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媒介审判”及网络“媒介审判”
1.媒介审判
媒介审判来源于英文“trial by media”,国内同时也翻译成“新闻审判”或者“媒体审判”,来自于西方“黄色新闻”泛滥时期。对于媒介审判的定义,国内外学者对这一概念做了很多的界定,比如美国学者在《美国大众传播法》一书中谈到,媒介审判是指新闻媒介超越正常的司法程序对被报道对象所作的一种“审判预设”,是媒介利用其公开报道或评论对司法公正产生的干预和影响,是媒体新闻竞争日益激烈的产物。①笔者认为新闻传播法学家魏永征教授在其所著的《新闻传播法教程》中对“媒介审判”给出了最为完善的界定,即新闻媒介在报道正在审理中的案件时超越法律规定,侵犯人权,影响审判***和公正的现象。②
2.新媒体时代“媒介审判”
在新媒体时代下,“媒介审判”又有了不同于以往的新特点。新媒体“媒介审判”是网民或者网络公关公司等网络者通过网络新媒体媒介,对某些会引起大众广泛关注的热点新闻进行利于自身的倾向性分析调查和评论,不正当地引导舆论,从而形成一定的舆论压力,影响人们对事件真实性的认识及造成妨碍和影响司法***和公正的行为。③由于网络舆论具有自由性、匿名性、非理性及随从性等多种特质,这就使得网民个体的舆论表达更容易失控变化甚至扭曲。一旦涉及重大司法案件时,其舆论监督很容易受到网络上非理性声音的影响,而当这种声音成为主流便会对司法审判造成压力,并最终造成“媒介审判”。
二、新媒体背景下“媒介审判”现象的成因
1.新闻媒体职能“错位”
我国的媒介基本上具有***或者半***的性质,加之媒介又作为一种“第四势力”,其肩负着社会监督的权力和责任,但是这种权力在没有监督的时候必定会被滥用。我们常说的“媒体审判”就是媒介对监督权力的滥用,是一种“错位”的监督,它超越了媒介追求新闻自由的初衷,与媒介监督有很大的差异。媒介审判指媒介对司法领域不正当的监督和干预,是不被新闻界和司法界所认可的恶劣行为,同时媒介审判又是一种越权行为,因为媒介本身并无审判权,这和媒介自身定位错误有很大的关系。而媒介监督是社会给媒介赋予的正当权利,它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且是新闻界承认的媒介的四种功能之一,媒体合理使用监督权对各级权力组织进行监督,是媒介发挥其社会作用的重要手段。最重要的是,媒介监督是对权力机关的合法监督,有利于促进社会公正和司法公正; 而媒介审判时常与司法审判“唱反调”,意***通过舆论改变司法进程甚至审判结果,严重损害了司法公正。
在新媒体时代下,媒体过分迎合受众喜好,为了抢发新闻,体现自己所谓的独家性,往往会先于法庭结果而对案件做出裁定,把自己的职能从“引导舆论”转变为“媒介审判”,这就是严重的媒介职能“错位”。这些媒体通过带有“媒介审判”性质的新闻引发社会舆论,故而使自己与司法机关处于相对立的地位,激化了媒体与司法机关的对抗性,使得“媒介审判”对司法公正产生不良影响。
2.网民行为助长“媒介审判”
媒介审判并不是新闻媒介单方面造成的结果,假如在这个过程中缺少受众的舆论支持,那么所谓的审判也根本起不了什么效果。而受众的舆论发展扭曲过程最早的研究者是德国社会学家诺依曼,她的研究成果最后总结成了著名“沉默的螺旋”理论。她在理论中谈到,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且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就会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意见一方的沉默同时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④
另外,新媒体背景下网络存在很大的开放性与隐匿性,在传播学中有一个“匿名性”理论,这就是指在新媒体平台(网络)上人们不需要注册任何信息(即使要注册也可以用假信息而没有监管机构审查)就可以自由发言,而在原始欲望和一种法不责众的心理之下,网民往往会忍不住而把网络当作发泄自己对生活不满的平台,要么爆粗口要么发一些激烈的言论,而这种言论很容易引起其他网民的关注而形成强势的舆论,这种不正常的舆论现象对司法领域的危害最大。在我国宪法规定中,虽然规定公民具有言论自由的基本权利,而网络的出现便是实现言论自由和增加网民话语权的一个主要平台,新媒体背景下社会信息的快速传播使得人民的社会话语权迅速增强,随着网络媒体的兴起,新闻的传播方式也越发多样化,受众的数量也呈指数上升,越来越多的民众参与到社会讨论之中,越来越多的话语权在没有监管的情况下很容易对司法审判产生影响。
3.媒体过分追逐经济利益
在新媒体背景下,新闻行业出现了激烈程度前所未有的商业化竞争,不管是网络新媒体、电视媒体、广播媒体还是报纸媒体,都鼓足了一股劲想要占领更大的市场份额和获取更多的收入。
其实新闻行业的“编”“营”分离早就得到了国家的肯定,我们知道,一定的市场化与商业化能够合理地配置市场内的有效资源,市场内个体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就能够将整个市场的效率提升到一个最佳的水平,但是这同时也需要以国家在最高层面进行管理监督和引导为前提。由于我国传媒产业相关法律和***策的缺失和不完善,这就使得一些媒体不顾相关法律或者社会的基本道德准则,受众喜欢什么就报道什么,以此来吸引受众的关注,从而提高媒体的发行量和收视率。收视率和发行量的提高势必会吸引广告商投放广告的热情,为媒体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各家媒体都想在时效性、权威性等方面胜人一筹,以求产生轰动效应,这就难免出现因炒作而忘记自身职责所在的问题,这也就会产生对司法***造成干预的媒介审判。
三、新媒体背景下“媒介审判”的对策
1.填补网络司法空白
两年前,最高法和最高检就通过了一项关于网络的司法解释,《解释》规定,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5000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500次以上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246条第1款规定的“情节严重”,可构成诽谤罪。这是国家针对网络谣言所制定的第一条法律。这条法律当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有效地控制了网络谣言的传播,对和谐网络社会的建设也产生了重要的意义。所以国家还应该依照网络的现状多制定一些相关的法律法规,把“媒介审判”扼杀在源头。同时,***府应加大力度扶持建设重点新闻网站,将网络舆论引导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这些重点新闻网站应该是有影响、有权威,百姓信得过的网站,这样就可以引导网民理性思考、合理发声,形成良性的舆论环境。
2.加强媒体行业自律
“媒介审判”来源于媒体舆论引导不当,而舆论引导不当来源于媒体自身素养和相关监督机制不到位。在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未健全和网民的媒介素养急待提高的情况下,我们的媒体更应该做出姿态,加强行业自律,维护网络社会和谐发展。对社会和***府行为进行监督本是媒体的职责所在,但是假如媒体超越了自身的职责范围或者为了博取受众的关注而丢掉新闻道德的话,那可是谁也不愿意看到的。特别是在新媒体的背景下,网络媒体更应该意识到自己传播力和影响力,这就要更加加强自律性,不仅要准确而及时地报道新闻事实,而且还要和相关的网络监督力量一起合作,肩负起自己作为新闻“把关人”的重任。
3.培养网民媒介素养
在新媒体背景下,网民作为舆论的主体,网民自身的道德水平对和谐网络社会的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其实西方学界在很早的时候就开始了对媒介受众素养的研究,1992年美国媒体素养研究中心对媒介素养下了如下定义:媒介素养是指在人们面对不同媒体中各种信息时所表现出的信息的选择能力、质疑能力、理解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而在新媒体时代,因为网络有着不同于其他传统媒介的新特性,所以这又给受众的媒介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要求我们的受众,特别是网民,应该加强自身对网络的认识,保持自己在言论上的***性,不要轻易被网上的言论所影响,自觉维护司法的公正及***,做一个守法的好网民。
4.促进司法公开透明
作为被监督的权力机关,司法部门也应该对“媒介审判”的发生负有一定的责任。促进司法公开及透明是***府部门履行义务和保证公众知情权的表现,公众之所以会相信媒体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司法机关没有及时地更新案件进度,即使有,但是在新闻会上支支吾吾的情况也不少见。比如最近发生的“和颐酒店事件”,不管是线下还是线上各种猜测甚嚣尘上,这也就是不管是酒店方面还是警方并没有及时通报案情造成的结果。
不过除了促进自身的公开及透明以外,司法机关在乐于接受来自于媒体正义的监督的同时,也应该通过现行的法律和其他的强制性手段,约束新闻媒体,防止新闻媒体对司法***不正当的干预行为,限制媒介对司法审判施加的影响,维护法律的尊严,保证司法的公正,这也是促进司法公开透明举措的应有之意。
四、结语
要真正地解决新媒体时代下的“媒介审判”,实现司法公正及***,我们必须要正视网络“媒介审判”的新特点,认真分析背后的原因。除了从国家层面上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与完善之外,我们还需要在中观层面上维护新闻自由、舆论自由,加强媒体自身的道德建设,增强媒介在相关事件上的积极引导作用,同时努力提高公众的媒介素养,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让他们懂得如何理性地、合理地表达自身的想法。只有这样,在司法部门、媒体、受众三者的共同努力下,通力合作,才能营造出和谐的网络环境和公正***的司法环境,制止新媒体时代下新形态“媒介审判”的发生。
注释:
①吉尔摩、巴龙、西蒙.美国大众传播法:判例评析:上册[M].梁宁,译.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②魏永征.新闻传播法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③邓超.从“网络媒介审判”负面效应思考受众的媒介素养教育的途径[J].经营管理者,2010(14)
④郭庆光.新闻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参考文献:
[1]郭端静.从校园投毒案报道看新媒体时代下的媒介审判[ J ].新闻世界,2013(10):305-306
[2]商登珲.新媒体视野下媒介审判与司法公正的博弈――以“药家鑫案”为例[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2013(3)
[3]黄茜.我国“网络媒介审判”现象的分析及防范策略[J].今传媒,2012(2):31-33
[4]魏居娴、赵丽媛.网络时代“媒介审判”现象的成因[J].新闻世界,2014(8):169-170
[5]王语嘉.新媒体背景下我国网络媒介审判现象研究[J].科技传播,2015(1):227-229
[6]张蕊.司法舆论监督的悖论:媒介审判机理与对策研究――以刘汉、刘维案报道为例[J].视听纵横,2015(2):44-46
作者简介:湖南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闻与传播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新媒体时代下媒介审判的成因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