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位名叫苏局仙的老人去了。
当年,中央决定创办文史馆时,全国共有8个翰林、一个进士、21个秀才,苏局仙便是最后一位离开人世的秀才。
这位历经清朝、民国、敌伪统治、***统治和新中国5个漫长历史时期的老人,在他111岁寿展的前2天,终于画上了生命的句号。
至此,自隋代杨坚废除魏晋以来由地方州郡长官选拔官吏,而开创的科举制度,经过1300多年,所选出的人才已全部离开人世。
获悉苏老逝世,我在惊讶之余,总感到久久的遗憾。我仰慕苏老先生已久,却从未谋面,但我的老师,上海书法家、收藏家谢冷梅和其兄、诗人谢兰轩与苏老有数十年的翰墨之交。谢兰轩是邵力子、于右任之高足,曾任《上海日报》主编,常与苏老作诗相和,已于1985年故世。在冷梅老师家,我见过苏老的一些书法和诗作,委实敬佩不已。冷梅老师曾多次邀我同去拜访苏老,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我竟始终未能如愿,而今……
2
苏老是上海市南汇县人氏。
南汇县有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古镇周浦,镇东首有个小桥流水、翠竹摇曳的牛桥村。三百多年前,宋代大文豪坡的后代苏过曾从江苏常州搬迁至此,因其住宅地处东郊,附近又有景色秀丽的小湖,故后人称之为“东湖山庄”,现有清人张廷玉所题的匾额为证。后来居住在这个小村的人家,多半是苏过的后裔。
光绪八年,即公元1882年1月1日,苏局仙就出生在一所静谧幽深的大院内。他与鲁迅先生同庚,在家排行老二,其父为他起名“裕国”。当时清室业已衰微,百业凋疲,民不聊生。而苏局仙的家这时已是个破落门第,其父在亲戚开的一家杂货店打杂,每月薪俸仅银洋3元,母亲务农,一家人过的是清贫的生活。
苏局仙的髫童之年,身体虚弱,常患小疾,10岁才进私塾。但他在课余喜练南拳,爱洗冷水澡、还玩打球、踢毽,兴趣非常广泛。经过十年寒窗苦读,他已熟读四书五经。成年后,苏局仙即与本乡赵家之女结成百年之好,并生有三子一女。
1906年8月,24岁的苏局仙由廪生朱岂孙、优贡朱子浩联保,经过县试、府试、道试,终于考中了末科秀才,名列十六。
当县府的差人们敲锣打鼓,手举“贵府少爷苏局仙第十六名中试,谨此致贺”字样的大红报单,前来苏家报喜时,东湖山庄沸腾了。
不久,苏局仙便在周蒲公学开始了他的教学生涯。但在清末,朝败,民间凋零,而身居乡野的苏先生,其生活尤为窘迫。在102岁时,苏老曾作文回忆当时的情景:“每年收入仅二三十元,除还债外,没有能力购买其他书籍阅读。”虽然如此,苏先生仍以一腔热血培育英才。曾在1936年被载入《世界名人录》、现年逾80的同济大学艺术系周方白教授,便是先生70年前的弟子。周方白在苏老110岁大寿时曾深情地写过一首诗:“幽燕归来惹客思,程门立雪忆当时,分明七十年前事,梦绕东湖怀我师。”
辛亥***了满清王朝,缔造了中华民国。但不久,***阀混战,光景依旧。苏先生从私塾转到小学堂里教书,收入虽略有增加,但物价飞涨。仍旧过着穷困的日子。后来抗日战争爆发,上海沦陷,苏先生目睹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又深恶日本侵略者推行的奴化教育,他愤然闭馆罢教,回到老家牛桥。为表明自已决不合污的气节,他为自己的书斋题名“水石居”,其意为“如水清澈,似石坚定”。
抗战胜利后,先生曾幻想国家从此振兴,可是事与愿违,一切皆成泡影。于是,苏先生购置薄田几亩,躬耕南沙,作为谋生糊口之计,直到上海***。
3
新中国诞生后,先生目睹在***的领导下,国家欣欣向荣,人民安居乐业,这位晚清秀才古稀之年焕发青春,重新走出书房,将有生的余热奉献给了家乡人民。
苏先生的学识与人品得到了***府和社会各界尊重。、胡厥文、程思远、张爱萍、***等***和***纷纷致函或题字赠诗,有关部门和领导经常上门问寒问暧,还请美国医学专家给他治好了白内障。1991年8月,苏先生得了肺炎,上海市第九人民医院主任医师曾3次专程登门会诊;为了先生走路方便,有关部门还特地修了一条宽畅的路,人们称之为“苏堤”。
苏局仙老先生相继被聘请担任了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县***协委员,并选举为县人大代表。1985年,“全国健康老人”评选,上海市被选中了12位,而苏老先生以高寿105岁位于榜首,从而被誉为“上海第一老人”。
到了80年代末,中国晚清幸存下来的秀才,只剩下苏老先生一人了。1991年元旦,在苏老先生110岁的祝寿会上,上海文史馆馆长王国忠对200多位来宾感慨万分地说:“苏局仙老先生不仅是周浦的苏局仙,而是全国只有一个苏局仙。”对此,苏老先生曾满怀深情地说:“老朽虽无才,此生正逢时。”并作诗表达自己的心情:“在昔谁人肯敬老,龙钟不值半分钱,今朝处处受尊敬,为是身居别一天”。
4
1986年春节,时任上海市市长的同志给苏老先生亲笔致函:“苏局老:年前,接赠条幅。并蒙给以鼓励,不胜感谢。苏老字迹秀丽,至为欣赏。春节来临,祝您健康长寿,合家欢乐,万事如意,敬颂大安。”信函中还附了一张名片,嘱咐:如遇急事,可拨我的专线电话。
苏先生是中国最老的书法家,他于1980年加入了中国书法家协会。翌年,他被推荐为上海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忆当年,他10岁临池习字,苦研其法,故深诸书道,可谓功老道成。他少时临摹唐人碑帖,年过八十又转练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他的书法到了后期,苍老中含秀润,质朴中有俊稚,古朴道劲,生动有资,法度严谨;既深得欧颜之精髓,又寓涵王书之形神,可谓博采众长,独辟蹊径。
苏老先生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这一年,正遇上海《书法》杂志举办全国群众书法比赛。98岁高龄的苏先生宝刀不老,雄心未减,一气呵成《兰亭集序》,其书法飞逸夺秀,翩翩欲仙,字字如珠如玑,溢光流彩,展现了书家丰富深厚的艺术功底和非凡气度,因此一举夺魁,荣登榜首。英文《中国日报》、香港《新晚报》、泰国《星运日报》都予以长篇报道,因此书坛“百岁状元”从此传遍海外。
1982年元旦,苏局仙先生百岁大庆书画展览在上海市文史馆举行。著名书画家刘海粟、朱屺瞻、王个、谢侠逊、朱孔阳等都捧来作品前来助兴,原上海市市长汪道涵也特地来到展馆,为先生祝寿并合影留念。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的胡厥文题词:“诗书巨匠,高寿百龄;国家之瑞,举世可尊。”中国民盟副***楚***南,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也都挥毫题书。
苏老先生雅名远扬,“水石居”前总是车来人往,高朋满座,可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海内外有30多家学术机构聘他为顾问,许多墨迹被纪念馆、博物馆所珍藏,有的已刻石留史。《中国当代书法家辞典》、《当代书画篆刻家辞典》等都将他收录入书。但他并没因盛名于世,凡有人向他求取书法作品,他都在作品上盖有“不值一文钱”的一枚印章,在他迈入百岁之后,他还特意让人另刻一枚方印:“从头学起。”
5
1991年3月8日,在上海丁香花园的庭院里,人们难得看到一幅“群仙祝寿***”。
百余位上海文史界前辈、书画老人、诗坛宿将,他们连袂而来,隆重祝贺苏老先生的110岁大寿。同时,上海文史馆、深圳红荔书画馆等联会举办的《东湖山庄百九诗集》书作展览揭幕。
这位与我国著名书法家、诗人孙墨佛齐名、被誉为“南仙北佛”的苏局仙,在他110岁大寿之前,深圳红荔书画馆从他于106岁后所作的数百首诗作中选出绝句109首,出版了由百岁画师朱屺瞻挥毫题书的《东湖山庄百九诗集》(书法版)。该书还集有香港著名画家赵少昂、大陆著名书画家钱君、费新我、赖少其等人的题词,赵祥初还题诗一首曰:“茶寿才过一,雄心跨上仙;再编诗万首,待庆人椿年。”
《东湖山庄百九诗集》是苏老先生出版的第三部诗集。早在1986年,他的第一本诗集《水石居诗钞》就已问世,由全国***协副***苏步青教授题写书名;3年后,上海文史馆又出版了苏老先生80岁后所作诗432首。原上海市市长汪道涵题写了书名。
苏局仙先生从65岁开始作词,至85岁已积存诗词6千首,可惜被毁于初期。他生前著有《蓼莪居存稿》10余卷、《蓼莪居史话》两卷、《怀旧录》两卷,另有《水石居近稿》10余册、《病榻余吟》和《蓼莪居诗集》。
在苏老先生去世的前2天,山东有关部门派人专程前来拜访他,说要编一本《近百年名人咏泰山诗选》的书,恳请他录诗一首。于是,他乘兴吟作,由他儿子健侯记录,写下了《咏泰山》:“泰居五岳首,峰顶出云高。地灵人杰是,万代出英豪”。
想不到,这竟是先生一生之中的最后诗作。
6
那天,苏局仙先生正欢享儿孙们为他准备的111岁大寿筵,身体突然感到不适,家人急忙将他送往医院,不料在途中猝然而逝。据当地人士称,可能是因为上海那一段日子暴冷,老人体内生理结构难以适应而导致病故。
追悼会后,遵照老人生前愿望,他的遗体被送进了上海第二***医大学病理解剖室。经解剖后发现,老人的心脏良好,至少还可存活10年。现在他的心脏、肾脏、牙齿及头发,均作为标本存放在这所大学里。
在上海芦潮港海面,苏局仙的儿孙曾孙辈等数十人隆重为苏老先生举行骨灰撒海仪式。风潇潇、雾,老人仙骨随浪飘逝……
苏局仙先生在跨过10个马年,历经2个世纪后,终于永远地回归了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