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十年来,我国经济保持年均11%的高速成长,创造了世界经济史的奇迹。最近一年,在中央***府明确“十二五”期间实施战略转型,以及外部经济环境持续恶化的背景下,我国经济增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行。事实上,任何经济体在经历一个高速增长期后,都会面临发展方式的调整和再平衡,从偏重数量转向更加重视质量,在此过程中出现适当的减速是难以避免的。今年年初,中央将GDP增长目标下调至7.5%,为经济体制改革和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不过,随着4月份以来陆续公布的各类经济指标表现差强人意,尤其是一些先行指标(如资本市场走势、加工贸易进口额、汇丰就业指数等)显著低于预期水平,引起了许多境内外投资者和市场人士的忧虑。近期,有越来越多的国内外经济学家发出警告,称我国经济发生经济危机的概率大幅上升,各大海外财经媒体和知名投行也随声附和地加入“唱衰”队伍中。8月21日,日本央行副总裁西村清彦甚至表示,我国经济正进入“危险区域”,这是近期国外***人士首次发出此类表态。那么,我国经济到底是否真的出现“硬着陆”,当前形势下应该采取何种应对措施?通过深入的分析和调研,我们提出了一些观点以供参考。
一、经济形势不容乐观,短期下行概率大
我们知道,对各项经济指标的综合分析是判断经济走势的主要工具。具体而言,我国第二季度GDP增长仅有7.6%,拖累上半年GDP近三年来首次“破8”;上半年全社会用电量增长率仅为5.5%,比去年同期显著放缓6.7个百分点,7月份更是降至4.3%;汇丰PMI指数跌至47.8,创下今年以来新低,持续9个月在“荣枯线”以下;前7个月工业企业利润同比下降2.7%,连续6个月负增长;1-7月全国财***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长11.6%,同比回落18.9个百分点;外汇占款出现下降,大量外资撤离,富商纷纷移民,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呈现颓势,自年初已累计下跌近1%;温州、鄂尔多斯等地的高利贷和三角债开始崩盘,民间集资退潮引发金融市场混乱,银行业整体坏账率出现上升;A股市场持续萎靡,8月下旬跌破2100点,创下今年以来新低;与此同时,7月份银行业新增贷款规模仅为5000亿元,在商业银行流动性充裕和央行连续两次降息的背景下,“有款无处贷”的尴尬局面意味着实体经济无“利”可***,企业投资欲望不大。近几个月,***先后三次考察沿海省市重镇,并多次表示“经济困难局面还将持续一段时间”,使市场人士对经济前景更加忧虑。
此外,从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看,7月份进出口贸易额出现进一步放缓,增长率分别仅为2.7%和1%,尤其是我国以转口加工贸易闻名,进口增速放缓意味着明年出口形势将异常严峻;固定资产投资方面,房价走势令人关注,近期各地方***府不顾中央调控命令,纷纷出台新***放松限购或大批量出售土地,显示其对财***收入急速放缓的焦虑和恐慌,但中央严守调控的承诺又迫使开发商放缓投资步伐,今年前七个月的在建住宅面积同比减少13.4%。消费方面,CPI和PPI同比增幅创新低,以及进口贸易额增速大幅放缓显示,无论是原材料还是产成品的需求都比较疲弱,而高房价对普通百姓购买力的透支对刺激内需的目标而言更是雪上加霜。总体而言,“三驾马车”均处于弱势地位,短期内经济增速继续下滑是大概率事件,“稳增长”的难度和挑战很大。
二、经济结构严重不均衡,但并非“无药可救”
在评价我国经济形势时,应遵循经济周期的非线性规律及非均衡规律。所谓非线性规律,是指经济周期的上行或下行波动率不完全是线性的,它既存在大幅上升的长周期性趋势,也会出现断崖式下跌的小周期性现象。非均衡性规律是指一个经济体类似于人体经络,在经济大周期中相互影响且渐进式地传递,但有时也会出现假象,即发病的地方未必是病原或病根。例如,在最初阶段,当国有企业出现严重亏损迹象时,国家税收却没有明显减少,就业市场平静,GDP表现还不错,银行业坏账也未增加。但问题恰恰在于此。表面上看,我国银行业坏账率仅去年小幅上升,但问题(可疑)贷款规模却大幅上升,已占到全部坏账的3倍以上,预计还将持续恶化。非均衡的经济规律意味着,当实体经济出现严重问题时,疾病将会快速传染,一个接一个的板块变坏,直至心脏区域受到致命威胁。今天我们看到的所谓均衡,其实已严重不均衡,为可持续发展构成了巨大障碍。
虽然当前我国经济已“百病缠身”,但并非无药可救,很多西方经济学家对此并不理解。如日本央行副总裁西村清彦的主要依据是,我国劳动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未来会急剧萎缩,幅度远超过美国和当年的日本。中国房地产泡沫水平远超20年前的日本,企业负债率全球最高等。这些依据有一定的道理,但同时也值得商榷。我们知道,旧的经济时代已经结束,随着信息化、数字化和网络化浪潮时代的到来,未来的经济增长不会过于依赖劳动力供给,因为价值创造不再依靠简单劳动,劳动力和劳动者数量减少,并不等于高智慧劳动力减少或者个体劳动者创造的价值量减少。劳动力市场将不再以数量为主要指标,而更看重质量和技能。高素质的劳动力恰恰是贡献价值巨大的劳动力,其流动性以及追求享受的特征,应当能够化解房地产泡沫,甚至需要一定程度的房地产泡沫。因此,所谓我国劳动力资源短缺及房地产市场泡沫等现象,并不是经济危机爆发的必然理由。
至于企业负债率太高,源于严重的资源错配和产能过剩,而这恰恰是我国经济的病根。近五年来,“国进民退”的现象日益严重,国有企业较易获得银行信贷,而民营企业则贷款无门,只能求助于民间资金,这些情况导致国内企业负债率水平持续上升,并由此引发两个问题:一方面,在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的背景下,实体经济缺乏良好的投资机会,项目回报往往低于资金成本,国有企业的投资意愿不强,或者进行重复建设,造成产能过剩和运营效率下降。另一方面,民营企业因税费高企且贷款无门而濒临倒闭,即使勉强为继积极性也不高,甚至干脆撇开主业而干起“高利贷”和“炒房”的买卖,这是典型的资源错配。事实上,当前我国流动性充裕,但缺少的是能赚钱机会。如果有新的利润增长点,辅以合理的资源配置,就能通过新增产值覆盖产能过剩造成的巨大损失,缓解经济危机对企业的伤害程度,甚至使大多数企业浴火重生。从这个角度上说,我国比其他国家更期盼第三次工业***,而这很可能成为我国避免金融危机的一次良机。
三、转型和改革是避免经济危机的唯一途径
如前所述,我国经济必须迎头赶上第三次工业***的浪潮,才能从根本上克服经济危机。事实上,中央早在“十七大”时就已制定了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的战略部署,但到真正实施时却发现并不容易。为了确保经济增长和维持就业岗位,我们在2008年失去(或者说主动放弃)了一次宝贵时机,也看到了完全依靠投资拉动经济的猛药只能在短期发生作用,从长期看其后遗症和破坏力更大。更重要的是,这些后遗症都是由社会公众集体买单,本来稳增长的目的就是促进就业,进而确保社会和谐稳定,但如果沿着与可持续性发展渐行渐远的道路行进,这个目标不但无法实现,还可能带来反作用力。
因此,现在不能再简单地谈制造业,谈实体经济,更不能再盲目地扩张产能,也不宜搞更多的基础设施投资,而必须将人类第三次科技***中最核心的技术成果——从原子能到电子计算机,包括空间、生物工程、信息、新能源、新材料、海洋等诸多领域的技术***有意识地运用到传统产业中。通过传统产业的转型和升级,实现更少的资源投入和更低的成本消耗,生产出价值更高,能够替换传统工业品的高科技产品,给全社会带来新的可持续利润增长点,才是第三次工业***的真谛。这个真谛,应该在虚拟经济中孕育,在实体经济中迸发,而不是继续沉醉在传统制造业扩张或将房地产作为经济支柱的虚幻梦境中。
我国经济能避免金融危机的另一项依据是改革所能释放的潜在生产力,预计十之后,各项改革力度和步伐将加大,其所释放的生产力是很难估算的,但这一切都需要时间。也就是说,我国经济避免危机爆发的唯一途径,就是在有限的时间里,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避免人为制造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