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一些书画家办展览,出画册,甚至印名片,总爱在姓名前冠以“实力派”三个字。“实力派”是个什么派?似没有具体的定义,边界模糊得很。正因为如此,“实力派”才是一个大箩筐,这里边,有被主流艺术团体或媒体正儿八经地命名的,有被艺术拍卖机构出于某种目的强拉硬拽的,有自视能力不凡主动往里跳的,也有毫无基本能力,却自作多情、搬砖架梯、相互拉扯着见缝就钻的。所以,过去说,一个广告牌倒下来,砸十个人,有九个人是经理。后来又有人说砸十个人,有九个人是书画家。我觉得现在更为荒诞,可以说砸十个人,有九个是实力派书画家了。
自称“实力派”的人多了,便形成了一支颇有气势的队伍。可细瞅下,这支队伍虽然庞大,但真正一流的艺术家们几乎没有人主动地用“实力派”这个词来范围自己。谓予不信?谁见过齐白石、李可染、陆俨少,包括刚去世不久的吴冠中,将自己的展览或画册定名为“实力派艺术家作品展(集)”。可见,“实力派”并非是一流的队伍,“实力派”的称谓在这种比对中已由褒义降为中性,甚至还可以在批评一个画得很差的人时很不厚道地说:你怎么画得像“实力派”!这样的分析,可能寒了“实力派”们的心,因为,“实力派”既然不是一流,那大概就是二流或三流了。
以“实力派”自称,当然不完全是自恋情绪在作怪,也不是唯我独尊的气焰难以抑制,更不是阮籍时代本色文人的佯狂。说明白点,就是有了艺术市场的概念后,一些艺术家竭力与其他人划清界线、突显自己的表达策略。这种自我诗化或自我擢升的目的,当然是为了在商业氛围浓重的艺术生态环境中,尽可能地争取社会的各路资源向自己聚集。
其实,“实力派”们的自我宣称还是一种较为低调的谦虚。因为,更糟心的是一些艺术家动辄便以“名家名作”唬人。“名家”的队伍也不算小,刚才,我还翻一份报纸,整版是某省将要开幕的“书画名家精品展”招贴,浏览参展名单,“名家”近百人!再百度下“名家名作展”,乖乖!数字就不说了,呵呵,反正本来的小众变成了充满喜感的大众狂欢。随手点击一个“名家名作展”,参展人数竟也不下百号人。且不说参与狂欢的人是不是“名家”,就算是,他们一出手是不是“名作”呢?百号人,就算一人拿出一件作品,也有百件“名作”。翻开我国的艺术史看看,上下几千年,拢共才有多少名作呢?再看看五年一届的全国美展,又有几件作品可称为名作呢?
依我看,那种所谓“实力派”即等同于精神匮乏的“艺术社交”界的名家。因为,他们很少沉潜于学问,总要浮显在商业文化的表面。他们企***利用“名家”的话语权利,以引起并不公平的社会注意。不客气地说,这就是一种缺乏艺术平等精神的、极不“名家”的市侩行径。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实力派”是个什么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