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个初涉医门的学子,到一名身着白衣的医务工作者,从一个学科带头人,到一所有着五十多年历史的“二甲”医院的“掌门人”,张兴华在近30年的从医经历中,始终践行着“治病救人”这一诺言。
1977年,张兴华从石河子大学医学院毕业,从此便开始了他为之不懈努力的医疗事业。
早在1989年,为了解决传统胃次全切除术***胃十二指肠溃疡存在的胃肠动力学问题,张兴华率先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开展了保留幽门-胃窦浆肌瓣的胃次全切除术,有效地防止了十二指肠反流和倾倒综合症的发生,从而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经典直肠癌根治术必须在下腹造永久性人工,给病人带来极大的不便和痛苦。张兴华深感责任重大。“医者父母心”,怀着这样的情愫,他大胆地深入研究,1995年率先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地区开展了低位直肠癌根治术后结肠套叠术人工,获得成功。至此,来医院***直肠癌的患者?熏术后都甩掉了挂在腰间的“粪袋子”。
“做一个好医生,好的医疗技术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对病人有一颗真诚的关爱之心。”这是从医30年来,张兴华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2002年9月的一个晚上,一位从内地刚分配来疆工作的女大学生,不幸被大火烧伤,并伴骨盆骨折,生命垂危。张兴华在第一时间赶到科里,对患者实施了抢救措施,挽救了病人的生命。数天后,姑娘无法接受被大火烧伤面容的现实,情绪异常波动,不愿再接受***。为此,张兴华每天都花大量的时间开导她,还嘱咐其他医生和护士不仅要治她的病,还要讲究语言的艺术拯救她的心灵。当这位女大学生的父母从内地赶来,看到女儿在医护人员的精心护理下正在康复,了解到一度想要轻生的女儿曾经破碎的心已被张兴华和医护人员抚平,有道不尽的感激之情。
张兴华就是这样一位有爱心、不懈追求更高目标的医生。1998年,张兴华被任命为库尔勒医院副院长后,更是起早贪黑、任劳任怨地工作。
2003年11月至2004年8月,张兴华主动请缨担任了医院ISO9000质量管理和ISO14000环境管理者代表。在他全权指导和负责下,全院医护人员齐心协力,使医院仅用8个月时间就顺利通过了ISO9000和ISO14000中国质量协会的认证。从此,医院的医疗、护理、后勤的质量管理步入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2004年12月,张兴华被农二师***任命为焉耆医院院长。上任伊始,他提出“365天,天天开诊;24小时,时时服务”的新理念;结合医院的实际,出台了《农二师焉耆医院医患沟通制度》等,提高了医疗质量,改善了服务态度,使医院的社会声誉得到明显提升。外一科护理组在2005年被卫生部、全国妇联授予“巾帼文明示范岗”称号。
先进的设备是医院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张兴华在上任两年多的时间里,想方设法筹措资金300多万元,引进了一批高、精、尖的医疗设备,使医院的大型医疗设备总价值达近4000万元。这些先进的医疗设备,为临床提供了更准确的诊断依据,从而使医院的诊疗技术水平有了质的飞跃,大大提高了医院的竞争实力。
为了使医院有一个更广阔的发展平台,张兴华奔走呼吁,积极争取地方医保定点医院资格。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农二师焉耆医院终于在2006年4月取得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的资格。为了解决患者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针对周边县乡农牧民的收入情况,张兴华果断决定为住院的农村合作医疗的农牧民减免10%的大型设备检查费和10%的手术费。这一措施的实施,受到了当地***府和广大农牧民的称赞。继2005年医院被***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的光荣称号后,2006年5月,该院又获“兵团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
张兴华说,就是要通过医院管理年活动,把这所有着光荣历史、被当地群众称颂为“母亲医院”的医院,办得更加规范、更加充满人性化,让***府满意、让老百姓满意。
近几年,张兴华先后在部级、省级医学刊物上发表医学论文45篇。由于工作突出、医德高尚,张兴华先后获地州级、师级、医院先进工作者称号15次,1993年被评为兵团优秀知识分子,1999年被评为农二师拔尖技术人才、拥***支前先进工作者,多次被评为优秀***员。
(作者单位:农二师焉耆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