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散文范文精选

余秋雨散文篇1

余秋雨的散文被称为“文化散文”。他从文化的角度看待山川景物,他站在人类历史的高阔视角上来看待文化,文化成了历史的积淀,文化和历史已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他的散文有独到的见解和深沉的思考,运用诗化的语言,情感极强。

余秋雨从文化的角度看待山川景物,写出来的文章就有了不同的含义。不是单纯地写景,也不是单纯的抒情或议论。他有了一个独特的角度,独特的视角。余秋雨在《文化苦旅?自序》中说道:“我发现我自己特别想去的地方,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较深脚印的所在,说明我心底的山水并不完全是自然山水,是一种‘人文山水’。”余秋雨更看重的是山水景物上附着的中国文化。这正是秋雨散文的特色。

余秋雨站在人类历史的高阔视角之上来看待文化,文化成了历史的积淀,文化和历史已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余秋雨胸藏丘壑,兴寄烟霞,横七纵八,拈来皆成妙文。他将生命敞开来,去贴近文化的大生命,去倾听历史的或沉重或细微的足音。他笔下的山川草木,楼台庙宇,总是与人呼吸相通。处处人文景观便成了历史的浓缩,再由历史显现出文化,再由文化透显出民族的存在状态。

他的“山水”是“人文山水”。“这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和它对我的长期熏染造成的,要摆脱也摆脱不了。每到一个地方,总有一种沉重的历史气压罩住我的全身,使我无端地感动,无端地喟叹。”《莫高窟》一文中这样写道:“莫高窟可以傲视异邦古迹的地方,就在于它是一千多年的层层累聚。看莫高窟,这是一种何等壮阔的生命!”历史的韵味可谓浓矣!《莫高窟》一文哪里是对文物古迹的欣赏,实在是对中华几千年沧桑历史的活生生的再现。

作者视文化为民族的魂灵,把对民族的情感付之于山水之上。《道士塔》中作者由莫高窟的文物遗藏联想到外夷入侵、民族劫难,“一位年轻诗人写道,那天傍晚,当冒险家斯坦因装满箱子的车队正要启程,他看了一眼西天凄艳的晚霞。那里,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何止是几箱文物被运走了,作者分明看到了一个民族的精灵——文化,在列强刺刀下伤痕累累、血迹斑斑,一个高大的文化巨人在时代面前痛苦着、呻吟着。

余秋雨的散文时时闪耀着作者独到的思想光芒,有深沉的思考,给人启发和感悟。

余秋雨走出了书斋,走出了都市繁华,一个人,悄悄地,从秋风塞北到春雨江南,任唐朝的烟尘宋朝的风沙扑打,又黑又瘦,一路探寻着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苏生力量和文化更新的鲜活血脉。面对自然山水、风物,面对一堆堆文化的断壁残垣,余秋雨发出了苍凉的人生浩叹。且看《文化苦旅?废墟》中对“悲剧”的思考:“没有悲剧就没有悲壮,没有悲壮就没有崇高。雪峰是伟大的,因为满坡掩埋着登山者的遗体;大海是伟大的,因为处处漂浮着船楫的残骸;登月是伟大的,因为‘挑战者号’的陨落;人生是伟大的,因为有白发,有诀别,有无可奈何的失落。古希腊傍海而居,无数向往彼岸的勇士在狂波上前仆后继,于是有了光耀百世的希腊悲剧。”作者将“悲剧”提升到哲理高度进行思考,阐释了悲剧、悲壮及崇高的相承关系,引发人们深沉的思索,激励人们面对人生的悲剧,不要悲观,要勇于面对、勇于进取。

再看《山居笔记?一个王朝的背影》结尾:“今天,我面对着避暑山庄的清澈湖水,却不能不想起王国维先生的面容和身影。我轻轻地叹息一声,一个风云数百年的朝代,总是以一群强者英武的雄姿开头,而打下了最后一个句点的,却常常是一些文质彬彬的凄怨灵魂。”多么耐人寻味啊!这是文人的悲哀,还是文化的悲哀,抑或是历史的悲哀?留给人无尽的思考。

余秋雨擅长使用诗化的语言传情达意。他的文章几乎每一个语句都以情感“着色”,给读者以新鲜感和反复咀嚼的引诱。他的散文语言典丽精工,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使文章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如《山居笔记?苏东坡突围》中写苏东坡被官差押解的情形:“长途押解,犹如一路示众,可惜当时几乎没有什么传播媒介,沿途百姓不认识这就是苏东坡。贫瘠而愚昧的国土上,绳子捆扎着一个世界级的伟大诗人,一步步行进。苏东坡在示众,整个民族在丢人。”“小人牵着大师,大师牵着历史。小人顺手把绳索重重地抖,于是大师和历史全都成了罪孽的化身。一部中国文化史,有很长时间一直把诸多文化大师捆押在被告席上,而法官和原告,大多是一群群挤眉弄眼的小人。”

这两段文字很形象、很精彩,充满情感。读着这些文字,读者被感染了,心中油然升起一股悲愤之情,为东坡而悲,为文化而悲,为民族而悲;悲的同时,更有愤恨,愤恨那些嫉恨东坡才华的品格低劣的“文化群小”:例如舒亶、李定,又如王圭、李宜之……

再如《山居笔记?苏东坡突围》中对“成熟”这个抽象名词的描述:“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需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溪流汇成了湖……”。

这段精辟的议论,运用了排比和拟人的手法,气势不凡,文采斐然,读后令人荡气回肠。我们为作者的文笔叫绝的同时,更为文化大师苏东坡的成熟感到振奋。

余秋雨对中国当代散文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作者凭借渊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透过各种附丽于山水古迹的文化积淀,去挖掘中国传统的文化底蕴,去探寻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化的人格构成。另一方面是作者的散文写得大气,充满了理性。他对传统的散文观念、表现手法、审美规范和要求,都作了大胆的突破和创新,为当代散文领域提供了崭新的范例。

余秋雨散文篇2

摘 要:文章从余秋雨散文的“异质”――打破了传统散文的束缚,确立新的文化散文范式探讨其独特性。

关键词:智性态度;情感取向;散文地位

中***分类号:I05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8-0296-02

中国现代散文观念的建立,倘由白话文算起,鲁迅、周作人、朱自清等开了一个不错的源,后来者即使模仿,甚至力***突破,显得成绩不太理想,直到余秋雨散文的横空出世,散文似乎才搅起一轮浪波,虽然毁誉皆有,前期掌声响起,接着唏嘘一片,之后形成“余秋雨现象”这一怪象(超出批评),然而都是围绕其“异质”讨论或争辩。基于韦勒克:“一件艺术品的全部意义,是不能仅仅以其作者和作者的同代人的看法来界定的。它是一个累积过程的结果,也即历代的无数读者对此作品批评过程的结果。”作为一个散文探险者余秋雨,其散文的“异质”――主要打破了传统散文的束缚,确立新的散文范式(文化大散文),本文就此谈谈其独特性。

一、智性态度:聊天从容,昭显气度

余秋雨散文不同于以往散文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他的思维充满智者的睿智,他的叙述犹如聊天,既从容自由,又不乏恢宏气度,极为大气。

一是余秋雨的散文大多借助山水风物为题材,但又不受散文传统观念的影响,而是用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把关注的焦点定位自然景物背后所沉淀的文化内涵上。《文化苦旅》整本书借“游山玩水”来讲中国文化的真谛,畅谈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这种题材原本是顶大帽子,若有一个地方写不好,不是流于空洞,就是易于走向俗套。但余秋雨显然避开了这两点,举重若轻,他以一个“行者”的身份,用他敏感的神经和悲天悯人的笔调,深入浅出地给讲述了他走在路上的感触,以一种从容宁静的风度讲述了一个个古老的故事,解开了一道道人间的难题,构建了“文化散文”的轮廓。

二是余秋雨的散文大多借助智者的超凡议论,昭显聊天的睿智,也不乏谈天的乐趣。翻开余秋雨的散文集,他的文章“重”感强,有一种能够穿透历史的力量,这种力量不像剑那么锋芒毕露,不像箭那么来势汹汹,它是不缓不急的,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浓郁的文化底蕴。无论是《文化苦旅》还是《山居笔记》,余秋雨写出了中国文化曲折的历史命运,写出了中国文人温婉而洒脱的风格和富于内涵而又坚韧执着、百折不挠的精神世界,充满人文情思和关怀。《一个王朝的背影》:“这种软弱的背后还藏匿着巨大的侥幸心理,在盛世,人们想,官府不会欺我太多;在乱世,又想,我***有何力回天?忍忍吧。”然而,这几种因素,却造成中国近代的落寞……”这是何其深刻的智言。

在这里,不能不说余秋雨是独具慧眼的了:作为一个有着厚实的历史文化根底、警醒的现代文化意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他以一种强烈的忧患感燃烧着自己的文字,试***用笔剥去世情的繁华,探寻文化的本质。他在重新审视中华文明的时候,用理性的思考融入了智性与情感。他把目光从文人转到了历史,转到了民族,转入了现代语境。它讲述了一个人对历史、对文化的思考,它描述着一个还魂归来的梦。细读他的文章,不得不感到一种波及灵魂的震撼,他以独特的感悟,指一方更大的天地给人看,引导着人们从喜怒嗔迷的小我中解脱出来,寻访精神的栖息所在。

二、情感取向:张弛自由,凸显人文

一是秋雨抒情,张弛适度。作为情感艺术的散文,本质还在于抒情,如果把握不好抒情的尺度,或许就会堕入煽情泛滥或干涩无味之途。《笔墨祭》通过祭奠毛笔书法文化,毫不回避的对毛笔书法深深的爱慕,以张弛自由的态度,彻底敞开自己的情怀,抒写个酣畅淋漓。依照常理,毛笔文化的失落的大悲剧应该是要加大投入去描写的,但是作者抒情抓住了张弛的力度,智性的态度告诉作者,如果仅仅把传统文化的整体效果都写成一片苦涩阴暗的色彩,这就是阻碍民族进步的重要因素,这也是余秋雨敢于创新之处,他的散文始终贯穿着这种警惕的意识,对情感的描写张弛适度,以免陷入了感性的盲目。

二是秋雨写史,意在人文。余秋雨把自己鲜活的文化生命融入文章,他的散文有着具体的文化生命,这是由源远流长而博大精深的现实历史荟萃而成的,同时又有着鲜明的主体意识,而这些鲜明的主体意识是来自作者渊博的博古通今、见多识广和良好的文学天赋。但并不是单单靠这些就能勾画出这种人文一时的,他是用深邃的目光,对历史有着深刻的洞察与专研,对现实有着忧患意识,对未来富有远见,透过这些现象,从更高的层次上对现实历史有着极其深切的眷念,对中国文化有着深层次的透视和立体化的剖析,把其中的喜怒哀乐都与历史、现实和未来紧紧的相结合,从而对整个人类文化有着卓绝的领悟:把关注的焦点定位在这些自然景观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上,散文的人文意识是立体化的,这种人文意识以纯净、真诚的特质把当代散文推向了一个新的里程碑,更使余秋雨的散文摆脱了那种小家子气的境界。

在这里,不难看出余秋雨的散文是言之有物的:他的散文表现得很豪迈,说古论今,篇幅宏大,体现了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文化沧桑感。在书写的对象中,既有天马行空的联想,同时又不乏理性思索的睿智,表现出在完成充分的文化联想的同时又兼顾了理性的阐释,体现了理性精神与内在理趣的诗化特征,树起一道散文亮丽的风景线。

三、散文地位:独树一帜,奇葩一朵

著名评论家孙绍振评价余秋雨:“他的散文是货真价实的大散文话语,五四以来,中国现代散文除了极少数屈指可数的篇章以外,还没有他这样的融思想、智慧、情感为一炉的大容量和大深度的话语。”这里有几个信息需要梳理一下:一是“五四以来极少数屈指可数的篇章”到底是哪些篇章?五四以来,中国现代散文情感与理性的概括是孤立的,正因为这样,我国现代艺术散文的思想容量往往是极其有限的,据笔者有限的阅读范围,搜肠刮肚,还真的找不到一篇与余秋雨散文类似有大散文气魄的散文;二是“大容量和大深度的话语”给我的感觉不是传统的说教话语,而是一种平等的聊天叙述方式,这是难得的;三是为什么偏偏是余秋雨“融思想、智慧、情感为一炉”?当年秦牧类似的也“融思想、知识、趣味为一炉”,就是迈不开这一大步。除开刘勰在《文心雕龙》里所言:“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不说,原因以为有二:一是余秋雨的学者良知。以文化史学家身份进入散文的余秋雨,他一再宣言:把散文的写作当作是文化人格的深度建构和升华,这不但是一个人格建构的过程,而且是一个个体话语的建构的过程。虽然不少人指出其人品与文品有缺憾,但人无完人,历史也将会告诉我们,与余秋雨同一个时代是中国人的幸运,他让整个中华民族从另一个角度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唤醒了整个民族的文化自觉,这一点将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越来越得到大家的承认。二是余秋雨的诗人气质,他有意寻找古代文人曾经立足的地方,精选了有限的自然景观,结合与之相联系的人文景观,超越时空的界限进行文化反思,为他内在独特的意寻找到了独特的“象”,通过山水和人文的***,余秋雨完成了他的散文话语系统升级更新。

余秋雨的散文,独树一帜,开创了新的散文文体,建立了一套新的散文话语体系,提升了散文的恢宏境界,引领了“文化大散文”的风骚。

参考文献:

[1] [美国] 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

作者简介:

梁 沛,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教师;

李慧娟,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中文系学生。

余秋雨散文篇3

摘要:建国以来相当长的时期,由于社会诸多因素的影响制约,当代散文创作呈现出相对平庸的状态。余秋雨的散文创作在自觉的追求中,以其高远而切近现实的主体精神及独特的艺术表现为散文创作奉献了一种新的文体范式,显示出极具个性特征的文体意识,表现出对当代散文实践的超越。

关键词:余秋雨散文;文体意识;主体精神

当代新时期散文创作五彩纷呈,表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但不少流派、不少风格独具的作家作品,往往在令人感动欣喜一时之后,则表现出后劲不足,很快便消歇无闻,然而余秋雨的创作却是个特例。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至今,他的散文作品广受欢迎,反响巨大。余秋雨散文这种持续地、广泛地获得不同文化层次读者接受的状况我们可称之为“余秋雨现象”。考察余秋雨散文旺盛而持久的艺术魅力根源可以发现,对于当代散文而来说,余秋雨散文的意义不仅止于为当代文学宝库奉献了丰富、精美的篇章,实际上还应引发人们对于散文创作规律、散文文体意识等理论层面问题的思考。

长久以来,人们对散文文体的理解一般多侧重于对形式层面元素的关注,因而对散文文体的阐释往往更为注重突出其共性化特征。这种思维显然对散文创作产生强烈的影响,当年杨朔散文对篇章结构的刻意雕凿便是一个典型。然而,如果对于散文文体的界定仅局限于形式层面的思考,必将对当代散文理论的建构与散文的发展有所局限。

追寻自《文化苦旅》以来的散文创作足迹,应当可以明确余秋雨散文实际代表着当代文学一种新的散文文体意识的萌生。在散文创作实践中,余秋雨格外强调创作主体对客体的价值叩问。2004年余秋雨曾在央视《百家讲坛》作了一个关于散文创作的专题讲座,其间曾谈到:“我当时写《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的时候,我比较重要的是想用我的脚去踩一踩废墟,在废墟当中感受中华文化还能给我什么感觉……”。所谓“感觉”,即指作者对这些人文山水的个性化感悟与价值性发现,而这种对历史文化的个性化感悟与价值性发现恰是余秋雨散文创作的起点和归宿。探入人类文明历史,透过两难困惑的辩证思索步步逼近真理是其散文的重要特征。“我写那些文章,不能说完全没有考虑过文体,但主要是为了倾吐一种文化感受。”[1]这里所谓“文体”指向大众的普泛理解,专指传统意义上的散文形式规范,即散文在表达方式、篇章结构、语体风范等形式元素的综合统一。然而这并不是余秋雨关于散文文体的思维,显而易见,这段表述明确地告知人们他写作散文是重在“倾吐一种文化感受”。由此可见,余秋雨的散文文体意识体现这种精神:散文创作是一个心灵追问的历程,散文的价值核心在于其精神内涵,散文的本质应定位于创作主体的“心灵体验”;创作主体“心灵体验”的内涵为“真诚”与“价值叩问”的统一,它积淀着作家个性化的生命意识,是作家对历史人生、社会文明切身体察、探寻追思而超越了世俗平庸的价值性认识与感悟。

事实上,俄国著名文学理论家、批评家别林斯基在论及文学文体问题时就曾指出:“文体——这是才能本身,思想本身。文体是思想的浮雕性、可感性,在文体里表现着整个的人;文体和个性、性格一样,永远是独创的。”[2]别林斯基的文体意识明确指向作品的内在精神,突出强调创作主体的个性化体验。说明文体实质上是富于作家艺术个性的把握生活的方式,它首先指向创作主体的思维方式及价值观念。遗憾的是建国以来相当长的时期,人们对文体的阐释往往囿于单纯的技巧或形式,散文领域亦无例外。由此直接导致散文创作或者是对形式技艺的过度加工,或者是作品内在精神显得浅薄或矫饰。余秋雨散文对精神内涵、创作主体心灵体验的强调为当代散文文体作出了富有启示性的阐释,并提供了可贵的范式。

这种散文文体意识带来了余秋雨散文文本浓厚的主观感悟色彩。他的散文虽然多以游记形式出现,如《文化苦旅》、《行者无疆》等,但与一般游记篇章大有不同。其笔墨所涉虽然表层也在访山问水,却不似一般游记重在“潇洒一游”。亦即说余秋雨的目光并非止落于对一个个无声景点的形象摹写,整体叙写经营也不是首先重在技艺精巧的追求。他散文笔下的客观风物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作家对社会历史文化省思的介质,创作主体的情感体验才是创作思维营构的主导。如记写我国著名藏书楼天一阁的《风雨天一阁》实际关注的是这样一个命题:“基于健全人格的文化良知,或者倒过来说,基于文化良知的健全人格。”[3] 它重在表达作者对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人格精神的体悟,因而叙写“天一阁”的历史变迁实际上成为考察不同历史时期知识分子精神人格的表层依托,全文精髓在于作者对以“天一阁”主人范钦为代表的一类传统优秀知识分子“轻常人之所重,重常人之所轻”[4] 的、“基于文化良知的健全人格”的人格光辉的揭示与歌颂。

应当说,余秋雨的散文创作动因是生命意义追问中的困惑,困惑中的思索:“我把我永远想不明白的问题交给我的散文”,写作散文是有“另外一种追求”,同在上述讲座中谈及散文创作体验时余秋雨如是说。在现实生活中,余秋雨是个求真的学者,丰富的生活经历带给他的不仅止于一般生物性的经验积累,更是以诗性情怀感悟人生的价值体验。对他而言,散文既是心灵困惑的诉说,同时也是一种解决困惑、追寻生命意义的方式,散文文本实际上是作者自我价值观念、生命意识的外化。因而他的散文创作完全是“笔”随“心”走,至于对形式层面问题的考虑,正如他说自己在许多时候写作文化游记时不考虑诸如谴辞造句等因素那样,倒是位在其次的。因此,在余秋雨散文世界中,“散文”不可单纯从表现形式上作界定,创作主体对所观照客体的“以身体之,以心验之”,由此而进入价值叩问与发现的境界,抒写出超越一般生活经验的诗性情感才是散文的真谛;散文是一种有着深刻反思、舞动着诗性灵魂的文体,创作主体以超越经验与平庸的诗性情怀表达出对社会人生的关怀才是散文核心价值和意义所在。

余秋雨对散文是创作主体“心灵体验”的认定,与现代散文大家郁达夫所提倡的散文创作第一要写“散文的心”的观念是有共通之处的。我们可以把这“心”理解为蕴含于文的、富有意义的主体精神,这是决定作品审美价值的重要元素。

回顾建国后散文创作的历史,我们会发现,十七年散文虽然有着明显的关注社会、思考现实的倾向,但思想情感大多淹没于纯粹的社会生活之中,缺乏必要的、***的创作主体人格精神。如五、六十年代“写中心”、“赶任务”、“歌颂新的生活和新的人物” 这样的散文占据着主导地位,其中不少作品呈现出一种常人难以企及的“神圣化”或背离历史现实的“伪崇高”色彩。此时散文创作虽然努力切近社会主流生活,然而大多却因思想的浅薄、情感的浮泛而显示出一份贫弱与苍白。此外,即使在当时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中,由于主体意识淡化,思想个性在有意或无意之中被遮掩,艺术创作中极为可贵而重要的主体精神在相当程度上被消解。有时乍看起来表现的是个性,但实际上共性色彩浓厚;看似抒发自我怀情,但矫饰成份居多,创作主体富于个性化的情感理想、艺术思维受到极大抑制。十七年之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不少散文创作由于深受建国后散文模式的影响,仍在自觉不自觉地延续着以往的散文传统。进入新文学时期,虽然也有了一些年轻作家的散文创新,但就总体而言,散文创作仍未形成一种自觉的主体意识。到了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人们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文化撞击与交融之中思索着,在多元融合对立的现实中开始冷静定位自己的坐标。在这种背景之下,散文也开始了以新的姿态走向当代人的心理。开始由相对浅显单一的抒情、言志进入深层的思考,由感性的热情转向理性的期冀,由难以企及的“神圣”、“崇高”而切入到关联千古常人生活的文化反思。由此一种优美崇高而切近生活现实的精神品格开始渗入散文实践,散文领域日渐形成艺术创作新格局。在这个新格局当中,余秋雨散文是一个标志,它标志着一种强健的主体精神在散文创作中的确立。余秋雨由《文化苦旅》所开启的系列散文笔涉中外,它们在聚焦人类文明发展历史、探寻社会文化真善美的历程中,通过文化品位的渗透而确立了独具个性魅力的精神品格。也就是说,郁达夫所说的“散文的心”,在余秋雨散文中得到了真切的落实,也正是这个散文的“心”把他的散文推进了深远的艺术境界。

突出创作主体的心灵体验,从而强调作品的精神内涵是余秋雨散文创作的显著特征。而透过艺术创作探视创作者的心灵世界,余秋雨散文呈现给人们他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文化良知与叩问意义、价值世界的理性自觉。应当说,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文化良知与使命自觉是余秋雨强调内在精神价值的散文观形成的根源。

不可否认,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所特有的文化良知与使命自觉可以使创作主体在社会思考中渐进形成优美深沉的诗性情怀。这种情怀是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它生成于现实而又能挣脱现世物欲的羁绊,在对日常生活经验的超越中探寻生命、生活的意义,能动地构筑人类精神家园。余秋雨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始终立足于现实,满怀强烈的现实忧患意识,以现代的价值评判而执着于对历史文化、人类文明的洞察,通过意义的追寻、价值的叩问而逼近人类历史文化的精神本质。所以确切地说,他的散文创作是其作为创作主体以诗性情怀对客观世界审美观照的结果,因而不难理解其作品为蕴含着丰厚深沉、令人感慨的精神人格。对此《文化苦旅》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代表。作者写作《文化苦旅》的初衷,就是想从古老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长河之中捕捉到即便是在现代社会仍然闪烁着价值光辉的历史亮点。他用“生命”开始其意义深远的“文化苦旅”,用“生命”捕捉“历史亮点”的过程便是一种超越经验而走向意义与价值追寻叩问的历程。

同时,在余秋雨身上不难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薰陶下的优秀知识分子所特有的使命自觉。这种自觉促使他必须借助一定的方式来唤醒、强化大众的生命意识、忧患意识以及民族意识,于是散文成为了他以诗性情怀观照历史人生所获的感悟的有效表达方式。在意义与价值追寻叩问的历程中,创作个体人生际遇与经历转化成为了一种意义深刻的价值性体验。在余秋雨看来,散文是这种价值性体验极为适宜的载体,他期望通过散文这样一种创作主体个性意识可以得到充分而自由发挥的文体将它们传达出去,以使人类文化精髓得以传承,精神人格光辉得以发扬光大。因此在其关注人类文明、文化底蕴深厚的系列散文创作中可看到作者往往以一现代“介入型”知识分子的身份而走入渊远流长的文化历史长河。

文化良知与使命自觉引领余秋雨散文笔触探入人文精神深层。“我发现自己特别想去的地方,总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较深脚印的所在,说明我心底的山水并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这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和它对我的长期熏染造成的,要摆脱也摆脱不了。”[5]这里所谈虽然是关于《文化苦旅》的创作,实际面对欧洲文明余秋雨也表现出类似的意趣,比如《行者无疆》便是如此。在《文化苦旅》中,他借助“游记”以现代知识分子的生命价值观来探触古老中国沧桑历史文化的灵魂。如在《道士塔》、《阳关雪》里,作者追根溯源,通过对过往历史的透视展现泱泱黄河文明的盛衰历史,字里行间渗透兴叹与无奈、豁达与悲凉,表现出了一个富有良知的现代知识分子与历史对话的深沉慨叹。在余秋雨笔下,历历山水古迹实际上是座座历史和文化活着的雕像,其间蕴藏着丰富的文化信息。作者的深层探寻与深邃的思辨凝聚成了独特的思想精神,使其散文创作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

对知识分子人格精神问题的关注同样是这种文化良知与使命自觉的一个重要表现。从余秋雨以《文化苦旅》、《山居笔记》为代表的早期散文创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所关注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即是知识分子的人格构成和传统文人的心路历程。因为在他看来,知识分子是传统文化的承传者和集中体现者,借助对不同历史时期知识分子的人格考察可以读解民族文化内在的精神实质。所以,在余秋雨散文中你常常会感受到一个怀着强烈社会责任感与知识分子良知而介入现实、评点人事的艺术形象存在,从中可品读出强烈的儒家文化的“入世” 精神,由此可见余秋雨作为一个传统知识分子的情感特质。余秋雨是以现代人的眼光和情怀来观察生活、思考历史和把握时代,并于其中倾注进了浓重的个性和“自我”色彩。他写苏东坡磨难中的刚强豁达,赞佩其有着“完整的天下意识、宇宙感悟”、“硬朗的主体精神、理性思考” ,把他誉为“时代的峰颠和精英”[6];写柳宗元的“凭着自己的文化人格,营筑起一个可人小天地”[7],颂其在贬官之地造福于民,创出斐然***绩等等,从中我们应当可以清楚地看到余秋雨对中华民族文化人格的体认,并且也可感受到在他通过散文创作呼唤一种“健全而响亮的文化人格”的过程之中,这种精神人格已内化成其自我生命意识。这种生命意识生成于对历史文化、社会人生的眷注与思考,却又带着浓烈的个体价值评判色彩。

我们说,散文的主体精神要想达到“真”而“美”的境界,必须以创作心灵的自由、真诚为前提。“散文创作是知识分子精神和情感最为自由与朴素的存在方式”[8]其中所揭示的应是散文创作的内在规律。然而在漫长的年代中散文创作往往陷于刻意雕琢的境地,人们很难从中真正体味到作者的真实人格和复杂的人本心理世界。余秋雨散文则以其形神之不拘一格地自如挥洒而展示给人们一个***舒展的心灵。它拒绝雕琢虚假与矫揉造作,敞开心灵,使得一种令人惊喜的真诚而大气的审美风范得以张扬。

在其散文观念的主导下,余秋雨的散文实践实现了双重突破:一是突破了长久以来或是抒写服务于***治的“伪大我”之情,或是吟叹个体化、私秘化的小情感,或是籍闲遐小品游走于世事之外的模式,以真诚、强健的主体精神人格营构出底蕴深厚的“大散文”;再则从艺术表现上看,应承“大散文”精神内涵的表现需求,余秋雨散文突破了长久以来被规范化、样板化了的表现形式,以大气磅礴、放荡不羁的手法创造了憾人心魄的艺术境界。

从余秋雨散文创作精神内蕴方面看,作者深沉的文化追思凝结出凝重丰厚的诗性情感,把散文创作推向了意蕴绵长的大散文境界。余秋雨散文内在精神突出地表现为鲜明的文化反思性。从《文化苦旅》开始,从中华传统文化到欧洲历史文明的追寻足迹,人们可以看到余秋雨遭遇着一个又一个关于历史文化的困惑,于是有了他一次又一次的价值追问。面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他所有的困惑与追问最根本处可归结到一个古老的话题:蒙昧——野蛮——文明。在《文明的碎片·题序》中余秋雨写道:“写作每一篇文章都有各自的题材和主旨,那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结线是什么?我究竟是凭着什么样的精神标准把这么多陈旧的故事快速召来又依次推出的呢?” 其中“至少有一个最原始的主题:什么是蒙昧和野蛮,什么是它们的对手——文明?每次搏斗,文明都未必战胜,因此我们要远远近近为它呼喊几声。”[9] 由此可以,作者始终在努力探寻、追问千百年来古今中外关于蒙昧、野蛮与文明之间相互搏击的历史,使得其创作指向鲜明的文化反思。

正是这种对社会历史文化发展进程的意义深刻的省思以及从中自然传达出来的生命意识与精神人格,使得余秋雨散文得以超越平庸而进入高迈境界。作者以其生命智慧观照社会人生、历史文明进程,在充满创作主体个性特征的深沉体验之中铺就一条深远的历史文化隧道,于历史文化隧道之中穿行的历程生发出作品灵动的诗性,张扬的艺术个性令其散文篇章携着宏大气魄走向高远境界,从而收获气韵生动、气度非凡的“大散文”魅力。如在《十万进士》中,作者怀着对中华文化艰涩的两难思索,洋洋洒洒的笔墨从科举制度游走到社会秩序,从追求个体生命的飞黄腾达到普遍的社会人格灾难,飞扬的神思将读者引入灵动深致的艺术境界,人们在掩卷沉思之间获得如许思索的愉悦与启迪。

为使作品精神得到适切的传达,艺术表现形式上的推陈出新也就成为余秋雨散文创作的必须。对于自己的写作,他原本就明确意识到与传统的悖离:“我已经料到,写出来的会是一些无法统一风格、无法划定体裁的奇怪篇什。”[10]而在《文明的碎片》的题叙中,他甚至说最好不要把他放入散文这个“界”中,不要把他的文章叫做散文。但从体裁角度而言,人们还是将其此类创作归为散文,这已是个公论。但由此可知,在创作之始余秋雨就明确地突破了建国以来关于散文定义的传统,奉献出一种新的表达范式。

建国后几十年对散文的传统认识之一即散文是“文学中的轻骑兵”,相应的对散文体裁有着“篇幅短小”的规范,这直接导致不少散文作家或热衷于描摹微景细象以明志,或沉湎于吟唱个人心底悲欢以抒怀,让人看到的是散文视域相对狭窄与风格的小家子气。应承着博大情怀、超迈精神、宏阔视野的选择,余秋雨散文往往篇幅浩大,洋洋万言之文不在少数。外在形式之气势与内在情理之气魄相契合的结果便是明显地突破了散文以往那种“小体会”、“小摆设”的格局,给人以大气磅礴之感。当作家探入历史文化长河,依凭着洋洋篇章而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地自由漫溯时,人们惊叹于他的大命题、大表现,强烈的阳刚之气动人心怀。

对于散文的创作,当年鲁迅曾经说过:“散文的体裁,其实是大可以随便的”。然而后来人们对散文提出了“形散神不散”的理论,当这理论发展到极致便是长久定位于“景—情—理” 的结构模式,这就使得散文表现形式在相当程度上作茧自缚,呈现出呆板的局面。余秋雨散文创作则明显表现出不再囿于传统教条,而是“笔”随“心”走,道法自然。整个篇章行文可以在一种放射性思维与情感的推动下自由挥洒,感慨往往极为丰富,思索往往也是多重的。如他的《道士塔》,既有对愚昧道士的批判,也有对古代灿烂文化被毁的悲哀,还有对民族屈辱历史的感叹,同时抒发出对腐败国家机制的痛憾。在《莫高窟》中,面对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艺术,他神思飞扬。他既可以抒写自己深致的礼赞与自豪,也可以由艺术表征的特质揭示艺术美的本质在于人本的复归与生命的灵动,并由此而感叹一个时代的强悍。他也可以突破“起承转合”的结构教条,通过独特视点的选择以局部表现整体,借助一人一地为焦点自然地辐射开去,摇曳多姿而又条理井然地展现历史的概貌。如《一个王朝的背影》,镜头对准的是一个帝王避暑山庄,然而展现了清王朝的崛起、鼎盛和没落。这种结构方式为他的散文的超长篇幅、大容量的思想内容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载体。总观其散文创作,看似并非传统所谓的章法谨严,却是恢宏畅达,自在潇洒。

余秋雨散文以其鲜明独特的文体意识拉开了当代散文新时期的帷幕。他的散文实践以广阔的视野、宏大的胸怀、深邃的思想及奔放不羁的表现形式,为当代中国散文提供了一种风格独具的范式,其雄厚的实绩表现出对当代散文创作长期处于平庸状态的超越。读他的散文,总能让人耳目一新,在一种生命意识、历史忧患意识与民族意识被强烈唤起的同时,获得巨大的艺术享受。

参考文献:

[1][8]余秋雨.《文明的碎片·题叙》.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2]别林斯基.《别林斯基选集》(第2卷).成都:时代出版社,1953年,第234页。

[3][4][5][6][9]余秋雨.《文化苦旅》,上海:知识出版社,1992年版,第116、3、130、27、3页。

[7]蒋登科.《融合理性精神的开放与整一》.《南方文坛》,1999年第69期.第44页。

余秋雨散文范文精选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余秋雨散文范文精选

学习

谁在爱里下了毒

阅读(37)

戴瑶喜欢穿大花的裙子,有无数条这样的裙子,花色不同,款式雷同。我进入这家公司实习,她负责带我上手,很尽责,态度友善,我挺喜欢她。

学习

《使至塞上》赏析

阅读(37)

本文为您介绍《使至塞上》赏析,内容包括使至塞上翻译及赏析,王维使至塞上赏析。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学习

网络文章范文精选

阅读(36)

本文为您介绍网络文章范文精选,内容包括最新的文章范文,文章格式标准范文。网络文章篇1网络伤感,篇篇伤人,谁写文字为狱,囚禁一颗驿动的心?伤城外,四季分明,幅幅妖娆风景,何必只记秋叶凄风伴雨,看凋花落尽。一壶静心,太平盛世,也让唐宗宋祖感激涕

学习

国际法的渊源

阅读(35)

本文为您介绍国际法的渊源,内容包括国内法是国际法的渊源,国际法的概念和渊源读后感。国际法的渊源

学习

Since的用法小结

阅读(189)

本文为您介绍Since的用法小结,内容包括since和for的用法,since表示因为的用法。since是我们英语学习过程中很常见的一个词,一般作介词或连词,意思是“自从;自……以来”,但是实际上它的词性及用法在英语中有点复杂,而很多英语学习者对此词的

学习

清算工作方案范文精选

阅读(898)

本文为您介绍清算工作方案范文精选,内容包括清算工作步骤怎么写,清算方案怎么写。清算工作方案篇1为切实做好县中药材开发总公司清算解散工作,确保清算解散有序进行和社会稳定,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学习

一觉睡到小时候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一觉睡到小时候,内容包括一觉睡到小时候txt,一觉睡到自然醒免费阅读。那条裤子又旧又皱又难看也就算了,裤脚还在我脚踝上面。最令人无法接受的是,它还是女式的!女式裤子的裤门不是在前面,而是开在左侧腰胯那里,这意味着每次上厕

学习

自然哲理范文精选

阅读(101)

本文为您介绍自然哲理范文精选,内容包括自然哲理的短文,关于自然的哲理性句子段落。自然哲理篇1《踏青的风日》是一篇情文并茂的优美散文。作者以精炼的笔墨,豪迈的激情,抒写了自己早春风日踏青的独特感受,洋溢着浓厚的诗意和深刻的生活哲

学习

好女孩,坏女孩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好女孩,坏女孩,内容包括好女孩vs坏女孩全文,好女孩坏女孩txt。1

学习

宝宝日记范文精选

阅读(34)

本文为您介绍宝宝日记范文精选,内容包括读书日记50字范文10篇,日记范文150字100篇。宝宝日记篇1前言

学习

胸有成竹的故事范文精选

阅读(55)

本文为您介绍胸有成竹的故事范文精选,内容包括胸有成竹的故事30字,胸有成竹故事400字。胸有成竹的故事篇1读成语故事《胸有成竹》有感五莲县实验小学2011级1班王浩宇今年妈妈送给我的生日礼物是一本书《中华成语故事》。这本书里的故事

学习

暗恋情书范文精选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暗恋情书范文精选,内容包括暗恋表白情书范文100字,暗恋情书500字写给女生。暗恋情书篇1暗恋情书NO.1

学习

论劳伦斯小说中动物的象征意义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论劳伦斯小说中动物的象征意义,内容包括解析劳伦斯小说中的象征的意义,劳伦斯小说动物意象分析研究。摘要:D.H劳伦斯既是一个天才作家,也是最具创造力的作家之一。他的主要成就集中在他的小说创作上。笔者试用象征主义的手法,

学习

史铁生散文范文精选

阅读(70)

本文为您介绍史铁生散文范文精选,内容包括史铁生散文精选段落,史铁生散文作文范文。史铁生散文篇1[摘要]史铁生的散文对众多散文的体式兼收并蓄,融为一炉。本文从史铁生散文的整体结构形式、语句形式、语言表达方式等方面分析了史铁生散

学习

余光中散文范文精选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余光中散文范文精选,内容包括余光中散文精选摘抄,余光中散文集300字摘抄。余光中散文篇1摘要:余光中是著名的诗人、散文家与批评家,他的散文作品有着独特的美学意识,其散文不局限于传统散文的形式,给读者描绘出一种亦诗亦曲、如

学习

贾平凹散文范文精选

阅读(35)

本文为您介绍贾平凹散文范文精选,内容包括贾平凹散文精选,贾平凹散文精选心得体会。贾平凹散文篇1内容摘要:“大散文”如果是一面旗帜,应该说是贾平凹首先举起来的,这种“大散文”观的提出,是有其现实针对性的。“大散文观”有一个逐步发展

学习

叙事性散文范文精选

阅读(37)

本文为您介绍叙事性散文范文精选,内容包括叙事性散文精选大全经典版,叙事性散文范文600字。叙事性散文篇1华南师大陈妙云教授曾说:“评卷场上,议论文一统天下,千人一面,文章已没了个性。考生只知道推理判断,满脑子充斥着抽象的概念,导致封闭

学习

简媜散文范文精选

阅读(34)

本文为您介绍简媜散文范文精选,内容包括简媜散文集读后感1500,简媜散文摘抄。简媜散文篇1[摘要]简媜是台湾“新生代”散文的代表作家之一,也是台湾最无争议的实力派女作家。她的散文创作,不断更新着当代人对于散文的传统观念,在初读简媜的

学习

林语堂散文范文精选

阅读(36)

本文为您介绍林语堂散文范文精选,内容包括林语堂的散文人生不过如此,林语堂经典散文1000字。林语堂散文篇1内容摘要:林语堂上个世纪30年代提出:“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闲适作为文学审美范畴,则注重闲雅冲淡之美。本文具体谈谈林语

学习

梁实秋散文范文精选

阅读(43)

本文为您介绍梁实秋散文范文精选,内容包括梁实秋散文读后感3篇,梁实秋散文经典系列雅舍谈吃。梁实秋散文篇1摘要:《雅舍小品》是梁实秋散文创作理念的实践之作,它集中体现了作者“通达闲适、冲和幽默”的艺术个性及其在散文语言方面的探索

学习

老舍散文集范文精选

阅读(589)

本文为您介绍老舍散文集范文精选,内容包括老舍散文精选550字,老舍散文全集的读后感。老舍散文集篇1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从新文化运动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一时期的文学称为中国现代文学;从新中国成立到当今的文学称为中国当代文学。高考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