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通俗文学的重镇,武侠小说以其引人入胜的情节、精彩绝伦的武功对决、豪情万丈的侠义精神以及天马行空的奇幻的想象为广大读者展现了一个波谲云诡的神奇的武侠世界。在浩如烟海的武侠小说中,金庸的武侠小说独树一帜,无论从历史、思想、哲学、宗教、文化、武功、人情等各个角度去赏鉴都堪称新派武侠经典中的经典。对于金庸的小说,众多研究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和解读。我认为,武侠小说作为一种叙事艺术形式,其最大的艺术价值应该体现在小说对叙事手法的运用上。小说是否精彩,能不能真正吸引读者,关键还在于小说家讲故事的能力。值得注意的是,金庸的武侠小说大都是通过报刊连载的方式刊行,作者在宏观上构思一个故事的梗概,然后依照故事情节的发展依次展开。在那个时代,报刊的发行量是衡量一部小说价值的重要的尺度。于是,如何通过叙事策略让读者对阅读充满期待,欲罢不能,是小说家都必须面对,而且必须完美解决的问题。
在金庸的15部小说中,《雪山飞狐》并不能算作鸿篇巨制,和《射雕》三部曲、《天龙八部》等情节曲折复杂,内蕴深厚的作品相较,似乎逊色不少。但是我们通过对比阅读就会发现,这部金庸最短的长篇小说在叙事的策略上却匠心独具,与其他几部作品迥然不同,独树一帜,读来令人耳目一新。本文从叙事视角、叙事时间、空白艺术等方面从叙事学角度对这部小说进行分析研究。
1.小说作为叙事作品首要解决的就是叙事视角的问题
正如帕西・拉伯克所说 :"在小说技巧中 , 我把视角问题――叙述者与故事之间的关系――看作最复杂的方法问题。"陈平原参考西方相关理论在《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中把叙事角度分为三种。第一种为全知叙事,此种叙事角度的叙述者大于人物。叙述者无所不在,无所不知,有权利知道并说出书中任何一个人物都不可能知道的秘密。第二是限制叙事,亦即叙述者等于人物。叙述者知道的和人物一样多,人物不知道的,叙述者也无权叙说。叙述者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几个人。此种方法可采用第一人称,也可采用第三人称。三、纯客观叙事。叙述者只描写人物所看到的和听到的,不作主观评价,也不分析人物心理。
以上三种视角,全知叙事在我国传统的章回小说以及旧派武侠小说中采用最多。所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全知叙事就是其中的"天知"。这种叙事视角显然对作家来说是颇为有利的,可以自如的安排小说的人物和情节,似乎所有一切都在他的掌控之中。但是,这种叙事视角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如果不能很好的处理,就会变成自说自话,很难让读者真正置身其间,更难激发读者的想象。那种阅读中的好奇、揭秘的心理会逐渐消失殆尽。对于追求传奇性的武侠小说来说,艺术效果自然会褪色不少。但我们同时也会发现,限制叙事的方法作者借助叙事人的眼睛来观察周围的世界,叙事人所不知道、难以掌握的事情就不能直接叙述出来。这显然给作者带来了难题。陈平原也认为"第三人称限制叙事相对难于掌握"。 而金庸的《雪山飞狐》却偏偏独辟蹊径,迎难而上,整部小说大部分内容是通过限制叙事的方法完成的。《雪山飞狐》的故事框架并不繁复,"夺宝"和"复仇"是整部小说的主题。故事的源头在闯王李自成起义后期兵败九宫山,他的卫士"飞天狐狸"为了救主而用了漫天过海的手法用一位体型相似的士兵替换了闯王。而后"飞天狐狸"背负"弑主"的罪名邀功请赏,并潜伏在吴三桂的身旁苦心经营,伺机报仇。而与"飞天狐狸"共同保卫闯王的苗、范、田三位卫士却不知道其中的隐情,对"飞天狐狸"进行追杀。由于诸多误会,引出了百年来胡、苗、范、田四家恩怨情仇,相互之间的复仇延续百年。对于闯王当年遗留下的巨额的宝藏,各路人马又展开了一场寻宝、夺宝的争夺。其中包含着二十七年前胡一刀与苗人凤的惊天一战,田归农家的丑事,群小贪恋巨宝而葬身冰洞以及胡斐与苗人凤的巅峰对决等等情节。作者如果按照时间的顺序以一个全知的视角从头叙述,对各种恩怨了如指掌,诸种情节依次交代,也足以撑起整个故事。但显然读者的阅读期待会大大减弱,甚至在小说叙述的过程中,读者就能猜到后面的相关故事情节。于是金庸成功的借鉴了西方戏剧的表现手法,让这百年来的矛盾冲突在清乾隆四十五年三月十五日这一天集中展现。让所有与矛盾冲突相关联的人物在这一天,在玉笔山庄"狭路相逢"。采用限制叙事的叙事视角,让宝树和尚(阎基)、苗若兰、陶百岁等人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叙述。当时的场景于戏剧舞台上人物的独白非常相似。每个人既是情节的叙述者,同是又是被叙述者。在叙述的过程中完全遵照叙述者的所见所闻以及身份特点。同是,处于种种目的,每个叙述者有对所叙述的情节有所保留,甚至于是恶意的篡改,颠倒黑白,以此来掩盖真相。而"真相"在所有叙述者的叙述中逐渐显现,扑朔迷离,吊足了读者的胃口。如对二十七年前胡一刀与苗人凤的惊天一战,作者通过宝树和尚、苗若兰、平阿四等人的口叙述出来。苗若兰所叙述的内容是由她的父亲提供的,应该属于苗人凤的视角。作为胡苗对决的亲历者,这段叙述的真实性也是有保证的。整段故事由宝树讲起,尤其是由他叙述了胡一刀和苗人凤之间那场惊心动魄的恶战。这场精彩绝伦,带有冲天豪气,充分体现胡一刀和苗人凤英雄大义的打斗场面,由宝树这样一个阴险诡谲、贪财好利的人来完整讲述,似乎有损侠士形象以及场面的美学特质。但作者的这一安排却含有深意,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首先,作为整个事件的亲历者,宝树如摄影机般的讲述,为读者还原了真实的场景。让读者身临其境,在阅读文本的同时会产生一种带入感,这样就使整个事件显得真实而生动。其次,宝树身负武功,胡一刀与苗人凤对决中的那些精妙的武功招式需要有一个具有"专业知识"的人进行阐释,从这一点来说,宝树确实是最佳人选。如果由不通武功的苗若兰来叙述则绝不能把武功招式的曼妙绝伦表现出来。第三,作者选择宝树这样一个人品低劣,道德败坏的人来叙述英雄事迹,这本身就是绝好的衬托。如田归农暗中用弹弓暗算胡一刀助苗人凤一臂之力,苗人凤却毫不客气的把田归农的弹弓折成了两截。这时,宝树自己叙述道:"我好生奇怪,人家怕你打输,才好意助阵,你却如此不识好歹。" 宝树所不能理解的正是苗人凤的光明磊落、侠肝义胆。通过这段叙述,宝树虽不能理解,读者却心领神会。在蔑视宝树为人的同时,对苗人凤的侠情更是有了深刻的认识。
从宝树叙述的胡一刀从容自刎而亡到苗若兰口中的胡一刀被毒刃砍伤身亡,施毒者从宝树到田归农。在不断转换的叙述者的叙述中,本显而易见的情节却跌宕起伏,在看似平实的叙述中总能深藏波澜。读者通过不同叙述者的叙述抽丝剥茧般发现事件的真相。这就比全知视角的叙事有了更多的艺术表现力。
2.第三人称限制叙事的方法注定了小说的叙事时间也必须有新的变化与之相适应
《雪山飞狐》有两个叙事时间,一是清乾隆四十五年三月十五日,也就是故事发生的现在时间。二是过去的时间,即一百多年前和二十七年前。在叙事时间的处理上,作者本可以按照时间先后的顺序来轻松如的处理。从百年前的恩怨说起,再说二十七年前的沧州比武,再到今天的故事。这样一来,故事一目了然,作者能很好的驾驭故事,读者也能轻松明了的感知完整的故事。但这样处理却失掉了好故事固有的波澜,显得单调乏味,很难激发读者的阅读渴望,因而也即失掉了小说的魅力。于是,作者充分借鉴了欧美小说一天叙述二十年的手法,采用了倒叙、回叙、插叙的手法,借宝树、苗若兰、陶子安、平阿四之口分别讲述各个情节。二十七年前的沧洲比武 ,小说用第四章、第五章和第七章逐渐补充叙述完整。其中夹着第六章写"现在"飞狐上山。现在的故事和过去的故事纠合在一起,"一日"之事和"百年"之因相互关联,组成了一个更加复杂、更加绵长的故事。在此期间还夹杂了各人复杂的矛盾关系,情感因素。时而现在,时而过去,顿时让整个局面显得扑朔迷离,精彩至极。而整个小说在叙事上,不仅没有凌乱之感,反而显得井井有条,层次分明。这样的艺术处理技巧在某种程度上类似于电影的蒙太奇的表现手法,在不断切换的镜头中,读者不单没有感觉到慌乱无序,反而觉得小说的结构更趋于严谨,情节更为紧凑,人物性格更为突出。
3.除了在叙事视角、叙事时间上作者独具匠心外,在情节设计上作者还采用了空白的艺术表现手法
西方接受美学大师伊瑟尔提出了空白的艺术概念。他认为空白是存在于本文之中的一个空位,是文中悬而未决的可能性。它的存在破坏了故事的连续性,但却成为不断刺激读者构建意向的能力源泉。后来,美国小说家海明威在《午后之死》中提出了著名的"冰山理论"。"我们看到冰山在海面上壮观,谁能想到那只是它的八分之一留在海面,有八分之七留在海里。" 在叙事手法上,《雪山飞狐》充分运用了这一理论。如小说在描写胡斐出场的时候写道"只见长索上有一团白影迅速异常的攀援上来,凝神一看,却是一个白衣男子……忽听到半山腰里传来一声长笑,声音响亮,只震得山谷鸣响,忽热之间,似乎满山之间都是大笑之声。" 运用省略号,作者为读者造成了一种空白。这个"白衣男子"是谁?会是胡斐吗?他是什么样的一个人?本来作者可以通过自己的叙述把这些问题展现在读者面前,但运用了空白的艺术手法后,作者把这个想象的空间交给了读者。读者得凭借自己的感悟和理解去填补这个空白,在每个人的脑海里都会浮现出一个属于他的胡斐的形象。这就把雪山飞狐侠气干云的豪气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更为出乎意料的是作者为整部小说设计了一个开放的结尾。苗人凤误以为胡斐借机欺辱了自己的女儿而追杀胡斐。二人战至悬崖峭壁的时候,胡斐发现了苗人凤的破绽,在可以发起致命一击的时候,作者却让小说戛然而止。"胡斐到底能不能平安归来和她相会,他这一刀到底劈下去还是不劈?"把决定权完全的交给了读者。在金庸的全部15部小说中,唯一没有确定结局的就是《雪山飞狐》,足见小说与众不同的特质。由于《雪山飞狐》小说故事的特殊性,随着小说的发展,无论何种结局似乎都不能尽善尽美,都会留下遗憾。正如米洛斯的维纳斯,尽管人们极尽各种可能地为她加上失掉的双臂,但最迷人,最让人浮想联翩的还是那失去双臂的姿态。金庸自己也承认:"写到最后,胡斐的矛盾,就变成了我的矛盾,同时苗人凤的痛苦,也成了我的痛苦,这两人如何了断恩怨情仇,连我也决定不了,所以胡斐那刀到底砍不砍下去,我无法知道……"。于是作者非常巧妙的把这个决定权还给了读者,意在通过这个空白告诉读者一个道理――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决定命运的只能是自己。可以说,借重空白的艺术书法,作者达到了其创作的目的,让《雪山飞狐》在诸种武侠小说中具有独特的气质,也以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广大读者。
以上,我从叙事视角、叙事时间、空白艺术等三个方面论述了《雪山飞狐》在叙事方面的诸多特点。小说内容虽然不够繁复,主旨内蕴也略逊色于金庸的其他小说作品。但单以叙事而论,这部以叙事策略的新颖独特、别具一格著称的作品为新派武侠小说的创作开辟出了一条崭新的道路。正如孔庆东所评价的那样"不停地在创作实践中寻找创新突破,是金庸作为一个作家最可贵的地方,也是他成为一代武侠宗师的重要原因。"《雪山飞狐》在叙事策略方面的实践值得我们做进一步的深入探究和思考。
参考文献:
[1]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2]金庸.雪山飞狐[M].三联出版社.1994
[3]宗白华.艺境[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4]金庸.雪山飞狐[M].三联出版社.1994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金庸小说《雪山飞狐》的叙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