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体论主要研究存在的问题。本文分析论述了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古代本体论,从本原本体论、本质本体论发展到概念本体论,体现了本体的意义和作用。
关键词: 古代本体论 本原本体论 本质本体论 概念本体论
2500年以前,伴随着古希腊理性思想家对世界作统一性抽象思考的展开,作为万物最统一的本体理念产生了。古希腊罗马时期(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前)的本体论为古代本体论,主要分为本原本体论、本质本体论和概念本体论。
一、本原本体论
“什么是本原”,亚里士多德对此作了解释。他指出,本原就是这样一种东西,“一切存在物都由它构成,最初都从其中产生,最后又都复归于它”,[1](P4)就是说本原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根源、始基。“什么是本原”这一命题是由泰勒斯提出来的,这一问题的提出,表明人类的思维方式由朴素的原始思维方式转向哲学的思维方式,是古希腊哲学产生的标志,由此泰勒斯也被称为古希腊的第一位哲学家。
原始思维是原始社会的人们在自己的实际生活过程当中所自觉或不自觉加以运用并遵循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当然是十分具体的、感性的,没有抽象的东西。而神话思维却前进了一步,指原始社会的人们以一种拟人化的方式创造并传播各种神话传说时所自觉或不自觉加以运用并遵循的思维方式,它是原始思维发展比较高的阶段。
神话思维的产生和形成有其内在的历史必然性,它是原始人在同自然界进行斗争时使自己的思维能力得以进一步发展的结果。神话思维当中已经蕴含着哲学思维方式的胚胎,只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哲学思维就会产生。在《形而上学》中亚里士多德对哲学思维产生必须具备的条件,即“惊异、闲暇和自由”,作了详细具体的阐述。这三个条件在古希腊历史中的贵族身上已经具备,所以出身于“高贵的家族”的泰勒斯提出“水是万物的本原”这一命题也是符合逻辑发展进程的。从此人们开始摆脱神话思维的束缚,用一种新的方式去探寻万物的本原。泰勒斯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水,阿那克西米尼认为是气。另外,爱菲斯的赫拉克利特认为万物的本原是火,西西里的恩培多克勒则认为是火、水、土、气“四根”,等等。这种种“本原”,就是形成世界万物的原始物质。
“本原本体论”是最早的寻找世界“本原”的本体论,因此,也可以认为本原本体论是一种典型的本体论。它表明人类企求超越事物的外部表面现象而穷根究底地探索世界的深层底蕴的理性努力。但是,泰勒斯等米利都学派从“水”“气”等感性的物质世界当中寻求万物的本原毕竟是太感性、太直观了。本原本体论从一开始就存在致命的缺陷。那就是用某种实物作为万事万物的“本原”,难以解决“一”与“多”的矛盾。世界万物是“多”,而任何具体的实物都是“一”,“一”如何变成“多”,“多”又怎样归于“一”?本原本体论无论如何解释都是不能令人满意的。因此,古罗马的怀疑派兴起以后,本原本体论就处于逐渐消亡的状态。
二、本质本体论
由于本原本体论存在的缺陷,许多哲学家开始尝试着跳出为万物寻找本原的思路,转而寻找万事万物中某种共同的东西。米利都学派的阿那克西曼德即认为“无限者”是万物的共同属性,万事万物都是有生有灭、有始有终、有边有际的,而这个“无限者”本身是不生不灭、无穷无尽、无边无际的。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创立者毕达哥拉斯认为万物共同的属性是“数”,数是万物的范型和模本,数的原则统治着宇宙中的一切现象。亚里士多德在谈到毕达哥拉斯派的这种理论时说:“由于他们在数目中间见到了各种各类和谐的特性与比例,而一切其它事物就其整个本性来说都是以数目为范型的,数目本身则先于自然中的一切其它事物,所以他们从这一切进行推论,认为数目的元素就是万物的元素,认为整个的天是一个和谐,一个数目。”[2](P19)恩格斯说:毕达哥拉斯学派“曾经把数,即量的规定性,理解为事物的本质”。[3](P233)爱利亚派的代表人物巴门尼德认为“存在”是世界万物的本质。巴门尼德的“存在”是永恒的、不生不灭的、无始无终的,它“不是产生出来的”,“也不能消灭”,“它既非过去存在,亦非将来存在,因为它整个在现在”。这种“存在”是唯一无二、不可分割的。[4](P32)古希腊本质本体论的最高成就是“原子论”,留基伯和德谟克利特认为构成世界的本质是“原子”,“原子”是一种最后的不可分的物质微粒,其根本属性是绝对的“充实性”。伊壁***鲁继承和发展了留基伯和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认为原子不但有大小,而且其运动的轨迹有偏离。卢克莱修对伊壁***鲁的原子论又作了修正和补充,使其更趋完善。
本质本体论不再局限于从某种具体的实物之中寻找万物的“本原”,而是探究事物的共同的属性或本质,为古代哲学的发展找到了一个新的思路,这一方向为古代绝大多数哲学家所遵循,并为近代哲学“物质”概念的产生准备了条件。从“本原”论到“本质”论,标志着哲学思维抽象程度的不断提高。但是,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数”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抽象概念,因为他们还没有完全脱离开感性具体事物,而且“如果毕达哥拉斯学派不是把数本身理解为有大小和有某些感性的质的东西,那么,用数来构造自然物和世界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不可理解的,不能成立的说法”。[5](P147)巴门尼德的“存在论”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他的“存在”不是一般的具体的物质形态,是固定的、永恒的,是“一”、“全”,这正是哲学研究的根本问题。但是,巴门尼德的“存在”思想有一些自相矛盾的东西,在他看来存在物是球形的、有界的,似乎可以感觉,但他又明确认为存在是无止境的,只能为思想所把握。这说明人们对理性和感性、精神和物质的认识还很朴素、模糊。而且这时的原子论也只是一种直观的猜测,并没有科学实证知识作基础,因而也是原始的、朴素的。
三、概念本体论
概念本体论虽然是柏拉***首创,但其源头要从苏格拉底算起。苏格拉底在探讨“人的知识是如何产生的”这一问题时,高度重视“概念”的作用。苏格拉底“把知识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认为一切知识都是经由概念的。概念是撇开具体事物的特殊属性而形成的,是普遍的,不变的。所以知识也是普遍的、绝对的、永恒不变的”。[6](P124)苏格拉底的这一思想对柏拉***影响极大。柏拉***不但跟随苏格拉底学习8年之久,而且在苏格拉底死后忠实地宣传其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庞大的概念本体论体系。
柏拉***概念本体论的核心思想可以简要地概括如下:我们的感官所感知的一切事物是变动不居的,因而都是不真实的;真正实在的东西是苏格拉底说的绝对的永恒不变的概念。概念并不仅仅是思想的范畴,而是***于事物和人心之外的实在。柏拉***把这种概念称为“理念”。所有的理念构成了一个客观***的世界,即理念世界。理念世界是唯一真实的世界,它决定着我们的一切知识。而我们的感官所接触到的具体事物所构成的世界,是不真实的虚幻的世界。世界上有许多美的东西、善的东西,它们并不是“美”本身、“善”本身,只有“美”的理念、“善”的理念才是真正的实在。哲学的任务就是用逻辑思维来把握这个理念世界的本质和内在秩序。
柏拉***的思想启发了亚里士多德。这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创立了被称为“第一哲学”的“形而上学”。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与其它科学不同,它所研究的是客观自然界一切事物的产生、运动、变化、灭亡的最根本、最原始的原因,这也就是“第一因”。哲学就是关于第一因的学问。正因为如此,亚里士多德把自己的哲学称为“第一哲学”。亚里士多德检讨了柏拉***的学说,并对“概念本体论”作了进一步的发展。
亚里士多德认为,没有必要设立另外一个“理念”来说明世界万物的存在,世界本身就是“有”。亚里士多德把世界上的事物分作两类“实体”,一类是可感的物理实体;另一类是不可感的自身不变不动不灭的实体。这个永恒不动的实体是引起运动变化的根源,是世界的“第一推动者”。它是一切“有”中最根本的“有”。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哲学”,就是论证这个“有”是如何化生万物的。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概念本体是一种自在的存在,它化生万物却不为万物所左右。可以说概念本体论是存在论意义上的本体论。
从古希腊本体论的发展可以看出,本体不是固定不变的僵死的字眼,不是绝对的,不是实体的,而是开放灵活的,是相对的,是非实体的。本体问题是人们从自身需要和目的出发的一种思维假定,一种解释的约定前提,并不由自身来决定其意义;相反,本体的价值和作用体现于人们对世界所作的是否是合理性的解释之中。人在世界中的根本性活动是实践,人与世界的最深刻关系是理解,因为实践需要理解,理解需要解释,解释需要本体,所以本体是与人的解释、需要联系在一起的。因此,真正意义上的本体论,是要超越现实世界发现本体世界,去探寻世界的终极实在,从而成为可能世界和理想世界的根据,为人们提供反思和批判现实的依据和武器。本体论作为哲学智慧的结晶,可以使人们洞察现实的缺陷及其应有的走向,不盲目地做现实的奴隶,从而构建更加美好的世界和美好生活。
参考文献:
[1]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教研室编译.古希腊罗马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2]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西方哲学原著选读.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3]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4]巴门尼德.论自然(残篇).西方哲学原著选读.北京:商务印书馆.
[5]杨适.哲学的童年.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6]全增嘏.西方哲学史(上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