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荒”“元凶”――钢铁、水泥和氧化铝三只“电耗子”出现严重投资过热;
这些高耗能产业往往也是拖欠电费大户,一旦亏损或破产,电费就成呆账、坏账;
限制高耗能产业是缓解缺电压力的有效途径。
据统计,到2003年底,我国电力总装机容量达到3.85亿千瓦,同比增长7.8%;全国累计发电1908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5.3%。但是,如此高的发电量却难以满足需求,去年以来全国有22个省份发生了程度不同的拉闸限电。
这种罕见的“电荒”现象一度引起社会恐慌,它背后的“元凶”是谁呢?专家指出,钢铁、水泥和氧化铝是引起电荒的三只“电耗子”。
钢铁业:新的“”
近年来,我国钢铁工业新一轮投资蓬勃发展。2002年,钢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704亿元,比上年增长45.9%;2003年已达到1329亿元,钢产量增长近4000万吨。2004年,预计还将新增钢产能4000万吨左右,年末达到近3亿吨。我国钢产量从建国初期的16万吨增加到1亿吨用了47年,从1亿吨再增长到2亿吨,只用了7年的时间,但从2亿吨增长到3亿吨,根据国家***调查数字,到2005年全国形成总的生产能力将分别为:铁3.1亿吨,钢3.3亿吨,分别比2003年增长0.9亿吨和0.8亿吨,如没有特殊情况,我国钢产量增加第三个1亿吨将只用3年时间。
生产速度如此惊人,市场需求如何呢?根据调查预测,2005年钢材实际需求量2.5亿吨(扣除重复材),折合钢需求量为2.7亿吨;2010年,钢材实际需求量3.1吨,折合钢需求量3.3亿吨。这就意味着,2005年形成的钢铁能力就能满足2010年的市场需求,钢铁工业投资已超前5年,说明我国钢铁工业出现了严重的投资过热趋势。
更值得担忧的是,我国钢铁业在总量快速增长的同时,结构性矛盾不仅没有缓解反而更加突出。一些已经关闭、淘汰的落后小高炉、小钢铁又恢复了生产,还有一些企业利用大中型钢铁企业技术改造过程中淘汰下来的落后设备,易地搞重复建设。新增钢产量中有一半以上是小型材、中厚板和线材等,其中有不少是国家明令禁止生产的质量低劣的产品,而供不应求的冷轧板、镀锌板、彩涂板、硅钢片等仍需大量进口。
水泥业:高增速与高风险
我国是世界水泥生产和消费大国,总量占世界水泥产量1/3以上。近年来,受国民经济增长拉动,特别是固定资产投资的高速增长,我国水泥市场需求旺盛。由于全社会对水泥需求旺盛,水泥行业效益回升,全国各地特别是在经济快速增长地区,企业、社会和银行对水泥的投资表现出极大的积极性。2002年全国建成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51条,总投资达到92亿元,比2001年增加近一倍。截止到2003年8月统计,全国在建和拟建新型干法生产线242条,总投资达到566亿元。
在水泥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不少问题也暴露出来,尤其是局部地区存在盲目投资苗头。例如,北京周边地区2002-2003年已建成和将要建成投产共24条生产线,新增熟料能力近2000万吨。由于新上项目过于集中,又没有相应淘汰落后立窑水泥甚至违规新建立窑,使水泥供应量大大超过北京市场需求增长,形成局部供大于求。在福建,新一轮的水泥投资过热现象已经凸现,2-3年后全省水泥生产能力将突破4000万吨,远远高于需求量。该省少数地方还出现了投资国家明令禁止建设机立窑的现象,甚至出现一些已关停的落后机立窑重新开机生产的现象。
专家指出,很多水泥企业新上项目过于依赖银行贷款,负债较多,造成项目建成后,财务费用增加很大,产品成本增加,缺乏竞争力。一旦市场发生变化,将给企业经营带来困难,引发恶性竞争。前两年建成的新型干法水泥项目中,部分规模偏小。2001-2002年已建成91条生产线中,日产1000吨及以下规模的生产线54条,占全部项目产能的35%。对小型新型干法水泥项目发展如不加以引导和控制,今后就会出现因其缺乏竞争力再行改造和淘汰的后果。
电解铝:六大“罪状”
近几年来,由于一些地方和企业出现电解铝投资热,导致我国电解铝产能和产量过快增长,外部条件日益紧张,资源环境问题更加突出。2002年全国电解铝产量435万吨,增幅33%;2003年1~10月份达到454万吨,同比增长26.5%。预计2003年末全国电解铝产能将超过700万吨,按目前发展态势,2005年末产能将达到1000万吨。
国家***不久前公布的一份调查报告指出,电解铝市场目前存在六大问题:
一是生产能力增长过快,市场供大于求。2002年国内电解铝比上年增产95万吨,增长28%。生产能力增长36%,当年出口79万吨,实现净出口21万吨。成为世界最大的电解铝生产国和氧化铝消耗国。今年1-8月,电解铝产量346万吨,出口70万吨,净出口18万吨。
二是原料供应紧张且价格暴涨,电解铝利润相对下降。尽管我国氧化铝产量2002年已达到545万吨,仍无法满足电解铝快速增长的需求。1998年进口氧化铝157万吨,2002年猛增到457万吨。今年1-8月累计进口360万吨,同比增长26%。
三是引发了氧化铝投资热。由于电解铝产能扩张过快,引发了对氧化铝的投资热。初步了解,在建氧化铝项目和规划建设项目19个,规划总规模氧化铝1000万吨/年以上。
四是行业集中度没有明显提高。1995年全国电解铝企业平均产量3.2万吨,至2002年仍基本没有变化,而国外的平均产量为19万吨。我国电解铝产量是世界总产量的17%,但企业数量超过国外所有的电解铝企业数(120家左右)。
五是部分电解铝企业生产过程污染环境。在546万吨生产能力中,工艺落后、污染严重的自焙槽生产能力仍有131万吨,占24%。
六是大部分项目未经规定程序审批。据了解,近几年大部分电解铝建设项目未按规定投资程序进行审批。有的是地方有关部门超越了项目管理权限进行审批,有的是未经任何审批就施工建设。
高耗能的三只“电耗子”
钢铁、水泥和电解铝等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些产业如果大起大落不仅导致自身的经营困难,也直接影响电力发展。
钢铁、建材、有色产业都是用电大户,直接影响到电力销售市场的起落和电力中长期发展。以2001年的电力消费数据为例,钢铁为1164.07亿千瓦时,建材为793.05亿千瓦时,有色金属为716.93亿千瓦时,分别约占我国第二产业电力消费量的11.1%、7.6%、6.9%。从2002年到现在,这种势头更猛。对此,国家***指出,我国钢铁工业每年能耗占全国的10%左右,其中消耗电力1400亿千瓦时,占工业耗电的11%左右。今年上半年钢铁工业用电量增长21%以上。这远远高出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15.43%、第二产业用电量同比增长16.45%的水平。
以电解铝为例,每吨铝电耗高达15000千瓦时。随着电解铝产能的迅速扩大,电能消耗增长,加剧了一些地方的电力紧张状况,已影响到当地居民正常生活用电,也使建成的电解铝企业难以正常生产。
这些高耗能产业往往也是电力欠费大户,严重影响电力企业的经营。这些行业欠费比例通常占到全部欠费的2/3以上。一些大的钢厂欠费往往达1个亿或几个亿。到现在为止,这些用电大户拖欠电费的金额依然令人震惊。以湖北和广东为例,到2003年9月底,湖北拖欠电费达11亿多元,其中煤炭、冶金、建材、化工4个行业欠费占整个欠费的74.66%。据广东省广电集团有限公司统计,累计到2003年9月底,全省统计总欠电费已达42.69亿元,其中当年欠费31.37亿元。拖欠电费严重破坏了电力市场交易的正常秩序,给电力企业经营带来了巨大困难。而为收回拖欠的电费,电力企业每年要付出相当多的额外人力物力。一旦高耗能企业亏损或破产,电费就成为呆账、坏账,对电力企业的经营构成极大的威胁。
专家指出,限制高耗能产业发展是缓解缺电压力的有效途径。有关方面统计显示,工业用电的大幅增长是电力出现缺口的主要原因。国家信息中心王硕撰文指出,2003年高耗能产业投资需求的高速增长,将会在2004年形成更大的经济增长规模,必然产生更多的能源消耗,因此总体上看,电力供求偏紧的格局不会明显缓解,装机容量缺口依然较大。必须通过行业结构调整和投资结构的改善,相对缓和用电需求的高速增长,避免大规模低效扩张造成能源消耗的急剧上升。
“电耗子”遭遇“红灯”
在***前不久召开的严格控制部分行业过度投资电视电话会议上,中共中央***治局委员、***副******强调,制止钢铁、电解铝、水泥行业过度投资,是***中央、***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举措。
***说,经过多年的建设,我国钢铁、电解铝、水泥的产量已位居世界首位,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大型企业集团正在崛起,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逐步形成,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也要看到,在发展中投资增长过快,生产能力超出市场预期需求,产品结构不合理,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问题十分严重。解决好这些问题,有利于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重要原材料行业健康发展。
***要求,各地要对钢铁、电解铝、水泥投资建设项目进行认真清理。有关部门要抓紧修订和完善行业发展规划和产业***策。建立和完善市场信息和预警制度,引导地方和企业投资方向。加强投资管理、用地管理、信贷管理、环境评审、质量管理,严格市场准入。要坚持依法行***,防止行***行为对投资主体的干预。严肃税制,规范价格管理。同时要采取有效措施,努力缓解当前重要原材料等方面存在的供求矛盾。
不久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宣布,原则上不再批准新建钢铁联合企业和***炼铁厂、炼钢厂,确有必要的,必须按规定准入条件,经过充分论证和综合平衡后报***审批。发展改革委同时规定,除淘汰自焙槽生产能力置换项目和环保改造项目外,原则上不再审批扩大电解铝生产能力的建设项目。严格禁止新建和扩建机立窑、干法中空窑、立波尔窑和湿法窑水泥项目。严禁将项目化整为零、越权、违规审批和未经审批擅自开工建设。
专家指出,这个规定等于给钢铁、水泥和电解铝三只“电耗子”作出了审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