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除了诗作之外,还有高尚的行为和品格,才足以使后人把他推崇为“诗圣”;正是这些行为和品格,让苛刻的南宋理学宗师朱熹也大加赞扬,把杜甫评价为人格上的楷模。杜甫一生身居下位,是一位平民中的平民,但他却以自己的行为和实践完成了从平民到圣人的超越。
聆听杜甫
纤歌凝
你那和着酸楚泪水的沉重的叹息,穿过沧桑岁月的重重屏障,一声声敲击着我的耳鼓,一声声撞痛我的心扉。就在我伏案展卷的刹那,从心底里忽然涌起一种崇敬,一种羞愧,一种深思。
一样的钟情于诗文,一样的才华横溢,你却难得有太白的洒脱飘逸,牧之的风流倜傥。你无法“仰天大笑出门去”,你不能“十年一觉扬州梦”,仅有的纵酒放歌也是在“剑外忽传收蓟北”的时候。所以,尽管你以“诗圣”彪炳千秋,但在众多后生晚辈的读者中,你似乎并不讨人喜欢。才子佳人无法从你咽泪泣血的文字中找到“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式的缠绵,你的文字中缺少风花雪月;文人雅士不能从你憔悴忧虑的容颜中寻到“豆蔻词工,青楼梦好”的唱和,你的诗句里找不到附庸风雅。你活得很累,生逢乱世的境遇,注定了你的颠沛飘零;你活得很苦,悲天悯人的情怀,使得你只能唱出那苍凉的颤音。
避开尘世的喧嚣,我跨越了千年的门槛,来聆听你的叹息。我听见凄风苦雨中,摇摇欲坠的茅屋内,你怀抱因无处躲雨而啼哭的娇儿,仰天悲叹,发出了天地为之动容的祈求――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千载之上,还有汨罗江畔的屈子与你唱和“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千载之下,寂寞的人群中可有哪个文人似你?
在我凝神聆听的时候,仿佛有二胡的幽咽声在耳畔响起,把一颗过分张扬的心,一下一下收紧,再收紧。心海里浮躁的波浪渐渐平息,平息成宁静的湖,在微微荡开的涟漪中,清晰地映出你憔悴的容颜,回荡着你苦涩的叹息。
我不知道,你离去的时候,是不是仍然有凄风苦雨相伴,但我知道,一叶孤舟,就是你最终的归宿。你孤独地走了,可是,在历史的回廊中,你的叹息和着江水的咆哮、沙鸥的哀鸣,在久久回荡着……
(选自《纤歌凝文集》)
心湖涟漪
有学者评论杜甫为后人建立了一座纪念碑,“在这座非人工建立的纪念碑面前,任何一个正直善良的人都会在它的面前低下自己仰慕感念的头颅;任何一个有民族自尊和责任感的炎黄子孙,都会自心底深处升腾起一种民族的自豪感,为我们悠久的民族文化能哺育出如此伟大高洁的人格而由衷自豪。”全文飘逸、空灵,富含诗情和哲理。流动的文笔,丰富的想象,既增添了文章的意蕴,又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气和精神。
浣花溪畔的遐思
南 北
那是我到成都后的第一个夏天,突发奇想――我一定会穿越时空与老乡杜甫重逢。我按着地***的标示和引导,在浣花溪畔依稀找到了那曾流经大唐的溪流。它被传说充盈,将我的脚步牵扯和勾留。哦,洛水。是的,我想到了我的故乡和洛水,那曾经打湿过杜甫长衫和我的裤脚的洛水,一定是在一个神秘的地方,与这浣花溪暗中相合。
我曾在杜甫故居的土地上徘徊,那深厚土壤里有太多的疼痛和叹息。中原金戈铁马,战火纷飞,我的老乡杜甫不得不离开洛阳和长安,辗转到巴山蜀水。这是命运的惩处还是厚爱?这对于成都这座“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的城市,又意味着什么?
我的答案很快在杜甫曾栖身近四年的那座草堂里找到。杜甫的一生,流离而短暂,饱受颠簸之苦。成都的生活是他一生中最后的一段宁静时光,草堂是他最后的家。在这“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的浣花溪畔,他会友,散步,饮酒,作诗,有时还像一个勤勉的农家老翁一样,躬耕于田亩之中。被后世誉为诗圣的杜甫,在这里收获了多少稻谷和菜蔬,已经没人知晓,但他种在宣纸上的一行行诗句,却是颗颗粒粒的分明。那两百多首长诗短句,令他晚年灿烂如花,竟成了世界窥探天府之国的一个窗口。
如今,金戈铁马已在岁月里锈蚀,刀光剑影也在时光中消遁,我入蜀的速度和心念也不似当年杜甫那样漫长和焦虑,但有一种无法言语的东西始终将我们相连――“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我的脚步在他的脚步上叠加,我的歌声在他的歌声中盘旋。当我的目光抚过他清瘦却表情坚定的青铜雕像时,齿舌间的疑问也渐渐明亮。
杜甫,是什么令你抛下了草堂,将一座庇护了你近四年的城市轻轻放到身后,重新开始你的漂泊和流浪?是因为“茅屋为秋风所破”的烦恼?还是如海岸那边的诗人洛夫所说,是因为“被风吹起的一条绸巾而恻恻无言/而今骤闻捷讯想必你也有了归意”呢?也或者是那命运中的十面埋伏吧,它令你不得不放弃、不得不重新开始。那时历经乱离的你已经明白,“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你不得不成为一个始终行在路上的人。
(选自“荆楚网”2004年11月29日,有改动)
思维迁移
一个真正优秀的诗人,总是与祖国生死相依,与人民休戚与共。顺遂时,不沉醉于安富尊荣;贫贱时,不沉沦于一己辛酸,唯有这样,他才担当得起“伟大”二字。杜甫正是一个具有社稷胸怀、百姓情结的伟人,让人们不得不对他的崇高品质肃然起敬。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飘飘何所似 天地一沙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