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语言可以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和生活习惯。对于阿拉伯人来说,由于长期生活在沙漠中,所以阿拉伯语中有许多来源于骆驼或者与骆驼相关的词汇。而在中国,“马”从很早开始就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中国人与马已有着数千年的深厚感情。日本人虽被称为海洋民族,却也有着草原游牧民族的血统,“马”传到日本也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正因为马这一动物与中日两国人的生活密切相关,所以汉语和日语中有许多与马相关的词汇、熟语等。本文将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通过重点分析“马上”一词在汉语和日语中的意义,探讨两国人民对“马”的认知。
二、“马上”的意义
汉语中的“马上”和日语中的“馬上”虽然字形上只有简体和繁体之分,但在意义上却有很大不同。
(一)汉语中“马上”的意义
1.马背上
唐代诗人岑参的《逢入京使》曰:“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它意为岑参在去西域从***的路上遇到入京使者,在马上相逢,因无纸笔写信回家,只好请使者捎口信回家报平安。
2.比喻在职做官
“寇安老头当时还在马上,他把这对情侣饲养在龙眼葡萄棚架之下”(从维熙《远去的白帆》1983:49)。对此,我们可以认为在没有像今天那样普及汽车的年代,骑马的多为当官或有身份的人,普通人只能靠两条腿走路。所以,“马”可以被视作一种官位或身份的象征,骑在马上的人,即是在职做官的人。
3.即时;立刻
“老四也不催我,显然他说的是长久之计,不是马上要干什么”(老舍《黑白李》)。其由来是:在古代,“马”才是最快的交通工具,在“马上”就代表做好了准备。“马上”作为“即时;立刻”的用法记载,最早出现于元代的《陈州粜米》第三折:“爷,有的就马上说了罢!”
再如“马上封侯”***,它由猴子、蜂、骏马组***。因“猴”与“侯”、“蜂”与“封”同音双关,所以,此***寓意是“马上封侯”,即刻就要受封爵位,做大官。
(二)日语中“馬上”的意义
(1)馬の上。また、馬に乗っていること。
『太平記-一0·千寿王殿被落大蔵谷事「馬上にて腹切って(《日本国语大辞典》(第十六卷),1976:232)
(2)馬に乗ること。乗馬。馬乗。
『太平記-八·四月三日合戦事「嶋津先より物馴たる馬上の達者(《日本国语大辞典》(第十六卷),1976:232)
(3)馬に乗って戦場に出ること。戦いを事とすること。転じて、戦場。
『随筆·胆大心小録-一0八「馬上に出たちて、戦死せられしてぞ(《日本国语大辞典》(第十六卷),1976:232)
(4)騎馬の者。騎馬の武者。
『長門本平家-一一·実盛上京事「馬上二十八万五千余騎とぞしるしける(《日本国语大辞典》(第十六卷),1976:232)
(5)ばじょうめん(馬上免)の略
意义(1)和(2)是“馬上”一词的字面意思,而意义(3)和(4)已稍有转变,引申为“骑马出战、战场、骑马兵”的意思。
通过比较汉语“马上”和日语“馬上”的意义,我们可以发现汉语“马上”一词的意义虽由其字面意思引申而来,但意义转变较大。而日语“馬上”一词的意义仍比较贴近字面意思。
三、中日两国对“马”的认知
(一)汉语“马上”的变身
词的意义会随着时代及文化背景的不同而不断变化,所以汉日语中“马上”一词意义有所不同也是理所当然的。但是,汉字是5世纪通过中国的僧侣所携带的经书传到日本的。在8世纪的日本奈良时期,中国的诗歌也对汉字在日本的传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也就是说,日语“馬上”的意义应该是继承了汉语中的意义并在不断变化。换句话说,汉语的“马上”本来也有“马背上、骑马”的意义。通过查阅《辞源》可以知道,古汉语的“马上”有“马背上”和“立即”两种解释。但是,为何现代汉语词典中反而看不到关于“马背上”的解释呢?
在《日本語をさかのぼる》一书中,大野晋提出“词的变身(語の変身)”这一概念。在书中,“变身”被解释为:意义不断转变,某一时期,两种意义同时存在,最终一种意义被废除,转变成新的意义,旧的意义被遗忘。基于这个概念,我们可以认为,汉语中“马背上”这个意义最早也存在,随着人们认知程度的不断提高,出现了“马上”的引申义,并被广泛应用。到了近现代,人们在实际生活中与马的接触越来越少,“马背上”这个最初的意义也就渐渐被其他的引申义所取代。
(二)日语“馬上”未变身的理由
汉语“马上”一词从指代具体事物、动作的词汇转变成了具有抽象意义的词汇。日语“馬上”为何在意义上没有如此大的改变呢?笔者认为有必要从历史及文化的角度进行考察。
日本最早并没有马这种动物,马是从中国经由朝鲜传到日本的。马在日本所发挥的最大的作用是被当做战争中的坐骑。这一点,我们可以根据日语中许多关于“马”并与战争相关的特有词汇来了解。然而,由于战争的结束,日本人与马长期共同生活的历史被强制性地破坏,大多数日本人也失去了与马接触的机会。与中国相比,马传到日本的历史本身就不长,日本人对“马”的认知停留在比较初级的阶段,“馬上”一词的意义也还处于比较字面的阶段。一旦失去与马接触的机会,人们对“马”的认知就不会有较大的提高,“馬上”一词的意义也就不会有较大的转变。
四、“马”与战争
如前文所述,“马”在日本战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在古代中国也是如此。数千年来,中华民族与马的深厚感情也多体现在运输和战场上。一提起战场,我们常常能联想到那战马的嘶鸣以及马背上的战士们飒爽的英姿。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这几句诗描写的是将士出征前在盛宴上开怀畅饮的场面。“欲饮琵琶马上催”讲的是正当将士们畅饮之时,马上的琵琶把人催。虽说在西域胡人中,琵琶本来就是其在马上弹奏的乐器,然而“马上”一词却使人联想到“立刻”之意,贴切地表现出了将士们将要上战场的那种迫切性。整首诗开头豪迈、壮阔,诗的结尾却是低沉、伤感、悲凉的基调。这说明在古代中国,骑马虽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却也并非全是荣耀,上战场就需要有一种视死如归的精神。
边塞诗人岑参曾自言:“功名只应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这句诗也说明了古代的有志之士大多认为只有骑马出征上战场取得功绩,才能成为真正的英雄,才算是一个大丈夫。
日本的汉诗中也有类似的诗句。“马上少年过,世平白髪多。残躯天所赦,不乐是如何”(伊逹***宗《馬上少年過ぐ》)。诗人在诗中追忆年轻时骑马征战沙场的日子,感叹现今虽天下已太平,但自己年事已高,虽得以在战争中幸存,却也无法安度晚年。这同样也说明,在日本骑马上战场给人一种悲怆的感觉。
五、结语
本文通过比较汉日同形词“马上”的意义,初步了解了中日两国对马认知的异同。马在古代中国出现较早,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人们对“马”的认知程度比较高,所以与“马”相关的词汇在意义上有较大转变。而“马”传到日本相对较晚,也仅在战争中发挥较大的作用,所以日本民族对“马”的认知相对较低,与“马”相关的词汇在意义上也未有较大的改变。与此同时,两国对于战马的认知则基本相同,高亢中带有低沉,豪迈中带有悲怆。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宁波大学张正***教授的指导,特此致谢。
参考文献:
[1]罗竹风.现代汉语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
[2]日本大辞典刊行会.日本国语大辞典(第十六卷)[M].东京:小学馆,1976.
[3]辞源修订组、商务印书馆编辑部.辞源(四)[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4]大野晋.日本語をさかのぼる[M].东京:岩波书店,1986.
[5]泽崎坦.马牛羊事典[M].东京:大修馆书店,1989.
(马骎骎浙江宁波 宁波大学外语学院315211)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从汉日同形词“马上”看中日两国对“马”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