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效的小学品德课必须有四多,即资源多、体验多、互动多、评价多。教师应该开发教材多渠道,提高资源的有效性;情境创设多角度,提高体验的有效性;参与互动多向性,提高互动的有效性;激励评价多元化,提高评价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品德课;资源;体验;互动;评价;有效性
很多学校都有这样的现象,由于编制紧张而没有专职品德课教师,语文教师往往承担着品德课的教学任务。更为普遍的是,一些学校重语文教研、轻品德教研,谈起语文教学头头是道,而一说起品德教学教师们常常沉默寡言。所以,很多教师也就很难把握品德课堂的有效性,我们常常看到课堂上简单化、抽象化、成人化的做法,把教材内容变为单纯的循章摘句,简单理解课文,或将思想品德课上成了语文课、班队课等,学生看一看,教师讲一讲,学生说一说,一节课就过去了,影响了教学效果,课堂难以达到高效。
笔者认为,一节高效的品德课必须有四多,即资源多、体验多、互动多、评价多。
一、教材开发多渠道,提高资源的有效性
“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课程,以学生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作为其呈现形态,而非讲授。而这些活动大都是学生的具体生活。生活是儿童学习活动的重要内容和方式,也是学校课程开发和实施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品德课教师,不能机械地把教科书中的***片当作语文课的看***说话,让学生编故事,而是要把这些***片看作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得认知的一种资源,教师要用资源,而不是教资源。因此,教师在实施课程的同时还担任着课程开发者的角色,资料的整合运用显得尤其重要。
教师应该尊重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大胆开发、利用课程资源。首先是善用生活资源,学生是课程资源的主体,因此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应关注学生的生活,“生活即课堂”。一年级下册“附页”中的内容并不要求作为单独的课程进行教学,但我校是广州市首批国际生态学校,环保教育例来在我校就是一大教育特色,加上最近广州市***府正在向全市推广垃圾分类,因此笔者决定利用并开发现有的校本资源及本地资源,进行一次综合课例“废旧物品用处大”。我们从学生感兴趣的资料入手,让学生在课前争当“环保小侦探”,找找家中的垃圾,并在父母的协助下拍成***片或视频,课堂上大家所看到的绝大多数垃圾的***片全都来自于学生的小眼、小手,而课堂上所呈现的垃圾实物,更是学生在家中所搜集带到学校的。而我们国际生态学校的环保活动也作为资源引入课堂,把生活与课堂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教师的责任就是努力使教材生动起来,努力再现儿童的真实生活或贴近儿童的生活。我们可以开放品德课堂,把学生带入社会,带入大自然,从生活中选取某一典型场景,作为学生观察的客体,让生活中的“直接形象”通过第一信号系统印进学生的脑海,丰富学生的认知。
二、情境创设多角度,提高体验的有效性
儿童的品德形成,往往不是从品德概念中开始,而是从品德实践中体验出来的。良好的品德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将情境教学引入思品课堂,能够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把传授的方式趣味化;能够使学生的认识与情感结合,使思维与形象统一;能够变灌输为感悟,变说教为体验,符合小学生的思维认知特点,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情感共鸣,学生受到高尚情感和美好事物的感染,使知、情、意、行全面和谐发展。
1.再现生活体验
品德课首先是一门生活课程,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实现有道德的生活。只有当我们的品德课教学牢牢地植根于社会这个大课堂,植根于生活这个大舞台时,我们的教育才能让学生形成社会化的道德认知,而不至于脱离生活,远离社会。因此,作为教师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具体的事实入手,分析学生的年龄特点,正确制订教学目标,寻找教材与生活的结合点,为学生尽可能多地提供社会现实生活的背景材料,紧紧联系社会生活实际,联系学生自己的生活实际、思想实际、人际关系等进行教学。
例如:在教学《春天来了》一文时,笔者与学校的春游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活动前就发给学生一张表格,上面是简单的填空,让学生在春游时做个有心人,将活动时所听到的、看到的、闻到的、触到的、想到的填写下来,而笔者也有心与他们一起将某些画面拍摄与录制下来。正因为有了春游时的铺垫,课堂上学生积极踊跃,纷纷拿出自己的记录表格与照片等进行交流,不仅对春天有了多方位的认知,也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感受力和欣赏力。
2.创设情境体验
从儿童发展心理学来讲,道德情感是儿童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所引起的一种内心体验,这种体验渗透在儿童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之中。而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创设情境,能使学生在所创设的生活情境中激起情感体验,在不知不觉中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接受道德形象的熏陶和感染。例如:在教学“我为家人添快乐”一课时,笔者设计了一些生活情境:妈妈在单位加班到很晚才回家,奶奶病了躺在床上,周末爸爸出差回来了……让学生思考应该怎样做,然后小组合作表演。通过这些学生身边常见的生活情境更直观、更形象、更生动地对学生的感官产生强烈的刺激,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引发了强烈的情感体验,做到活动形式和主题内容有机统一,真正做到“学习是为更好地生活服务”的,触感体验。
三、参与互动多向性,提高互动的有效性
儿童的道德发展是在积极参与的多样化的实践活动中实现的,课堂教学不是让儿童静听、静观、静思,而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多向互动模式不仅是“一对一”或“一对多”,也包括教师、学生个体、群体以及各个小组之间的各种教学活动,是一种人人参与的网络式互动,作为网络中节点的每个人,包括教师与学生,他们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又是重组者、传递者和生成者,从而达到让学生由静态的分辨转变为动态的亲自参与体验。因此,品德课的教学应增加教学的活动性、参与性,加强学生个体之间的互动、师生之间的互动、小组间的互动。
1.学生之间的互动
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创造性地把文本材料活化为生活情境或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让学生能人人参与。例如:教学“废旧物品用处大”时,课前让学生争当“环保小侦探”,把家庭生活中所产生的垃圾记录下来,拍摄相片或者录像,并带一些好携带的实物垃圾回课堂。课前任务明确,梯度明显,学生参与积极性高,保证了全员参与,调动了学生参与以下教学过程的积极性,为课堂上的个体互动做了充分的铺垫。
2.师生之间的互动
打破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单一教学方法,改进、活化教学方法,在为学生创设的情境体验中,重视师生的平等交流。教师在课堂上既是活动的组织者,又是参与者,活动因有教师的参与才会有向心力和凝聚力。例如:在“废旧物品用处大”的课堂上,教师积极参与,并让学生邀请在座的听课教师热情参与每个小组的活动,这样的品德课才是学生幸福成长的乐园。
3.小组之间的互动
活化教学组织形式能够加强学生对道德认识的体验,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中身临其境地感知、实践,并享受成功的喜悦。课堂上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可以让学生自创生活情境进行教学。例如:上“夏天,我们注意什么”一课时,在课堂上学习课文后分小组创设情境,并请其他小组回答。各小组的积极性高涨,都想难倒对方,也想回答出其他小组的问题,小组之间的互动激发了学生参与的兴趣,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一些小组创设的情境是从自己身边找的灵感,极富生活价值。比如:小明刚刚参加完足球比赛,大汗淋漓地回到家,他应该怎样降温?小红是个游泳高手,她回到乡下奶奶家,这里没有泳池,她应该如何游泳呢?学校放学了,小王走在放学的路上,突然下起了雷阵雨,小王没带伞,他应该怎样躲雨呢?一个个与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案例在小组间交流着,学生的生活认知一步步潜移默化地得到了提升。
四、激励评价多元化,提高评价的有效性
评价贯穿在日常教育教学行为中,教师不断地给予评价,能够促进学生的不断转变与发展。品德教学中及时对学生的行为进行正确合理的多元化评价,更能加深学生的道德认识。课堂中教师尊重、欣赏每一个学生,学生尊重、欣赏每一个同学,教师和学生都时时欣赏着生命的灿烂,这是提高评价有效性的基础。
1.切实可行的评价目标
教师评价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际表现时,要突出以下几个方面:学生参与的态度、思维的创新性、和谐的团队合作、对生活和社会的关注度等。
2.优化准确的评价方法
科学的评价方法要求进行有层次性的评价和多元性评价。
有层次的评价:不同年级的学生评价层次不同,同一年级中不同学生的评价层次要求不同。如在“废旧物品用处大”一课,评价学生“环保小天使”的认知、行为时,有三种情况:一是学习垃圾分类知识,增强环保意识;二是自觉做到垃圾正确分类,不做污染环境的事;三是主动宣传垃圾分类知识,积极参加有关的社区公益活动。
多元性评价:能全面、正确地评价学生,实现评价的民主化,形成学生互评、学生自评、教师参评的合理机制。
总之,一节品德课如果能提高课程资源的再利用、情境体验的再创造、参与互动的全面性与激励评价的再优化,那就不失为一节好课。而一节好课也必须以学生的内在需要为依据,以学生的社会发展为目标来展开教学,这样才能构建出一节高效的品德课堂。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四多”构建品德课堂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