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播秋收的过程,会使人变得不一样,产生对自然的敬畏,也构成了我们的务实、客观的生活态度
1969年5月至1973年12月,罗保铭作为一名生产建设兵团战士,在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度过了四年半难忘岁月。
光阴如梭,时间已经过去了三十多年,当年的兵团战士如今已是十八届中央委员、海南省委书记,主***一方,但当回忆起自己的人生经历时,一些有着炫目光环的履历、头衔时常被罗保铭轻轻略过,而让他难以忘怀的,却是个人无法选择自己人生、在磨难历练中成长的经历。
知青岁月的历练
1969年5月7日,中国人民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正式成立,这是一支以知识青年为主,包括现役***人、复员***人、地方干部、农牧场职工等群体组成的不戴***徽(领章、帽徽)的准部队。
当时兵团接收城镇知识青年的条件是:年满16周岁,身体健康,作风正派,家庭和本人历史清楚,无限忠于、思想,工人、贫下中农和其他劳动人民的子女,也象征性地接收少数“可教育好子女”。
正是这一年,罗保铭初中毕业。动荡岁月里,纵然有再多不舍,上山下乡也是唯一的选择。打起背包,挥别家乡,当天津的城市景色在身后渐行渐远时,或许他尚未意识到,即将开始的生活将会在他人生中写下怎样浓墨重彩的一笔。
罗保铭从小对内燃机、汽车和兵器知识兴趣浓厚,曾立志要当一名工程师。此时,梦想被放在身后,耳边回响着“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等豪迈激荡的口号,他跟着大队伍浩浩荡荡奔赴内蒙古大草原。从时间上看,他们算是驻扎这里的第一批青年学生。
从华北沿海到荒芜北疆,从繁华都市到广袤草原,从知识青年到兵团战士,罗保铭穿上绿***装,成了不戴***帽、不配肩章的战士。
驻地离中俄边境只有几十里,在这里,他当上了一名拖拉机手。冬季锡林郭勒草原,气温能低至零下三四十度,拖拉机发动都很困难,罗保铭至今能回忆起当年自己裹着厚厚的***大衣,费力地启动拖拉机,不时淌下的汗水尚未滴到地上就结成了冰渣。
他动情谈到一次冬夜送煤的经历。车开到半路,车轮陷在便道上,前不着村后不挨店,为了及时搬来救兵,罗保铭独自一人在雪地里长途跋涉,累得几次躺在雪地里,他就这样坚持着,歇一会儿,爬起来再走。后来借到一匹没鞍子的光背马,30多里地跑下来屁股都磨破了,皮肉和裤子被血黏在了一起。
四年半兵团生活中,他与拖拉机师傅的患难之交,时常被提起,“我跟这个师傅开了两年多的拖拉机,不论冰天雪地还是什么时候,都一起开车,其中遇到过好多次危险。有时我们开车,开到半截车胎坏了,冰天雪地,前前后后十几里都不见人家。我们没有别的办法,就在冰天雪地里修车,用喷灯给车加温,一人高的轮胎,要靠人工用气筒打气。那时十六七岁,很小,卯足了力气按打气筒,每次气筒都烫手,只能浇水降温。一盆水泼上去,直冒白烟。我们想赶快干活,就给气筒把手缠上白毛巾。”
每次忆及那些风雪之夜,罗保铭总是感慨万千:“做人做事都要有一股子咬牙苦干,持之以恒的劲头。做人的力量在于意志。”
深藏内心的百姓情结
在那个年代,先后有三十多万人远赴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伴随他们的是“战天斗地”的激情、使命和理想。但是当生活过之后,发现当地老百姓给他们的回馈更为丰富。
“冬天零下三十多度,出去拉煤,很冷,路过蒙古包,人家都会把最暖和的地方让给我们坐,还给我们沏热茶。当看到老乡的笑脸,端起他们递过来的茶,心中的幸福感难以言表。”冬夜,风雪交加中,那一杯热奶茶,在青年罗保铭心中留下无尽的温暖。正如他所说:“那段生活,让我积淀了对百姓的真挚情感,对社会的责任,不怕吃苦的意志,这些都成为我后来走上领导岗位的财富,是知青岁月的馈赠。”
1973年7月,罗保铭离开锡林郭勒草原,挥别战友、乡亲,启程回津。临别时,他的拖拉机师傅对他讲:“小罗,你永远记住不管什么时候你永远是个兵。”师傅的话让这段难忘的经历凝结成一种情结,深深埋藏在罗保铭心中。
“我们曾经和中国农民在一起,了解农民,认识农民,为农民服务过,也受到农民的关爱。了解农民就会了解中国,我们对农民有相当的感情,熟悉农村的一切,收成,养殖,看鸡鸭在堂屋里走来走去。这和上几代与下几代都不同。这种情愫在我们心中是有的。了解农民,就能了解中国。老百姓有权利要求他们更多地代表人民说话维护老百姓的利益。当年农民爱护过你们,人民有权利这么做。”
三十多年来,不论在天津市大港区当区长,还是南下海南任省长、省委书记,百姓被他放在心里,冷暖让他牵挂,民生是他常抓不懈的重点工作。
2001年7月,罗保铭到海南任职省委副书记。第二年4月,他就率队到海南农垦考察指导工作。在连续两天的考察中,他先后考察了乌石、红明、东昌农场和三叶药业集团。时任乌石农场场长助理的吴海彪,至今仍清楚地记得2002年4月11日时任省委副书记的罗保铭走进乌石农场的情景。他说,当时罗书记先后参观考察了乌石2万吨浓缩***胶厂、职工生态示范住宅新区,还走进职工家中作客。从此,海南农垦——这个在全省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大型国有企业,和生长在这方土地的百万农垦人,便成了罗保铭心中的惦念和牵挂。
2012年全国“两会”期间,《人民日报》在两会特刊“声音”栏目中,以《幸福要让百姓看得见摸得着》为题,刊发罗保铭的发言。“经济总量小、欠发达的省情,决定了我们当前工作的重点是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把GDP这个蛋糕做大做优。但最终落脚点则是分好这个蛋糕,不遗余力地把GDP变成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生活,把发展成果变成百姓口袋里的真金白银。”
在风光旖旎的海南岛建设生态旅游岛进程中,罗保铭又把海南人民的福祉提上日程,他在多个场合强调,“经济发展了,就要让老百姓能够及时享受国际旅游岛发展的实惠,尽快过上收入不断增加、幸福感逐年提升的美好生活。”
时至今日,罗保铭时常感慨地说:“春播秋收的过程,会使人变得不一样,产生对自然的敬畏,也构成了我们的务实、客观的生活态度。这种近乎原始状态的艰苦的农业劳动,还会使我们变得谦卑,变得在作人的准则上不张扬、低姿态。现在有时候工作累点我觉得不算什么,要有吃苦精神,有对老百姓的深厚感情,这都是知青岁月对我的人生馈赠。年轻的时候,得到百姓一点好,现在都要回馈到百姓身上,把自己这点劲都用在给老百姓办事上,我觉得心里才踏实,也不枉当年帮助我的人!”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罗保铭 青年磨砺,终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