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抗战家书篇1
这些书信都是诞生在抗日烽火岁月里的珍贵家书,用朴实的语言、真挚的情感,展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展现了抗战英烈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和坚守,感人至深、发人深省,是伟大民族精神和抗战精神的真实写照,是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材。
宣教局组织编辑了《重读抗战家书》。近日,该书已由中华书局出版,在全国各地新华书店发行。该书收录了吉鸿昌、赵一曼、左权、张自忠、戴安澜、彭雪枫等32位抗战英烈的家书。
在我国倡导“全民阅读”的大潮下,彰显着抗战精神和民族精神的《重读抗战家书》“应运而生”,通过阅读该书进一步激发国人的家国情怀是个不错的选择,尤其是要组织广大青少年阅读,更是提高他们爱国热情的有效途径。
家国情怀在阅读《重读抗战家书》中培养。***曾在2014年3月26日发出通知,要求对青少年学生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这是为了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重读抗战家书》的出版发行,像一缕甘露,正适合青少年汲取其精华。因为,这些书信都是诞生在抗日烽火岁月里的珍贵家书,用朴实的语言、真挚的情感,展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展现了抗战英烈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和坚守,感人至深、发人深省,是伟大民族精神和抗战精神的真实写照,是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材。因此,***门应该积极组织广大青少年阅读《重读抗战家书》活动,让他们了解抗战史的真相,感悟抗战精神,激发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需要真实记录来培养。过去,我国制作的抗战题材的电视剧、电影、书籍等文艺作品,大都经过艺术的加工,特别是对分析能力尚需提升的青少年一代,更需要这样一本真实的历史教材让他们清楚地知悉抗战时期我国被侵略的真实面目,以唤起他们的道德良知。该书按家书写作时间编排,每篇家书包括抗战英烈照片及简介、家书照片及誊清稿、家书解读三个方面的内容,有厚重的历史感,有鲜明的思想性,便于读者学习和理解。因此,组织青少年一代重读抗战家书,意义重大。
重读抗战家书,是为缅怀过去。曾几何时,在民族***的召唤下,多少热血青年告别家乡,义无反顾地走向战场,把一腔热血、年轻的生命熔铸成永远的丰碑。岁月褪得掉伤痕,却永远抹不去情感的共鸣。如今,当青少年捧读一封封抗战家书时,他们一定能感受到赤子满腔的爱国热情,感受到了抗战英烈“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豪情,感受到了亲人血浓于水的柔情。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发扬起来,中国才真正地进步。”所以,重读抗战家书,让青少年一代深情缅怀那些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奉献的年轻生命,缅怀那些为我们今天创造一切的先烈们。
家国情怀,是一种人类的共性,一种高尚的情操,也是一种使国家民族纵然处于苦难境况而终能屹立不败的精神凝聚力。让我们的青少年一代通过品读《重读抗战家书》秉承家国情怀,弘扬青春朝气,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顽强拼搏,自强不息,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另外,笔者认为培养青少年爱国情怀,除了让他们了解中华民族那些无私奉献、置之生死于度外的爱国人士的伟大事迹外,还有以下三个方法。
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自觉将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相结合。一部中国近现代史,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屈辱史,也是一部中国人民爱国主义的斗争史、创业史。中国历史的发展雄辩的证明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也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具有内在的统一性。我们应该教育青少年要把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结合起来,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将爱国情感升华。
2.将爱国主义教育与教学活动紧密结合。教学活动是培养青少年成才发展的一种常用的教学方式,它可以激发青少年情绪化的去学习,如果这种情绪是爱国的,青少年们的爱国主义情感也会逐渐深厚起来。我们在抓好青少年爱国教育的同时,应注意将学校、家庭与社会结合起来,发挥社会各界作用,使爱国主义精神教育网络化,渗透到青少年的整个空间。
3.树立自尊、自信、自强的精神风貌。自尊、自信、自强精神在新时代中对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发挥着重要作用。当代青少年要树立起高度的民族自尊自信自强精神,科学把握中华民族自身优良传统,培养起理性健全、开放包容的国民心态,我们应该为青少年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自觉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统一起来,将满腔爱国热情内化为不懈动力,培养他们热爱祖国,忠于人民的精神。
编后语
2015年12月30日,中共中央***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让爱国主义精神在青少年心中牢牢扎根,可见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不过,目前青少年爱国教育比较薄弱,认为,青少年爱国主义精神教育薄弱问题产生的原因如下。
1.历史知识教育力度不够。现阶段,我国农村对于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方式,最普遍、最常见的便是通过学校历史课堂进行教育的传授。通过历史课堂,可以了解到抗日战争、中华民族的崛起等一系列知识。但现实生活中,由于农村教育水平的滞后、教师力量的浅薄等直观性原因,想要进行正确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很难实现。
2.存在对爱国主义精神的盲目性。爱国主义作为情感和理性的统一体,首先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对祖国的深厚感情。青少年对于其所处地域和血缘关系具有一种本能的留恋,但是因为缺少客观而理性的分析,在强烈的情感激励下,其爱国主义精神带有一种非理智性、盲目性的特点。在当下,很多青少年对国家怀有无限热情,甚至是极度的崇拜,并通过各种非理性的方式表达出自己的爱国热情。当前,不少青少年打着“牢记历史”、“勿忘国耻”的旗帜对世界其他民族采取敌视的态度,宣扬民族的仇恨论,盲目抵制其他国家的商品货物。
3.存在对爱国主义精神的模糊性。爱国主义作为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优良传统,在历史的洪流中,激励着无数的仁人志士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爱国的内涵。发展至今日,什么叫***国?我想很少有青少年能够完整的说出其含义。一方面是因为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更多的是把精力用于应付各种考试与竞争,而相对忽略了对于国家、对于民族的理性思考。学校与家庭教育也更多的是注重青少年学生智力的发展,过于重视分数而忽略了思想道德教育。另一方面,我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制度尚不完善,爱国主义教育作为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不仅仅是将一些道德内容写在书本上,依赖于课堂上的知识灌输。不少当代青少年虽然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意识与热情,却缺乏明确的方向性与把握性。
重读抗战家书篇2
女: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男:亲爱的同学们
齐:大家好!
女:今天是个特殊的日子
男:今天是个喜庆的日子
女:今天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胜利70周年纪念日
男:70年前的今天,日本帝国主义无条件投降,世界反***取得伟大胜利
女:我们纪念这个日子,是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也为了历史悲剧不再重演
男:我们纪念这个日子,因为我们珍爱和平,因为我们崇尚正义
女:我们庆祝这个日子,是因为要牢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男:我们庆祝这个日子,是要向世界宣告中华民族是坚强不屈的
女:今天,我们的活动分为两大板块:吟唱抗日歌曲和朗诵抗日家书
男:今天参加表演的有精心准备的同学,也有即兴发挥的老师
第一部分(吟唱抗战歌曲,节目待定)
第二部分 朗诵抗战家书
女:在硝烟弥漫的抗日战场,一大批仁人志士血染疆场,现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留下了脍炙人口的家书
男:70多年过去了,我们重温这些用生命写成的家书,仍然禁不住热血沸腾,泪流满面
女:抗战家书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抗战家书是世界反***历史的瑰宝
男:第一则家书,是东北抗联领导赵一曼***写的,
今天,我们邀请了乐XX老师朗诵。
女:第二封家属是张自忠将***家书,张自忠(1891年8月11日-1940年5月16日),字荩臣,后改荩忱,汉族,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第五战区右翼集团***兼第三十三集团***总司令,中国***上将衔陆***中将,追授二级上将衔,著名抗日将领、民族英雄。1937年至1940年先后参与临沂向城战斗、徐州会战、武汉会战、随枣会战与枣宜会战等。1940年在襄阳与日***战斗中,不幸牺牲,享年49岁。张自忠将***是世界反***同盟牺牲的***衔最高的将领。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府追认张自忠将***为******,2009年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2014年9月, 张自忠将***名列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这则家书,请杜XX老师朗诵。
这封家书请刘XX同学朗读。
男: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以及抗日战争精神的主线,在8年的浴血抗战中,它所激发出的强大的凝聚力与向心力激励中华儿女坚持国家和民族利益至上,不畏***,反对外敌入侵,"爱国"被赋予了更加神圣的意义。
请张XX同学朗诵读后感《重读抗战家书 礼赞民族复兴中国梦》
重读抗战家书 礼赞民族复兴中国梦
2015年清明节前夕,中央电视台隆重推出《重读抗战家书》系列节目。通过诵读家书祭奠抗战英烈,让新时期的中华儿女感受民族抗战将领不屈的爱国情怀与铮铮铁骨。战争的硝烟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逐渐散去,岁月消褪了伤痕,却无法抹去人们情感的共鸣。抗战英烈留下的一封封家书,作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是英烈们用生命对"爱国主义"的最好诠释!
今年是世界反***战争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在战火中牺牲的将领,永远为后人铭记,泛黄的家书默默诉说着英烈们的忠烈情怀。抗日将领张自忠将***在1940年5月16日的枣宜会战中壮烈殉国。他是抗日战争阵亡将士中***衔最高的将领,******曾称赞他:"其忠义之志,壮烈之气,直可以为中国抗战***人之魂".将***留下了两封信,"仰之吾弟如晤,现已决定于今晚往襄河东岸进发,不顾一切,向北进之敌死拼。无论作好作坏,一定求良心得到安慰。由现在起,以后或暂别、永离,不得而知,专此布达".另一封家书则由将***的长孙张庆宜在荧幕上含泪诵读:"看最近之情况,敌人或要再来碰一下钉子。只要敌来犯,兄即到河东与弟等共同去牺牲。国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为其死,毫无其他办法。更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决心,我们国家及我五千年历史之民族,决不至亡于区区三岛倭奴之手。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张自忠将***的家书简短却铿锵有力,字里行间展现了他奋不顾身、抗战到底的决心,演绎了"尽忠报国、取义成仁"的壮烈凯歌。正是一位又一位像张自忠将***这样毫不畏惧,时刻准备为民族大义慷慨赴死的英雄,才让中华民族在八年的抗日战争中最终获得胜利。
中国***中央***在中国***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把"爱国"放在了首位。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以及抗日战争精神的主线,在8年的浴血抗战中,它所激发出的强大的凝聚力与向心力激励中华儿女坚持国家和民族利益至上,不畏***,反对外敌入侵,"爱国"被赋予了更加神圣的意义。如今在中国***的领导下,国家强盛、百姓富足。中国逐步树立了大国形象,我们追求和平,所以我们回顾历史,通过抗战家书穿越时空,与英烈对话。中华民族曾经遭受过深重的苦难,我们更应珍惜和平,自觉弘扬新时期的爱国主义精神。发奋***强,建设强大国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无数的英雄用鲜血谱写了壮烈的抗战史诗。伟大的思想家与***家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远行,精神不朽!重读这些沉甸甸的抗战家书,是对民族复兴中国梦的礼赞,对我们又是一次精神的洗礼。清明祭英烈,缅怀丰功伟绩。他们的浩然正气和献身精神将永驻人们心间,激励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共筑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
结束语:
重读抗战家书篇3
陈寅恪
(1890年—1969年)
江西九江市修水县人,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清华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之一,另外三位是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
陈寅恪的教师生涯称得上辉煌——三十余年间,他一直执教清华大学、西南联大、中山大学等一流学府,现当代不少学术大家都是陈门弟子。可不少人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抗战后重返清华园的陈寅恪已经双目失明,此后他一直是以一个盲人身份坚守讲台、传道授业的。
陈寅恪自幼高度近视,加之用眼过度,在1937年日***攻进北平之际右眼视网膜剥离,为了早日离开沦陷区,他毅然放弃手术***,等于宣告了右眼的失明。抗战中,他用仅有的左眼工作,加之营养不良,最终导致左眼也失明。胡适在日记中用沉重的笔调写道:“寅恪为我国史学界一大重镇,今两目都废,真是学术界一大损失。”
抗战胜利后,双目失明的陈寅恪回到清华园。校长梅贻琦劝他修养一两年,只做个人研究,就不要开课了。陈寅恪说:“我是教书匠,不叫我开课,那怎么叫教书匠啊!我每个月薪水不少,怎么能光拿钱不干活呢?”说这话时,他脸上虽是笑着,但神情却严肃而坚决。校方后来不再坚持,但劝陈先生在家里上课,陈先生答应了。
一个盲人给大学生上课,其中的困难可想而知。实际上,除了有一位助手协助外,陈寅恪几乎全凭自己惊人的记忆力完成备课、讲课的过程。
陈寅恪备课的第一个环节是“听读”,因为备课需要多种史籍文献,所以首先由助手一字一句地读,陈先生听着、思考着,并提出一些问题,由助手记录。陈寅恪记忆力惊人,听读的很多文献都能背诵。助手王永兴回忆:“有一次,我读《资治通鉴》还未到一段,先生突然要我停下来,重读。我感到,我读的有错误或脱漏,便更仔细一字一句地慢读,果然发现第一次读时脱漏一字,我感到惭愧。这似乎是一件小事,其实是一件大事。”每次备课,都要这样在听读、思考的基础上,形成类似讲课提纲的草稿,再经过不断修改,最后由夫人抄写成讲义。如此,每一次备课都要用去很长时间。
上课的教室就在陈家书房对面的大屋子里,上课前,助手先在黑板上写满讲课所需的史料。陈寅恪坐在藤椅上讲课。讲授过程中,如需要添加史料,就由助手写在黑板上。每上完一次课,陈寅恪都会感到极为劳累,需靠坐在沙发上休息。
陈寅恪早年就有上课时“四不讲”的规矩:书上有的不讲,古人讲过的不讲,外国人讲过的不讲,自己讲过的也不讲。陈先生每堂课都要讲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目盲之后的教学也未曾有过丝毫松懈,即使只有一个学生选修他的课程,他的备课、讲课也一如既往,一丝不苟。
很多人回忆,陈寅恪以前上课非常自我陶醉,讲到酣处,通常紧闭双眼。但他目盲之后,再也没有闭着眼睛讲课,他永远睁大着眼睛,目光如炬。■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重读抗战家书范文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