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向经典
回首2016年,有很多摄影作品让大家难忘,无论是在光彩的摄影奖项中获奖的作品,还是那些悄然出现的大作,总是让人对这些摄影家的创作感到惊叹。这一年中,中国当代影像的特征再次显现,一方面,富有实验精神的艺术家们开始寻找***像与其他艺术直接的联系,将摄影***像化。另一方面,继承传统的摄影家将作品与个人感受进行了更紧密的结合,展现了***像内在的力量。自中国当代摄影走出了“批判性”、“合成超现实”的造作的姿态后,摄影艺术家们的作品呈现出一种根植于本土的深刻思考。本次盘点选择了10位相对有代表性艺术家的作品,虽然这些作品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经典作品,但都有一种“大师气质”。
PHOTO BY
蒋志
新作新展新动向
Among The Destined注定之物
2016年,蒋志完成了他两个重量级的个展,其一是在北京魔金石画廊举办的个展《注定》,另一个则是在OCAT深圳馆举办的《一切》。蒋志并不是一位单一的摄影创作者,他的作品结合视频、雕塑、多媒体等表现方式共同展出。作品让他继续深入地探索着感知对象如何生成、所看与所知的过程,同时检识感知主体的塑造和转换,及其与丰富的生理感觉的关系。蒋志延续了与音乐家戈非十几年的合作,在这里音乐家创作的音乐被作为特有构件,与影像、文本一样,它们既彼此***又共同组成了展览的主装置作品《看与知,或命运之爱》,并与摄影作品《注定之物》相互呼应。蒋志试***通过展览探讨:客体对象也许并不是客观的,而是由我们的感觉发生机制生成的。从这个层面来看,无力感是在于我们无法超越我们现在的感觉预设的限制(人性的局限),而另一方面,我们同时也能明白:世界是由我们生成的。我们拥有无限的主动性,这是一种伟大的力量。
PHOTO BY
李止
中国传统文化的映像
Into the Mountains山行
李止的摄影作品《山行》于2016年9月在上海茶之路空间亮相,他的这一系列作品同时也被“蝴蝶效应”出版机构出版。李止在创作中,基于十年学艺的所得和传统诗书的滋养,从艺术形式上对中国与西欧两大传统绘画溯流而上,辨其源流,从精神性上逐渐由儒学的熏染渐进于中国道家思想的根性,由书房画室的研习转向踏遍青山,体会山川自然、草木清华间的气息流转、生生不息。由此个人在摄影方面的创作也随游踪所至渐渐变化,涤去旧貌,远离时风,所摄所作,既是银盐颗粒在山水烟云间的跌宕咏叹,也是大自然承受工业文明重荷所发出的悲怆长吟。
PHOTO BY
骆丹
古典与现代的对话
When To Leave何r离去
作为古典工艺影像的研究者,骆丹并不沉迷于工艺的美感,而是竭力去寻找思维、主题、工艺之间的关系,而他的最新作品《何时离去》正是通过湿版火棉胶摄影法这种古典工艺完成的。在2016年4月,他的这组作品终于在上海M97画廊亮相,完成个展。随后,作品又参加北京央美术馆举办的《另一种风景》并在展览现场举办古典工艺摄影工作坊。骆丹的作品《何时离去》,呈现的是湿版火棉胶制作的中国西部景观,运用这一来自19世纪的摄影技术,骆丹把作品放大到160厘米(即60英寸)的规格,在这种鲜见的大画面下提取精致的美与细节。
PHOTO BY
德比・康尔沃
连州刺点奖作品
Welcome to Camp America欢迎来到美国兵营
在2016年岁末,连州国际摄影年展的刺点奖正式揭晓,美国摄影师德比・康尔沃获得该殊荣。为博士毕业于哈佛大学法学院的人权律师德比・康尔沃在工作12年后,她却最终选择了视觉艺术工作。近一个世纪以来,古巴关塔那摩湾美国海***基地坐落着的这26平方英里的土地,都被美国水手当作休假时的去处。而2001年9月11日的袭击改变了一切,被称为“关塔那摩”的***事基地一侧被改用作关押新“反恐战争”的“敌方战斗人员”的监狱。在这个无人自愿居住的地方的日常生活到底是怎样的?没有任何人员的面孔被允许拍下;德比对关塔那摩湾的纪录作品曾被刊登于纽约时报,英国摄影期刊,Wired杂志,日本新闻周刊,法国Polka杂志等出版物上。2016年,德比成为Baum Award美国新兴摄影师奖候选人,并获得杜克大学纪实摄影档案女性记录者奖。
PHOTO BY
封岩
重置十年的时空
Tang Mausoleum Long grass唐陵深草
2016年9月9日,封岩近十年最为全面的摄影展在上海外滩三号沪申画廊开幕,展出了他的《纪念碑》、《权力》、《绘画之侧》、《唐陵深草》、《山石》等8个系列,共计64件作品。在高达2米多的大型摄影画面中除了繁茂的野草,再无他物。胶卷画面的颗粒感类似35mm胶片的效果。4幅摄影或许分别摄于不同季节,但每一幅的***像肌理都增添了植物的深厚感,凸显其恣意蔓生的茂密、稀疏相间的叶片和由微红至略白的色差变化。封岩跟随着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的脚步,但其关注点并不是前人的发现,而是昔日荣光中为人所忽视的方面。野草取代了纪念碑,无关成就、毁灭和断裂,让人们注意到一个比中国封建帝制更宏大的时间维度。
PHOTO BY
鸟头
青年影像组合再次发力
For a bigger photo为了一张更大的照片
鸟头是一个由两人组成的摄影小组,它成立于2004 年, 二人均工作和生活于上海。鸟头以***片为创作基础,他们的镜头捕捉任何存在之物,包括其各自的生活圈、癖好,旅行等,所产生的海量照片经过冲洗、编排、装裱,形成“鸟头的世界”。“鸟头的世界”以展览、画册的形式持续存在。2016年,鸟头完成了他们的两个大型展览,其一是在新加坡香格纳画廊举办的“欢迎再次来到鸟头世界”,这是他们在东南亚的首个个展,另一个大型个展位于上海西岸文化艺术示范区的FAB-UNION SPACE。
PHOTO BY
王宁德
新作再受关注
No name无名
艺术家王宁德一直围绕着摄影的本质进行实验,他近些年的作品形式丰富,思考深刻,受到了艺术界的广泛关注,在2016年9月举办的上海摄影艺术博览会中,作为特别展的“王宁德个展《无名》”首次与观众见面,随后该系列作品先后参加了连州国际摄影年展、巴黎摄影艺术博览会(Paris Photo Fair)并获得2016连州国际摄影年展评委会奖。王宁德通过对街头环卫工人的广告覆盖进行翻拍,并将这些素材进行组织、拼合,形成了全新的***像模式。
PHOTO BY
海波
一M作品致敬故乡
The Northern北方系列
国际顶级画廊佩斯画廊于2016年7月在其香港空间举办了摄影家海波的个展《北方系列》,这也是海波的首次香港个展。佩斯画廊作为国际知名画廊,选择的中国艺术家并不多,而摄影艺术家更是少之又少,通过佩斯画廊的综合能力策划,海波如今已是一位国际级摄影家。此次佩斯香港个展带来海波的8件作品,其中包括7件《北方》系列作品。作为艺术家的重要代表作,该系列以家园为题材,展现出艺术家深深迷恋着的北方故土辽阔苍凉的原野,以及广袤土地上如匆匆过客般的人民。《北方系列》中拍摄的老人多为海波的舅舅,昔日艺术家记忆中高大、强壮甚至粗野的男人随着岁月的流逝已变成一位安静的老人,而少数正在述说陈年往事的情景则被艺术家记录下来并命名为《北方系列故事的结束》。按下快门的瞬间,艺术家感受到一个时代的结束:曾经熟悉的风景、熟悉的人、熟悉的生活都已悄然远去,中国也从漫长的农业文明开始了现代文明的进程。在此进程中,中国剧烈的变化使得历史对人们来说不再是观念,而是真实的经历和感受。海波的创作不仅是自我情感的倾注和对过去的留恋,同时也是对变化的一种抵抗。
PHOTO BY
刘立宏
影像的品格与气场
Pine松
作为鲁迅美术学院摄影系系主任的刘立宏不仅是一位摄影教育家,更是中国当代影像创作的中坚力量。他的最新作品《松》于2016年3月在沈阳久美术馆进行同名个展。《松》拍摄于沈阳的清代福陵和昭陵,这些松树距今已有三百多年,摇曳挺拔,参天蔽日。在刘立宏看来,它们和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关,和时间有关,也和他的年龄感受有关。历代文人墨客以它为抒发胸怀的题材,正直、朴素和坚强是它的内在品质。
PHOTO BY
冯君蓝
阮义忠人文摄影奖得主
Dust Icon微尘圣像
2016阮义忠人文摄影奖在浙江乌镇木心美术馆揭晓,人气超高的冯君蓝凭借作品《微尘圣像》摘得该奖项的第一名,这是他在上海摄影(Photo Fairs Shanghai)艺术展中个展之后的又一收获。在《微尘圣像》系列作品中,冯君蓝企***借助多位身边弟兄姐妹的身影来反映基督信仰的人观、世界观,却无意于重现圣经的历史场景,一则是他知道自己办不到,一则是希望在圣经与他自身所属的文化脉络之间,与现实中殊异的个体之间,营造出一种耐人寻味的关联性,不想沦于单向的说教而期许观看照片的人,在有限的暗示下,做出自身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