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台梭利教育法是意大利著名的教育家和改革家玛丽亚·蒙台梭利博士在不断潜心研究孩子的过程中寻找创设的教育人类的科学方法。我园从2002年开始进行蒙台梭利教育法的课题研究,而我有幸成为实践的一线老师。我运用蒙氏的教育思想和理念针对独生子女身上存在的弱点进行了一些研究。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我充分利用混龄班的特点和优势开展混龄班的教育教学工作,在培养幼儿良好个性品质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我认为,所谓良好个性品质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和教育影响下,形成一个人比较固定的行为、作风、思想、认识、品性的本质。它的内容包括爱心、同情心、自信心、责任感、***性、自主性、互助精神、尊敬长辈等。
一、培养孩子的爱心、同情心,让孩子学会关爱他人
1.在混龄班中开展大帮小、大带小、大教小的活动,培养孩子从小有爱心。
由于孩子的年龄差异较大,年龄较大的孩子成了班里的哥哥姐姐,年龄较小的孩子就成了班里的弟弟妹妹,他们在一起生活、学习和游戏,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他们大帮小、大带小、大教小的情景。小的孩子经常追随在大孩子的身后,喜欢模仿哥哥姐姐的样子做事情。例如:孩子们在每天做值日时,在大孩子的带领下,小孩子跟着大孩子一起抬小床、叠被子;一起擦桌子、擦椅子,一起整理教具和***书,日久天长,渐渐地生活自理能力也有了较大的提高。
由于大孩子接受能力、理解能力较强,他们在小孩子面前,经常扮演小老师,教班里的弟弟妹妹学本领。在自由操作活动时,大哥哥主动帮助小弟弟操作教具。从以上这些事例中不难看出,在混龄班中开展大帮小、大带小、大教小的活动,不仅促进了幼儿社会性的发展,而且还能培养孩子从小有爱心。
2.与同伴共同分享自己的快乐,培养孩子心中有他人。
我们班的孩子天天生活、学习、游戏在一起,就像一个大家庭,幼儿园成了孩子的第二个家,每个孩子都有自己高兴快乐的事情,他们有好吃的食品、好看的***书、好玩的玩具、可爱的小宠物,都主动拿到班上一起分享。我们抓住这个良好的教育契机,让孩子把这些快乐的事情与同伴共同分享,培养了孩子心中有他人的情感,他们感到生活在这样的大家庭中非常温暖、非常快乐,同时孩子的社会性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3.真诚的爱心和关心,安抚生病的同伴,加深同伴之间的深厚友谊。
在我们班级里,孩子们不仅喜欢与同伴共享自己的欢乐,当同伴遇到困难和生病时,孩子们非常着急,惦念生病不能来园的小朋友,他们用自己特有的方式去关心安抚有困难和生病的小朋友,献出自己的一片爱心。有的小朋友打电话,告诉小伙伴好好养病;有的小朋友给小伙伴做个小礼物,孩子们的做法使他们之间的纯真友谊更加深厚了。
4.尊敬体贴父母和长辈,为他们献爱心,增进“长幼”互爱的情感。
在我们班里,孩子们不仅懂得爱护班里的弟弟妹妹,与同伴共同分享快乐、关爱生病的小朋友,而且孩子们在家里也知道尊敬体贴父母与长辈,为他们献爱心,增进了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互爱情感。
我们在与家长的交谈和“家园联系本”中了解到,班里很多孩子在家里主动帮助爸爸妈妈扫地、擦桌子、洗菜等。诸如此类的事情班里还有很多,当我问起孩子们为什么要做这些事情时,很多孩子会说: “因为爸爸妈妈工作太辛苦了,所以我们要帮助他们做事情。”从孩子们简短、纯真的话语中不难看出,孩子的爱心在跳动。
二、从小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
1.积极鼓励孩子们学做自己能做的事情,培养孩子初步的责任意识和自信心。
所谓责任,就是分内应做的事。孩子的责任意识,最早是从学做自己的事情开始的。我们经常会看到,当一个孩子刚刚学会自己吃饭时,他是不喜欢别人喂的,他会说:“我要自己吃!”当一个孩子刚刚学会自己穿衣服时,他是不喜欢别人帮忙的,他会说:“我自己会穿!”从这两个简单的例子中不难看出,孩子们在学做自己的事情时,他们是不想依赖别人的帮助,开始自己***地做事,这就是孩子责任意识的形成开始。
然而,在当今的独生子女家庭中,由于成人对孩子的包办代替太多,孩子的依赖感很强,责任意识逐渐丧失,他们把分内应做的事情,全部推给家长来做,自己却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久而久之,孩子的生活不能自理,很难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
针对这个问题,我在培养孩子责任意识时,首先从培养孩子学做自己的事情入手,通过“我的小手真能干”、“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我长大了”、 “谁的本领大”、“我真的很棒”等主题教育活动,积极鼓励孩子们学做自己能做的事情,为他们准备环境,创设机会,培养孩子初步的责任意识。
2.开展关爱他人的主题教育活动,促进孩子责任感和自信心的形成。
在“一帮一、一带一、一教一”的活动中,大孩子经常自觉主动地帮小年龄孩子系拉锁,教她数数,教她拍球,每次户外活动时,大姐姐总是领着小妹妹还时常提醒她说“别去那儿,那儿太危险”,她们就像亲姐妹似的在幼儿园里快乐的生活。
除此之外,通过小朋友在班里过生日,引导他们发现、感受年龄的秘密。孩子们在自主的交往中,增进了同伴之间的友谊和情感,同时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动手能力、社会交往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另外,在混龄教育模式下,注重的是对孩子各种习惯的养成,不像传统教育每天给孩子教一首儿歌、一个舞蹈等,这样的学习是显性的,混龄教育对孩子的培养是隐性的,它对孩子的影响内化了,学到的好习惯会在孩子身上停留好久,影响深远。
如何让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们在同一个环境中得到不同的发展以及教学计划该如何进行实施等问题。在蒙氏混龄班的上半学期也确实让我花费了不少精力。我认为班里的孩子中组年龄段的最多,因此无论是在蒙氏工作的难易度,还是在其他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都以中组的内容为主。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发现孩子们虽然已经知道了蒙氏常规的要求是什么,而且在专注力等方面都比以前有了进步,但对于蒙氏工作中不同教具的操作要求及其展示方式等,真正能按要求去做的还是不多;另外,在其他方面的学习上也与同龄的孩子出现了明显的差距。这些情况都让我不得不重新思考和修改自己的教学方法。
第一,为了充分发挥混龄班“以大带小,以小促大”的这一教育理念,我把教学的方向重新进行了调整。不管哪个年龄段的人数多,我们都要以大龄段的教学内容为主,然后再根据中、小龄段幼儿不同的发展需求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
第二,就是在蒙氏工作中增加大龄段幼儿进行展示工作的机会。这样不仅会增强大龄段幼儿的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同时还会激励中、小龄幼儿努力向大龄段的幼儿学习,于是就达到了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目的。
第三,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多鼓励孩子们互相帮助、互相爱护,引导孩子们学习如何关心别人、照顾别人,学习如何处理同伴之间的矛盾,在如同家一样的环境中共同学习进步。
第四,在其他内容的学习上,除了进行分组教学以外,我们还增加了家庭作业这一内容。就是为每个幼儿布置不同的作业,请家长们参与到孩子们的学习中来,进行家庭辅导。孩子们遇到的困难,由家长们反馈给我,我再根据孩子们作业的情况及家长的意见进行课堂指导或个别指导,然后再利用作业进行巩固和练习。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孩子们在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在蒙氏工作时,一听到音乐,孩子们便会安静地自觉地进行走线活动;在教师展示时,孩子们参与的主动性越来越强,教具的展示也越来越规范;蒙氏工作中孩子们的专注力和秩序感越来越好,自我探究意识也在增强。利用混龄的优势,我们积极引导孩子们观察、注意、感受不同年龄的朋友,每天学习生活在一个大集体中,像一家人一样,大孩子是哥哥姐姐,小孩子是弟弟妹妹,孩子之间由此形成了真挚的情感。对于新来的小朋友,刚刚来到蒙氏混龄班,就能感受到这个集体的温暖,感受到同伴之间的亲情和友情,因此,他们能很快融入这个大集体中,也很快地适应了幼儿园的集体生活。
三、蒙氏大混龄的不足
1.在活动中老师是有分工的,一个老师负责一个年龄组的孩子,各管各的,比如上课,各安排适合自己组孩子年龄的教学,也有共同活动的时候,一天下来,老师非常累,因为又要组织自己的教学,又要服从班级的总体安排。这就要求老师必须拥有更专业的知识,才能有能力带领这样的班级。
2.干扰问题,因为都在一个大的教室中上课,有些孩子属于好奇心比较强的,注意力容易受外界影响,活动中班里孩子更容易分神。
3.大混龄班在设定教学目标时,由于孩子年龄不同,发展水平也不同,老师要给孩子分组。在班中是以个别指导和分组指导来进行的,很少是全班的教学。也不排除有些活动全体一起来进行,比如走线,大小孩子同时走,但走的时候有不同的动作要求,如手中举物,或头上顶物。大孩子顶的物和小孩子顶的物不一样,在难度上有区别。各个年龄组孩子的发展,老师都要考虑到。只用一个标准是适应不了三个年龄组的孩子的。教学要跟着孩子的发展走,教学要适应不同年龄的孩子。即使在同一年龄中,每个孩子的发展情况也不一样,不能让每个人都在一个起跑点,一起迈步走,而要满足不同年龄孩子的需要。有的孩子语言发展快,老师就不断地给他提供材料。有的孩子发展慢一点,那就要照顾他一下。这对老师的要求和能力是一个挑战。
4.蒙氏混龄班不像普通班一样统一生活,统一毕业,孩子流动较大,整体教学需要老师不断调整。而且由于每一年都会进新生,因此稳定的班级秩序和教学都会受到影响,对老师的精力牵扯也会比较大。
总之,蒙台梭利教育的混龄形式更是为不同年龄层次的幼儿提供了一个充分认识自我、认识他人、增进交往与互动的机会与环境,也就从根本上为幼儿的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发展创造了空间。在蒙氏混龄教育中,无论是个体化的教育还是小组性的活动形式,都是利用幼儿的优势智能带动发展他有待发展的潜能,通过多元智能的教育途径进行合作学习,互补潜能,同时兼顾发展幼儿的自信心、同情心、责任感等美德,是进行德育教育的良好场所而且促进了每个孩子的全面发展。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蒙氏大混龄教育教学的优势与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