肯。我高兴地去了。一进门,见总***文化部原部长徐怀中在座,他也是来听陈传达江的态度的。陈说:“江看了***给他的信,认为,如何表现我***的重大战役是件大事,不能一出了问题就挖一锹土把它埋了。这是历史,总***要承担主要责任,不能只让一个作者来负责吧?对作者只是个教育提高的问题,要保护作者。”我一听江有如是的表态,一颗悬浮的心放下来了。徐怀中说:“这本书,编辑在处理上有责任,他们老想去冲撞,如果只要删除书中对的描写,只需去掉250多个字,恐怕事情就不会这么严重。”
徐部长原是昆明***区的作家,和他同事的6位作家在作品或言论上冒犯了天条,都成了,唯独他的作品,从不在***治上惹是生非。比如他的《她们在播种爱情》,写和藏族同胞***民友情的故事,得到***和社会的肯定和好评。他对《雪白血红》,能精确地计算出250多个字的失误,说明他是很有***治心力的。
实际上,事态并未因陈沂居间说项出现转机。陈沂刚离京,总***就开始抓人了。由总***副主任亲自出马,还带上总******事法院院长,午夜来到出版社,把该书的责任编辑马成翼召到办公室,对他宣布,他编辑的《雪白血红》一书,犯了***治性错误,要他隔离反省。当即由法院院长把马成翼带走。后来小马告诉我,他被关在总***警卫连的楼上,一日三餐送饭,洗澡时由两个士兵持***押着进澡堂洗浴,大池里的10多个泡澡的被赶走,小马一个人边洗浴边反思。 左起:刘家驹、马成翼(《雪白血红》责任编辑)、陈沂
我大惑不解的是,出版此书是总***宣传部批准的,小马被指派为责任编辑,对战争生活一知半解,只是给书稿做了些文字修饰。按规定,这部书经过“三堂会审”,编辑主任看过,社长看过,都署有“同意”的批示,同时,付型前还将成书的内容提纲报给了总***宣传部,为什么用高规格抓一个辑当“钦犯”?
与此同时,受命写作的张正隆也同样遭到厄运。接到总***逮人的指令,由***区的副***委带上保卫部部长,半夜赶到六十四***驻地本溪抓捕张正隆。由六十四***收押监护。
总***治部以文问罪,加大了对这部书的讨伐力度,急令全***上上下下都要批判《雪白血红》。
这可忙坏了各大区的领导,的***委正在青岛警备区检查工作,得知要批《雪白血红》,跑遍全城的书店,怎么也买不到,他急不可待,宣布说,谁转让他一本,愿出300元;武汉***区请示总***,说市面已没有此书出售,望能批准自己印刷发给部队;报来干部需人手一册,连队一个班一册;认为这是在扩大放毒,批判最好限于中高级干部中进行。总***不知所从,转而电传全***,通报张正隆的人品,说他当***后,在公社殴打数名干部,有致伤致残的恶行,让人们知道张正隆是“混进***队的坏人”。
后来,形势有了变化。总***主任在西直门总***招待所召开的***工会议上宣布:“《雪白血红》一书有严重***治错误,但我们还是准备解除作者张正隆、编辑马成翼的监禁。”并点着在座的六十四******委说:“我们把张正隆放了,你们六十四***不要对他有任何歧视。”这位***委会后愤然对我们说:“安排张正隆写书,是决定的,抓张正隆是你们总***下达的命令,放人也是你们说的,我们有什么歧视不歧视的?”
抓人放人都凭领导人出示口谕,无须法律程序,张正隆被关了一个月,马成翼被关了23天。释放后,张正隆对他遭受的无情整治没有怨天尤人,仍保持了刻苦的创作作风,拼尽全力写、韩先楚等人的传记。他在***治上“成熟”了,在***事文学的道路上,懂得绕开“雷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