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农村小学语文教师要以新的课程标准为依据,利用多种途径,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独特的乡土资源,为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服务。
关键词:农村语文;自然风光;民俗风情;民间掌故;家乡特产
乡土资源,就是指我们出生、成长的地方的地域特色、自然景观、文物古迹、地名沿革、历史变迁、社会发展以及民间艺术、民俗风情、名人轶事、语言文化等。它包括自然地理资源、人文历史资源和社会发展资源等,这是狭义的理解。广义的乡土资源还包括学生所在学校的校园环境、师资状况、校风学风、学生特长以及学生的家庭环境、家庭生活等。
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如何开发和利用乡土资源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自然风光的开发和利用
我们学校坐落在楠溪江畔,美丽的楠溪江以水秀、岩奇、瀑多、村古、滩林美而闻名。我们利用楠溪江特有的山水资源,组织学生到附近的景点游览。在山水美景中,孩子们吟诗作画,有的用歌声来表达对家乡的热爱。这样就从根本上改变了就书本讲课、就教材教书、就习题练习的教学模式,拓展了教材内容,注重学科的整合,对学生进行了各方面知识的渗透。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家乡,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在学生游览了附近的景点之后,我又设计了综合实践活动课:“我是楠溪江小导游”。学生根据自己熟悉的景点的情况,自行设计风景游览线。在实践活动中,学生自行编写解说词、自行设计纪念品……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在社会这个大课堂中实践和探索的乐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和探索能力。
近几年,楠溪江受到了严重的污染,两岸的人们在这里乱倒垃圾,在江中毒鱼、炸鱼,致使楠溪江的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为此,我又选择了“保护家乡的母亲河”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课,让学生去调查楠溪江受污染的原因,研究如何保护楠溪江。交流汇报那天,孩子们讲得有声有色、有根有据,听得大家心服口服,有的还自编了小品“和母亲河的对话”。有的朗诵自己创造的儿歌。通过这样的活动,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学生通过交流,与同学分享劳动成果,从中学会了赞美,学会了欣赏。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快乐,激发他们研究、探讨的兴趣。
二、农村民俗风情的开发和利用
在农村,有着许多有趣的习俗,以此或为学生课外学习的资源,独具风味。在活动中,“婚丧嫁娶”“清明为何上坟”“端午为何裹粽子”……这些平时生活中的小事都成了同学们探究的对象。一篇篇散发着泥土清香的习作诸如《又到端午节》《嫂子的“月子”》《放花灯》《有趣的“鬼节”》等充分展示了同学们课外学习的成果,而且也使他们更贴近家乡的风土人情。近几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村也迎来了大量的外来民工。由于他们来自不同的省份,所以,饮食习惯、劳动生活、心灵品质等千姿百态,不仅丰富了我们当地人的生活,更可以成为我们开发利用的对象。
三、民间掌故的开发和利用
“民间掌故”指在民间流传的历史上的人物事迹、制度沿革等。我们组织学生进行了这方面的探究和挖掘。学生们有的查阅《乡土志》,有的采访本村上了年纪的老人等,搜集了许多资料,如:“‘岩门村’村名的来历”“屿北村***根据地要事记”“狮子岩的由来”……学生在此基础上,编辑了许多属于自己的《民间故事》。
四、家乡特产的开发和利用
素面、锦粉饺、笋干等是我们家乡的特产,学完课文《家乡的秋白梨后》,我试着让学生推介家乡的特产,学生们讲得有声有色,有的还写了产品说明。
总之,农村的语文课程资源相当丰富,只要我们用睿智的眼光去搜寻、发掘,并合理运用这些独特的资源,定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开发和利用这些乡土资源的过程中,我们要承认学生的差异,为满足每个学生不同的发展需要,充分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以促进学生的最大限度地发展,从而让每一个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同时,也要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在选择“资源”时,我们要以新的课程标准为依据,学会取舍,要制定开发利用的方案,正确引导,体现出新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优越性、优先性与适切性,为农村的小学语文教学增添新的活力。
(作者单位 浙江省永嘉县岩坦镇中心小学)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乡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