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乐山大佛闻名中外,然而,在山西太原有比四川乐山大佛(公元713年)早162年的蒙山大佛,却鲜为人知。《北齐书》记载:“凿晋阳西山为大佛像。”西山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南二十余公里处的蒙山,书中所提的西山大佛像正是蒙山大佛。大佛于北齐文宣帝高洋天保二年(公元551年)始凿,经五个皇帝,二十余年,后主高纬时凿成。像高约66米,比阿富汗巴米扬大佛高10米。史书记载大佛“一夜燃油万盆,光照宫内”。由此可知当时大佛的显赫。在百姓眼中,大佛极具灵气,地位非常高,而在皇家的眼中,此处形同国庙。《重修蒙山开化寺庄严阁记》提到了当年唐高宗和武则天朝拜蒙山大佛, 专门派人给大佛披袈裟的事迹。从隋代到后汉的四百多年间,历任太原官吏都在不断维护晋阳西山大佛。不幸元末浩劫,寺毁楼倾,佛头竟不知所踪。鼎盛了八百年的“西山大佛”便从此埋没六百余年。
今天所见到的大佛是近年才重新修整的。整尊大佛是一座山,整座山是一尊佛。虽然刚进景区就看到大佛,但是最后走到大佛脚下还要用两个来小时。沿水流源头前行,发现溪水左右各有通向大佛的路,一条是经连理塔,登开化寺,过塔林通往大佛。这条路人文景点多,建筑物依山坐落。另一条自然景观尤胜。山依水傍,游走其间别有意趣。两条路都通往大佛,为了不遗漏景点,我选择人文景点上、自然景点回的路线。没走多远,抬头看见不远处高山的半腰,突兀地有几间破败的民宅,索路却无踪,只有弯曲的羊肠小道淹没在隆冬的枯草之中。想起鲁迅先生那句话“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这才是眼前看到的山,大佛所在的山还在十来里深处,可想当年造佛之路是何等艰辛。登上百阶陡直的石梯之后,终于看见了连理塔。连理塔始建于北宋淳化元年(公元990年),南塔为“化身佛舍利塔”,北塔为“宝光佛舍利塔”,两塔基座相连,俗称“连理塔”。是典型的唐宋过渡时期的建筑风格,全国现存仅此一例,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塔对面是一棵老桃树,上面系满了红丝带,据说有求必应,灵得很。连理塔旁边就是开化寺了。开化寺是蒙山景区极具代表性的文物古迹之一,是并州第一古刹,古称“并州大寺”。开化寺原名大岩寺,北齐凿佛后赐额。“开化”这个寺名在隋代改为“静明”,唐高祖李渊登基后复名“开化”。日本佛教典籍中仍称其为“并州大岩寺”。据传,东汉明帝时,就在蒙山修建了并州大岩寺,与河南洛阳的白马寺同时建成,成为佛教传入中国的早期道场。它曾是佛教净土宗的早期道场,净土宗的昙鸾、道绰两位大师曾先后在此研修和弘扬佛法。蒙山大佛鼎盛时,很多高僧在此修行,有终其一生者就留在了这里。塔林是开化寺历代高僧墓地,现存各朝代青砖石墓塔基座300余座,是我国最大的塔林遗址。塔铭上有清晰的落款,好多都是宋代的。对塔铭文字的研究,能反映当时蒙山大佛的盛况,它对文字和书法的研究同样有重要的意义。遗憾的是没有这些拓片。
再往前走就来到大佛脚下。蒙山大佛开放以来我来过好多次。总幻想着,洛阳龙门石窟有那么多的造像题记,能在蒙山大佛这里也找到一个半个,我甚至爬上山去看个究竟。但唯一可以确定的是,我每次都是无功而返。仰望大佛,她的安详让我无所适从。八百年的鼎盛,六百年的寂寥,还有什么世间沧桑能让其为之动容?人生不足百年的起落又算得了什么?高山之上凛凛寒风,只听见大佛身上的绸子簌簌的抖动。离开大佛脚下,进入两山之间,感觉暖和多了。两山之中本来是流水潺潺,现在冰霜封面倒别有一番情境。河面是一层厚厚的冰,我走在上面狠狠地跳了两下,竟安然无恙。不妙的是河水溢出河道,路上也是一层冰,这就给行路带来了不少麻烦。两月之前我刚来过这里,那是入秋的蒙山,净池水透亮,水藻绿得可怜。欢唱的溪水让人也沾染了幸福的气息。溪水掩映于绿树之中,一路蜿蜒向远方,我想这里开个流觞曲水会挺有诗意。这里有细挺的竹子,让游客有点分不清南北的意味了。一路走来的正是蒙山的“天然氧吧”,空气中含着泥土的清香,混着花草的气息,终于明白建造寺庙为何选如此仙界。氧吧出口是蒙山晓月景点。“蒙山晓月”为太原八景之一,据《太原县志》记载:“蒙山晓月:此山最高,与悬瓮、方山鼎足而峙,每当清晓,月挂峰顶,清寒彻骨。”余晖之下,池水一片静谧。此去蒙山正值隆冬,婉约的溪水却是另一种风姿。“氧吧”处的溪水满溢着整个河道,河道都快成溜冰场了,游客们都在冰面上快乐着。河床的落差产生了瀑布,短短的瀑布成了一个个的冰柱,直愣愣地矗立着盖在水面上,有断裂处还能看见淌着的溪水。大的落差处更有奇观。水柱像冰激凌堆起的一样,有那种只有上半截的水柱,感觉水在上一河床到下一河床的坠落中就冻住了,那个囧状实在有些滑稽。冬日北国的颜色是单调的,纯洁的白色打破了这种格局,蒙山大佛的魅力值因此提升。冰带来的乐趣一点都不逊色于水。
下山之路始终游走于两山之间,耳边萦绕着佛家的吟诵,心中像抬头仰望的天空,风刷过,湛蓝湛蓝的,不染一缕俗尘。
(作者单位:山西师范大学书画所)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太原西山蒙山大佛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