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教育杂志》2015年第六期
一、我国青年志愿服务工作的发展现状
1994年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步入持续发展和深化阶段。这期间,民***系统推动的社区志愿服务和中国红十字会推动的专业志愿服务也在发展。在几年的时间内,依托各级共青团组织,建立起全国、省、市、县四级青年志愿者协会,部分地区延伸到社区、农村,建立镇(街)青年志愿服务中心和社区(农村)青年志愿服务站。除此之外,虽然20世纪90年代中期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的召开引发了民众对民间志愿服务的关注,但实际投身志愿服务的其他群体并不多。综合分析可发现,共青团推动的青年志愿者行动为中国普及志愿事业奠定了基础。第四阶段为多元发展阶段(2001—2007年)。伴随中国改革的深化,志愿者服务在呈现国际化发展趋势。在“国际志愿者年”活动影响下,***府部门和群团组织越来越重视志愿服务,其他机构与组织也开始热衷志愿服务。企业与民间组织对于发展志愿服务的热情也日趋高涨。在这一阶段,我国迎来了志愿服务事业多元发展期,打破了传统单一职能部门的限制。第五阶段为全民参与阶段(自2008年至今)。重大的自然灾害和国际大型援助类项目,有力推动了当代中国的志愿服务事业。让各级、各类群众都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工作,同时也对志愿服务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二、高职院校开展青年志愿服务工作的意义
第一,有利于弥补市场机制和***府机制中的内在缺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市场经济条件下,整个社会的竞争愈发激烈。在经济领域中,各类群体都在围绕“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发展自己的事业。经济的快速增长促使一部分人的财富不断增长,相反也有一部分人越来越成为社会的“底层”。一个管理着近十四亿人的中国***府,无论做得多么公平、公正,机制体制无论多么完善,依然会存在对“底层”人民关心不足的现象,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摩擦,造成社会运转不良。高职院校青年志愿者通过社区服务、大型活动、支农、支教、支医等形式,弥补了这些社会弱势群体在物质、服务和精神保障方面的部分需求。伴随着青年志愿者队伍的不断壮大、服务领域的不断拓展,志愿者承担的服务项目也逐渐多样化,由最初简单的生活关怀发展成既有物质的、又有精神的,既满足特殊群体需求、又满足一般群体需求的较为完善的服务。这些服务,有利于增进人与人之间,不同社会群体、社会阶层之间的了解和沟通,缓解由于社会群体分化所带来的矛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积极的作用。
第二,有利于弘扬和传承志愿精神,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志愿精神是个人对生命价值、社会、人类和人生观的一种积极态度,具备志愿精神,能够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是“志愿者”本质所在。青年志愿服务的宗旨就是要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精神,同时结合现代文明的价值理念,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善良、平等、互助,立足于每一个社会成员的人生自立和道德自立,争取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高职院校青年志愿者通过自行的志愿行动,提供的不仅是一种志愿服务,更是在传达一种精神、一种风尚。他们通过自己的行动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同时,也从社会中获取了成长的资本,为成长为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了基础。
第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治素养,丰富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内容。高职院校学生在参与志愿服务活动过程中,可将自身所学理论知识转化为社会实践,增强自身的实践能力。学生在为社会提供服务的同时,自身会获得乐趣和成就感,获得社会的认可感,这种情感会增强他们的服务意识,促使他们在活动中不断自我反省,从而不断规范自己的行为,提高自己的素质。学校通过鼓励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不仅能增强学生社会经验积累,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而且丰富了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工作的内容,改变了德育教育的方式,从而使德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第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所谓职业核心能力,是在人们的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以外的能力,它普遍适用于任意一种职业,能使从业者适应职业岗位的不断变化,促进自身不断发展。从内容上分,职业核心能力包括两类基本能力:一类是职业方法能力,另一类是职业社会能力。职业方法能力主要是针对个人而言的,是个体进行***学习、获取所需信息、获得所需知识与技能的方式、手段能力,包括自我学习、信息处理、数字应用等能力。职业社会能力既是个体***生存所需的能力,又是个体持续发展所需的能力,具体包括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解决问题、创新革新、外语应用等能力,这些能力都是在一个开放的社会生活中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高职院校学生积极参与青年志愿服务活动,有利于增强自身与他人交流、与他人合作、信息处理、解决问题等核心能力,从而促使自身全面发展。总之,高职院校开展志愿者服务工作对建设和谐社会、和谐校园,加强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治教育的有效性都有着重要意义。
作者:吴浩 肖凤玲 单位:浙江科贸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