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的故事范文精选

包拯的故事篇1

包公戏之所以口耳相传,流传至今,在于民间渴望有不畏强权、刚直不阿的人物为民作主,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在中国历史上名气最大的法官,莫过于宋代的包拯了。几乎所有的国人都知道“包公”。

包公名气这么大,和传统戏曲有极大的关系。在近代小说里,包公并没有成为一个主角。可是在传统戏曲里,包公的故事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题材,凡是和案件、法律有关的剧目,主角多是包公。

那么传统戏曲里的包公形象和作为历史人物的包拯有没有关系呢?真实的情况是几乎没有什么关系。

历史上的包拯

包拯(999—1062),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属安徽)人。和传说不同的是,他有一个很圆满的家庭,有在双亲照顾呵护下成长的童年。他的父亲包令仪,字肃之。进士及第,授朝散大夫,行尚书虞部员外郎,出帅南京(今商丘),上护***。死后被朝廷赠刑部侍郎。用今天的官阶来衡量,包拯生于一个厅局级干部家庭。

包拯自幼接受儒学教育,走科举之路,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包拯满29岁那年终于中了进士。朝廷已经任命他为建昌县知县,可他却以父母年老、家中无人照顾为由,辞不就职。史书上没有记载他有兄弟。从他考取进士不愿意出任官职来看,家里没有其他能够侍养父母的兄弟,他应该是个独子。

包拯在家一呆10年,直至父母病逝、3年守丧完毕,他才在乡亲们的劝勉之下接受了朝廷的任命,出任天长县知县。这一年是仁宗景祐四年(1037),他已是一个39岁的中年人了。

包拯的宦途非常顺利,除了因“失保任”(被他保荐升职的官员犯罪而受连带处罚)被降级一次,包拯的官阶一直向上。他担任了10年的地方官,后来转到朝廷监察系统任3年,主持过谏院、过御史中丞,在这段经历中,包拯建立起自己的嫉恶如仇的名声。弹劾了很多的朝廷重臣,包括当时的宰相宋庠、宋庠的弟弟宋祁、名臣张方平等人。

皇祐二年(1050),宋仁宗决定任命自己宠幸的张贵妃的堂伯张尧佐宣徽南院使、淮康***节度使、景灵宫使、同群牧制置使。另外三个官职意义不大,而宣徽使来源于唐代,主持朝廷朝会,北宋初年往往以宣徽使兼枢密使,掌握***事指挥。到了仁宗朝,这个官职已经没有实际意义,但是在朝廷礼仪上,位次仅次于宰相、枢密使。包拯当时主持谏院,率领谏官上谏,认为按照宋朝惯例,后妃亲属不得担任宰相及***职,这次是皇帝恩宠贵妃过度,宰相未能及时阻止,“反复数百言”,包拯自己言辞激烈,以至于溅了仁宗皇帝一脸的唾沫星,直到皇帝将错误任命“罢之”为止。(宋·朱弁:《曲洧旧闻》卷一)

至和三年(1056)阴历十二月,包拯被任命“权知开封府事”,嘉祐三年(1058)阴历六月解任,实际上包拯在开封只有18个月多一点而已。刚到庭,书吏们要检验一下包拯的能耐,故意一起围上来、捧着公文汇报事情。包拯一一听取阅读,当场处断几十起。未能了结的,几天后一一催问,没有完成的立刻严究。书吏再也不敢糊弄长官。原来民间起诉要到衙门口的书吏把持的“牌司”,包拯下令打开大门,直接由自己受理案件。包拯在开封任职期间还整治了沿河的违章建筑,***不避权臣。

包拯的个人人品绝对无可指摘。他为官廉洁,六亲不认。他为人极其严肃,史称他“不苟言笑”,开封民众称包拯“笑比黄河清”,自诩“未尝伪色辞以悦人”。他极其节俭,做再大官,“奉己俭约如布衣”。

后来包拯主要担任财***系统的官职,当了4任转运使(地方最高财***长官),最后被任命为三司使,这个官职是北宋特创的,号为“计相”,主管财***审计,其地位仅次于宰执(宰相和枢密院)。

包拯最后的结局是进入到“宰执”之列。宋仁宗在1060年任命包拯为枢密副使,包拯开始正式进入朝廷的决策班子,可是这时包拯的身体却开始出状况了,枢密副使一职他基本没有到任,拖了一年多时间就去世了。

包拯的个人家庭生活也很平淡。他娶妻董氏,也是官宦之家出身。长子包繶,出任潭州通判,死于任上。包公中年丧子,伤心欲绝。包繶已经成婚,没有孩子,他的妻子崔氏不顾包拯的劝导和母亲的威逼,坚持要在包家守寡。在包拯死后,崔氏听说当年被包拯赶出家门的包拯的妾,在回娘家后曾生育一子,于是崔氏将那个孩子接回包家,取名包綖,作为包拯的后代。

被拔高的法官形象

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曾经有过很多著名的法官,在权贵、甚至在皇帝的威迫之下,依然***如山,维护法律的尊严。也有很多法官善于裁决疑难案件,实现公平与正义。侦破疑案在今天是属于刑事侦查部门、公诉部门的职能,在古代却是很多著名法官的典型事例。各地官府衙门大堂之上经常挂着“明察秋毫”的匾额,很明显地说明它的“发现”犯罪的职责。对于法官能力的评价突出的是破案能力,如五代人和凝《疑狱集》选编的66个案例,有四分之三的案例是破案故事。南宋人郑克《折狱龟鉴》选编375个案例,破案故事的比例也有这么高。

拿这三项标准来衡量一下包拯,那么在历史记载中的包拯,一点都不能算是一个著名法官。

就第一项来说,历史上有西汉的张释之、隋代的赵绰、唐代的戴胄、徐有功等等著名法官,敢于对抗皇帝对于案件判决的旨意,激烈劝谏皇帝遵守法律。而在历史记载里,包拯从来没有过这样的事例。前面提到包拯劝谏仁宗放弃任命张尧佐的事例,并非***审判之争。

就裁决疑难案件这一项来说,包拯也没有很著名的事例。唯一的一件是作为监察官参与审理“冷清自称皇子案”。北宋皇祐二年(1050),开封城里有个叫冷清的年轻人,自称自己是“皇子”。冷清的母亲王氏是从宫廷里放出的宫女,也确实与宋仁宗发生过关系(宋仁宗与之发生过关系的宫女都赐予“龙凤抱肚”以为验证)。不过出宫后嫁人,先是生了一个女儿,以后才生了冷清,因此完全可以排除冷清与皇室的任何血缘关系。冷清长大后不务正业,听说宋仁宗长期未能得子,和道士高继安合谋,到京城伪装皇子。当冷清被抓进开封府后,高继安又指使他装疯卖傻,逃脱罪责。包拯向宋仁宗报告,请求立即将冷清和高继安斩首示众。这个案件事涉皇室,但是疑难程度并不大。

民间传说中智慧无比、擅长破解无头案件的包拯,在比较靠谱的文献记载里,实际上只有三个破案记录。

第一个是“智断牛舌案”,记载于南宋人郑克编写的《折狱龟鉴》(后被《宋史·包拯传》吸收)。包拯初任官职,担任天长知县。本县有个农民和邻居有过节,夜里偷偷地把邻居的耕牛舌头给割了。耕牛主人到县衙报案,包拯叫那农民赶紧回去,大白天就把牛杀了,割下牛肉发卖。按照宋朝法律规定,伤牛及私宰耕牛者都是要判徒刑的重罪,而举报者则有赏。坏邻居第二天立即就去举报“私宰耕牛”。包拯把那告发者召进来审问,开口便问:“你为何偷割了人家的牛舌,又跑来告人家私宰耕牛?”那人被包拯说中心事,目瞪口呆,赶紧下跪认罪求饶。

第二个案件与此相似,记载于北宋人吴奎撰写的包拯墓志铭。开封有两个朋友一起喝酒,其中一个带了几两金子,怕自己喝醉酒遗落金子,在喝酒前先把金子交给对方替自己保管。可等他过完了一醉方休的酒瘾,第二天去朋友家讨回金子时,却遭酒友否认。那人无奈,来到开封府告状。包拯听了双方的陈述,暗中派人去被告家,对被告的妻子说:“你丈夫已经承认昨天代朋友保管过金子,现在叫你交出来。”被告妻子信以为真,交出了金子。包拯把派去的人带回来的金子当堂出示,被告只得认罪。

第三个案件,记载于北宋人沈括的《梦溪笔谈》,但却是一件包公被手下书吏算计的案例。有个犯罪的富户,按照法律要被判处脊杖(专门责打罪人背脊、要打出血印俗称“背花”)的刑罚。富户送了一个书吏一大笔钱财。书吏说:“包公判案,没有办法求情,只好我也陪你挨一顿打吧。”第二天富户在堂上哭闹不停,那书吏正坐在包公案下记录供词,突然装出一副气恼的样子,大吼一声:“男子汉大丈夫,怎么这么没出息,最多只是挨几下脊杖的事情,有什么了不起!”包公闻声大怒,立即要衙役将这书吏拖下去责打臀杖十七下(只责打臀部的刑罚)。回过头来处治这个富户,如果真的照旧判罚脊杖,恰被那书吏说中,有损长官的面子。于是包拯改为从轻判处,也是臀杖。想不到这却恰好被书吏猜中,实现为富户减轻处罚的目的。

在宋代官员士大夫的心目中,包公并不是一个著名法官。比如上述南宋人郑克编写的《折狱龟鉴》一书,收录了156位宋代法官的207个破案故事(有些破案故事没有提到法官的姓名),包拯破案故事收录了上述的“智断牛舌案”和被手下书吏算计这两个。可是该书收录的和包拯一样有两件破案事迹的宋代法官有35人之多,还有7位法官各被收录了3件以上的破案事迹,其中法官张■一个人有7个案例入选。

因此包公的法官名声,并不是历史事实,而是在民间传说以及文艺作品中被不断塑造拔高的结果。

幸运的包公

那么包公的这种幸运究竟来自于何方?难道仅仅只能归于“福气”或“运气”吗?

包拯事迹被传奇化,首先是因为***治因素。包拯所处的宋仁宗时代,是北宋历史上社会最平稳的时代,被以后的人们追记为一个“盛世”。包拯得益于人们对于这个时代的追忆,并成为这个时代的象征。

单被记忆,远不足成为传奇。要成为传奇,还必须有一个“传奇催化”的环境。北宋都城汴梁——开封府,是历史上少有的商业城市首都。唐代开始,随着南方经济的发展,位于当时南北交通运输线干道的汴梁迅速成为商业大城市,梁晋汉周都在此建都,北宋沿袭作为都城,持续繁荣二百多年。城市人口达到上百万,有着繁荣的市民文化。

商业大城市存在数量巨大、居住集中、有闲暇的市民受众,就成为说唱艺术的肥沃土壤。而说唱艺术中的故事,最能吸引受众的,是广为人知的近当代人物。而历任开封府官员大多敷衍塞责,浑浑噩噩,反衬出包公的敢作敢为,“明不可欺,刚不可挠”。这样包公就成为说唱艺术故事的主角,被一代代民间艺人们口口相传,不断加工。

北宋灭亡后作为对北宋盛世的纪念,包拯的传奇在原来的宋朝都城开封以及南宋首都临安(今天的杭州)继续流传,和历史上的包拯的关系也越来越远。南宋开始有文人将民间说唱艺术记载下来,包公也就开始成为话本小说的主角之一。流传到今天的还有《合同文字记》和《三现身包龙***断冤》。

包公戏的源流

北宋以后,在被少数民族皇朝长期统治的北方地区,包拯故事作为对汉族皇朝的民间记忆,以及对于现实***治的批评,进一步在民间扩大影响。尤其是汉族士大夫在少数民族皇朝统治期间无法得到原有的***治权利,很多汉族士大夫转而对少数民族皇朝持批判立场,通过对民间说唱包公故事的艺术加工,形成了专门的包公戏剧目。

元代是中国戏剧艺术大发展的时期,元杂剧的名目约有六七百种,保存到今天的剧本也有162种,其中包公戏就有《包待制陈州粜米》(无名氏)、《包龙***智赚合同文字》(无名氏)、《神奴儿大闹开封府》(无名氏)、《包待制三勘蝴蝶梦》(关汉卿)、《包待制智斩鲁斋郎》(关汉卿)、《包龙***智勘后庭花》(郑庭玉)、《包待制智勘灰阑记》(李潜夫)、《王月英元夜留鞋记》(曾瑞)、《叮叮当当盆儿鬼》(无名氏)、《包待制智赚生金阁》(武汉臣)、《鲠直张千替杀妻》(无名氏)等11种,是已知元杂剧中最多的个人故事剧目。

明代的包公戏,没有元代那样兴盛,现在有目可查的有8种,保留到今天的剧本有《胭脂记》(童养中)、《袁文正还魂记》(欣欣客)、《桃符记》(沈璟)、《高文举珍珠记》(无名氏)、《观音鱼篮记》(无名氏)等5种。

清代包公戏保存有9个剧目,现存其中《乾坤啸》(朱佐朝)、《双钉案》(一名《钓金龟》)(唐英)、《正昭阳》(石子斐)三个剧目的剧本。

晚清民初是包公戏的爆发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包公戏剧目,至今仍然在各种地方戏曲中上演的包公戏就有几十种,其中的《狸猫换太子》《秦香莲》《乌盆记》《铡包勉》《赤桑镇》《铡判官》《打龙袍》《打銮驾》《黑驴告状》《双包案》《花蝴蝶》等等剧目真可谓是家喻户晓,常演不衰。

包公戏演变的特色

包公戏的传播及故事演变有着很鲜明的特色,总的来说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是戏剧故事的本身的传承性不强,元代的11个包公戏剧目,到近代依然经改编演出的只有《乌盆记》一出。明清两代的包公戏剧目,保留到晚清民国的只有《双钉案》(《钓金龟》)。也就是说每一代的包公戏创作并不是在前一代剧作基础上进行的。文人不屑于重复改编,而戏曲创作具有很浓重的草根性质,不识字的优伶戏班难以直接演出文人创作的唱词对白较为古雅的剧目。事实上包公戏的剧目往往取材于当代民间说唱艺术。晚清民国时期的包公戏故事大多来源于根据民间说书改编的小说《三侠五义》,而其中的故事又绝大部分来自于明代安遇时编著的小说《百家公案》(明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朱仁斋与耕堂刊本),但是该小说的直接来源,又是明代的说唱词话本《包龙***公案词话》。因此可以说,包公戏剧作之源在于说唱艺术。

其次,包公的形象越来越高大,由“神化”而“圣化”。在元代的包公戏里,包公直接出入阴阳两界的情节还不多见,而且在包公审理案件的时候,总是要提到朝廷皇帝的权威,或者是批准、或者是追认包公的判决。但是到了晚清民国时代的包公戏剧目里,包公能够自由来往阴阳两界,甚至可以将阎王殿玩法的判官判处死刑(《铡判官》)。尤其是在1949年以后演出的剧目里,包公的***权力已是没有了边际,哪怕是处死皇亲国戚也不用报请皇帝批准(《铡美案》),包公俨然已成为神圣法律的化身。这个由“神化”进而“圣化”的过程,反映出社会观念的发展。

再次,戏剧故事中的推理破案情节越来越淡薄。明清的包公戏剧目中推理破案的故事已不多见,到了晚清民国时期的包公戏剧目基本上都是情感戏。尽管推理破案的情节在原来的说唱艺术以及根据说唱艺术改编的小说中占的比重相当大,可是在改编成戏剧时,包公破案都是极其直截了当,根本不需要任何的推理过程,直接就断定是非曲直。剧作者将原来故事中有关破案情节基本剪裁一净,应该是为了适应当时的中国剧场效应的结果。晚清民国时期的戏曲演出场所往往比较嘈杂,并不刻意营造观众深入剧情的环境,剧情推进也较为松散,不适合进行推理破案的情节交代。观众需要的只是一个能够让自己情感得到释放、获得满足感的结果,至于这个结果是否符合逻辑,是否符合法律,实际上并不重要。

(作者系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央视法律讲堂主讲人之一)

包拯的故事篇2

原来包拯与嫂子的故事不是空穴来风,只不过后人敬仰包拯的为人,张冠李戴,将儿媳崔氏抚养小儿子包绶的故事戴到了包拯和嫂子的头上。

当我听说包拯是父亲包令仪唯一的儿子时,着实惊了一回。包拯既然是独子,那他的嫂子是怎么一回事?待嫂若母的故事难道都是凭空杜撰的?

我不但听过京剧《赤桑镇》,也看过吉剧《包公赔情》,里面叙述的都是包拯自小由长嫂养大,对嫂子的恩情十分珍惜的故事。后因为侄子包勉为官不正,贪赃枉法,包公大义灭亲,铡了嫂娘的亲骨肉,从此让嫂子对包拯有了私愤。后来,知道真相的嫂子深明大义,前嫌尽释,不但原谅了包拯,还亲自为陈州放粮顺道回家的包拯饯行。

一周前,伴随着初夏的雨和风,又作了趟合肥之行。这次有幸腾出一天时间,尽情地游了一回包公祠。有历史系教授和正在读研的远房侄子做伴,再加上土生土长的合肥人老李做向导,着实让我过了把增长见识的瘾。

过去也来过几回包公祠,但大都是走马观花,只不过是看看周围的景色,赏赏包公的手迹,再读读两边的楹联而已。其他的,就没有留意过更深的内容。

但这一次,颇有点“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味道。当我听老李说包拯是父亲包令仪唯一的儿子时,着实惊了一回。包拯既然是独子,那他的嫂子是怎么一回事?待嫂若母的故事难道都是凭空杜撰的?

听了老李的解说,又游了包拯墓的附葬区,才知道真相。原来包拯与嫂子的故事不是空穴来风,只不过后人敬仰包拯的为人,张冠李戴,将儿媳崔氏抚养小儿子包绶的故事戴到了包拯和嫂子的头上。这种善意的安排,符合大众的心理。这就是包拯和嫂子故事的来源。

附葬区内,长子包 和长媳崔氏的墓志铭中有这样一段话:“(包拯)晚得幼子绶,其母出,节妇慈养之为己子……当姑夫人捐馆舍时,绶犹孩童,节妇迎师教导之,以至成人,为择取良妇。绶事节妇如母,复立族子永年,为祝史嗣。”

崔氏到包府两年,丈夫包 就暴病身亡,二十一岁的崔氏生下的遗腹子包文辅又五岁夭亡,失夫失子的崔氏从此就一心一意地伺候起了公婆。包拯在嘉 七年(1062)去世时,次子包绶才五岁,于是寡居多年的崔氏就担当起了抚养包绶的重任……

这一点,在包绶的墓志铭中也有相同的记载:“公有寡嫂崔氏,素以节义闻,公以母礼事之。”张教授说,宋史对这件事也有相关的记载。我回来翻了一下《宋史·包拯传》,里面确实有这样的说法:“拯曾出其媵,在父母家生子,崔密抚其母,使谨视之。 死后,取媵子归。”

这次游览中,我发现不论是包拯的“宋枢密副使包孝肃公拯之墓”,还是长子包 长媳崔氏的“宋奉义郎潭州通判包公 节妇永嘉郡君崔氏之墓”,抑或是次子包绶次媳文氏的“宋朝奉郎潭州通判包公绶蓬莱县君文氏之墓”,以及长孙包永年“宋宣教郎知崇阳县事包公永年之墓”,他们都称“公”。或许正是这受人尊敬的“公”字,让崔氏抚养包绶之事栽到了长嫂抚养包拯的头上,这符合人之常情、民之常理。

我国很多戏剧的编排上,往往就是这样,尽管有些恶事不一定是奸臣干的,诸如秦桧、严嵩、和 ,但人们喜欢把有些恶事都加在这些奸臣的头上;与之同理,虽然有些善事也不一定是清官做的,诸如包拯、海瑞、林则徐,但人们也喜欢把这些善事都戴到这些清官的头上。这除了人们的好恶之心、爱憎之情使然外,还因为这些剧情需要这些东西。

包拯的故事篇3

“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人物”系列之八

包拯(999―1062),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北宋名臣。主要事迹记载于《宋史・包拯传》中。包拯为官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且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因曾任天章阁待制、龙***阁直学士,故又有“包待制”“包龙***”之称。包拯逝世后,谥号“孝肃”,有《包孝肃公奏议》传世。后世将包拯奉为神明崇拜,认为他是文曲星、奎星转世,可见他在百姓心中的地位之高。

上世纪90年代初,有一部风靡大陆的香港电视剧《包青天》。每到晚间,随着“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辨忠奸”的旋律响起,就到了一家老幼围坐在电视机前,看包拯和他的属下们巧破各种奇案的时候。当然,包拯的故事不是香港导演的独创,中国传统京剧里有《赤桑镇》《打龙袍》《铡美案》等一系列的“包公戏”,传统评书中也有《包公案》《三侠五义》这样以包拯为主要人物或全书线索的节目。若再求之于古昔,南宋罗烨所著《醉翁谈录》中已载有话本《三现身》的名字,学界普遍认为即《警世通言》中《三现身包龙***断冤》一篇的前身。如果确实如此,则以包拯为主角的断案故事最晚在南宋已经是人们喜闻乐见的说书题材了。包拯的故事能够流传千年不绝,而且在流传中还不断得到丰富,最终使“包公”成为民间故事中智慧与道德的化身,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那么,历史上真正的“包公”,究竟是怎样的人物呢?

一、包拯的生平仕历

历史上的包拯是北宋中期的一名官员,字希仁,宋真宗咸平二年(999)生于庐州合肥县,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中进士,与韩琦、文彦博、吴奎等名臣同榜。此后,包拯被任命为建昌县知县,却由于父母年高而请求辞职回家奉养双亲。几年后,包拯的父母先后去世,他服丧完毕,又家居两年才去京师赴选,获任天长县知县。

虽然正式出仕时已近不惑,但包拯的仕途还是很顺利的。他在天长县任满后即奉命知端州,再次任满,回京数月即转任监察御史里行,循资改监察御史。监察御史一职官位虽不高,但能“分察百僚,巡按郡县,纠视刑狱,肃整朝仪”,权限很广。包拯在任时建议选将练兵、慎择宰相,所言都颇有见地。特别是他主张清理河东、河北已经败坏的民兵制度,选拔两路民丁精壮加以训练,在澶渊之盟后以息兵讲好为主流的时代,堪称眼光独到。

此后,包拯又奉命出使辽国,回国后经三司户部判官一职,升为京东路转运使,后又调到陕西路、河北路任转运使。转运使是宋代负责一路(相当于今天的省)财***的重要职务,也是中级官员晋升重臣行列的必经之路。受任转运使,标志着包拯在朝廷中获得了相当的重视与肯定。果然,不久包拯就被召回朝廷,任三司户部副使,成为最高财***官员三司使的副手。在任时,包拯对税收制度进行了整改与修订,并建议把漳河流域适宜农耕的大片官营牧场分给河北平民耕种,这对增加百姓的收入有不小的帮助。

由于任职出色,庆历八年(1048),包拯以天章阁待制知谏院,晋升侍从之列,成为御史台的第二号人物。在任期间,宰相宋庠、宣徽南院使郭承v、翰林学士李淑、淮南转运使王逵等权贵、重臣都遭到包拯弹劾。尤其是宋仁宗所宠张贵妃的伯父张尧佐,因裙带关系平步青云,身兼四项荣衔。包拯与同僚力谏仁宗,最终迫使张尧佐出外任职,并由仁宗下诏,将“后妃之家不得任两府要职”著为明令。包拯在知谏院任上近四年,功绩颇著,最终虽因同年兼下属吴奎被贬而自求出外,但仁宗对他仍非常重视,将他的职名迁为龙***阁直学士,并加以河北都转运使的要职,这也是包拯被后世称为“包龙***”的来由。

嘉v元年(1056),几经调任的包拯从知江宁府任上回京,以龙***阁直学士权知开封府,成为京城开封及周边地区的最高行***长官。开封府民情复杂,不仅案件繁多,而且常与官员、外戚有关。包拯在任期间兴利除弊、不畏权贵,以致民间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的俗语。民间故事中包拯善于断案、敢拿权贵开刀的形象,与他在开封府任上的作为很有关系。

在任一年半以后,包拯升任御史中丞,后又升任权三司使。包拯与同时另一名臣宋祁都很有声望,但二人长期不得跻身两府,故民g有歌谣为他们抱不平道:“拨队为参***,成群作副枢。亏他包省主(宋时称三司为‘计省’,三司使称‘省主’),闷杀宋尚书(宋祁官工部尚书)。”然而包、宋两人仍然迟迟不得升迁。直到嘉v六年(1061),包拯才得以升任枢密副使,进入宰执行列,此后仅过了一年就去世了。包拯在枢密院任职时间有限,未能一展抱负,这是很可惜的。

包拯去世后,获谥“孝肃”。“孝”者,指的是他因父母的缘故辞职归养,家居十年;“肃”者,指的是他无论在台谏任上,还是在开封府任职期间,都以整肃纲纪闻名,时人甚至将包拯的微笑比作黄河水变清,可见他为人的严肃。“孝肃”二字,可以说是对包拯一生最正确的评价。

二、“包公”盛名传千载

包拯活跃的宋仁宗时期,是我国古代一个***治较清明、经济较发达的时代,也可称得上人才辈出。与包拯生活于同一时期的文臣,我们耳熟能详的,有范仲淹、韩琦、富弼、文彦博、宋祁、欧阳修等,武将则有张亢、种世衡、狄青等,但若论在民间口碑卓著、妇孺皆知,上述这几位在被老百姓亲切称为“包公”的包拯面前,都要甘拜下风。那么问题来了:包拯的名气为什么会这样大呢?

首先一个原因是他肯为民做主。包拯到开封府上任时,府中旧有规定,到府衙打官司的民众不得直接到公堂呈诉,要经过本府吏员转呈,于是吏员就得到了上下其手的机会。包拯下令大开府门,命民众上堂陈述曲直,并当堂听候审断,从此断绝了府吏徇私枉法的可能,不仅开封府上下风气为之一振,而且民众确实得到了好处。后来包拯做三司使时,看到朝廷对地方有多项不合理的征收,民间颇受其困,就将这些征收项目改为官办市场,定点收购,百姓因此增加了收入。包拯的这一德***颇为民众所感念。

其次,包拯不畏权贵的作风,也是他被民众铭记的一个因素。开封府中有一条惠民河,是***开凿的漕运水道,每逢雨季,也是一条重要的泄洪河。自北宋建国以来,很多权贵、内侍看中惠民河两岸风景优美这一点,在河道周边陆续起建别墅、园林,导致惠民河严重壅塞。包拯到开封任职时,恰逢大雨滂沱,京城积水不得宣泄,形成洪涝灾害,给百姓的生活造成了极大不便。包拯知道惠民河对于泄洪的作用,遂下定决心,将这些豪门势族占用惠民河河道建造的园林统统拆毁。洪水得以从惠民河排出,京城遂转危为安。此后,包拯担任御史中丞,向宋仁宗奏请裁抑宦官,减除冗余开支,而且颇有真抓实干之风,弹劾了多名高级官员。经过这番整顿纪律、打击犯罪的行动,京城的“贵戚宦官”都受到震慑,一时风气大有转变。直到南宋时,宋人谈起包拯,还充满敬意地称之为“真中丞”。在封建时代,权贵鱼肉小民的事件时有发生,包拯敢于与权贵“对着干”,维护了百姓的利益,他的故事被民间传颂是理所当然的。

第三是包拯的清廉正直、始终如一。在民间故事中,包拯“清如水,明如镜”,是一个清官、好官,这一形象完全来自历史上的包拯。北宋时的端州(今广东肇庆)已经开始生产著名的端砚,而且被列为贡品,历任地方官借任职之便,往往超出贡额几十倍地敛取,用来送礼“拉关系”。包拯在端州任职时,严格按照规定征收端砚进贡,一方砚台也不私藏。后来包拯升任监察御史,又向皇帝提意见,要求严抓地方官的选用工作,并主张废锢(永远取消其任职资格)贪污官员――这在北宋时期来说,是极为严重的处理。后来包拯弹劾三司使张方平,也是因为张以国家最高财***官员的身份,向“豪民”购买产业,有以权谋私的嫌疑。包拯去世前,还留下遗嘱说:“后世子孙有为官犯赃罪的,不许将他列入家族成员之列,死后不得葬在祖坟。不听我的话,就不是我的子孙。”包拯这种清正的作风,受到了后人的尊重。

第四是包拯善于断案、明察秋毫。在天长县任职时,有农家的牛舌头被割,农家到县里报案。牛吃草用舌头卷进嘴里,没有舌头,牛只能等着饿死。包拯得知后对报案者说:“回去把牛杀了吧。”杀牛是我国古代***明令禁止的举动,农家杀牛后,便有人到县里来举报,包拯召见举报人,责问道:“你为什么割了别人家的牛舌头,又来告发他?”举报人惊恐服罪。后来到开封任职,有人在地契上动手脚,到府衙打官司,声称自己的土地被侵占,包拯也能辨明其伪造之举,不仅未使伪造者不当得利,还让他受到了应有的惩罚。后来的《龙***公案》《包公案》等书写了很多包公断案的故事,甚至将包拯说成是“日断阳,夜断阴”的神人,又有人说包拯死后在阴间做阎罗王,都是从他生平善于断案、豪猾不能欺之以方这一特点产生出来的。

三、我们应该向包拯学什么?

从包拯的事迹可以看出他不愧是我国古代一位出色的官员,一个道德和治绩都有可称道之处的人。那么,生活在当代的我们,可以从包拯身上学到些什么呢?

我认为,首先应该学习他刚正不阿的作风。包拯以不畏权贵、不徇私情著称,《宋史》本传说他“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也就是从不说违心话。在他的老家合肥有一条包河,河中产鲤鱼和莲藕。合肥民间给鱼起名“铁面鲤鱼”,传说这种鲤鱼身阔背青、黝黑似铁,如同包公一般“铁面丹心”;而河里所产的藕也跟常藕不同,一般的藕断开以后能拉出很长的丝,故有“藕断丝连”之说,包河的藕切断看不到丝,古人说这也是受包公“直道无私”精神的感染而形成的。当然,鲤鱼、莲藕的这些异象,不过是长期演化产生的品种差异,但古人编出这样“天人感应”的故事,说明百姓是尊敬、喜爱包拯的。今天,同志仍强调领导者要有高尚的气节,要敢于坚持真理、刚正不阿,可见包拯的精神是符合时代需求的。

其次,我们应该学习包拯清正廉洁的持身之道。包拯是著名的清官,他榉乐骨着蠛糜严蛩请托人情,影响施***,真正做到了“平居无私书,故人、亲***皆绝之”。这种看似不通人情的做法,却是他从***近三十年,始终能够清白立身的重要保障。对于包拯的清廉,古人有诗赞曰:“孝肃祠边古树森,曲桥回转倚城阴。清溪流出荷花水,犹是龙***不染心。”尤其难得的是,包拯能够以自己为榜样,感染人、教育人。他的儿子包绶在包拯去世时年仅五岁,但在成长过程中能以父风自励,成年后几度出任地方官员,以“清苦守节”著称,死后除官诰、著述外,没有留下任何余财,真可说得上“克绍箕裘”了。而包家的第三代包永年也是一位被人赞叹为“包公之后,信乎有是贤孙也”的清正良吏。包拯能管好自己,还能以身作则,影响子孙,的确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

第三,我们应该学习包拯善于察断的本领。包拯以善于断案闻名,自天长到开封,他都曾断明奇案,著于史传。这些案子看似头绪紊乱、难以明晰,但包拯能从情理和证据两方面入手,以事实为依据,判明事件真相,这是包拯被民间称为“青天”的主要原因。我们今天固然无需像民间传说中的包拯那样“审乌盆”“游阴山”,但向包拯学习善于从细微处发现问题,做到见微知著、明察秋毫,还是很有必要的。

第四,我们应该学习包拯为民分忧的思想。不畏权贵、清廉正直、善于察断这些作风的源头来自包拯关心民瘼、肯为民做主的优良品质。不把百姓放在心上,就不可能从百姓的实际需要出发,解决百姓面临的紧迫问题。当代从***者当然应该以包拯为榜样,把以古为鉴落到实处,真心实意地为人民服务,为百性分忧。

最后,我想用包拯的《书端州郡斋壁》来结束全文: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

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

仓充鼠雀喜,草尽狐兔愁。

史册有遗训,无贻来者羞。

包拯的故事范文精选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包拯的故事范文精选

学习

旅游景区开发中核心利益相关者分析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旅游景区开发中核心利益相关者分析,内容包括旅游景区开发风险分析,旅游项目开发各阶段工作重点解读。摘要:文章对旅游景区开发中的核心利益相关者进行了界定,并通过分析各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发掘他们之间错综复杂的利益冲

学习

陈友忠 外资VC本土化先锋

阅读(46)

“外资到中国来做创投,陈友忠是最本土化的一个。”深圳市创业投资同业协会副理事长王守仁曾如此评价陈友忠。

学习

那一年,那些年作文200字

阅读(21)

那一年,斑斓的光影照耀着我们那最纯真的童年。那一年,生命的切片被岁月碾过留下了最美的痕迹。那一年,虽天真已过但却成熟未满整天都在幻想着。那一年,春日的桃花她在树梢浅笑盈盈的看着我们。那一年,夏日的梧桐懵懂稚嫩的我们在他面前相遇。

学习

千里马与伯乐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千里马与伯乐,内容包括千里马与伯乐原文翻译,有伯乐才有千里马。但悲伤并不因此稍减,诸多回忆一一涌上心头。秀行先生极为精彩的一生如一幅泼墨长卷在浊世展开,笔墨肆意,酣畅淋漓,力透纸背,神满乾坤。

学习

儿童口腔保健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儿童口腔保健,内容包括儿童口腔保健宣教知识文字,儿童口腔保健类文章。专家简介

学习

消除就业中年龄歧视问题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消除就业中年龄歧视问题,内容包括如何消除就业年龄歧视,破除就业歧视需要标本兼治吗。摘要: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年龄歧视已成为我国就业中最常见、最普遍的歧视现象。年龄歧视主要是由企业追求效益的最大化、

学习

做一个快乐妈妈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做一个快乐妈妈,内容包括做一个快乐妈妈,妈妈快乐全家就快乐。我是一名中学教师,平日里好静,又喜欢自由阅读,因此,天南地北的书,其中包括很多医学类、生活常识类的书读了不少,懂的比一般人多一些,加上情感过于细腻敏感,也就比一般人

学习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内容包括故人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全文,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的意思。诗仙李白淡淡的一句“烟花三月”定下了扬州、一个充满内涵城市的基调――温软、恬静。倘若一定要找个地方代替春

学习

云计算下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

阅读(48)

本文为您介绍云计算下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内容包括云数据客户关系管理系统,阿里云crm客户管理系统。企业的运营管理是从以产品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的过渡过程。企业运营开始阶段是追求产品质量,基本要求是产品的质量合格,能满足客户的功

学习

如何写英文信件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如何写英文信件,内容包括如何写英文信件,英文信件地址在哪写。说明:

学习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阅读(42)

本文为您介绍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内容包括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措施,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1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目标

学习

哆基朴的天空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哆基朴的天空,内容包括哆基朴的天空简介,哆基朴的天空观后感。一只小花狗在美丽的乡间泥土小路边,留下了一坨便便。这坨便便就是我,我叫哆基朴。我睁开眼睛,像一个小娃娃一样对周围的一切充满了好奇,一切都那么清新可爱,那么美好

学习

飘飘何所似 天地一沙鸥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飘飘何所似 天地一沙鸥,内容包括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是什么意思。聆听杜甫

学习

欧元区的西红柿战争

阅读(20)

到底是西班牙征服者赫尔南·科特斯还是航海家哥伦布把西红柿从南美的“新世界”带到了欧洲大陆,至今仍存在争议。但自从落地欧洲,它便“入乡随俗”,深深地扎下根基。1544年已经对其有文字记载,拥有充足日晒和良好土壤的地中海国家,尤其适合种

学习

情侣故事两则

阅读(46)

本文为您介绍情侣故事两则,内容包括情侣故事大全,情侣故事大全感人。一块月饼

学习

莫言讲了两个故事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莫言讲了两个故事,内容包括莫言哪部著作写了十二个故事,莫言在讲故事的人中讲了几个故事。2012年12月7日,莫言在瑞典学院说自己“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四天后,莫言在瑞典笔会上又讲了两个故事。

学习

《巨人捕手杰克》:好莱坞电影里的童话故事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巨人捕手杰克》:好莱坞电影里的童话故事,内容包括巨人捕手杰克童话故事,巨人捕手杰克短片。摘要:本文从文化消费趋势、叙事模式、价值观等方面对电影《巨人捕手杰克》进行了分析,并由此引发了对于中国电影市场未来走向的思

学习

暗渡陈仓的故事范文精选

阅读(11)

本文为您介绍暗渡陈仓的故事范文精选,内容包括暗度陈仓典故400字,暗渡陈仓故事及评价500字。暗渡陈仓的故事篇1狼——童话故事里最可恶、最凶残的动物。《小红帽》里,它吃掉了外婆;《狼和小羊》里它妄想吃掉小羊;《三只小猪》里他三番五次

学习

“十三省”的真实故事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十三省”的真实故事,内容包括十三省真实故事,十三省是真实故事吗。电视剧《十三省》的“省”究竟是读“醒”还是“省”并不能确定。不过,作“醒”之音时有“自省、觉醒”之意,更趋近于合理的解释,大多数人都采信此说。

学习

公民科学的故事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公民科学的故事,内容包括科学的故事原文,无主之地3公民科学。说到科学研究,人们往往会认为这是身居象牙塔尖的科学家们的工作。然而,越来越多的未,受过专门科学训练的普通百姓正在参与并胜任某些科学研究任务。这一趋势使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