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馆设计篇1
20
第30 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于2012 年7 月28 日至8 月12 日在英国伦敦隆重举行,世人在关注此次盛事的同时,
也对举办赛事的场馆表示出了极大的兴趣。为举办此次奥运会,伦敦共计有34 座场馆投入使用,其中新建场馆14 座,
改造及利用现有场馆20 座。以下介绍7 座主要场馆的设计要点。
奥林匹克体育场
2012 伦敦奥林匹克体育场由Populous 和Buro Happold 分别进行建筑设计和结构设计。体育场屋顶覆盖面积超
过2.45 万m2,共设置80 000 座位,其中永久座位约为25 000 个,奥运会及残奥会的开闭幕式及田径比赛在该体育
场举行。体育场主体结构分为四部分:底层永久性混凝土看台、临时钢桁架支承看台、索网屋盖和顶部灯塔支承系统。
体育场主体采用钢结构,支承55 000 个临时座位的看台由钢桁架托承。屋顶采用轮辐式索网结构,通过张拉内
环索、外环桁架间的径向索使结构成形并提供承载刚度,径向索和环向的张拉索通过铸钢节点连接。体育场索网屋
盖沿径向等间距设置28 根主索支承屋面系统,同时在各主索间共设置84 根副索支承聚酯纤维涂层的PVC 屋面。临
时性看台和上部的屋盖系统在奥运会结束后将拆除,在钢筋混凝土看台上部替换为永久性屋盖。为保证开闭幕式和
比赛时的效果,体育场架设了14 座灯塔。灯塔距屋面的高度近30m,在塔架顶部沿体育场布设封闭的环向次索,张
拉环向次索和斜向水平副索与体育场外缘压环桁架形成稳定的索系支撑结构。
2012 伦敦奥运场馆设计花絮
奥林匹克水上运动中心
奥林匹克水上运动中心是2012 伦敦奥运会和残奥会的标志性建筑,由Zaha Hadid 设计。水上运动中心设计灵
感源于流动水面的几何形状。波浪形的屋顶宛若地面掀起的涟漪,将水上运动中心训练池、竞技池和跳水池包裹其中。
由于受奥林匹克公园的场地限制,水上运动中心的设计和建造极具挑战性。中心建设用地位于东侧铁路线和西
面河之间的狭小范围里。两个新建的电缆管道从中心下面通过,场地的北面紧挨着跨越斯特拉福特河和铁路线的斯
特拉福特市大桥。在奥运会比赛期间,水上中心的两翼临时加建由两个楔形块体组成的“翅膀”,使之从空中看上
去宛如一只展翼滑翔的蝠鲼。两个加建的体块内各设约7 500 个临时座椅,使场馆总容纳量可增加到17 500 个座位。
160m 长、90m 宽、重达2 800t 的屋顶钢桁架由10 根弧度和截面高度不同的纵向主桁架和横向次桁架组
成网格结构。在比赛期间搭建的临时看台为可拆卸结构,由栓接钢支撑框架构成。临时看台框架体系西侧跨过
waterworks 河,东侧看台向奥运公园的环形路悬挑,利用胶合板固定于梯形型钢上形成临时座位。
体育场外景临时看台支撑结构
体育场屋盖结构屋盖结构
水上运动中心屋盖结构屋盖支撑构造临时看台框架
21
篮球馆
篮球馆是为奥运会新建的临时场馆,结构设计淡化了临时建
筑的概念,采用了经典的等截面的正交网格,但在转角处倾斜成
45°,普通观众座位沿斜面布置,满足最低视线60°的要求。看
台设计了***的单元,球馆的维护结构采用PVC 骨架膜。篮球馆
的设计实现了场馆体积的最小化,提高了投资效益,结构可拆卸
和重复利用,合理地解决了设计年限和荷载取值问题。
室内自行车馆
自行车馆坐落于奥林匹克公园北部,共有6 000 坐席,奥运
会结束之后,它将作为自行车越野赛标志性建筑永久保留。由于
比赛自身的特点,自行车馆建筑设计的挑战在于如何将场馆室内
外完美连接。结构设计的创新集中体现在屋盖结构的设计。起初
设计采用的是传统的钢屋盖,但由于工期过长而放弃。最终采用
索网结构,与传统的屋顶结构相比,减少了45% 的碳排放,用钢
量由原来的1 300t 减少到160t。结构设计时索网屋顶与场馆支承
看台的网格体系集成一体,共同工作。室内外维护结构均采用可
再生木材,减小了对环境的影响。
温布利体育场
温布利体育场坐落在伦敦西北部,距离伦敦市中心仅6 英里。该体育场设有滑动屋盖。体育场的每一个座位都
能将整个球场收入眼底,座位之间相隔距离较宽,能让观众在观看比赛的同时放松双腿。
温布利体育场是2012 年伦敦奥运会足球比赛场馆中6 个最大的场馆之一。旧温布利体育场1924 年建于伦敦,
外墙由强化混凝土覆盖,是结构主义建筑风格的先驱。新温布利体育场为对旧有场馆的改造,为英国国家足球队的主
场,体育场的拱已经成为一种国际性标志。屋盖7 个***驱动可收缩屋面的总面积达1.5 万m2。屋盖沿周边设置三
角形截面的空间桁架环梁。北侧固定屋面托梁与轨道桁架均采用月牙形的张弦梁,两端支承于环向桁架,中部由索拱
支承。四榀180m 跨的多边张弦桁架横跨于北侧固定屋盖的南侧与外环空间桁架之间,多边张弦桁架南端支承于外环
桁架,北端由索拱支承。多边张弦桁架一方面支承东西向次桁架,另一方面其上弦同时作为开合屋盖的轨道托梁。南
侧固定屋盖及开合屋盖的轨道梁由东西向的弓形张弦桁架支承,张弦桁架的两端支承于外环桁架,中间部位由南北向
的三角桁架提供侧向支承,桁架的中间跨度为140m,高度为15m。
总之,索拱与张弦体系广泛应用于屋盖结构,张拉结构使超大跨屋盖结构刚柔相济,体型协调、轻盈。
篮球馆
自行车馆
结构体系
温布利体育场固定屋盖结构构件布置***南北向张弦桁架体育场拱架
场馆设计篇2
摘 要:主题展示场馆设计课教学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对已有设计作品进行分析是全面了解设计过程与方法的可行途径,这种方法称为设计分析。
关键词:主题展示 场馆设计课 设计分析
主题展示场馆设计课以展示场馆为平台,以涉及空间设计的诸多要素为主线,讲述主题展示场馆空间从生成到空间组合,从空间构成的形式美规律到空间之间的相互关系,要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主题展示场馆空间设计的原则、程序和方法。主题展示场馆设计课要解决的问题很多,对已有设计作品进行分析是全面了解设计过程与方法的可行途径,这种方法称为设计分析。
一、现代主题展示场馆特点分析
(一)形态多样
近年来主题展示场馆的重大变化之一是主题展示场馆的形态的多样化。现代科技发展推动新的结构技术以及新型建材迅猛发展,主题展示场馆的形态日新月异。新技术、新材料背景下,展馆的表皮已可以脱离展馆的结构体系***存在,展馆的垂直面维护已不再局限于方盒子的表现形式,而可以底层架空也可以是折线曲线的表现形式,新材料、新技术、新的结构技术更使展馆顶面的形式千变万化。
(二)体量增大
主题展示场馆形态的另一重大变化是体量逐渐增大。现代主题展示场馆的功能日趋丰富,为适应功能要求,主题展示场馆的功能空间相应增多,主题展示场馆的外部形态随之增大。随着新技术及新结构的发展,大跨度结构空间也使得主题展示场馆的大空间体量得以实现。
(三)功能综合
与传统的主题展示场馆相比,现代主题展示场馆最突出的特点是功能的综合性。现代展览活动呈多元化态势,一项展览活动总是伴随着许多其他活动,与之相适应的活动场所也必然是多功能、多元化的。主题展示场馆不仅提供大量的、长期的室内外展览空间,而且利用***场馆举办各种学术会议和科技交流活动,辅以休憩、办公等必不可少的功能,对推动生产发展、促进国内、国际贸易发展作用不可限量。
二、主题展示场馆界面形式视觉特征分析
主题展示场馆的实验性特征以及当代建筑技术手段的多样性和可选择性,使展示场馆设计异常丰富,创造出不拘一格的界面形式,出现了许多具有突破性的界面形式语言。
(一)界面虚形化
主题展馆界面虚形化是当代展馆形式创新的一个主要特征。随着新兴科技向建筑技术地不断渗透,各种质轻而透明的合成建材不断出现,在主题展馆中他们已不再作为采光的必用材料出现,而成为围合展馆的主要界面。透明的展馆界面虚化了自身体积感的同时,将展馆透明化、虚化使得展馆具有强烈的开放感和独特的由内向外的空间层次感,这正是主题展示场馆应具备的性格特征。
(二)界面曲线化
界面形式的曲线化趋势是当代主题展示场馆界面形式创新的又特征之一。流线型的场馆顶界面、垂直界面等曲线化元素成为设计师喜爱和常用的造型语汇。主题展示场馆单一功能的空间为曲线顶界面和垂直界面的运用提供了可能,新技术新材料新结构形式为曲线化界面成为可能。曲线化界面使主题展示场馆更具轻快感、技术美感,并富于视觉冲击力和时代气息。光洁坚硬的金属与玻璃材质在曲线界面形下显得妩媚生动。
三、主题展示场馆的发展趋势分析
创作观念在主题展示场馆发展的不同阶段发挥着不同作用。“技术至上”的观念曾经充斥着主题展示场馆的设计,功能设计不考虑以人为本,结构设计、材料设计不注重可持续发展。如今,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主题展示场馆设计建设的核心观念。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提出21世纪是可持续发展的时代。基于此,2000年汉诺威世博会提出了“人类、自然、科技”的主题,2010年上海世博会提出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
2010年上海世博会积极探索主题展示场馆的“低碳”、“零碳”设计理念,进行了成功的尝试。位于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北侧的“零碳馆”,外部造型没有什么奇思妙想,在世博场馆中显得十分低调,但却吸引了数以千万计的参观者,赞誉一片。这座场馆的设计和建造主题为二氧化碳零排放,场馆屋顶的三角形风帽,分为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自然通风是通过外界的自主风力寻向装置确定建筑周边风力的主要方向,并且将室外风动力转化为室内建筑通风的动力,从而免去传统空调通风系统的能耗。机械通风在外界风力不足时启动,通过来自光电板收集的能量进行通风。这种通风方式使得能耗降低为常规系统的五分之一,大大降低通风的成本。更令人称奇的是,零碳馆的地下埋着一根细小狭长的管道,一直通向800米外的黄浦江,源源不断的黄浦江水通过馆内的水源热泵装置,为游客送来徐徐凉风。
要创造面向未来的生态文明,城市应尊重自然,优化生态环境,加强综合治理,促进发展方式转变;推广可再生能源利用,建设低碳的生态城市;大力倡导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共同创造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上海世博会场馆的设计理念和建设经验,将成为日后主题展示场馆建设的指向。
参考文献:
[1]文明的辉煌――走进世界博览会历史 周秀琴、李金明编 学林出版社 2007.7
[2]会展建筑 陈剑飞、梅洪元著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11
[3]世博会回眸与展望 上海城市设计规划院编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5.8
[4]城市.生活――2010年世博会讲坛集萃 上海***书馆主编 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 2008
[5]爱知印象 高崎、夏楠编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5.11
[6]汉诺威世界博览会设计 杜异、傅编 岭南美术出版社 2002.7
[7]建筑空间解析 毛白滔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7
[8]世界现代建筑史 王受之著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9.12
场馆设计篇3
摘要:“节俭办亚运”是广州市申办亚运作出的庄严承诺,为实现这一目标,减少新建场馆,最大限度沿用原有场馆、并进行场馆复用是一个至为重要的途径。鉴于改造场馆对实现“节俭办亚运”目标的重要性,对改造场馆进行有效设计管理就显得尤其重要,本文结合改造场馆的特点,分别就场馆布局、场馆改造内容及标准的确定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详细分析,同时对改造场馆在稳定设计及设计成果的质量控制方面提出了具体建议。
关键词:亚运、改造场馆、场馆布局、场馆摸查、运行设计
1亚运改造场馆的特点
广州在申亚时曾表示要新建及改造场馆96个,经过精打细算,最后缩减至70个。这些改造场馆呈现如下特点:
1.1呈场馆群布置
为了有效进行赛事组织,达到资源最大程度共享,亚运场馆布局呈现相对集中,并形成5个场馆群,即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天河体育中心、广州大学城、亚运城和总部酒店(花园酒店)周边场馆等五大亚运场馆群,同时辐射到各区、县级市及周边城市。
1.2改造场馆占有比例大
70个亚运场馆中, 其中新建场馆12个,改造场馆58个,改造场馆约占场馆总数的83%。5大场馆群中,除亚运城外,其它均以改造场馆为主。
1.3一馆(场)多能
参考北京奥运会“瘦身”的经验,结合赛后利用,通过多次优化调整,广州从申亚时提出的90多个场馆调整为70个比赛场馆和训练场馆,其中大部分场馆承担两个及以上的运动项目,部分还兼作亚残运会场馆。如大学城铁人三项场作为2008年的亚洲铁人三项锦标比赛的临时场地,同时作为亚运会马拉松、自行车公路赛及亚残运会马拉松、自行车公路赛的比赛场地。
1.4改造场馆原建设标准与亚运要求存在较大差距
58个改造场馆中,有部分曾作为全运会比赛场馆(如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天河体育中心)、有部分曾作为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及民族运动会比赛场馆(如广州大学城各高校场馆),但这些场馆原建设标准与亚运要求均存在较大差距,主要体现在:功能用房配置比亚运要求低;用电等级及用电负荷满足不了亚运要求;体育工艺设施达不到亚运标准;智能化系统配置不完善(含信息设施系统及专用设施系统);配套设施不完善(如出入口、停车场、无障碍设施、标识系统等)。
1.5改造场馆赛后利用要求易于明确
58个改造场馆中,大部分场馆赛后使用业主是确定的, 有利于确定赛后利用要求。例如天河体育中心场馆群赛后使用业主是广州市体育局,大学城各高校体育场馆赛后使用业主是大学城各高校。
2亚运改造场馆的设计管理特点
2.1前期进行场馆摸查是进行有效设计管理的前题
亚运场馆的前期摸查工作,是确定场馆布局的前置工作,也是确定改造内容和标准的基础性工作。但开展前期的摸查工作,必须注意如下几点:
2.1.1参与人员要求
参与摸查的人员主要有原场馆业主、设计单位(建筑专业、体育工艺专业、强电专业、弱电专业)、场馆运行团队人员、亚组委、建设单位。原场馆业主作为场馆的使用方,对场馆原有设施设备运行状况是比较了解,他的参与对于了解原场馆现状的了解是起重要作用;设计单位相关专业技术人员提前介入是之后根据亚运要求确定改造内容的基础性工作;场馆运行团队及亚组委作为场馆赛时使用方,参与摸查有助于根据场馆现状优化场馆布局,进行提出合理需求;建设单位作为建设的主体单位,参与摸查有助于根据场馆现状有针对性提出建设管理模式及相关建设标准、确定管理控制要点和重点、对场馆布局及相关技术要求提出专业化建议。
2.1.2场馆原始资料要求
场馆摸查时,原场馆业主提供必要的竣工***是尤其重要的,特别是原高、低压供配系统,体育工艺,智能化系统配置不完善(含信息设施系统及专用设施系统),场地照明系统等内容。这些均为竞赛核心内容,对场馆的功能起决定性的作用。只有结合竣工***进行摸查,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2.1.3专项设施及系统的第三方检测要求
只有通过第三方检测才能得到相关专项设施及系统现状运行状况,而且只有得到这些检测数据才能有助于确定场馆布局,进需确定改造内容。例如某个场馆场地照明的光环境检测如果只能达到标清转播要求,那么在优化场馆布局时如果改造难度大而且投资有限时就应该避免安排需高清转播的竞赛项目,这就有利于减少改造内容,达到“节俭办亚运”的目的。对于不同竞赛项目的场馆,检测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从总的来说,第三方检测主要包含几个方面的内容:运动木地板、运动塑胶跑道、运动草坪、光学、声学、防雷、消防、接头电阻、用电负荷、大屏幕及其它信息设施系统及专用设施系统。
2.2确定场馆布局、稳定需求、确定改造内容和改造标准是设计管理的重点
2.2.1合理确定场馆布局是进行设计工作的基础
确定场馆布局,是进行设计工作的基础,也是实现 “节约办赛”的一个重要措施,因此科学地进行场馆布局显得尤其重要。为达到这一目的,在确定场馆布局过程中,需把握好如下四个原则:
2.2.1.1功能需求相类似的比赛项目共用场馆的原则;
2.2.1.2亚残运场馆尽量沿用原亚运场馆的原则;
2.2.1.3场馆相对集中,形成场馆群,以利资源共享的原则;
2.2.1.4通过合理安排赛事日程,提升场馆利用率等方式,严格控制亚运场馆数量原则。
2.2.2稳定需求、确定改造内容和改造标准设计管理的核心
合理确定场馆布局后,根据亚运及亚残运各运动项目的要求,结合前期的场馆摸查的情况,确定每个场馆的改造内容和改造标准是设计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也是实现“节俭办赛”这一目标的重要保障。因此,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应抓住如下几个要点:
2.2.2.1紧扣亚运(或亚残运) 要求,同时又结合场馆实际情况,分主次、分层次落实相关需求。
2.2.2.2以示范场馆为导向,引入“样板引路”的管理思路,在照明、扩声、比赛场地、竞赛器材、运动会专用信息系统、物资配备、临时设施、无障碍设施、重要空间、电力保障、标识系统等方面为其它场馆提供参考标准。
2.2.2.3对电力保障、体育工艺、运动会信息设施系统及专用设施系统、场地照明、场地音响等与竞赛核心相关的内容进行专项设计、专项审查、专项检验。
2.2.2.4确定改造内容遵循 “老中带新、新老结合”的设计思路;坚持“适用、够用”的原则;坚持“能用的不换、能修的不弃、能租的不买”的原则;坚持永久设施与临时设施相结合的原则;坚持亚运与亚残、赛时与赛后统筹考虑的原则。
2.3设计过程中做好“四个同步”,是稳定设计的关键
经过前面的分析可知,改造场馆在场馆布局上,呈现一馆多能、并且形成场馆群;在场馆综合利用上,亚运与亚残、赛时与赛后需综合考虑。因此,为加强需求的整合以稳定设计,在设计管理过程中,必须着重做好如下“四个同步”:
2.3.1场馆改造设计与场馆运行设计同步;
2.3.2场馆交通组织设计与场馆运行设计同步;
2.3.3场馆亚运改造设计与场馆亚残改造设计同步;
2.3.4场馆赛时改造设计与赛后利用设计同步。
2.4制定改造项目制***标准,是设计质量控制的准绳
由于改造场馆界面复杂,信息含量又很多,涉及永久设施与临时设施界面的划分、不同建设单位建设界面的划分、亚运与亚残运转场设施划分、赛时与赛后实施界面的划分、改造内容与非改造内容的划分等。与此同时,相关参建单位又众多,仅设计单位就多达一百多家(含专业设计单位),而且这些参建单位由不同的建设单位进行管理。但是,重要的是所有场馆均是以满足赛时要求为唯一目的,也就是说要求是相同的,在进行设计成果审核确认、指导现场实施以及指引赛时运行管理时,设计成果表达的信息方式应该是统一的。因此,统一制定针对改造场馆的相关制***标准显得相当重要,这也是设计管理过程中对设计成果进行质量控制的准绳。为有效控制设计成果质量,对于改造场馆,除了国家已有的相关制***标准外,尚需统一补充制定有关以下内容的制***标准:场馆运行设计制***标准;场馆交通组织设计制***标准;场馆改造设计界面制***标准;场馆改造标识系统制***标准。事实证明,有了以上制***标准,建设单位对设计成果的控制就有了准绳,在之后的设计审核确认、指导现场施工及指引赛时运营过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减少大量的协调工作,有力推进了工程建设进度,为确保了赛时运行“零失误、零差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亚运改造场馆设计管理结论与建议
对于承担大型国际赛事的亚运改造场馆,鉴于其所呈现的特点及其对实现“节俭办亚运”申办承诺的重要意义,有必要在亚运改造场馆前期摸查、场馆布局及改造需求的确定、改造内容及改造标准的确定等阶段的整个过程结合改造场馆的特点采取特殊的管理措施,同时为稳定设计和控制成果,需做到“四个同步”和统一补充制定相关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