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福州史志专家林伟功先生考证并经权威部门确认,“刚柔流”的创立者东恩纳宽量在清朝光绪年间,曾到福州拜鸣鹤拳宗师谢如如为师,学艺三年,返日后将鸣鹤拳的拳法加以创新发展,创立了空手道最大流派“刚柔流”。日本武术界近年来曾多次组团来榕寻根认祖,有力地促进了中日之间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据有关资料和民间调查表明,这种渊源关系还可追溯到更早。福州鸣鹤拳的创立者谢如如曾师从罗汉拳名师“盘屿八”――林达崇,后来他又观察鹤的活动姿势,从中得到启发而创立鸣鹤拳。鹤拳是南拳百花中的一枝。它经过历代武术前辈的实践和总结,又有所创新和发展,流传至今已演变为“宗鹤”(即宿鹤)、“鸣鹤”、“飞鹤”、“食鹤”(即朝鹤、又名痹鹤)四大鹤拳。据调查,“盘屿八”原名林达崇,福州市郊仑山区盘屿乡人(今红星农场),因在同辈叔伯兄弟里排行第八,声名远播后被外乡人称为“盘屿八”。他年轻时拜仑山区高盖山鹤巢寺住持清定和尚为师,学少林罗汉拳。清定和尚据说是泉州人氏,拳术高超,兼擅骨伤医术,在山寺住持之余,常在福州至湾边要道上的白鹭岭挂单行医。师徒住处相距步行不到30分钟的路程,相互交往十分亲密。林达崇深得乃师真传,武艺高强,膂力惊人。相传其兄建房时,一块要多人才抬得动的六七百斤重的长廊石,他夹在腋下奔走如飞。迄今仍留存着当年因他太高放下而断为两半的一块长廊石。他嗜酒海量,能喝一坛米酒而不醉。冬日里下着雪,他只穿一件薄衣,也不畏冷。
关于林达崇与别人较量的事例尚不多见,民间只盛传他的一件轶事:某***到凤岗里山东岭作客,因亲戚与透浦村民的小纠纷而直言,遭透浦大批人马的持械围殴。他赤手空拳打倒多人,最后见寡不敌众就从对方阵中抓过两人却挡在身前,结果他只背部受棍伤,而那两人却被己方的棍棒打得奄奄一息。透浦人把伤员送赴白鹭岭清定和尚诊所,清定和尚一看便知是他的高徒所为。返寺时先到林达崇家通知其家人,要达崇连夜上山找他疗伤。达崇天黑到家闻讯,知道瞒不过师父,只好遵命连夜上山听从师父安排,由此可见其师徒关系密切和相知的程度。
林达崇逝世后,子裔尚绵延五六代人,到抗日战争时绝嗣,今仅余侄辈继嗣。其拳谱惜在中散佚。其墓原在高盖山南麓的龙阜,因建机场,后迁至鹤巢寺附近的山头,墓地和墓碑尚存。高盖山鹤巢寺位于高盖山西段南坡的山谷里,中被毁。1985年,乡人多方集资重建,现初见规模,由76岁林妙修老尼主持该寺。 高盖山鹤巢寺先前寺周围白鹤甚多,故以“鹤巢”为名,寺里亦以鹤形石为主要象征。谢如如在创立鸣鹤拳之前,是否到过师祖的鹤巢寺,从中得到启发和教益?清定和尚是否确为泉州人氏?与相传毁于清初的泉州南少林寺是否有什么渊源关系?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倘能探寻清楚,将对弘扬福州乡土文化起到促进作用,并对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产生积极的作用。
空手道“刚柔流”曾组团来福州鹤巢寺认祖归宗。据查,泉州南少林寺在清初毁于官府围剿,寺内僧侣流离失所,少林四武僧铁杖、铁鞋、铁柄、铁珠亦在其中。四僧之一的铁珠身怀龙桩(龙拳)和罗汉拳逃到福建福州,故龙拳和罗汉拳也随之传到福州。铁珠和尚避难至福州市仑山区高盖山的鹤巢寺里,后将罗汉拳传给寺里的僧人,也传给了清定和尚,清定又传授给爱徒林达崇。我的姐夫林根土(盘屿乡人)是林达崇的后裔,他将该拳法传给了我。而谢如如曾向林达崇学罗汉拳,后受到白鹤衔理羽毛形态的启发而创鸣鹤拳。因白鹤善用翅抖弹,常发声,以声助力,故有“鸣鹤”之称。
东恩纳宽量受了鸣鹤拳刚柔相济的启发,创立了日本空手道的最大流派“刚柔流”。鸣鹤拳拳论中云“刚柔相济定心神”。一种拳法只有刚劲是不行的,只有柔劲也不行,必须刚柔俱备,刚柔相济。鸣鹤拳拳诀云:“鹤法全靠摇宗手”。鸣鹤拳中手法和身法的变化方式称为摇,摇为柔;内身发出一种极其刚强有力弹劲谓之宗,宗为刚。刚柔相济是为正宗。
在技击上过刚的手法称为硬手或坏手,过柔的手法称为软手。从攻防上来说,过刚易被柔克,过柔易被刚制。在刚柔之间要求做到刚而不僵,柔而不软,劲力透达。
柔应不松、不软、活泼不滞、变化万千,即鸣鹤拳所要求的“摇”。能做到这一点,那么在技击时就能“触即变、发如箭”,当你一接触到攻击时,就应善于观察其攻势,即时变化自己的手法击败对方,“吞吐浮沉君须记,刚柔相济定心神”,日本空手道的最大流派“刚柔流”即取鸣鹤拳的“刚柔相济”之拳诀而享誉日本武术界。而“刚柔流”的不少招式、手法,还明显带有鸣鹤拳的痕迹,所以说日本空手道的“刚柔流”源出于福建省福州市南郊仑山区高盖山的鹤巢寺。〖JY〗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空手道“刚柔流”源于鹤巢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