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过介绍质性研究的理论背景和研究过程,论述分析了质性研究的基本理念和特征,使读者对质性分析有了相应的了解。
【关键词】质性分析 质性研究 现象分析 编码解码
一、质性研究的理论背景。
质性研究也叫做质的研究,是指研究者以深入探讨某个问题为目的,在自然的情境下,借助观察、深入访谈或者分析个人文件数据通过描述性的语言或者相关的辅助手段广泛记录收集资料,用归纳方法对资料进行整理,以了解当事人对事物或者现象的理解和看法来分析受试者的内心世界、价值观、态度等或是对事件和现象的过程做出解释。
(一)质性研究基本理念的两个来源
1.现象分析学
现象分析学的基本理念是不怀疑客观真实的存在,但认为完全客观的描述和观察是不存在的。首先社会中的个体都是从各自的立场对客观存在的过程进行相应的观察和描述的,所以在面对同一过程和事实的时候,可以有许多种不同的描述和记录。相应的,每种描述和记录都是从某个特定的视角出发,这就反映出了特定的意义。同时,现象分析学也认为只有将所有不同角度的描述和观察汇总在一起,才能反映出整个过程的全部意义。
2.符号互动理论
符号互动理论的基本理念认为人的经验是以他的认识为媒介的,想要理解人的行为,必须要了解他对这些行为的观点看法以及相应的形成过程。同时,人表达他对过程的观点看法和理解是通过符号记录来实现的。该理论也认为人对符号含义的解释是通过内外力量的相互作用来达到的。在解释过程的含义上,外部力量的相互作用要比自我和内部过程更为重要。
(二)质性研究的优缺点
质性研究更适用于小样本研究,研究过程比较费时,研究分析者须受过专门的训练,整个资料数据的解读和分析比较主观化,在实施程序和步骤上,也没有办法完全做到标准化。
(三)质性研究的特征
1.所研究的情境不能人为地进行设计,要在自然的情境中收集资料,真实记录现场的各种现象。
2.要以文字、***画、视听设备、访谈记录稿、相片、录音和笔记等记录资料。
3.将研究过程与研究结果摆在同等重要的地位。注重情境中事物之间的逻辑联系,重视事件的原因和过程,也要理解产生相应结果的深层次涵义。
4.将收集到的资料数据进行归纳分析进而探究问题的真相。
5.注重现场参与者的观点,站在其立场上去探索人们的观念、真实想法和态度。
6.以大局的角度,全面的观点进行研究。将现场所有的人和事物看成是一个整体,全方位的了解,长时间的投入现场,尽可能运用各种方法收集需要的资料。
7.研究者们应当保持客观的立场,以公正客观的态度来看待所研究的对象。
8.将研究对象视为***的个体。这就要求研究者们尊重研究对象,将其视为***自主的个体,要深入了解个体的真实心思、想法和意念。
综上所述,从构成质性研究基础的两个基本理念出发,了解质性研究的优缺点,抓住质性研究的基本特征,会对质性研究从理论构架上有个更加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二、质性研究的过程。
(一)研究的设计
质性研究的设计主要包括了研究的现象和问题;研究的目的和取得的意义;研究的背景知识;研究方法的选择和运用;研究结果的评估和检测方法。
(二)研究对象的选择
质性研究的对象不仅是包括人,即被研究者,也包括被研究的地点、时间和事件等。由于质性研究的特性,其使用的方法是“非概率抽样”中的“目的性抽样”,即抽取那些可以为本研究问题提供最大信息量的样本。“目的性抽样”有很多的具体策略,比如强度抽样、同质性抽样、最大差异抽样和关键个案抽样等。
(三)资料收集
质性研究资料的收集主要采用的是访谈法、观察法、实物收集法等主要方法。其中,访谈法是使用频率最高的收集资料数据的方法,初期使用开放型的访谈形式,逐步过渡到半开放型访谈,最后进入到封闭型访谈的阶段。观察法是以观察者的角色进行参与性观察、半参与性观察,或者以旁观者的角色进行非参与性观察。实物收集法则是有助于研究者拓宽研究视角并增加敏感度,可以及时全面地获得与被研究对象的相关信息,以达到相互验证的目的。
(四)资料的整理和分析
质性研究资料的分析与量化研究资料的分析有很大的不同,当资料数据收集完毕后,就要对这些资料数据机型归档、分类、编码和归纳分析。研究者首先应当初步分析资料,在阅读原始资料的基础上,进行资料登录,再进行资料抽样寻找那些能表达研究者自身观点和情感感受的语言,并将这些概念作为登录的编码,然后再进行编码归类和深入分析。
(五)成果的表达
质性研究的成果是用研究报告的形式来表达的,与量化研究报告不同的是,撰写质性研究报告需要考虑读者对象、报告的人称角度、报告风格以及研究者的位置等问题。质性研究报告还需要对研究的整个过程作以详细的叙述,特别是对涉及到主题的各种现象要做详实细致的描述。
(六)研究结果的评估
信度和效度经常会被用来作为量化研究的评估指标,但在衡量质性研究的成果时,这两个指标会被回避使用。为了显示与量化研究的区别,执行研究学者发展了相应的一套评估概念和指标体系,比如“信任度”和“真实度”指标等。
综上所述,虽然质性研究作为一门相对比较新兴的学科在我国逐渐得到推广和应用,但在很多领域依旧没有受到完全地重视,尤其是在研究社会科学的领域,该方法应该受到更多的重视和应用。
参考文献:
[1]陈向明. 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
[2]科瑞恩。格莱斯. 王中会译. 质性研究方法导论(第4版) [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3]迈尔斯,休伯曼. 张芬芬译. 质性资料的分析:方法与实践(第2版)[M].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