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punctatusWalker)是鳞翅目、枯叶蛾科、松毛虫属的一种昆虫。其是我国南方各省为害森林最严重的害虫。马尾松毛虫主要为害马尾松、湿地松等。松树被害后,轻者造成材积损失,松脂减产,种子产量降低;重者针叶被吃光,导致松墨天牛、松白星象鼻虫、松小蠹虫等蛀干害虫大发生,以致松林大面积死亡。同时松毛虫具毒毛,人体接触容易引起皮肤痒、皮炎、关节肿痛,严重时会致残等,影响人们身体健康。其对森林的危害与食料、气候、林型、地形等关系十分密切。马尾松毛虫的防治,就要以此为依据,以营林措施和生物防治为基础,以无公害药物防治为辅助手段,在有效控制松毛虫虫口密度的同时,保护和利用害虫天敌资源,提高林分质量,改善生态条件,逐步实现可持续控制。
1马尾松毛虫危害因素分析
1.1食料
松毛虫的生长、发育、繁殖与食料丰欠程度关系非常密切,在食料丰富的条件下,幼虫生长健壮,繁殖量成倍增加;食料不足,容易引起松毛虫大量死亡。当松毛虫大发生时,常在幼虫尚未达到老熟阶段松针已被吃光,此时由于食物缺乏,可促使幼虫提早结茧化蛹,但化蛹率及羽化率比正常要低,且产卵量也减少。
1.2气候
气候直接通过温、湿度对马尾松毛虫的生长发育起作用,同时间接通过寄主植物及天敌等对其起作用,促使松毛虫种群数量变化,因此气候对害虫大发生的影响是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一是温度对松毛虫幼虫的影响,以越冬代较为明显。在幼虫越冬前后,若气温不是骤然升降,则对其死亡率的影响不大,如果短期内气温升降幅度过大,在越冬前可影响到幼虫体内脂肪的累积;在翌年春季出蛰开始活动大量取食时,如遇寒流侵袭,日平均温度骤降至5℃以下,连续几天,可使越冬后的幼虫大量死亡。温度还可以直接影响发育历期的长短,越冬气温低,发育所需的时间长,夏季气温高,繁殖1代所需时间就短。6—7月气候高温干燥,对幼虫生长发育不利,地表温度超过40℃,会使迁移爬行在地面的幼虫大量死亡。高温能直接影响松毛虫卵的孵化,在32℃的气温下,可影响孵化率达40%左右。二是湿度对松毛虫的影响。松毛虫卵、幼虫和蛹,在长期相对湿度低于75%时,不能保持正常的生长发育。幼虫生活在湿度为75%以下的环境中,其生长发育缓慢。蛹在50%湿度下,蛹期较正常情况延长1~2d。高湿对幼虫孵化有利。在江南地区,4—5月阴雨连绵,空气相对湿度很高,有利于病菌的繁殖,往往使松毛虫大批感病死亡。在幼虫孵化期间,狂风暴雨可使多数初孵幼虫趋于死亡,如果绵绵细雨,风力不大则反而有助于其传播和存活。干旱影响空气湿度,在一定范围内可以促使松毛虫幼虫猖獗为害,但过度干旱可以抑制害虫的大发生。
1.3林型
各种类型的混交林都具有减轻虫灾的作用,一般在纯松林内虫口密度大,受害重,天敌寄生率低。混交林虫口密度小,受害轻,各虫期的天敌寄生率高,大面积的混交林可以避免松毛虫灾害。
1.4地形
安庆市深山区海拔较高,气候条件不利于马尾松毛虫生存,该市松毛虫多发生在丘陵区和浅山区。根据地形、林分因子和历年虫情,对安庆市马尾松毛虫发生类型区作以下划分。一是常灾区。该区松毛虫在一个大发生周期内频繁发生,林分状况为中幼林、人工纯林集中连片在333.33hm2以上,植被覆盖率在60%以下,天敌种类和数量低于该地区松林内的平均值,控制能力低,管理中国粗放,人为破坏严重,多样性指数低于该地区松林内的平均值,海拔在400m以下。二是偶发区。该区松毛虫偶然发生,年间隔2~3年以上,林分状况为种类和数量高于该地区的平均值,有一定控制能力,人为破坏较轻,多样性指数高于该地区松林内的平均值,海拔高度为400~600m。三是安全区。该区松毛虫虫口密度在自然调控下维持在对松林不造成损害的水平,林分状况为针阔混交林,植被覆盖率在90%以上,天敌种类和数量丰富,人为破坏很少,多样性指数高,海拔在600m以上。
2马尾松毛虫防控措施
2.1***策措施
2.1.1准确掌握虫情。在松毛虫幼虫活动期间,每年调查种群数量情况3次(2—3月、6—7月、9—10月),调查幼虫发生范围及数量、危害情况,便于确定防治地点、时间等,并设立标准地调点区域种群量、有虫株率、虫口密度、天敌寄生率等情况。
2.1.2针对分类施策。不同的发生类型区地理气候环境、松林状况、人为活动以及监测防治技术水平等因素,制定防治措施,坚持从生态学角度出发,以虫情监测为依据,以营林措施和生物防治为基础,以无公害药物防治为辅助手段,集成、组装、配套使用先进科研成果和成功经验,在对松毛虫虫口密度有效控制的同时,保护和利用害虫天敌资源,以提高林分质量,改善生态条件,逐步实现可持续控制。原则上把常灾区划为重点治理区,偶发区划为一般治理区,安全区划为生态保护区。一是常灾区。以林分改造和封山育林为基础,加强监测预报,采取有效措施对虫口密度进行控制,以不断改善生态环境,使其从常灾区逐步向偶发区过渡。主要防治措施为:全面封山育林;用灯光诱蛾,以杀灭成虫;改造虫源地;对松毛虫重度、中度危害林区,采取喷施白僵菌、CPV、无公害化学药剂等方法防治,以压低虫口密度;对轻度危害、有一定自控能力的林分采用封山育林、施放白僵菌等生物药剂、招引益鸟等措施。二是偶发区。加强虫情监测,严密监视虫源,定期调查松毛虫发生密度。采取以预防为主、重点除治为辅的策略。加强封山育林及管护力度,培育混交林,保护利用天敌,稳定虫口密度,提高林分自控能力,逐步实现由偶发区向安全区转化。对偶发区进行大面积的治理时主要采用招引益鸟、施放白僵菌、释放(招引)寄生蜂等预防性措施;必要时,使用无公害药剂,以压低虫口密度。三是安全区。加强林木保护管理和合理经营利用,保持和完善森林生态环境,防止现有的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加强监控,不轻易施以药剂防治。
2.2技术措施
2.2.1营林技术措施。一是营造混交林。在常灾区、偶发区的宜林荒山,遵照适地适树的原则营造混交林;对常灾区、偶发区的疏残林,对原有地被植物进行保护利用,补植阔叶树。树种选择栎、栗等壳斗科植物,以及樟、木荷、檫、枫香等。采用带状、株间、块状等混交方式均可。林间合理密植,以形成适宜的林分郁闭度,创造不利于松毛虫生长发育的生态环境,建立自控能力强的森林生态系统。二是封山育林。对林木稀疏、下木较多的成片林地,进行封山育林,禁止采伐放牧,并培育阔叶树种,逐步改变林分结构,保护冠下植被,丰富森林生物群落,创造有利于天敌栖息的环境。三是抚育、补植、改造。加强对郁闭度较大松林的抚育管理,适时进行抚育间伐,保护阔叶树及其他植被,增植蜜源植物。对现有纯林、残林和疏林,保护林下阔叶树或适时补植速生阔叶树种,逐步诱导形成混交林。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马尾松毛虫控制举措和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