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董仲舒对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进行了扬弃,提出了“性三品”说。“性三品”说对我们今天的道德教育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性三品 道德教育 启示
一、董仲舒的人性论
孟子主张性善论,认为人天生地具有四善端,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只要将善端扩而充之,获得充分的发展“人人皆可为尧舜。”。荀子则认为“今人之性,生而离其朴,离其资,必失而丧之。由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i
董仲舒对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进行了扬弃,并用阴阳五行说把性善和性恶揉和在一起形成他的人性论。他认为:“天两,有阴阳之施,身亦两,有贪仁之性”ii天有阴阳二气,按照“人副天数”的推论,人也就有贪、仁二性。有些人之所以是仁性是因为天施与他的阳气多;有些人为贪性,是由于天施与他阴气多。董仲舒把人性分为三个等级,即圣人之性、中民之性、斗筲之性。圣人之性是天生的善性,斗筲之性是天生的恶性。圣人之性和斗筲之性因为都是天生的,不可改变,所以不可以叫做性。只有中民之性才可以叫作性。中民之性的人是社会上的大多数,是道德教化的重点。经过教化,“中民之性”的人的道德水准可以上升,至少不会下降为“斗筲之性”。“中民之性”如茧、如卵,卵待覆二十日而后能为雏,茧待缫以涫汤而后能为丝,性待渐于教训后能为善”iii。既然“性非教化不成”,“情非度制不节”, “是故王者上谨于承天意,以顺命也;下务明教化民,以成性也;正法度之宜,别上下之序,以防欲也。”iv“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v“今按其质,而谓民性已善者,是失天意而去王任也。万民之性苟已善,则王者受命,尚何任也?”。
二、董仲舒人性论的进步性
董仲舒的人性论对先秦孔子、孟子、荀子的人性论有重大发展。在他之前的思想家几乎都将圣人、君子、贤人、仁人等作为理想人格来追求,倡导所有人都以尧舜文武等先王先贤作为自己的行为楷模。这种道德理想注定只能是空想。因为:
首先,社会成员所处的社会地位不同,其物质生活状况差别很大,特别是处于社会最底层、占人口最大多数的广大农民连最基本的生活都难以维持,根本就没条件和机会习读诗书礼仪,是不可能成为尧舜文武那样的圣人。其次,圣人君子的都有其诞生的社会条件,每一个时代的圣人君子内涵不同。因此,我们不能要求后代的人成为前代的圣人君子。每一个时代要根据现实需要树立理想的道德楷模,如果当代人以前代的圣人君子作为理想楷模,未勉有点“刻舟求剑”。最后,在任何社会,圣人君子只能是少数人,不可苛求人人都成为尧舜文武式的精英人才。道德教化的重点应该是大多数社会成员。思想家应把为最大多数人设立一个可达到的普通标准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圣人之性是只可接近,而难以完全达到。董仲舒为人们通向圣人君子境界设计了几个步骤。首先要在于“明于天性,知自贵于物”。其次,“知自贵于物,,然后知仁谊”。复次,“知仁谊,然后重礼节”。再次,“重礼节,然后安处善”。第五,“安处善,然后乐循理”。董仲舒的这种理论既是现实的,又是可行的,既有理想,又有通向理想的路径。和以前的大而阔的理论相比,更加切合实际,具有可操作性。最为可贵的是他注意到了最大多数社会成员。最大多数人不是完人,在他们身上优缺点同时存在,对大多数人要有仁爱之心,对其缺点要用道德进行教化,切不可施用严法酷刑。
三、董仲舒人性论对道德教育的启示
董仲舒主张道德教化要以大多数人为重点。这对我们大学思想道德教育有很大启示。当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主流是好的。大多数学生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的领导。但少数同学受市场经济功利思想和西方腐朽思想的影响,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所扭曲,突出地表现为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思想严重,责任意识淡薄。大部分学生的思想充满了矛盾。比如,有些大学生用道德规范只评价别人,而不约束自己;对社会上的不良风气痛恶欲绝,却缺乏从我做起的思想准备;渴望别人理解自己,却不体谅别人;希望生活在良好的集体环境中,却不关心集体。
面对这种状况,我们在道德教育方面不能一刀切,要求每一个人毫不利己,专门利人,都成为英雄模范人物,而要以最大多数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为出发点,设计我们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前,我们在道德教育中常常以***先烈、英雄模范人物为楷模。不可否认,这种毫不利已,专门利人,无私奉献的共产主义教育,对于年轻一代树立崇高理想,进行高尚的人格塑造曾一度起过一定作用。但仅有这种至上性的道德教育是不够的,因为大多数普通人无法成为这样的英雄。何况,现在已是和平年代,已不具备产生那样英雄的时代条件;也不是每个人都具有***那样崇高的精神境界,或者有舍己救人的机会。大多数人难以通过建功立业而留名史册,成家立业是他们主要的人生历程。因此,我们对最大多数大学生除了进行共产主义思想道德教育外,重点应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把他们首先教育成一个合格的公民。教育他们遵纪守法,公私兼顾,不损公肥私。
在进行道德教育时,我们首先要正确处理“能够”和“应该”的关系。“能够”是大学生所做事情的范围,是“应该”的前提。我们要求大学生应该做某事的时侯,要先考察他们是否能够做某事。他们如果没有能力做某事,对他提出道德要求,不仅没意义,反而会起到误导作用。例如,我们不能要求没有抢险救灾能力的大学生去抢险救灾。我们在表彰汶川大地震中涌现出的救人小英雄林浩时,我们一定要强调这只是一个偶然、个别现象,切不可盲目模仿。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在突发性事件中首先要逃生。另外,我们应探寻林浩为什会有如此能力,先培养能力,再做事。
把差生教育成优生是思想道德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对于学生的缺点错误,我们要正确对待;要正确运用表扬激励和惩罚制裁两种措施;要尊重大学生,理解大学生,关心大学生;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引导大学生,助他们排忧解难;不要一味地用制度压人。纪律处分只能适用于少数人,不可滥用,适用时要严格依照规章制度的规定进行,做到制度面前人人平等;要正确处理个别教育和普遍教育的关系,要做到以理服人,力求达到处罚一个人,教育一群人的效果。
i《荀子・性恶》
ii《春秋繁露・深察名号》
iii《春秋繁露・实性》
iv《汉书・董仲舒传》
v《春秋繁露・深察名实》
作者简介:张永刚(1967-),男,陕西宝鸡人,法律硕士,研究方向:中国法律思想史。现为宝鸡文理学院哲学系教师。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简析董仲舒“性三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