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篇:历史的回眸

从“千里眼”到“顺风耳”

自古以来,人类总是希望看得更远、听得更远,并且一直为此努力。在科技不发达的年代,人们只能用神话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千里眼”和“顺风耳”随着《西游记》和《葫芦兄弟》等脍炙人口的故事而广为流传,它们超越空间的限制,突破人类的本能,延伸肉眼的视界,把物体看得清清楚楚,听得明明白白,这是何等的神奇和令人向往!

神话或幻想常常是先进科学技术发展的温床。经过数百年的艰辛探索,特别是电磁波的诞生,人类真正拥有了“千里眼”,那就是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与原子弹齐名的伟大发明――雷达。人类80%以上的信息都是通过眼睛获得的,而雷达对于战场的意义正是如此。正所谓“树大招风”,雷达自诞生之后日益表现出的巨大效益,直接导致了雷达对抗的出现。人类对“顺风耳”的向往反映在武器装备的研制上,最大的成就便是对雷达的侦察。

雷达探测目标时,自身必须发射出无线电波,电波在空间传播并照射到物体后,会向各个方向反射,其中有部分反射是朝向雷达的(称为后向散射),雷达接收到这些回波,就能够发现目标的存在,并且对其位置(距离、方位角和高度)和运动速度进行测量。雷达要想看得更远,必须增大发射功率和采用更大的天线。大的天线可以更好地汇聚能量,使得电波在传播过程中不至于太分散。从天线射出的雷达电波能量在空间的分布可以形象地用***形表示,最集中的区域称为波束的主瓣,其余的区域就叫副瓣,又叫旁瓣。雷达能量在空间越集中,主瓣宽度(一般为1度至3度)就越小。但太窄的主瓣宽度又带来一个问题,即无法全方位覆盖探测区域,为了“眼观六路”,雷达就只能旋转天线,或者用控制相位的方式改变波束的指向。

雷达的这些特点,使它先天上就存在着被侦察的可能,也造就了战场上的“顺风耳”――电子侦察设备。电子侦察设备,学名称为电子支援措施(E***),主要用于对雷达辐射出的无线电波进行侦收,又称“雷达侦察”设备。有的读者看到这个词,以为是用雷达对目标进行侦察,其实是指侦察雷达。由于雷达要发现目标必须主动辐射大功率电磁波,就象一个“大嗓门”,虽然发出的“声音”(也就是无线电波)可以传到很远,却也容易被敌人的“耳朵”听见。一旦听见,就可以发现雷达的位置,从而可以对雷达进行干扰,使“千里眼”变成“近视眼”甚至“瞎眼”;或者发射导弹或炮弹对雷达进行攻击,实施更为恐怖的硬杀伤。由于侦察设备本身不“出声儿”,相当于敌在明处,我在暗处,从而减少了自身被攻击的危险,同时又能做到先敌发现。

可以想见,电子侦察设备对雷达的侦收效果与雷达的功率和主瓣宽度有关。雷达辐射出的功率越大,就越容易被侦收。雷达的功率越大,通常是指主瓣内蕴含的功率越大,从雷达的角度看,天线射出的电波能量最好全部集中在主瓣内,这样一点儿都不浪费,雷达的目标回波就是主瓣照射到目标后返回的,但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总有一部分能量会跑到副瓣里去。电子侦察设备对雷达的侦收主要是对主瓣的侦收,因为主瓣蕴含的功率大;但如果雷达的副瓣抑制做得不好,通过侦收副瓣也能发现雷达的存在。另外,雷达主瓣宽度越大,在功率足够的情况下,它从全方位空间上被侦察的概率就越大。1度的波束宽度,被侦察到的概率只有1/360,而3度的波束宽度,被侦察的概率就高达3/360了。

初生时期的电子战

有趣的是,从历史上看,虽然是雷达和雷达侦察以及随之而来的雷达干扰和反干扰在主导着电子战的发展,但电子战第一次走向历史舞台,其表现形式却是通信侦察(C***)和通信干扰。通信对抗作为电子战最初的形式,有其必然性。自无线电发明之后,人类首先就是应用于通信,雷达的诞生则晚了30年。单纯的侦察并不是最终目的,通过无线电侦察发现雷达或通信设备的位置,对其进行干扰(软杀伤)或硬摧毁,降低或消除其工作效能,这才是终极目标。正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有了侦察就一定会有反侦察,有了干扰就一定会有反干扰,于是,侦察与干扰以及随之而来的反制措施,就成了电子战发展的主题。

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旅顺攻防战是这场战争中重要的一次战役。3月8日,日本海***派了一艘小型侦察船,潜入靠岸的有利位置,通过无线电通信指挥日舰炮击,但炮击刚刚开始,日***电台就出现了很大的杂音,无法进行正常联络,只好中途作罢。究其原因,原来是一名俄国报务员盲目地按下了火花式发报机的按键,对日***无线电通信构成了电磁干扰,或许这位报务员只是有些朦胧的“干扰”意识,但他这一动作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越了战斗本身,就此打开了电子战之门。可是,到了次年日俄再战的时候,俄国人却被电子战送到了“沟”里。1905年5月,日本联合舰队与俄国的第二太平洋舰队展开海战。日***为了掌握俄***的动向,首次动用电子侦察技术,监听俄***舰队的无线电通信。结果不出所料,俄***在没有防备并完全处于劣势的情况下,钻进了日***舰队布设的天罗地网。随后,日***又成功监听了俄***溃散***舰的无线电通信联络信号,并再次设伏。当俄***残存的***舰集结起来并准备驶往***港之际,又遭到日舰围攻,19艘战舰被击沉,7艘被俘,11 000余名官兵死伤,而日***仅损失3艘小型舰艇,伤亡700余人。

日俄海战因此成为世界上第一次运用电子通信技术进行对抗的战争,电子通信技术在侦听、组织协同、作战指挥等领域发挥出的重大作用标志着人类战争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但此时的电子战,主要以侦听和破译敌方的无线电通信内容为特点,从技术上来说,还无法测量敌方通信系统的方向和位置。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电子战

1937年,雷达诞生不久,英国就在东南沿海建立了20个对空情报雷达站,为对付德***的空袭提供早期预警。不列颠战役期间,德***来势汹汹的机群常常在170千米外就被英国雷达侦察到,英国防空部队因此拥有足够的反应时间,有效组织了拦截行动。战役中,英国空***以不到700架飞机的损失,击落了德***1 400多架飞机,创造了反空袭作战的辉煌胜利。

雷达的巨大作用成了科学家和***方研究的热门话题,也使得在电子战的发展史上,通信的牵引作用开始让位给雷达。这是自通信催生电子战以来,电子战发展驱动力的第一次重大转变。如何干扰敌方雷达,降低其作战效能,如何对抗敌方干扰,保持己方的战斗能力,人们对此展开了不断的研究。

德国很快从英国手中抢走了头号雷达强国的地位。自二战初期起,德国大功率发射机使用的放大管技术的领先,使得德国雷达工作频率从短波扩展到超短波,波长从几十米降低至一米以内,这大大提高了雷达的测量精度,使其能够作为火控雷达使用。这样一来,德国高射炮和海岸炮的命中率大大提高。德***在法国沿海设置了搜索雷达和火控雷达,英国舰队经过时常常被炮火击中。作为回应,英国开始用能够发射电波的干扰台对德国施放干扰,迫使德***关闭雷达。英国的雷达干扰机之所以能够得手,其技术原因在于它发射的是与敌方雷达频率基本相同的干扰电波,由于与雷达目标回波频率基本相同,所以能够进入雷达接收机,但因为干扰电波的功率大大超过目标回波,造成雷达屏幕上显示出白花花的一片,目标回波被遮盖,就像人眼被强烈阳光照射而感到刺眼甚至暂时失明一样。但德国很快就研制出工作频率点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变化的雷达,当英国再次实施干扰时,德国则通过交替使用不同工作频率点避开干扰,保证雷达的正常使用。

干扰机的失灵迫使英国研究新的对抗措施。通过对德国雷达系统的研究,一种新的干扰措施出现了,这就是无源干扰,即不主动发射干扰电波,而是通过其他手段制造干扰。1943年7月25日,英美联***大规模空袭汉堡时,首次使用了代号为“窗户”的无源干扰措施。联***在空中投放数量惊人的金属箔条,使德国雷达的显示屏幕上出现了数千架“飞机”,无法准确引导火炮进行攻击,只好放弃使用雷达,这样一来,德***高炮命中率降低了75%,而盟***轰炸机损失率则下降了一半。

箔条的诞生虽然已有近70年的历史,但迄今为止仍是广泛使用且十分有效的雷达干扰手段之一。最初的箔条是切成条状的锡箔,锡箔是金属物体,当雷达照射到时会反射雷达波。我们知道,对某一频率电磁波的反射能力与目标尺寸有关。当箔条的长度等于雷达电波波长的一半时,就会产生谐振现象,此时对电波的反射最强。大量半波长的箔条从空中投下并飘散开来,会对雷达电波形成强烈的反射回波,雷达显示屏上则是一片亮点。箔条的数目越多,总的干扰效果就越强。

为了在空中长时间漂浮,箔条越轻越好。经过了很多改进后,现在人们主要使用外表镀铝的玻璃纤维取代箔条。玻璃纤维镀铝箔条可以做到直径25微米,比头发丝还要细得多。这些箔条细丝包装在一起,形成箔条棒或箔条包。当飞机投放的时候,细小的箔条从包装物中散落出来,由于重量轻,可以在空中“悬浮”1~3小时。箔条反射电磁波的强度主要由其长度和数量决定,而箔条的粗细则影响不大。

箔条或其他无源干扰可以用于压制干扰,也可以用于欺骗干扰。所谓压制干扰,就是产生足够强的干扰信号,淹没雷达的目标回波,令其不能正常发现目标的存在。而欺骗干扰,则是让雷达收到假信号,使其产生错误的判断――认为在根本不存在目标的地方有重要目标,或者对真实目标测出错误的参数。

箔条用于压制干扰时,需大面积投放箔条包,箔条充满了一个空间区域,形成干扰走廊。在敌人雷达显示屏上则出现整条亮带,掩护了躲在干扰走廊背后突袭的飞机。把不同长度的箔条混合包装,就能有效地干扰防区内各种不同频率的雷达。也有一种机载的箔条切割机,能够根据电子设备侦收到的雷达频率,把成捆的箔条丝临时切割成半波长的长度再投放出去。

用于欺骗式干扰的箔条投放方式也有不少。把小包装的箔条射向空中,形成比较集中的箔条云团,对雷达信号产生很强的反射,好像是一个目标的回波。许多飞机都装有箔条弹投射器,当飞机发现自身被雷达制导的导弹跟踪后,就可以启动投射器发射箔条弹,形成假目标,把导弹引向箔条云,达到自卫的目的。

在不列颠战役中期,损失巨大的德***决定以夜间空战为主。为提高轰炸精度,德***研制了一系列无线电导航系统来引导飞机飞至准确投弹地点。英***则竭力以无线电假信号和强烈的无线电干扰来破坏德***的导航系统,这样,以导航和反导航为主的波束战在英德之间此起彼伏、愈演愈烈。德***首先在简单的洛伦兹导航系统基础上研制出一种性能更好的“曲腿”导航系统,英国本土因此遭受巨大损失。不甘落后的英***随后研制出一种欺骗性干扰系统――阿司匹林系统,它令德***此后的空袭几乎失去了意义。

1944年6月的诺曼底战役把二战时期的电子战推向了高潮。登陆开始前,英美联***通过电子侦察详细查明了德***设在法国北部沿海约120部雷达的工作特征和部署情况,并用航空手段摧毁其中80%以上,对残存的雷达又用电子干扰飞机进行压制干扰,致使德***无法查清英美联***的集结情况。登陆前夕,英美联***一方面运用无源干扰手段在欺骗方向上模拟海上佯攻,另一方面则用飞机、舰炮和火箭向小船上空投撒了大量箔条,在德国雷达荧光屏上造成有大批护航飞机掩护大型***舰强行登陆的假象。登陆行动开始时,英美联***在诺曼底主要登陆方向上,派出了20多架装有“轴心”干扰机的电子干扰飞机对德***雷达施放干扰,使德***部署在沿海的所有预警和火控雷达完全失效,成功掩护了在英国上空集结的飞机编队飞向欧洲大陆。由于英美联***周密地组织和综合应用了多种电子战措施,成功地把德***主力引向加莱、布伦地区,保证了登陆战役的成功。参加登陆的2127艘联******舰,仅被击毁6艘,电子战在世界***事史上写下了空前光辉的一页。

导弹与电子战

二战结束后,电子战领域的竞争并没有随着大战的结束而停止,反而步入了发展的新阶段。以越南战争和中东战争为代表,导弹开始牵引电子战的发展,这是电子战发展史上推动力的第二次重大改变。导弹区别于常规炮弹的主要特点是其具有精确打击所需的制导系统。现代导弹主要通过雷达、红外、电视、激光等多种方式制导,而红外、激光或电视制导所依赖的电磁波频率都不同于雷达,电视所使用的无线电频率一般比雷达稍低,而红外和激光所使用的无线电频率则远远高于常规雷达。所以,导弹对电子战的影响,首先便在于电子战的频谱从无线电开始朝着更广的范围拓展,电子战出现了光电对抗方式;其次便是反辐射导弹的诞生,使得雷达对抗除了压制或欺骗等软杀伤手段之外,有了更为恐怖和直接的硬摧毁方式。

越南战争中,越***以防空导弹对抗美国飞机,起初每两枚导弹便可击落一架飞机,后来美国飞机加装雷达告警接收机、干扰机和反雷达导弹后,击落一架飞机所需导弹的上升数量级甚至超过21世纪的中国房价――从2枚增至10枚,再激增至50枚,最终发展到84枚!

雷达告警接收机本质上是一个对导弹的雷达制导信号进行侦收的系统。与常规雷达相比,导弹制导雷达的信号一般波长较短,并且多采用脉冲多普勒体制。针对美国的告警接收机,越南开始发射欺骗性电磁波,模拟导弹的制导雷达信号,曾成功驱退敌机。

红外制导是目前导弹应用最多的制导方式之一。从1975年到1985年,世界上被导弹击落的飞机中,90%是由红外制导导弹击落的。为了应对红外制导的导弹攻击,飞机开始加装红外告警系统,并使用红外诱饵弹来诱骗来袭的红外导弹。红外导弹利用任何物体都具备的热(红外)能量,生成瞄准目标的角度误差信号,或者将视场中的战场区域直接利用红外成像,引导瞄准目标。美国AN/AAR-47是美***使用最多的机载红外告警系统,主要用于对地空红外制导导弹进行探测和告警,该系统配有4个红外探测器,工作波段为0.4微米至1.1微米。

紫外告警系统则是电子战中执行导弹告警任务的新兴力量。使用紫外波段的优点在于,在紫外区,由空间背景造成的紫外辐射非常少,中紫外区位于太阳日盲区,系统可以避开最大的自然光源,这对于提高探测准确度非常有利。与红外告警系统相比,紫外探测器还具有不需要冷却、结构简单、重量轻、体积小等优点。

激光告警系统则是为了防御激光制导的导弹攻击,通过探测照射到己方目标的激光进行告警的系统。激光具有良好的方向性,因此制导精度较高,且激光抗背景干扰的能力比红外和可见光都强,同时不受无线电干扰。在越南战争中,美***平均投下210枚普通炸弹,才能命中目标一枚,而使用激光制导炸弹后,在投下的2721枚激光炸弹中,有1675枚命中目标。

1972年春,越南使用苏制“萨姆”-7红外制导导弹,3个月击落美机24架,在美***使用红外诱饵后,“萨姆”-7几乎完全失效。同年,美***飞机在越南2小时内用20枚激光制导炸弹炸毁17座桥梁,而当越南使用烟幕对抗时,美机对富安电厂投下的几十枚激光炸弹竟无一命中!

1973年“赎罪日战争”中,以色列使用美制红外诱饵弹和箔条弹,诱使埃及无谓发射和消耗了大量苏制导弹。同年,以色列与叙利亚在海上交战,叙方50枚反舰导弹均被以色列用红外弹和箔条弹引开。英阿马岛之战中,英国“无敌”号航母编队用红外、箔条弹对付阿***的两枚“飞鱼”导弹,结果使一枚坠海,一枚偏航后击中了“大西洋运送者”号商船。

反雷达导弹(ARM)可以认为是二战后电子战发展最为重大的成就之一。反雷达导弹本称反辐射导弹,它通过自身携带的导引头侦收敌方无线电发射装置发射的信号,并确定其所在方向,然后飞向辐射源并进行摧毁。由于雷达是战场上最为重要的辐射源,所以反辐射导弹主要的作战目标就是摧毁雷达,也就干脆被称为反雷达导弹了。

美国从1961年开始率先研制第一代反雷达导弹,代号“百舌鸟”,1963年研制成功,1965年投入越南战场。“百舌鸟”几经改进,在中东战争、英阿马岛战争和美国1986年空袭利比亚行动中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第一代“百舌鸟”射程较近,只有45千米左右,由飞机发射,攻击地面雷达。它覆盖的频率范围不宽,因此要攻击不同频段的雷达,就需要装配不同的导引头。此外,导引头灵敏度较低,对雷达的测量精度也不高,命中率较低。第二代反雷达导弹以美国的“标准”为代表,20世纪70年代装备部队。“标准”比“百舌鸟”射程远,覆盖的频率范围较宽,具有一定的记忆能力,即使雷达发现导弹威胁而紧急关闭发射机后,导弹仍能根据此前记忆的雷达方位继续飞向目标。但由于“标准”结构复杂、比较笨重,影响了飞机的装载,所以其服役期并不长,很快被第三代反雷达导弹――“哈姆”(HARM)代替。“哈姆”是“高速反辐射导弹”的缩写,于1983年装备部队。“哈姆”射程大于40千米,飞行速度3马赫,它的导引头较第二代和第一代产品有了很大的改进,可以侦察的频率覆盖范围从0.8吉赫兹一直到20吉赫兹,包括了目前绝大多数防空雷达的工作频率,因此不必像“百舌鸟”那样根据作战对象事先更换导引头。“哈姆”在1986年美国轰炸利比亚的行动中首次亮相。从航空母舰起飞的A-7E和F/A-18低空侵入利比亚的导弹阵地保护区域,然后向上爬升,使对方制导雷达进入跟踪状态,随后立即发射“哈姆”和“百舌鸟”导弹,共命中导弹阵地的5部雷达天线,迫使其他雷达不敢开机,使利比亚防空导弹系统陷入瘫痪。

英国研制的“阿拉姆”(ALARM)也属于先进的第三代反辐射导弹。“阿拉姆”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拥有一种待机工作方式,当导弹飞行过程中雷达突然关机,则导弹会先爬升到1万多米的高空,打开降落伞,使导弹徐徐下降,延长了导弹在空中的停留时间。如果这时有雷达开机,导弹导引头探测到后便会抛弃降落伞,依靠重力俯冲攻击雷达。

贝卡谷地之战

1982年的贝卡谷地之战是一场闻名天下的电子战,也是在战争中全面应用电子战措施的成功典范。战前叙利亚***队在贝卡谷地布置了19个“萨姆”-6导弹基地。以色列利用搭载高分辨率照相机和电视摄像机的“猛犬”无人机,以及装有电子侦察设备的“侦察兵”无人机,对叙***实施侦察,确定了大部分“萨姆”导弹基地的位置和叙***的雷达参数。“猛犬”无人机和“侦察兵”无人机还被当作诱饵使用,它们装备有角反射器,使雷达回波信号像真正的有人驾驶飞机的目标回波。叙***受到欺骗,认为以***来袭,开动雷达并发射导弹,进一步暴露了导弹阵地和雷达位置。以***同时用波音707改装的电子战飞机及无人机上的通信干扰设备干扰叙***通信网,剥夺了叙***有组织的战斗能力。此外,以***通过使用跳频通信技术,保证了己方通信的抗干扰能力。当波音707电子战飞机确认叙***的全部雷达都已启动,发射架上的导弹全部发射出去后,以***就开始攻击雷达站和导弹发射装置,同时用火箭弹散布箔条,干扰叙***雷达。紧接着,TOT电子战飞机进行电波干扰,彻底瘫痪警戒雷达和地对空火控雷达(用以引导地对空导弹攻击)。叙***由于雷达被破坏,虽然发射了地对空导弹,但无一命中目标。为了干扰以***投下的激光制导炸弹,叙***开始施放烟雾进行防护,但为时已晚。由于地面防空系统受到严重破坏,以色列仅用了6分钟,就摧毁了叙利亚的19个导弹基地和79架飞机,自身仅损失20余架飞机。

贝卡谷地之战所确定的电子侦察、电子攻击和电子防护这三大作战样式奠定了现代电子战的基本应用方式,勾画出现代电子战的基本轮廓。电子战在局部战争中起到了影响战争结果的重要作用,有人甚至开始对电子战威胁下雷达的前途失去了信心。人们开始认识到,发展中的雷达开始面临4大威胁,即超低空突防、电子干扰、反雷达导弹和隐身技术,其中2项技术都与电子战有关。实际上,在电磁频谱领域,进攻和防御的较量仍然像陆、海、空、天领域一样,是永无止尽的。雷达采用了低副瓣天线、频率捷变、单脉冲和脉冲多普勒等技术后,很快又令电子战的装备设计师们伤起了脑筋。事实上,雷达/通信与电子战就像信息化战争的两条腿,左脚迈一步,右脚再迈一步,如此重复,信息化战争才会不断前进。正如电子战领域流传的一句名言:没有无法干扰的雷达和通信系统,也不存在无法对付的电子干扰。

新时期的电子大“屠杀”

一般认为海湾战争揭开了现代信息化战争的大幕。海湾战争中的电子战是目前为止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强度最高和影响最深远的电子战。多国部队在海湾战争中使用了上百架电子战飞机及大量电子战设备和器材,对伊***实施了强大的电子进攻和防御。

“沙漠风暴”行动前9小时,多国部队专门实施了代号为“白雪”的电子战行动,出动了数十架EF-111A、EA-6B和EC-130H电子战飞机,并结合地面MLQ-34等大功率电子干扰系统,对伊拉克纵深的雷达网、通信网实施了全面的压制性干扰和欺骗性干扰,在非攻击方向制造假目标,诱使伊***启动雷达并进行火力攻击,从而暴露雷达位置,美***随即用导弹予以摧毁。由于连续不断地使用护航机和远距离支援电子干扰飞机、反雷达导弹、精确制导导弹、诱饵及有源干扰机等电子战手段,在42天的战斗中,伊拉克的综合防空系统遭到彻底破坏,有250部雷达被摧毁,而多国部队的飞机损失率仅为0.5%,且多数都是被不依赖雷达的高炮击落的。

海湾战争的重大意义在于验证了信息对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影响,证明了信息能力的差异可能构成比传统火力攻击能力更为关键的影响因素。使己方获得更多的信息,使敌方获得更少的信息,正是电子战的实质。

21世纪初,美国和多国联***又分别发动了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虽然这两场战争中的交战双方有着悬殊的能力差异,但为了确保战役/战术战场上实施各种作战行动的主导权,美国和多国联***仍然出动了占绝对优势的陆海空天电子战作战平台,使用了各类最先进的电子战系统,对敌方的电子信息系统形成巨大威胁,使其雷达不敢开机,无线电设备不敢建立通讯,有效地瘫痪了敌方的C3I系统,确保己方部队完全掌握战场上的制信息权,支援各类火力对目标实施打击。

阿富汗战争中,虽然阿富汗的雷达相对比较落后,但美国还是在战前认真策划了电子战方案,以有效对付阿富汗的雷达和地空导弹,措施之一就是加强EA-6B“徘徊者”的应用,提高对雷达和通信的干扰能力,并结合USQ-113通信干扰机,破坏的通信。由于EA-6B在电子战中的巨大作用,美***的一个新的作战基本规则诞生了,那就是No fly without EA-6B(没有EA-6B护航就不飞行)。

另外,EA-6B、EC-130H“罗盘呼叫”通信干扰飞机和RC-135“联合铆钉”电子侦察飞机以及EP-3E信号情报飞机等信息战作战平台之间实现了实时信息共享和战术协调。干扰飞机可以设定各自干扰的频率并保证RC-135和EP-3E所监视的无线电频谱不受干扰,而EC-130H可以要求EA-6B接管某一频率并负责实施干扰,RC-135也可以要求干扰飞机停止对某一频率的干扰以便能对其实施监控或利用。

伊拉克战争中,美英联***动用了“入侵者”超大型静止轨道电子侦察卫星、4组16颗组网工作的白云海洋监视卫星、7颗“微型土星”绝密无线电监视卫星和小号无线电监视卫星等电子侦察卫星,55架EA-6B、8架EC-130H、28架EP-3、18架RC-12“护栏”5架EP-5、9架RC-135、15架U-2等电子战飞机以及“预言家”地面电子战系统,另外还出动了能够执行电子侦察任务的E-3B/C和E-2C预警机。正是有了上述陆海空天和电磁空间五维战场的一体化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打击、情报、监视与侦察系统(C4KISR)系统,才真正实现了更加单向透明的战场,确保其对战场态势以及各***兵种信息资源的实时共享,实现了联合协同作战的目标。

总的说来,新时期的电子战,已经成为夺取信息优势的最主要作战力量。由于以网络为中心的五维战场的搭建完成,一方面,电子战所能夺取的信息优势到底能达到何种程度,取决于网络化作战体系中各个单元的整合程度,另一方面,电子战已经夺取的信息优势只有通过网络化的作战体系才能真正发挥巨大的作用。

历史篇:历史的回眸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历史篇:历史的回眸

学习

联合国秘书处的机构设置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联合国秘书处的机构设置,内容包括联合国秘书处主要职责,联合国秘书处设立在哪里。联合国的秘书处都做些什么?

学习

走向黑暗作文200字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走向黑暗作文200字,内容包括走过黑夜作文200字,走出迷雾作文200字。奶奶是这个世界上唯一关心我的人.小姨.大姨,每天都在奶奶去卖菜是欺负我,我不敢说,形成了坚强.大姨和小姨,都有中学的学识,但她们不去上班,专靠奶奶卖菜.从小,我就恨

学习

朱元璋反腐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朱元璋反腐,内容包括朱元璋反腐狠招,朱元璋反腐名言。一是立法。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改设都察院后,马上出台的《大明律》明确规定,受财枉法者,一贯以下杖七十,每五贯加一等,八十贯则处以绞刑。受财不枉法,一贯以下杖六十,每五贯

学习

健身健美的呼吸功法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健身健美的呼吸功法,内容包括八段锦功法呼吸心法口诀,关于健身健美的研究文章。呼吸不仅维持人的生命,同时也影响到人的生理、心理、健身和健美等层面。

学习

闽南地方风味小吃

阅读(40)

本文为您介绍闽南地方风味小吃,内容包括闽南特色小吃介绍文字,闽南文化特色小吃优美写法。福建省地处亚带,特别是闽南地区气候温暖,四季长青,背山面海,物产丰富。由于自然条件的优势,盛产海味、蔗糖、水果,当地人对海产品的烹调和糕点的

学习

农夫与三个小偷

阅读(41)

本文为您介绍农夫与三个小偷,内容包括农夫与三个小偷,农夫与小偷的故事。从前有一个农夫,准备进城卖驴子和山羊。为了防止驴子和山羊走失,农夫不仅亲手牵着驴子的缰绳,还在山羊的脖子上拴了一个铃铛。

学习

不养儿不知父母恩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不养儿不知父母恩,内容包括不养儿不知父母恩下句,不养儿不知父母恩感言。我考上了沈阳的大学,父亲去送我。在车站,火车都快开了,父亲又挤到我身边,叮嘱我:“有时间就出来转转,找找你姐,要是遇上了,就告诉她,爸不阻拦她了,她要是喜欢,就

学习

现值指数法再认识

阅读(36)

本文为您介绍现值指数法再认识,内容包括现值指数法,净现值法与现值指数法的主要区别。关键字:资本限量现值指数法

学习

时间无言,生命目送

阅读(40)

本文为您介绍时间无言,生命目送,内容包括对时间的无言对生命的目送赏析,时间的无言生命的目送。灯光昏黄,茶烟袅绕盘旋而上,缕缕如丝,光影糅合。持一本《目送》在手,任茶由热转凉,留温暖于心中。

学习

欢迎来到“第二人生”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欢迎来到“第二人生”,内容包括欢迎来到第二人生韩剧,欢迎来到第二人生解说。举目四望,你会发现一些特别的情况:这里的编辑们在下班以后并不是开车回家,而是在转眼之间就化作一团数字尘埃,消失在空气里;这里的记者们要上楼并不乘

学习

走,到南极去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走,到南极去,内容包括徒步走到南极原文,走向南极原文。亲身踏上过南极大陆者,更了解其中的危险,比如开旅行社、提供极地旅游服务的林建勋。“南极的天气变幻莫测,原本流动的海面,也许一阵风过来就冻住了。”林建勋已去过南极多

学习

做 大单,不放空炮

阅读(14)

要做成大项目,关键靠什么?关系、人脉、勤奋还是运气?这些都很重要,但往往又不可捉摸,飘忽不定。

学习

火灾应急救援预案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火灾应急救援预案,内容包括火灾应急预案内容完整,火灾爆炸应急演练预案。为在重特大山林火灾事故发生后及时有效地实施救援,减少火灾损失,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和《森林防火条例》等有关法

学习

说唱音乐的历史地位及其传承与发展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说唱音乐的历史地位及其传承与发展,内容包括我国说唱音乐的发展脉络,说唱音乐的起源与发展。摘要:说唱音乐是我国传统音乐中一颗闪亮的明珠,其历史悠久,是以讲演故事为主的一种民间音乐形式。1949年建国之后,又被称之为曲艺音乐

学习

《鸿门宴传奇》:历史演绎中的传奇典范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鸿门宴传奇》:历史演绎中的传奇典范,内容包括鸿门宴传奇人物自述,鸿门宴传奇历史。[摘要]由李仁港执导的大片巨制《鸿门宴》,对历史有着独具匠心的全新改写,使得经典传奇“楚汉之争”艺术化的再现银幕。该电影上映两周票房

学习

社会发展历史范文精选

阅读(98)

本文为您介绍社会发展历史范文精选,内容包括社会发展史1500字论文,社会发展史全文内容。社会发展历史篇1一、社会发展历史进步需要梦想激励

学习

贝弗利山历史一瞥

阅读(26)

Nowyou’reprobablywondering,“What’sthisoldguy,ina1)letterman’sjacket,doingherestandingnearthecornerofAlpineandSunset?”WellI’mherebecausethestoryofBeverlyHillsbeginsrightabouthere.

学习

台湾历史教科书和大陆有什么不同

阅读(37)

本文为您介绍台湾历史教科书和大陆有什么不同,内容包括台湾历史和大陆教科书有什么区别,台湾的历史教科书怎么介绍大陆的。没有平型关大捷,没有百团大战,没有游击战,也没有反“扫荡”。

学习

美国黑人奴隶制的历史浅析

阅读(211)

本文为您介绍美国黑人奴隶制的历史浅析,内容包括美国黑人奴隶制度的废除者,论美国黑人奴隶制的起源。摘要:美是个移民国家,四百多年前第一批殖民者来到北美,在新世界建设他们的家园。在这些初期移民中黑人是“带着锁链”来到美洲的,在美国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