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篇1
《文成公主进藏》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八组中的一篇略读课文。这个单元的主题是“走进故事长廊”,编排了两则寓言故事《纪昌学射》《扁鹊治病》,两篇民间故事《文成公主进藏》《渔夫的故事》,一篇神话故事《普罗米修斯》。单元导语的要求是让学生感受故事的魅力,体会其中的道理,并练习复述。与三年级故事类课文阅读相比,增强了复述的要求,同时对于故事不仅停留在内容的理解,还要求关注民间故事的表达特点。
《文成公主进藏》这篇课文,从内容上看,先讲文成公主进藏的原因,再重点介绍文成公主进藏的艰难过程,最后点明文成公主进藏的功绩,条理非常清楚,学生的阅读理解难度不大;从语言表达上看,文字通俗易懂,人物生动形象,情节扣人心弦、张弛有度,具有鲜明的文体特点,兼具历史感和神奇感,带有浓郁的传奇色彩,学生的阅读兴趣高,喜欢学。
【教学目标】
1.基于预习起点,认读“绢”“豌”“松赞干布”“吐蕃”等难读的字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全文。
2.抓住文成公主进藏过程中的主要事件,了解故事的经过,感受文成公主勇敢、智慧、不畏艰险的美好形象,体会民间故事语言生动、想象神奇的特点。
3.借助板书,抓住主要事件,通过小组合作,复述文成公主进藏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借助历史资料,解决预习的知识性疑问
1.呈现学生预习时提出的问题,激发学习兴趣。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读一个民间故事《文成公主进藏》。课前,大家已经读过这个民间故事了,预习时提出了许多问题。老师把你们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大致分成三组,我们先看第一组问题。请提问的同学把自己的问题读给大家听。
(1)吐蕃在哪里? (2)松赞干布是谁? (3)青稞是什么? (4)文成公主用了几年到达吐蕃?
2.提供资料袋,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同学们对故事中的地名、人物提出了疑问,这很正常,因为文成公主进藏这个故事发生在1300多年前的唐朝。王老师帮大家找了一个资料袋(课件呈现),请你们自己去读读资料袋,找找问题的答案。
资料袋:唐朝有个邻国叫吐蕃,在遥远的青藏高原。青稞是青藏高原中一种特有的农作物,不但是藏族人民主要的粮食,还能酿成甜甜的青稞酒。吐蕃有个首领叫松赞干布,统一了西藏,建立了吐蕃王朝。公元640年,松赞干布派使臣去唐朝求婚,文成公主就从唐朝国都长安出发,一路沿着唐蕃古道西行,历经两年来到了西藏。(附:唐蕃古道和唐朝疆域***)
二、初读故事内容,了解文成公主进藏的意义
1.呈现学生预习时的第二组问题。文成公主进藏竟然用了足足两年时间,怪不得有同学问:进藏这么难,文成公主为什么还要进藏呢?
这个问题王老师也问过天长小学四年级的同学,他们给了我这些回答。你们是怎么认为的呢?请拿出作业单,读一读,选一选。课件出示选择题,交流讨论。
进藏这么难,文成公主为什么还要进藏呢?( )
A.因为松赞干布派使臣来求婚,并通过了考验。
B.因为文成公主是去教给藏族人民耕种等技术。
C.因为是为了密切西藏和内地的交往。
2.快速读课文找答案。看来我们的回答都不一样,请大家再默读课文,到文中找一找依据,用横线画出来。交流讨论。(其实以上答案都是文成公主进藏的原因)
3.教师小结。文成公主进藏前,吐蕃还是个非常贫穷、落后的国家。公主不远万里,历经艰险,来到了西藏,给那里的藏族人民带来了五谷,教会了人们耕种、纺织、酿酒、造字等各种技术,她为藏族人民做了许许多多的好事。
三、梳理进藏情节,把故事的经过讲清楚
1.抓情节梳理故事。藏族人民从心底里喜欢、爱戴文成公主,所以这个民间故事也一直流传到现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讲讲这个民间故事。这一路上,文成公主到了哪些地方,又遇到什么事?请你快速默读这个故事,找一找关键词。(梳理板书)
2. 借助板书讲故事。看着这些板书,你能简单地来讲一讲这个故事吗?(自由练习)
3. 小组合作讲故事。接下来,我们来玩个故事接龙的游戏,老师先讲故事的开头,你们接着往下讲,比一比谁能把故事的经过讲清楚。
四、研读情节,感受神奇夸张,把故事讲生动
(一)感受民间故事的表达特点
1.这个民间故事,我们抓住地点和重要情节,就能讲清楚了,这是讲好故事的第一步。但是,如果就像我们这么讲,这个故事还能一代又一代流传下来吗? 能吸引更多人来听吗?请你再默读故事,找找文成公主进藏的过程中哪些地方特别吸引你,让你觉得特别有趣?请用横线画出来,比一比谁找得多。交流讨论。
预设一:学生找(搭、撒、背)任一处。
①出示句子,你们找到了吗?来,我们一起读一读。
②很多人读到这个句子都会觉得不可思议,你们有这样的感觉吗?为什么?
③这个故事中像这样不可思议的动作还有吗?
④(屏幕出现这三句话)你看,在民间故事中文成公主就有这样神奇的力量,能做到常人做不到的事情,我们也来讲一讲。(集体讲述)
预设二:学生找(内地桥、牛羊肥壮、树木疏密、留下脚印)任一处。
①为什么你觉得很吸引人?故事中很多现象都与文成公主有了联系,像这样的现象还有吗?
②民间故事往往带着人们美好的愿望,所以人们讲述的时候经常喜欢用这样的词语――“从此以后、直到现在”。你能用上其中的一个词语选一句话来讲给大家听吗?(指名说―同桌互相说)
预习三:学生找(小鸟、神鸟、乌鸦)任一处。
①为什么这个故事吸引人?民间故事中动物也会说话,很有意思。除了乌鸦会说话,在这个故事中还有哪些小动物会说话呢?
②谁能来读一读小鸟的话?你们觉得小鸟说这句话的时候心情是什么样的?你能不能把这种担心的心情读出来?(指名读―集体读)
③看来小鸟真的在为文成公主担心呢!如果它看到公主遇到了一座高山,又会说什么呢?
④民间故事中的动物、植物跟我们人一样是有情感的,所以我们讲故事的时候也要把这种情感讲出来。
2.同学们找了这么多吸引人的地方,难怪在预习的时候有这么多同学都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呈现第三组问题)。你们能提出这些问题,恰恰说明你们已经发现了民间故事一个重要的特点:神奇。(板书:神奇)如果我们能将这些神奇的地方讲清楚,那故事一定会更吸引人。
(二) 小组合作讲故事
1.下面我们四人小组合作再来讲一讲故事,好吗?谁愿意给大家读一读小组合作要求?(课件呈现合作讲故事要求)
①四人小组选择最感兴趣的一个内容讲述。
②讨论:抓住哪些内容讲,能让故事听起来更吸引人?
③推荐一个人讲,其他人提出自己的改进建议。
2.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讲给大家听?其他同学认真听,看看故事讲得是不是很吸引人。(小组汇报―学生评价)
(三)教学总结拓展
1.藏族人民也像你们一样,一代又一代地讲述着这个动人的民间故事。人们为了纪念文成公主,在公主进藏的路上建了一座公主庙,立了一尊公主像,在大昭寺至今供奉着公主进藏的壁画,甚至连一口普通的泉都以公主来命名,文成公主深深地活在了藏族人们的心中。人们把对公主的深厚情感化作了这个动人的民间故事,让我们一起记住她的名字,一起读――文成公主进藏。(配乐)
2.课后,请大家把这个有趣的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请他们也给你们评一评,比一比谁的故事讲得最棒!(出示评价表)也可以再去读一读其他有趣的民间故事。
【教学评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2011年版)》)在“总目标”之下,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四个学段,分别提出“学段目标与内容”,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阅读教学应该根据“学段目标与内容”,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一、用学生预习时提出的问题串联整个课堂教学,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课标(2011年版)》在第二学段“目标与内容”中指出:“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王林慧老师在设计《文成公主进藏》一课时,非常重视学生的问题。上课前,要求学生在预习中提出一个自己不理解的问题。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在课堂教学中分三组呈现:一开始直接呈现了学生在预习中提出的有关文成公主进藏的背景性知识问题,接着整合呈现了学生在预习中提出的有关文成公主进藏的目的、意义的问题,引导学生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在“文成公主进藏的过程中,哪些地方最吸引你”的讨论中,回应了学生在预习时提出的“文成公主为什么找来一段树干横在河上面就能搭一座桥”等有关民间故事表达特点的问题。整节课教学设计以学定教、顺学而教,尊重学生的学习起点,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体。整节课教学设计简洁、大气,很好地体现了略读课文教学的特点。
二、紧扣民间故事的文体特点,引导学生感受民间故事的神奇魅力
《课标(2011年版)》在第二学段“目标与内容”中指出:“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不同的文体,文章表达的内容和形式不同,阅读教学的目标和方法也不同。《文成公主进藏》是一篇民间故事,民间故事具有一定的特点:伴随着人类的成长历程而经久不衰,大都以口头形式传播,内容往往包含着超自然和异想天开的成分,情节夸张而充满幻想,大都表现了人们美好的愿望,等等。王林慧老师在《文成公主进藏》的教学中,预设了两个核心问题:一是“文成公主到了哪些地方,又遇到什么事”,引导学生感受民间故事情节的曲折性;二是“文成公主进藏的过程中,哪些地方最吸引你”,引导学生感受民间故事想象的神奇性,并让学生从中体会到藏民对文成公主的崇拜和感激之情,阅读教学中的文体意识非常强。
三、突出复述的言语实践活动,促进消极语言向积极语言的转化
语文课程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阅读教学中“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体会课文作者语言文字运用的效果和规律,二是学习运用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和表达方法。复述是用自己的语言和课文中学到的语言把课文内容有条理地叙述出来,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一种好方法。《课标(2011年版)》在第二学段“目标与内容”中对叙事性作品提出了“复述”的要求,《文成公主进藏》所在的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单元目标也是“练习复述”。王林慧老师在《文成公主进藏》一课的教学设计中,分两步指导学生复述:一是在梳理文成公主进藏过程中经过了哪些地方、遇到了哪些事情后,引导学生抓住故事的情节简要地复述,把故事有条理、简单地讲清楚;二是在体会文成公主进藏过程中的神奇想象的描写后,引导学生大胆想象,把这个民间故事讲生动。在《文成公主进藏》一课中进行复述练习,也非常符合以讲述为主要形式的民间故事的特点,做到了课堂教学方法和文体表达方式的有机统一。在本课教学设计中,还运用了小组合作、故事接龙等形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复述的兴趣,很好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浙江省杭州市天长小学 310007
浙江省杭州市普通教育研究室 310006)
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篇2
教材简介:
《文成公主进藏》是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八组课文中的一篇略读课文,本组教材的主题是“文化长廊”,训练重点是读懂故事内容,领会故事讲述的道理,激发学生讲故事的欲望。《文成公主进藏》这篇课文用生动的语言讲述了吐蕃年轻首领松赞干布爱慕漂亮又聪明的文成公主,派使臣到唐朝求婚,聪明机智的使臣顺利通过了唐朝皇帝的考验,唐朝皇帝将文成公主许配给松赞干布,文成公主经历了千难万险才到达西藏。课文选编的这个民间故事以历史事件为依托,又兼具民间故事神奇大胆的超现实情节,故事性强,语言浅显易懂,能让学生在体会文成公主进藏故事的美妙与神奇的同时受到民族团结的教育。教学时要立足于民间故事这一文体,向学生渗透文体知识,通过学习课文,了解民间故事的一些特点。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自读自悟,理解故事内容,并能简要复述故事,激发学生阅读民间故事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介绍背景,感知人物
1.板书课题,审题质疑。文成公主为什么要去西藏?(多媒体播放文成公主进藏***配以古典音乐,教师介绍:在唐朝,为了边塞安定和平,不发生战争,唐朝的统治者采用了和亲的***策,先后把19位公主嫁给吐蕃、契丹等与唐朝接壤的小国的国王或王子。这些公主当中,最有名的就是嫁给藏王松赞干布的文成公主。汉藏联姻促进了民族团结,给百姓带来了幸福安宁。当时汉族的纺织、建筑、造纸、酿酒、制陶、冶金、农具制造等先进生产技术以及历法、医药等都陆续传入了藏族地区,对藏族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汉族也吸收了不少藏族的优秀文化。文成公主在西藏生活了四十年,为汉藏两族人民的友好和藏族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I。现在,在西藏的大昭寺和布达拉宫,还供奉着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塑像。)
2.藏族人民热爱美丽的文成公主,把她当成神一样崇拜。因此,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文成公主进藏中的一个故事。
设计意***:通过古典音乐与文成公主画像拉近学生和文本的距离,在学生心中树立文成公主的立体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读课文。要求:(1)读准字音;(2)读通课文。(3)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
2.交流互动。(1)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思考: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2)概括段意。通过分析课文哪些部分具体写文成公主进藏,进而理清文章叙述顺序,了解文章结构。第一段(1-4自然段):讲述文成公主进藏的原因。 第二段(5-13自然段):重点讲述了文成公主进藏途中的种种经历。(搭桥、铺路、遇到恶乌鸦和神鸟天鹅、移山等)第三段(14自然段):点明文成公主进藏的不朽功绩。
设计意***:在初读环节中,让学生自由读文,初步感受故事内容,展开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通过“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来展示学生初读的成果,进而引出研读专题。
三、研读文本、感知形象
1.朗读课文。用讲故事的语气读课文,读出吐蕃使者的智慧和文成公主的神奇。
2.研读课文。(1)在课文第一个部分中考验求婚者这个有趣和充满智慧的情节中,为什么吐蕃使者断定这个戴鲜花的姑娘一定是文成公主”?(2)根据课文的第二部分内容说一说文成公主在进藏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么克服这些困难的?(边读边思考,勾画有关句子,选择一个句子来品读。教师引导学生抓住人物语言、行动的描述感受文成公主智慧、勤劳和富有“神性”的形象,感悟进藏之路的艰辛,以及神话故事的丰富想象力。如:一条河挡住了去路,她找了一段树干搭了一座桥;在沼泽地上撒了一把羊毛,就走过去了;遇见恶乌鸦,以为松赞干布死了,修了一座石头房子纪念他;把乃巴山背走。)(3)研读课文第三部分,了解文成公主的功绩。
3.升华情感。在你的心里,文成公主是个怎样的人呢(引导小结:①漂亮,聪明;②受皇帝疼爱;③具有神奇的力量和本领;④善良;会给西藏带来了许多好处。)
设计意***:课堂交流是研读文本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在这个环节中,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研读成果,并与同伴交流,在交流中促进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教师的指导主要是在于营造一种有利于学生进行研究性阅读的环境和氛围,使课堂上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让学生在知识的探索、能力的发挥上达到最佳状态。本环节设计尽量让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多读多说,多练多做,使课堂充满创造与发现,在充分发挥学生研读的自主性的过程中,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四、学习方法,复述故事
1.启发引导。多么神奇、动人的故事,你能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让更多的人认识勤劳、智慧的文成公主吗?(学生自己练习讲述)。
2.讲述故事。指名讲述,进行评价。(1)指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求婚成功──公主进藏──做出贡献。(2)对课文第一部分重点指导复述方法,内容上要讲清考验求婚者出的两个题目,一个是辨认马的母子,第二个是识别真假公主。要让学生知道讲故事时语言要绘声绘色,语音语调要配合情节发展,要有轻、重、缓、急的变化。(3)让学生采取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形式,分别准备进藏途中发生的几件事,进行复述比赛。
设计意***:抓住文章主要内容,练习简单地讲述故事是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为较好的达成这一目标,在让学生复述故事时要先帮学生理清课文的思路,便于学生能够清晰地复述课文。采用比赛的形式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的情感得到真正的提升。
五、课外拓展、积累运用
搜集有关文成公主的其他民间故事,用学过的复述方法在班级故事会上交流。
设计意***:布置作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进一步拓展延伸的选择权交给学生,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有选择地完成作业,这样无疑会大大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领会神话故事的神奇魅力。
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篇3
日月山是青海东部农业区和西部牧业区的分水岭,山的东西两侧自然人文景观差异极为明显。山麓两边景色迥然不同:山麓西边是广袤苍茫,牧草丰茂,牛羊成群的大草原;山麓东边是村落点点,梯田阡陌,麦浪滚滚的农区。
日月山南北朝至唐代时叫做赤岭,是北魏和吐谷浑、唐和吐蕃的界山,因山顶砂土赤红而得名。它属于拉脊山脉西端,北起青海湖东部的耳海,南接湟中群加,绵延数十里。日月山是青海东部外流河与内陆河的分水岭,也是青海东部农业区和牧业区的自然分界线。这里山峦起伏,峰岭高耸,气候寒冷,雨水充沛,水草丰美。山麓两边景色迥然不同:山麓西边是广袤苍茫,牧草丰茂,牛羊成群的大草原;山麓东边是村落点点,梯田阡陌,麦浪滚滚的农区。每年六至九月,山坡之上绿草如茵,野花灿烂,帐篷点点,景色十分壮观。日月山口的南北各有1个***,其形状似太阳和月亮。藏语叫日月山为“尼玛达哇”,蒙古语称“纳喇萨喇”,都是太阳和月亮的意思。
日月山,地处要塞,形势险峻,战略位置重要。很早以来,它就是祖国内地通往西南边陲的交通要道,也是汉藏人民友好往来,互市贸易的纽带。早在汉代,日月山已成为我国“丝绸辅道”的一大驿站。唐代时,日月山更是唐蕃古道的必经之路。
公元618年,唐朝建立后,与边疆各民族和睦相处,各族首领纷纷派遣使者向唐朝求婚,唐朝先后有15位公主嫁到兄弟民族当中。当时的吐蕃国王松赞干布开明治国,为引进文化、加深友谊、安定边境,在与唐朝建立友好关系后,派禄东赞到长安求婚,得到唐太宗应允。文成公主自幼被唐太宗和皇后收养,深得疼爱。公主远嫁,唐太宗准备了各种日用器皿、珠宝饰物、绫罗绸缎及书籍、药物、蚕种、谷种等作为嫁妆,还派乐队、工匠随同去吐蕃。公元641年正月,唐朝派李道宗护送公主从长安起程,经咸阳、陇西、临夏,渡过黄河,进入青海,沿湟水西行。过日月山后,先与嫁给吐谷浑王诺曷钵的唐朝弘化公主,在大河坝附近的馆驿中,举行盛大宴会, 唐、吐蕃、吐谷浑三方亲朋欢聚一堂。之后,公主一行继续南行。松赞于布亲自率兵在扎陵湖南岸,筑馆安营,迎接公主,李道宗主持了隆重的婚礼。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经玉树进入西藏,4月15日抵达今拉萨,受到吐蕃人民隆重欢迎。文成公主远赴西藏联姻,沿途留下了很多美好的传说和史迹,千古流传,至今藏族人民仍然称公主为“阿姐甲莎”,意思是汉族姐姐。
日月山,古今闻名,传说众多。其中流传最广,最为感人的莫过于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相传,唐太宗为了汉藏人民世代和好,将自己的宗室女儿文成公主许配给了藏王松赞干布。文成公主一行由江夏王李道宗、藏相禄东赞陪同,从京都长安迤逦西行,来到了日月山。当公主登上山顶,举目环顾时,但见山麓两边竟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世界:一边是雨打芳草萋萋,一边是雪压枯草惨惨;一边是烟雨飘摇枝新,一边是玉鳞纷飞草叶枯,甚至连这里的日月,也没有家乡那样明亮、温暖,不禁心潮起伏,愁思万缕,潸然泪下。唐太宗听说公主怀乡思亲,不肯西进,为了替女儿解愁,特意铸造了一面日月如意宝镜送上此山,说是如果公主想家,打开宝镜,可以从中看到家乡父母、故里山河。护送的吐蕃大相怕公主见到亲人,思故不进,便暗中将日月宝镜换成了石刻日月镜。公主拿起镜子来看,怎么也看不到长安城里的父母,以为是父皇薄情而在有意欺骗她。公主潸然泪下,泪水流成了倒淌河,由东向西汇人碧波万顷的青海湖。一气之下,将石刻日月镜抛在一边,毅然西进。后来人们便把赤岭改名为日月山。唐代开元年间,唐王朝和吐蕃王国还在日月山顶树立过汉藏和好碑,藏汉两族以日月山为界,和睦相处,并把日月山作为茶马互市之地。
日月山虽然高不及昆仑,险不如积石,既无苍翠的森林,又无嶙峋的怪石,有的只是一派苍茫。然而,从古到今,许多过往行人都愿登上日月山去追寻当年文成公主路过日月山时留下的踪影。为此,人们早先在日月山顶修筑了庙宇。可惜被人破坏。近年,人们又在日月山口修建了两座造型美观、风格独特的日亭和月亭,供游人参观。
倒淌河发源于日月山西麓的察汗草原,自西向东流经40多公里后注入青海湖的耳海。倒淌河是注入青海湖水量最小的一支,但河水清澈见底,常年不断。倒淌河由于河水向西流淌以及文成公主的传说而名扬四海。
倒淌河镇是青藏公路和青康公路的交汇处,是西宁通往海西、西藏、玉树、果洛、海南等的必经之地。镇内建有纪念文成公主的雕塑公园,亦是旅行休息就餐的好地方。
日月山双亭 在日月山口,有为纪念唐代文成公主进藏联姻而建的日月二亭。唐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宗室女文成公主远嫁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由长安去拉萨在这里停留,留下很多历史佳话和神奇的传说,给日月山增添了一层神秘色彩。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确定唐朝和吐蕃以赤岭分界,并立界碑,成为民族友好的象征。20世纪80年代中期修建的日月二亭,成分立垭口两侧,建筑精巧、辉煌。日亭内有青海省人民***府撰文刻制的“文成公主进藏纪念碑”,记述了文成公主和亲始未及历史功绩。亭内还绘有壁画,再现了文成公主进藏的历史面貌;月亭有珍贵的“唐蕃赤岭分界碑”和文成公主在西藏传播中原文化,促进西藏文化艺术与生产成就等方面的壁画。山口中立有1950年10月1日由青海省***区司令员***、***委廖汉生树立的“日月山修路纪念碑”,记载了人民******修建青藏公路的业绩。
日亭壁画 日亭壁画主要讲述了藏王松赞干布派大臣禄东赞赴唐都长安请婚,以及请婚过程中禄东赞以大智大勇力排诸难,巧破难题的轶事。其一题:要把一群母马和一群马驹区别出母子的故事。禄东赞是从雪域草原上来的,这道题对他来说易如反掌,他把母马和马驹分开后各圈了一天一夜,第二天放出马驹,马驹发疯般的扑向妈妈身旁。其二题:唐太宗让禄东赞从三百名女子中找出文成公主来,聪明的禄东赞早料到会有此难题。他事先通过探访了解到,原来公主用一种护肤品,名叫“万里飘香”,只要擦上这种油,就异香扑鼻,能引来蝴蝶和蜜蜂。三日后,三百名打扮的一模一样的美女齐集在一起,两只蜜蜂在一女子头顶盘旋,这样公主被认出来了。
月亭壁画 月亭壁画主要介绍了文成公主入藏后,从中原带去精神与物质文明的传播情况。当时,唐朝已进入封建社会,而吐蕃则处于奴隶社会阶段。因此,壁画逐一反映了公主带去的纺织、酿酒、音乐、舞蹈、天文、地理以及佛教等传播情况。各种先进技术的传入,极大地促进了吐蕃社会的进步与文明。随之,吐蕃也创立了自己的文字--藏文。藏文的创立,标志着吐蕃人民从此也进入了文明时代。而文成公主做为这个文明时代的奠基人,而永垂唐蕃史册。
日月山展厅壁画 公元七世纪初,松赞干布派使臣禄东赞一行,以黄金五千两及珍宝数万件作聘礼,向唐求婚。壁画中坐车者为唐太宗,立者为禄东赞一行,壁画中间是文成公主行至“赤岭”时手持日月宝镜,思念故乡亲人,但她想到唐王的重托及和亲大任,毅然弃镜西行的描述。壁画下部为唐太宗赐松赞干布的“灌顶国师阐化王”之印,壁画右下部是汉藏建筑相至流入的景象,左下部车中佛像是文成公主从唐带去的释迦牟尼像,现存放在拉萨大昭寺。左部为公主逝世后,藏族人民缅怀其功德,供奉为神的情景。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范文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