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因遭此惨痛,唯一的伴侣,唯一的安慰,就只靠你。你要自己镇静着,才能安慰她……我从今往后,把她和思庄(梁启超的次女)一样看待,在无可慰藉之中,我愿意她领受我这种十二分的同情,度过她目前的苦境……徽因留学总要以和你同时归国为度。学费不成问题,只算我多一个女儿在国外留学便了,你们不必因此着急。”
这是梁思成之父梁启超于1925年12月写给梁思成的信,告知徽因父亲林长民死于战乱流弹,他满怀温情和担忧地嘱咐梁思成多关心林徽因。此外,梁启超又专门写信给林徽因,说会照顾她的母亲,只愿她能专心学业。
失去了亲生父亲,却还有这样一位像对待亲生女儿一样的梁家父亲,经济还未***,家中尚有需奉养的***亲,聪明至极的林徽因怎会舍弃君子儒风、从未婚配、子承父荫的梁家长子梁思成,而选择弃妻再娶、已为人夫人父的多情诗人徐志摩呢?在儿子和林徽因的婚姻大事上,梁启超简直是一锤定音。
而将一位自幼聪颖出众、美貌不群的少女培养成一代建筑学家,更是离不开父亲林长民的早期教诲。林徽因自幼深受家学影响,尤其是受到父亲的教育和熏染。他们父女之间的关系,正如徐志摩在《伤双栝老人》中所说:“这父女不是寻常的父女。”他们父女之间更是知己,是父亲教女儿林徽因放眼看世界。
1920年,16岁的林徽因随父亲林长民游历欧洲,接受了中西两种教育。1923年,19岁的她毕业于英国教会办的培华中学。林徽因1935年写给费正清、费慰梅夫妇的信中说:“我是在双重文化的教养下长大的。”而她在父亲身边,接受了中式教育。
而在女儿林徽因的婚姻大事上,父亲林长民主张女儿选择梁思成,放弃徐志摩。知女莫若父,这一抉择,林长民完全是站在林徽因的角度。梁思成的君子之风,徐志摩根本无法替代。
在梁思成和林徽因新婚之时,梁启超曾经写信嘱托:“你们俩从前都有小孩子脾气,爱吵嘴,现在完全成人了,希望全变成大人样子,处处互相体贴,造成终身和睦安乐的基础。”而纵观他们的婚姻,体贴忍让处处为对方着想的,主要还是梁思成。
而成为中国一代建筑大师的梁思成,最初选择建筑学,正是受林徽因影响。1924年,梁思成和林徽因一同赴美留学,在费城宾州大学建筑系学习,林徽因也在美术学院选修建筑系课程。梁思成宾大毕业后继续在哈佛大学攻读,此时,他已立志终身研究中国古代建筑。
1927年12月,结婚前,梁启超写信给梁思成、林徽因,慈父情怀跃然纸上,“婚礼只要庄严不要侈靡,衣服首饰之类,只要过得去便够,一切都等回家再行补办,宁可节省点钱作旅行费”。
结婚后,梁启超向梁思成夫妇二人指导欧洲一行,信中说:“到美国后折往瑞典、挪威一行,因北欧极有特色,市容亦极严整有新意……必须一往。由是入德国,除几个古都市外,莱茵河畔著名堡垒最好能参观一二……折入瑞士……再入意大利,把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彻底了解……到土耳其一行,看看回教的建筑和美术。”
两位充满慈爱的父亲用他们放眼世界的大家言行和思想,成就了两位中国古建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