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国古代的球类运动主要有蹴鞠、马球和捶丸。其中,捶丸运动与现代高尔夫球运动极为相似,特别在规则上。从宁志斋所著的《丸经》分析,捶丸运动的发展与演变,并且与现代西方高尔夫球运动进行比较,从而得出中国古代捶丸与现代欧洲高尔夫球运动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并且中国古代的捶丸运动早于现代西方高尔夫球三四百年。
关键词:《丸经》 捶丸 高尔夫
Abstract: There were three big ball games in Chinese feudal society, there were: Cu-Ju; Ma-Qiu and Chui-Wan, and the batting ball game was called Chui-Wan, an ancient sport that showed many similarities with modern golf, especially regarding rules. From Ning Zhi-zai compiled the 32-chapter book of Chui-Wan in 1282, which explained rules of the game. The book describes that a Chui-Wan player attempts to propel a small resilient ball with wooden clubs on an open and uneven area that has widely spaced holes. Compare the ancient Chui-Wan and modern golf ,we could find it is obviously that the Chui-Wan is in touch with golf and the Chui-Wan is earlier than golf about 300-400 years.
Key words: 《Wan Jing》;Chui-Wan; Golf
一、捶丸运动的起源
捶丸是中国古代一种以杖击球的球类体育运动。捶者击打也,丸者球也,故捶丸又称打球。打球在唐代分为骑打和步打两种,骑打也称击鞠,是唐代最具代表性的球类体育活动,是现代马球运动的前身,考古工作者在陕西长安唐长安大明宫曾经发现了一个奠基石,上面就记载着关于马球场建立的情况,刻的是“含光殿及球场等大唐太和辛亥岁乙末月建”,它是马球场建立的一个见证,说明在唐代出现了专门的马球场。步打又分两种:直接对抗的步打发展成为今天的曲棍球;间接对抗的步打在宋展成为捶丸――现代高尔夫球的鼻祖。今山西洪洞县广胜寺水神庙有一宋代壁画,描绘的就是在风景秀丽的山野,有两位身穿红袍的官员正在捶丸,后面还有两位拿器械的官员随从。这幅《捶丸***》把击球者的动态、球窝、球杖还有整个地形描写得比较形象,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幅《捶丸***》。到了明代,捶丸在民间比较流行,但是在宫廷中还是一项高雅的运动,现存故宫博物院的《明宣宗行乐***》,其中,表现的就是明宣宗进行捶丸的画面,这个场面包括地形、地貌、还有球的形式、击球的动作,跟《丸经》、跟前面说的《捶丸***》是基本一致的,从整个捶丸的形式、它的运动规则来看,跟西方现代的高尔夫球有很大的相似。到了清朝末期时,中国古代的捶丸基本上消亡了,有关捶丸的记载也难以见到了。
二、捶丸运动与《丸经》
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年),有一个署名为宁志斋的老人编写了一部专门论述捶丸的著作――《丸经》。这部书分上下两卷,共计32章,约12000字,详细地叙述了捶丸的方法、规则、场地设备及器材用品的规格,可以说是我国体育史上较早的一部最完备的体育专业书。根据《丸经・集序》中“至宋徽宗、金章宗皆爱捶丸”的记述,表明捶丸最晚在北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年)就在社会上已经流行了。根据有关文献记载,在《宋人画册》中就有一幅儿童捶丸***,***中两个小孩,各持一小杖正在击丸,可见连儿童也非常喜爱捶丸。如:北宋官吏滕甫,幼时“爱击角球”,他的舅父是当时有名的文人范仲淹,“每戒之不听”。这里所说的角球,就是用角骨制成的球,质地柔软,不易击碎。另外,在近人陈万里的《陶枕》一书中曾收录有一件儿童捶丸***陶枕,***中一小儿,手持一小杖在击丸,形象生动,这些都是当时捶丸活动盛行的有力佐证。
《丸经》可以说是较为全面地反映了捶丸运动场地建设、器材制造、方法规则,球场道德及当时人们的社会体育观,是中国古代最为完整的一部体育专业书籍。就其版本就可以看出该书的出版发行量大,社会需求量大,说明这项运动在社会上开展较为普及,比较广泛,才有人愿意花钱去购买它以满足自己运动之需要。因此,《丸经》又是中国古代出版发行量最多的一部体育专业书籍。元代《丸经》有两种刻本,其一是顾起经翻刻的《丸经》中附有宁志斋老人的《丸经集序》;其二为元末明初人陶宗仪编的《说郛》中所收的《丸经》,其无序言,无作者。而明代《丸经》有三种版本,顾起经本、周履靖本和沈津本,这三种版本都是在明代中期出版的,正是明清士大夫阶级寻求享乐养生的时代。三种《丸经》版本的问世,反映了作为高雅娱乐的捶丸运动深受明朝上层社会的喜爱。除了《丸经》之外,还有明代宫廷画家商喜绘的《明宣宗行乐***・捶丸》,杜堇绘的《仕女***・捶丸》,这些表明了明代的皇帝和贵族妇女也加入到捶丸运动的行列,捶丸运动在明代上层社会得到了极大的推广。到明末清初时,此时的捶丸运动已经呈现衰退现象。
三、捶丸运动的发展演变
在中国封建社会最鼎盛时期的唐代,曾流行过马球运动。前辈学者罗香林先生在《唐代波罗球戏考》一文中说:“国君是好于上,武臣效尤于外,而佳人宠佞竞相讲习,以投时好,百业浸废,唯务击球。”虽形容有点过度,但说明了唐代举国上下都喜爱马球,马球运动的开展形成了高潮。唐代的马球最早是***事训练手段,培养兵士骑马和熟练使用兵器本领,游戏的方法是分队比赛,直接对抗,奔驰争抢,十分激烈,“时有断臂碎首者”。体育娱乐活动是以安全健康为第一,刚健勇猛的竞技活动不适合于统治阶级高层的人参加。在南北宋之间,马球的游戏方法便发生了变化。打球虽分为两队比赛,但场上只有一个球门,不是对抗性的争抢射门,而是个人的射门技巧表演,大大降低了比赛的剧烈程度。明人商喜绘的《宣宗行乐***》中的打马球***,也只有一个球门,球门是在一个板壁下,只有“盈尺”大小,众人骑马击球射门。这说明了,宋代以后的马球运动在游戏方法上完全改变了,不再是双球门的对抗竞赛,而是单球门的技巧射门。马球比赛的方法改变了,与之相同的步打球方法当然也要随之改变,当步打球把地上的球门改变成挖地为穴的球窝,以先打进球窝为胜,而且不是进一个球窝,是进几个球窝,这种游戏方法便是捶丸运动了。这就是捶丸运动的起源。从大的方面来说是社会文化的变迁,改变了体育运动的走向;从直接原因考查,是马球运动的演变,影响了步打球,因而有了新的运动项目的产生。因此说,捶丸运动是由马球运动演变而来的。
宋、金、元三代,是捶丸活动广为盛行的时期。上至皇帝大臣,下至三教九流,皆乐此不彼。这些在宋元散曲、杂剧中均有形象的反映。元人无名氏杂剧《逞风流王焕百花亭》第二折中就描写到,王焕自夸什么游戏都会,包括捶丸、气球、围棋、双陆等等。不过,最形象、最完整地反映捶丸活动情形的,还是现存于山西省洪洞县广胜寺水神庙壁画中的元代捶丸***,***中,在平地上,两男子穿红色长袍,右手各握一短柄球杖。左一人正面俯身作击球姿势,右一人侧蹲注视前方地上的球穴,稍远处有二侍从各持一棒,棒端为圆球体,居中者伸手向左侧击球人指点球穴位置。这是元代民间捶丸运动的真实反映。捶丸发展到明代,还时见于民间。如:明人周履在重印元朝《丸经》一书所写的题跋中就记载说,他在北方行游时,就曾在市间看到过民间的捶丸活动。不过,在经过了宋辽金元以至明代的发展繁荣后,捶丸运动于清代已难于见到了。
四、捶丸运动的规则
捶丸运动,是在步打球的基础上产生的,但它改变了步打球击球入门的直接对抗形式,吸收了汉代蹴鞠的球穴,从而成为一种击球入“窝”的间接性的对抗运动,捶丸运动一般是分朋(四人以上)比赛或单人对抗比赛。场地不拘,根据实际环境,准备好球窝若干个即可。比赛时在规定的距离内(最远不过百步,最近不少于数丈,一般以五、六十步为宜),在三棒之内(三次击球)将求击人各自选择的球窝,算得一筹(分)。捶丸比赛时,既可分组,亦可不分组。以参加人数的多寡又有相应的不同名称,几十人参加的叫“大会”、七八人参加的位“中会”、五六人参加的则为“小会”,比赛过程中,每人三棒,三棒均将球击人窝中才能赢得一筹,所赢之筹,由输家从赛前自己领得的筹中付给。根据筹之多少,可分为:大会赛20筹、中会赛15筹、小会赛10筹为满,比赛以先得以上各数者为胜。此外,捶丸比赛对不道德的行为还有种种严格的规定。如不能加土或做坑阻拦别人球的行进、不能妨碍他人击球、不能随意移动球的位置、比赛中不能换球棒等。有犯规违例行为者,判输一筹,严重犯规者加罚一筹。
五、捶丸与现代高尔夫
在中国古代众多球类运动中,有一种无论从运动形式上,还是从规则上,都与现代西方高尔夫运动极为相类似的运动项目,这就是捶丸。关于捶丸和高尔夫球之间的类似,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郝更生先生在他的《中国体育概论》中就以“中国的高尔夫球”称呼捶丸了。1986年中国体育史学会在湖北十堰召开的体育史论文报告会上,西北大学凌洪龄教授在会上宣读了《捶丸和高尔夫对比与他们之间的关系》论文,对捶丸与高尔夫的游戏方法、场地建设以及规则作了详细的阐述,得出的结论是:“根据高尔夫和捶丸在内容上有广泛的一致性,我们应当确认高尔夫和捶丸是有着血缘关系的。”究竟捶丸和高尔夫之间是否有“血缘”关系,还需要进一步考证,要有足够的文献资料作证明。但就中国古代捶丸发展演变的过程,以及记载捶丸游戏专业书《丸经》版本等而言,说明中国古代捶丸发展的一般面貌,以及一个体育项目的产生和发展是和其社会文化背景相联系的。是和当时的社会文化风格相一致的,体育运动离不开当时的社会文化,永远是社会文化的一角。我国研究体育史的崔乐泉博士,在《现代高尔夫球的鼻祖捶丸》一文中,也同样得出:“高尔夫这项吸引了成千上万爱好者的现代西方体育运动项目,与古代中国文明大地上盛行了千余年的捶丸有一定的关系。”
六、小结
1.在中国古代众多球类运动中,有一种无论从运动形式上,还是从规则上,都与现代西方高尔夫运动极为相类似的运动项目,这就是捶丸。
2.中国古代的捶丸与西方高尔夫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而且两项的规则、运动方式基本上一致。现在西方的高尔夫最早见于苏格兰,它出现的时候,中国古代的捶丸已经比它早三四百年了。
3.从《丸经》的不同版本出版概况可以看出,宋、金、元三代是捶丸运动发展广为盛行的时期,说明了宋、元、明、清时期体育娱乐活动的盛衰演变,从此角度也可透视出中国古代社会精神风貌和文化层面。
4.从捶丸运动的产生和发展史,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个体育项目的兴衰和社会文化的变迁有关。宋代以后,社会刚健勇猛文化向文雅温和的方向演变,符合上层阶级的要求,因此在这一时期捶丸运动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秉果:《中国古代捶丸运动的发展演变》,《体育文化导刊》,2004.5。
[2]崔乐泉:《现代高尔夫鼻祖捶丸》,《体育文化掌故》,2003.1。
[3]王家仕:《从的版本看中国古代捶丸的演变》,《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
[4]杜俊娟:《中外高尔夫球运动发展史考》,《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1998.10。
[5]刘秉果:《插***本中国体育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6]《丸经》,中华书局出版社,1985.1。
胡 旭、王 磊:延安大学体育学院。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中国古代的球类运动――捶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