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哲理篇1
《踏青的风日》是一篇情文并茂的优美散文。作者以精炼的笔墨,豪迈的激情,抒写了自己早春风日踏青的独特感受,洋溢着浓厚的诗意和深刻的生活哲理,读之使人如饮甘露,如品香茗。
文章开头即平中见奇,扑面来了一句“刮了一天的大风”作为“踏青”的气象报道,着实让人费解。在通常情况下,人们都喜欢在风和日丽的天气里到野外去饱览一下大自然的美景,感受一下大自然的温馨,放松一下紧张的心情,一旦遇上大风,又有谁不感到晦气和遗憾?如果要记上几笔,肯定也会加上“不巧”二字。可佩芝先生却显示了与众不同的气度,顶着这场大风却让感情的涌泉如万斛源流倾泻不止……这别具一格的开头,无疑会激起读者的极大兴趣,吸引他们想看个明白:去“踏青”又偏偏碰上了一场大风,究竟会写点什么?!这便是文章的开首之妙。正如元人乔梦符所说:“作乐府亦有法,曰‘凤头、猪肚、豹尾’六字是也。”这小而美丽的开头像磁铁一样深深地吸引着读者,叫人不忍释卷。
思想、生活、技巧之间,确乎有点像血、肉、皮的关系,既能***,又紧密关联,如果说本文的开笔绝妙的话,那么李先生对技巧的运用和对生活的开掘何尝不妙?
作为一位热爱自然,喜欢挑战,善于思索,独具慧眼的年轻作家,作者没有选取那些常人所讴歌的巍峨的群山,灿烂的朝阳,汹涌的大海作为描写对象,而是从一个独特的视角,把一场大风作为激发作者情思的起点和支撑点。这种巧妙的构思,着实令人赞叹。在作者笔下,早春二月的风,既不同于“吹面不寒”的杨柳风,也不同于《满井游记》中“飞沙走砾”的冻风,而是“充满生命力的豪迈的风”,是遒劲而痛畅,粗犷而热烈,专为年轻人刮的风。风作为着力表现的主体,它既是年轻人的玩伴,又是他们力的发掘者,还是他们思想的引路人。它让他们感受自然的奥妙,思考生命的意义,领悟生活的美好。风也喜欢小孩,它为他们把风筝送上天空,也把希望和欢笑传向四方……风是活泼的,也是深沉的。它外表粗犷,内心热烈,只有年轻人才会懂它,追随它。正因为如此,为了具体形象地展现风的神韵,文章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同时,又运用对比和穿插的手法,把它跟楼道间的小风,马路上的尘风,耳边的吹风相比,把风中踏青与雨中踏青相比,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示风的个性和特点,突出风日踏青的美好感受,散发出浓郁的生活气息,足见这篇文章的本源是植根于生活的泥土中的。
好文章都是富有启示性的,言近而意远。它凝聚着作者的心血,闪耀着作者的智慧,暗示着生活的哲理。佩芝先生以其满怀的激情,敏锐的洞察力,发掘出大自然的内蕴,并将其转化为独具生命力的形象,从而引发出自己对自然、对人生的理性思索,给人以启迪。在他心中,早春二月的风是有生命力、会思想的活物,是“一股充满生命力的豪迈的风呢!它有鼓动力,感染力,竞争力……”“人,一到大自然中,便纯净了。不再追求环境的安逸,不再迷恋家庭的温馨,不再计较功名利禄,不再敏感宠辱得失……人改造着自然,自然也改造着人呢。”“头发在风中火焰般飞舞,衣襟飘逸,人有一种说不出的潇洒气派。没有了斯文,没有了矜持,人人都显露出现代人的热情与开放。……让你强烈地意识到,你还年轻,你还强健,你热爱生活,你充满了生命的原动力……”对生活的感受之独特,对思想的挖掘之深邃,无不源自作者自己的心胸、气度、学识、修养……如果这也算作“人生剪辑的片断”的话,那无疑是作者从大自然的激流中截取人生的,并用其妙笔给我们捧出了一朵“人在踏青,风也在踏青”的含露的鲜花,使人感受浓浓的春意,让人“一见钟情”。
自然哲理篇2
主题解说
大自然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生存所必需的物质条件,更在精神上滋养着我们人类,是我们人类的良师益友和精神家园。大自然一直在赐予人类灵感与启示,感悟自然能使我们获得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医治心灵创伤的良方。正是有了大自然的无私恩赐,老子才提出“道法自然”,进而悟出“无为而治”的治世思想;正是有了大自然的无私恩赐,才有了唐人山水田园诗的辉煌。师法自然已成了艺术创作的一个重要源泉,大艺术家刘海粟90高龄十上黄山就是一个例证。春天的暖日带给我们蓬勃的活力,夏日的骄阳赐给我们火热的情怀;沙沙作响的树叶拂去我们心头的寂寞,飞扬的雪花诉说着我们心底的希冀。“挖掘哲理,感悟自然”就是走进自然,品读自然,获取精神养料。
美文***一
古 藤
王剑冰
翻下来,腾挪上去,再翻下来,再腾挪上去,就像临产时的巨蟒,痛苦地不知如何摆放自己的身体;又似台风中的巨浪,狂躁不安地叠起万般花样。
这该是多少藤的纠缠啊!洋洋洒洒不知多少轮回。当听主人说这只是一棵藤时,我吃惊了。怎么可能是一棵藤呢?但它确实是一棵藤,一棵***的藤,学名叫“白花鱼藤”,属稀有物种。
我敬慕地站立着,品读着这棵意象万千的古藤。它一定受过无尽的苦痛:风雨剥蚀过它,雷电轰击过它,战火侵袭过它。它依附的大树,长大,长高,长老,直到一个夜晚轰然倒塌。那伤感的声音,把一棵古藤的后半生弄得不知所措。现在那棵树只剩下一段冒出地表的枯树桩。藤,身子一半已朽,一些枝条乱于风中。藤,要么死亡,要么活着。
没有依托就不再存有想法,就像失去娘的孩子,自己为自己做桩,自己与自己相绕,直立而起,倒下,再直立。藤留下坚毅、痛苦、挣扎的过程。1300年风霜雨雪,把它变成根,变成树,变成精。
藤,木的典范、水土的凝铸、生命的阐述,像不羁的狂草,有重笔的渲染,有淋漓的汁点。
因而也就想到,一位90高龄的书法家出席一个集会,有人上前搀扶说,您老气色不错啊。老人说,色没有了,气还有。而看这藤,乃真气色。据悉,这藤依然6月开花如瑞雪,而后还结果,花开季节,芬芳遍地,香气袭人。那该是多么迷人的意境啊!
人其实同藤一样,从一点点爬起,活得不知有多么艰难。要依靠亲人,依靠师长,依靠领导,依靠社会。要学着做人,学着生活,学着应付,学着面对。
见过一些社会底层的老人,这些人多是农家人,田间里辛劳一生,慢慢地累弯了腰,在墙角路边聊度余生,那腰也就更像一棵藤。我还在医院里看到一个老态女子,弯了的腰使头几乎垂于地面,走路时双手撑在脚上,脚挪手也挪,身子像个甲壳虫。如果不是住进了产房,你几乎忽略了她是一个女人。可她确确实实地生出了一个孩子,成为一个母亲,那是个大胖小子呢。这个枯藤一般瘦弱的女人,总是弯曲着身子,幸福地搂着她的白胖的儿子。那是她身上滋长出的嫩芽,是她生命的又一次接续。她不需要谁的同情与搀扶,她诠释了一个生命。
我们试***找到白花鱼藤的起点与终点。很多的人绕来绕去,终不得结论。它没有根吗?没有头吗?也许真的就找不到答案了。它不再靠根活着,不再靠头伸展,只要生命在体内一息尚存,就以藤的个性,滋生、蔓延、上升、翻腾。
很多人开始同这棵藤照相合影,但总是找不到合适的角度,它真不同于一棵树、一束花。有的干脆坐在了它弯曲的躯干上,于是又有一些人坐着或趴上去,我真担心它那枯老的身子会突然颓毁。但藤承受住了,为了我们的某种满足。
我们热热闹闹地走后,它还将留在那里,守着它的岁月,守着它的孤独,当然也守着倔犟的形象,被人凝注,被人思索,被人景仰。
(选自《人民日报》2008年1月7日,有删改)
阅读品鉴
本文描写了一棵失去了依靠的大树,但却并不因此而丧失了生存意志的古藤,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深刻思考和对历尽苦难而坚强不屈的生命的敬重之情。文章开头运用描写,交代了抒情对象,作者在描写之中,还融入了对古藤的惊奇感受。为了更好地抒发对古藤的敬慕之情,作者围绕古藤的艰难命运展开议论,同时联想到与古藤有着类似遭遇的人与事,展开叙述和议论,由物及人,升华了主旨。
阅读练兵
1.古藤的形象诠释了怎样的一种生命状态?
2.对于古藤,作者的情感态度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用四个词语加以概括。
3.概括第三自然段内容,并说明其作用。
4.第八自然段写到的一些老人和一位“老态女子”,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美文***二
鹰爪下的爱
靳天顺
那是个雨后初晴的日子,我携家人来到了内蒙科尔沁大草原。
天蓝云白,草绿花繁。“鹰!快看,雄鹰……”突然,女儿的一声惊叫,把我的目光牵向了她手指的一处山洼上空。嗬,一只翼展近两米的苍鹰,正悠闲、矫健地盘旋在半空中。但仔细一看,却发现它双目炯炯地盯视着一处地面,而隐藏在肚腹毛羽间的两只利爪,伸张如钩,势呈待捕状。莫非它发现了什么目标?突然,苍鹰双翅一收,“嗖”地一下,硕大的苍鹰化作了一支离弦之箭,疾速向山洼之中射去。但令人不解的是,苍鹰在迫近地面三四米高时,突然“嘎——”地大叫一声,双翅一振,又飞身腾跃至半空,盘旋了两圈后,双翅一展,向我们的斜前方飘飞过来。
怎么了?原来,山洼中长满了一人多高的荆科植物,猎物藏身其间,即便是“霸主”苍鹰也只能徒叹奈何了!突然间,一个洁白的雪球,在碧绿如毯的草丛中飞快地向我们的斜前方滚来。狐狸,是狐狸!突然间,我明白了苍鹰那摄人心魄的一声厉叫,原来只是为了惊出猎物;而狐狸仓皇逃离掩身之所,正好中了苍鹰的抓捕圈套。
我的心一下子揪紧起来,而身旁的妻子和小女儿则两眼紧盯着狐狸,嘴里不停地小声喊着:“快跑,快跑!”
苍鹰双翅一收,再次化作一支利箭,“嗖”地一下,向地面上的猎物扑去。十米、五米、三米、一米,就在苍鹰伸出的利爪将要触及狐狸背上涌滚的长毛时,狐狸突然一个定立,然后飞快地扭身向后一跃,一头扎进了一丛齐腰深的荆棘之中。毫无回旋之地的苍鹰双翅一展,腹羽擦划着草尖,再次飞向了空中,飞升中,又一次引颈发出了一声厉叫。
自然哲理篇3
写作前言
古人有过一句极深刻的话:师法自然。意思是大自然是我们的老师,说得真棒!大自然给我们上过的课的确很多很多,且一节比一节美妙,一堂比一堂精彩。成熟的麦穗低垂着头,那是在教我们谦虚!一群蚂蚁能抬走大骨头,那是在教我们团结!温柔的水珠能滴穿岩石,那是在教我们坚持!蜜蜂在花丛间忙碌,那是在教我们勤劳!含羞草默默地收拢叶片,那是在告诉我们切莫张扬!高耸着双峰的骆驼在教我们要适应环境进而改变命运!丑陋却异常芳香的花朵在教我们要发现自己的特长!是的,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我们肯学,天天都会有收获。大自然蕴藏着无数智慧,但它从不说话,而是等着我们去发现。挖掘自然哲理就是让我们深入观察自然景物与现象,从中获得感悟。同学们,赶紧行动起来,表达出自己对自然的理解和思考吧!
专题训练
1.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中,雄奇的山峰,广袤的原野,欢快的溪流,深沉的海洋,都会引起我们深思;朝晖夕阴,寒来暑往,花开叶落,鸟语虫鸣,都会引起我们遐想。在沉思和遐想中,我们会有所感悟。请以“感悟自然”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标题自拟;③文体自选(除诗歌外);④不少于600字。
写作提示:“感悟自然”这一话题是相当宽泛的。材料提供的意境,令我们驰骋遐想的空间十分广阔:人类之所以进步,是大自然的恩赐。自然给了我们智慧,给予我们生存的空间。从大自然中汲取营养,汲取科学的启示,人类因而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同学们具体写作时要从以下两方面来进行:
一是“化抽象为万象”。要让“大自然”变成可触可感的万千形象,奔涌到脑中。以花开花落为例:含苞欲放时,你能感悟到花朵的勃勃生机,感悟到要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准备着将来为国家为民族作出应有的贡献;阳光灿烂时,你会联想到人生的美丽,感悟到要珍惜青春年华,勤奋学习,让生命发出灿烂的光辉;叶子飘落时,你会联想生命的奉献,感悟到“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崇高精神。
二是“万象之中取一象”。“取”自然之景,让自然与自己的心灵碰撞,撞击出思想的火花。要能从自然之“象”中获得“美”的享受、“真”的感悟、“善”的启迪。感悟自然,要有较深的内涵,古人说,“意高则文胜”。总之,用自己的心去与自然沟通,用真情去拥抱自然,就会“在细微处显出才华”(老舍语),就会写出独特的感悟。当然,感悟自然,思考人生,所“感”所“悟”,不能漫无边际,或浮光掠影,要注意角度小,材料集中,语言有意蕴。
2.高山无语,但阅尽世事沧桑;大海怒吼,却源自细流无声。鲜花绽放,枯叶凋零,金蝉脱壳,蜘蛛结网……大自然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鱼一虫,无不充满智慧,深蕴哲理,富有灵性。请以“______的启示”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将标题补充完整,要写出对自然的某一独特感悟;②不少于600字。
写作提示:题目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待填的修饰语,你可填自然中的某一物、景、事,这些都是具体的形象;一是中心词“启示”,它是抽象的,存在于你的思维中。整体理解题目,就是要求同学们观照自然某一物、景、事,通过联想明白某些道理。动笔前,同学们脑中要有一个具体的事或物及与其有着内在联系的道理。从文体角度看,可以写成记叙文,也可写成议论文。写记叙文,可叙述人们在学习、工作、生活中遇到某一难题,在自然的启示下获得解决的故事。写议论文,可先简述自然界的某一事或物,引出启示,也就是道理,然后再组织材料加以论证。在论证过程中要注意表述上要照应开头提到的自然中的那一事或物,从而使文章紧扣文题,结构紧凑,材料集中。
3.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大地物产丰饶,内涵丰富。我们汲取养分,濡染精神,时时与大地相连;幸福生活,诗意栖居,处处与大地相伴;翩翩联想,理性思考,常常与大地相关。脚踏一方土,就会感到踏实、充实、扎实;脚踏一方土,常会涌现美丽的故事、感人的经历、心灵的体悟、深沉的思索……
请以“土地”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立意自定;②标题自拟;③文体自选(除诗歌外);④不少于600字。
写作提示:土地有两个层面的意义:一个是外在的,现实层面的意义,即土地是人类活动的舞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第二个是内在的,文化层面的意义,即土地对于人类的意义,人类所创造的一切艺术形式都不可避免地要涉及这个主题,因此,土地就被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比如土地被尊称为大地母亲,被尊称为力量的源泉;比如居住地被称为故土家园,对于百姓来说,拥有土地就意味着拥有财富和幸福;对于国家来说,失去土地,就意味着遭受欺凌和屈辱。表达土地的文化意义无疑应是着笔的重点,但不应面面俱到,要选取经自己深思熟虑的、有话可说的一点来切入。所抒写内容要化大为小,以小见大,切忌空洞无物,夸夸其谈。写这类感悟性、象征性强的文章,重在写出自己的心灵感悟和深刻思索。
精品素材
【名人名言】
1.非但不能强制自然,还要顺从自然。
——[古希腊]埃斯库罗斯
2.自然是善良的慈母,同时也是冷酷的屠夫。 ——[法国]雨 果
3.只有顺从自然,才能驾驭自然。
——[英国]培 根
4.人只有按照自然所启示的经验来生活。
——[德国]叔本华
5.当人类欢呼对自然的胜利之时,也就是自然对人类惩罚的开始。 ——[德国]黑格尔
【事例素材】
1.一句古训挽救一个渔村
当大海啸席卷泰国南部时,当地一个渔村的181名村民却早已逃到了高山上的一座庙中,从而躲过了这场劫难。是什么赋予这些渔民神奇的预感?村长卡萨雷说,祖辈们留给他们一条古训:“如果海水退去的时候速度很快,那么海水再次出现时的速度和流量会和退去时完全一样。”专家认为,大量海水迅速退去的确是海啸即将发生的迹象。这个时候,许多渔民只是忙于捡拾那些被海浪冲到沙滩上的鱼,而听从古训的渔民已经向山顶出发了。
2.嫁接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