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称的“田螺”大多为中华圆田螺,以壳薄、体大、肉多、味美、营养丰富而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田螺既是人们上等的保健食品,也是畜、禽、鱼类喜食的动物性饲料,据资料表明:每100克螺肉含蛋白质18.2克、脂肪0.6克,还有磷、钙、铁以及丰富的维生素等。田螺分布极广,在沟港、湖泊、池塘、水库、稻田均有大量分布。近几年来,随着自然环境的污染和过度捕捞,其自然资源量已越来越小,市场供不应求。因此,人工养殖田螺,前景看好,潜力较大。
1、地点选择田螺喜栖息在冬暖夏凉、饵料丰富、水质清新、溶氧充足、底泥富含腐殖质和有微流水的水域环境中。养殖地点最好选择低洼田,水深在0.5米左右,池底保留一层10厘米以上的淤泥,便于田螺爬行、摄食、栖息等。若是较大的池塘,水面上可少量放养红萍、紫背浮萍、水葫芦等遮阴。同时,还可移栽少量沉水植物。
2、种螺放养田螺多为自然繁殖,种螺可从自然水域捕捞或从市场购买。然后选择色泽淡褐、壳薄、体圆尾钝的鲜活螺体作种螺。每667平方米放养种螺50~100千克,种螺放养时间要在田螺繁殖前期完成,一般3月下旬投放种螺。投种前按每667平方米100~150千克生石灰全池泼洒,以清除野杂鱼虾和其他杂螺。并在池中投施适量的粪肥,培育饵料生物。田螺为雌雄异体,卵胎生,其胚胎发育和仔螺发育均在母体内完成。田螺一般是分批产仔,每只每次可产仔螺20~30只,产出后的仔螺在水中自由活动,一年后性成熟。
3、饲料投喂田螺为杂食性,并且喜欢夜间活动和摄食。米糠、菜叶、瓜果、动物尸体及商品饲料均可作为人工饲料投喂。在自然环境中其主要摄食水体植物、浮游生物和有机碎屑等。田螺在水温15℃左右时开始活动和摄食,最适温度为20~28℃。饲料投喂量根据实际情况,一般按田螺体重的1%~5%投喂。当水体温度低于15℃或高于30℃时,则少投或不投。
4、日常管理田螺适应能力强,疾病少。日常管理:一是要防止大量农药、化肥毒害。二是要注意水体溶氧。田螺对水体溶氧量非常敏感,当溶氧量在3.5毫克/升时,摄食减退,降至1.5毫克/升时,就会出现死亡。所以养殖用水必须清新,能用微流水养殖较为理想。三是经常用生石灰全池泼洒,便于杀菌、补充钙质和调节pH值到7~8。四是防止鸭、蛇、鼠、鸟等敌害生物的侵入。五是在进出水口设置防逃设备,在池塘四周也要适当布置防逃设施。六是收获田螺时,要采取捕大留小、分批上市的办法,有选择地捕捞成螺,留养幼螺和注意选留部分母螺,做到自然补充种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