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评论说,历史会记住2008年的“四月青年”。他们“被正义感所呼唤而挺身站起”,“得益于对西方民主自由的重新认识……不会像上代某些人那样迷失在西方作为霸权手段的伪学说丛林当中浑噩一生”;同时,他们“从容地要求公正,执著地坚持正义,克制地展开竞争,他们有着比前辈们更好的知识准备和更成熟的理性”。
也许只有多年后回顾历史,才会发现,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夕发生的“火炬传递事件”,让人们永远记住了“四月青年”。
最全球化的一代最爱国的一代
吃比萨饼、汉堡包,穿耐克、阿迪达斯,推崇NBA和欧洲杯,用iPod听摇滚乐,去咖啡馆看法国电影,批评好莱坞大片简单庸俗……从来没有这样一代中国年轻人――表面上看,他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彻底的全球化了。
他们像是“物质的一代”,上辈人的贫困和饥饿似乎只是传说,而眼前花样繁多的物质享乐则是天经地义和习以为常的;他们像是“垮掉的一代”,成长的迷茫和青春的叛逆是最现实的精神挑战,有时他们以另类的甚至极端的方式,力***表达自我和个性;他们像是“虚拟的一代”,网络世界和仿真游戏常常模糊了虚拟空间与现实世界的边界,他们最大程度消除了信息不对称,却又很容易迷失在海量信息的中。
然而这一切,却构筑了当代青年人内心强大的自我认同感:正是因为能够平等、同步地接纳和共享全球物质、精神文明成果,他们的自信和自尊是油然而生的,是一种“天赋的”客观存在。因此,在“火炬传递事件”中面对突如其来的诋毁和攻击,在那个时刻,“四月青年”的“国家认同”天然地与“自我认同”深刻地“链接”在一起,他们是在维护国家的尊严,更是在维护自我生存的尊严。
如果仅仅为了批评网络丛林中非理性的偏激噪音,而对于“四月青年”现象,简单化地扣上一个“愤青”的帽子,这一定会忽略其中蕴含的价值――在纷乱嘈杂的喧嚣背后,我们是否听到历史转型的车轮正在发出有力的时代先声?
在激情背后,青年人的理性积淀,不能用“青春期的叛逆”一笔扫过。早在2005年。留日学生钟庆在他的畅销书《刷盘子,还是读书?》中,就系统阐述了西方工业史300年的发展路径。他发现,后发工业国家(德、日、俄、中等),在追赶先发国家(英、法、美)过程中,采用“先重工、后轻工”的计划经济体制,本身是国家间竞争逼迫下的自觉行动,其效率与发展速度都超过了先发国家。而今天,如果中国不甘于再次走上第三世界国家的“依附型”经济道路,就必须重新唤起中国***工、能源、电子、材料等基干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和自我升级能力,这是一个大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惟一选择。
显而易见,这种分析与同时期中国从2005年正式启动的自主创新国家经济战略,在思想路径和现实判断上惊人地一致。青年一代的抗争意识和国家历史视野,绝非针扎即跳的本能反应。他们逐渐从“西方中心论”的普世价值的迷雾中清醒过来,同时又不陷于盲目排外和自我封闭情绪,恰恰是一种长期以来不同观念交流、碰撞、磨砺的结果。
“四月青年”的社会存在
任何一种社会思潮和意识形态,都以当下的社会存在和客观现实为基础。“四月青年”所具有的国家至上精神和强烈的爱国激情,当然不是温室里的塑料花,而是深深根植于社会现实的土壤中。
让我们先来看看构成“四月青年”的两个典型群体。
这一代留学生群体在海外的打拼和竞争,往往是一场孤独的奋斗。这一过程,作为个体的留学生所面临的困难、挫折、歧视、排挤甚至敌意,远远超过在祖国。对于当下很多“80后”的独生子女,他们的求学就业经历往往是一个“由天堂到地狱”的磨砺过程。然而,“玻璃天花板”的存在始终困扰着那些在能力、知识储备和文化自信心上,完全具有与当地族群展开竞争的留学生群体中的佼佼者。在试***挤入主流社会核心圈子的努力遭受挫折后,他们力求发展和自我实现的冲动屡屡受阻,自然而然开始怀念母体。而中国经济发展的奇迹和快速崛起,本身就对海外留学生有着强大的吸引力。这样,海外留学生群体回归民族认同和国家主义就成为一种必然趋向。“没出国就不能真正懂得爱国”。中国的强大本身,不但会给他们带来现实机遇,也会为他们在海外漂泊无依的情感世界中增添力量。
毋庸讳言,国内青年同样面对强大的危机感。就业难题常常困扰着新生代大学生。其实,就业难题并非局部问题,而是由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在全球产业分工链条中的位置所导致的国家整体经济地位所决定的。在由产品设计、原料采购、制造、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零售各个环节形成的产业链竞争中,中国仅仅占有利润最微薄的制造业环节,所谓“制造业大国”很大程度上就是“打工仔大国”。本土企业聚集于廉价的低端制造业,缺乏足够多的“白领岗位”,吸纳不了连续“扩招”的大学生。因此,许多优秀的中国青年为了高工资和高待遇削尖脑袋挤进外企,压低了白领就业的总体薪酬水平,造成本土劳动力的恶性竞争,抬高了外方资本的谈判筹码,还必须承受与母体文化相隔阂的疏离感。
在不断透支资源、环境和劳工成本之后,中国正力***在国际产业分工链条中调整角色:由“打工仔”上升到“小业主”,甚至能变成“白领”和“老板”;从过于注重外资和出口拉动,转向遏制两极分化、工业反哺农业、加速提升内需的战略;从过于关注GDP增幅的“数字经济”和“脂肪经济”,转向自主创新、推祟科技进步和环保的内涵型发展道路,这一切,正是为了实现在“国际大循环”的产业分工链条中向上攀升,而决不能被固化在跨国公司生产链条的低端这一战略目标。
实现这一战略转型,亟待呼唤中国精神。财富的创造如果失去了中国“灵魂”,其竞争力不可持续。在和平年代,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体现在中国企业、中国品牌、中国的跨国公司、中国的金融服务能否全球开花。一定程度上说,中国对内的诸多社会难题的“解套”,必须由中国对外的经济竞争的力量体现和胜负结果来决定。
因此,这个时代要求“四月青年”必须同国家经济战略转型的大背景紧密的捆绑起来,以国家崛起为目标,以民族振兴为依托,只有这样,他们自身的成长才有足够的空间,他们自身的利益诉求才能不断得到实现。这就是“四月青年”的历史使命。
相信青年,相信未来
“四月青年”是这个时代的产物,并非凭空诞生。他们从自身的生存中催生出强大的精神力量,而他们的精神力量(国家进取意识和爱国热情)必然化作现实力量,反作用于国家经济战略转型的物质过程。两者相辅相成,互为因果,共同构成了中国崛起的力量之源。
站在全球视野和中国国家战略崛起的历史高度看待青年问题,我们就会特别珍视“四月青年”身上展现的精神价值。一方面,我们倡导青年人对国家经济竞争和大国崛起同呼吸、共命运的“共同体意识”,激发年轻人以实际行动投身国家科技创新活动的激情;另一方面,我们的青年工作者更应真正走近当代青年的内心世界,了解年轻人的爱好、兴趣,找到适合他们的表述方式和活动方式。我们太需要新鲜的、生动活泼的青年教育和青年工作方法了。看看那些在灾区、在奥运会上忘我工作的青年志愿者,我们就会明白,这是国家兴盛强大最终要依靠的根本力量。
相信青年,就是相信未来。应该说,“四月青年”是未来的主人,由他们支撑起中国大国崛起的脊梁,还需要更加坚定的立场、严谨的态度和灵活的策略。“我们必须准备走大路、小路、直路和弯路!走过白天是黑夜路,走过黑夜是白天路,走过天涯还有路!走上坡路、下坡路、岔路和斜路,还要准备走绝路,走完绝路,我们再赶路!我们必须准备走绝路,走完绝路,再赶路!”1935年在长征时期的“行***告示”,是当代中国青年最好的座右铭。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四月青年”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