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章篇1
网络伤感,篇篇伤人,谁写文字为狱,囚禁一颗驿动的心?伤城外,四季分明,幅幅妖娆风景,何必只记秋叶凄风伴雨,看凋花落尽。一壶静心,太平盛世,也让唐宗宋祖感激涕零,不及今朝窗外清明。
——题记
看尽网络,篇篇华丽的文,全是伤感,是谁给文字了一个忧郁的灵魂?一滴清泪淋湿了谁多情的心?是谁忘了,天空也曾湛蓝,昨夜的阴沉,已经在黎明时分,悄悄隐退。原来,文坛的风景,依旧是明洁纯净,依然是沁人心脾。何不忘了昔日的悲凉,忘了明日的迷茫。掬一捧清泉,静静地拭去昨日的悲伤,借一朵花开的时间,温暖一篇伤感的残文。
何不寻一处偏远幽静处,远离红尘渺渺,看小桥流水人家,看天高地阔,看云卷云舒。何不仰卧于一片绿草幽幽,感受阳光之暖,静看野花绽放,用灵动的触角抚摸微微颤动的花瓣。轻嗅静静弥漫的芬芳,心随淡淡流逝的时光,温暖岁月带来的无尽沧桑。何不撑一叶扁舟,轻帆卷,看远山杳杳,吹一曲笛韵,戏逗水里游鱼,看莲藕翠蓬。一座海岛如梦里蓬莱,飞鸟走兽,满处桃花,阡陌交错,醉眼迷蒙,眠卧于世外桃园,字字都是感人的风景。
何必将文字写成伤感的城,将自己囚禁。伤城外,四季分明,幅幅妖娆风景,何必只记秋叶凄风伴雨,何必只记红花凋零。其实,温暖一直都在,只是我们忘记了一壶静心,凌乱了恬静的心情。何不研一碗青墨,写一纸墨香,书尽一生年华,写尽一世风流。爱如泉水叮咚,滴滴落在心里,浸润半生流离,半生落寞,情如溪水潺潺,涓涓淌在心间,温润半世沧桑,半世寂寥。
心似琉璃,婉廷尘世,静听一曲梵音飘散,缘生缘灭,因果循环,爱与不爱,都是曾经美好的回忆。曾经,无法再来的过去,何必苦执着,明日,是值得憧憬的未来,拈花轻一笑,笑忘昙花一现的痴迷。只要心有灵犀,千山万水访君难,回眸处,桃花依旧笑春风。画一幅水墨丹青,题记一首雅致的小诗,句句都是情浓。
你谁爱谁,谁念谁,谁恨谁,都不过是摇曳红尘擦肩客。我惜缘,念缘,留缘,一缕执念,苦了多少芳心。繁花落尽君辞去,独留断肠人,西楼咏叹满地秋声。我们何曾静思,一片红叶,就如一世情缘,如是有缘,终是千里来相会,如是无缘,终是镜里月,水中花。纵然举案齐眉,万般思量,也是聚散两茫茫。其实,你放下一切虚无的忧思,偷得半日悠闲,寻一空空的幽山,坐一处无人的凉亭,于晓风里,思一季的芬芳,念往日情浓,感今世太平,家园无飘零。回眸看,五千年,风雨飘摇,唐宗宋祖也不及今朝窗外清明。满纸伤感,一案残文,谁的眼泪打湿谁的罗裙,都只是庸人自扰,无病呻吟。
不要说喜欢上了忧伤的文字,不要娇宠了华丽的残文,凄美也许感人,却也勾得满眼清泪,惹得红颜憔悴损。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何不于,融融月色,看满园清辉,忆浓情,煮一壶老酒,醉卧逍遥椅上,忘了昔日的坎坷悲凉,忘了名利的牵绊,忘了明日的迷茫彷徨,盘桓于眼前的风景,沉醉于刹那的馥郁幽香。借一朵花开的时间,熨平昙花一现的创伤。
人生没有如果,也没有后来,过去的不再回来,回来的不再完美。即使一个人煮饭,一个人吃,一个人的房间,一个人睡,孤独,但简单一些,快乐一些,幸福一些。两个人了,又多了一份牵绊,一份思念,一份留恋,少时夫妻,老来伴,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喜悦而满足。失去了,纵然不可忘记,但要放下,虽然不能快乐,但要心灵宁静,如一杯白开水,只要还有明天,今天永远是起跑线。掬一捧岁月的清泉,洗净满面的铅华,笑对人生的诸多不如意,坎坷也是一幅美丽的风景,只是不同的人看到的不同吧,那又有什么关系,活过,路过,看过,在有霜的板桥上走着,走着是美丽的。
网络里的感伤也是一种美丽,但文字的凄美太过沧桑,是忧伤爱上了网络,还是美丽爱上忧伤,我们的笔沉重而锋利,一笔落下,一笔笔,生花或者败叶,残章或者断句,我们都不要,作茧自缚,困坐伤城。
看网络,篇篇全是情殃,离殃,勾出我几许感伤,几滴清泪,几缕惆怅,我也写过几篇不成样的感伤的文字,勾出别人的忧伤。我与忧思里冥想我们这个时代忧伤的根源,其实自己给自己上了一幅枷锁,开锁的钥匙随风飘扬。
我们哭过了,就该笑笑,写过了,就该忘了,全都当是一种孤独的倾诉。用一朵花开的时间感受文章里的芬芳,温暖一颗孤独的心。等待指尖轻触素笺,笔墨轻扬起,书写华美的悦章,任思绪成行,如水的记忆,呢喃如寂夜花开的幽香。
初一:邢慧馨
网络文章篇2
如今,使用网络上的稿件,对报刊编辑们来说比较普遍,即使你是本地新闻的编辑,这种情况也并非全无可能。尤其是文化和副刊成倍增加的版面让这些栏目的编辑们绞尽脑汁疲于应付,从网络上“下稿子”自然而然地成为他们的必然选择。但是编辑们在“下稿子”时,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应该引起高度警惕。
一、 网络文章的***治思想性相对较差
2004年1月13日在北京召开的首批互联网出版机构负责人座谈会上,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于永湛表示,总署将详细制定《互联网出版管理规定》等规章,严厉打击带有***治问题、民族问题、***秽***等违法违规内容的互联网出版行为。这说明网络上的***治问题、民族问题、***秽***等问题已经到了十分严重的地步。
网络文章***治思想性较差这一现象的出现,并不是网络经营者主观上不负责的结果,而有其客观原因。
首先,网民多属“新新人类”,年轻化、***治上不成熟。 其次,有些网络编辑由于专业不对口,他们缺乏出版编辑工作中所必须的汉语语法、汉语修辞、逻辑、应用文写作等专业知识,文史知识相对贫乏,因此不能及时发现文章中因语法和逻辑问题而产生的***治问题。 第三,各网站因为成立的时间比较晚,同各大报社相比,普遍缺少具有丰富***治经验和专业知识的老同志把关。第四,交互性强是网络传播最鲜明的特点之一,由于是双向的信息传播,受众可以很方便地参与同网络媒体的互动,这样就使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网络向整个社会发泄对***府或社会的不满。
另外,网络的国际性也使很多与我国***府敌对的国家和***治势力有计划地利用网络来攻击***和***府。
二、 内容的时效性强、真实性差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在2003年对部分国家和地区互联网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只有一半的网民认为网上的内容可信,36%的瑞典网民认为网上没有或只有一点信息可以相信。网络传媒问世不过几十年的时间,其可信度降至如此地步, 主要原因如下:
第一、传统媒体都是***的喉舌,即使在全民皆商的今天,他们也从来没有把赚取金钱放在事业的首位。网络的经营者们都是新一代的职业经理人,他们创立网站的重要目的就是获取利润。这些经营高手们会想尽办法提高网站的点击率,以便争取广告商的青睐。据调查,90%的黄色信息通过网络进行传播;几乎在所有网站都可以看到算命、相面等带有迷信色彩的内容;大多数网站涉及到盗版软件、电影的传播。
第二、信息量与信息确定性之间的反比例关系也导致网络传播真实性较差。网络媒体引以为自豪的就是传统媒体不能与之相比的“量”,它没有版面和时段限制,它既能横向地集纳最广泛的多元信息源,又能纵向保存历史新闻信息。CEO们称之为“海量”,但正是因为这“海量”的信息,才导致了他们现今为之头痛的可信性差的问题。
第三、很多网络是虚假信息的制造者。这些人为了“扬名立万”而“语不惊人死不休”,他们那些被传统媒体的编辑们视为“垃圾”的文章,却很符合网络“版主”们“吸引眼球”的目的。于是那些违背文学创作原则、离奇古怪得足以让金庸、琼瑶这两大虚构高手也瞠目结舌的文章大量充斥于网络。
“真实性”是传统媒体的第一生命,因而绝不能允许网络上那些假新闻、假信息存在于自己的领域。所以,编辑们在“下稿子”时一定要认真核实所用文章、新闻、信息的真实性,不能因为这些信息具有轰动效应而降低对其真实性的要求,也不能因为文章的故事性和文学性较强而忽视作品的真实性。
三、 注意版权问题
报刊编辑们应该意识到知识产权游戏规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维护网络著作的版权也就是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能简单地用“佚名”、“无出处”等方法侵害作者的署名权;更不能擅自更改作品内容、甚至署他人名字等。2004年,***已将“保护知识产权、打击假冒侵权盗版”列为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专项整治重点工作。因此,报刊编辑们在“下稿子”时应主动注明网站或作者的名字,及时付清作者应得的稿费。引用内容时要注意分析、综合和改写,避免剽窃行为,以免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网络文章篇3
就在迈克尔・金斯利(Michael Kinsley)在网络上发表对我的博客帖子的滑稽反应时,《大西洋月刊》也把凯瑟琳・麦考利夫(Kathleen McAuliffe)有关寄生虫如何影响我们行为的精彩故事上传到它的网站上。
麦考利夫的特写是为杂志写的,共5873个字。它经过了如组稿、审稿、编辑加工、出版管理、事实核对等很多道工序。但不管从任何方面说,该文读起来晦涩难懂,里面包含了若干如下段落:
据说患有精神***症的人身上有一种神经传递素,它和有关该病的怪异发现如削弱灰白质(介于大脑与脊髓之间)的趋势一样都是长期以来令医学研究者感到困惑的问题。旨在抑制精神***症幻觉的抗精神病药物显然阻碍了多巴胺的行动,这曾经向网友暗示它实际上就是在阻挠寄生虫。
但是,这篇特写在被上传到《大西洋月刊》网站的36个小时之内已经聚集了50万次的页面浏览量,用阿莱克西斯・马德里加尔(Alexis Madrigal)的话说,“它已经成为该网站历史上被人阅读最多的文章。”
与此同时,《沙龙》编辑克里・劳尔曼(Kerry Lauerman)曾透露他们的一些流量状态数据:
2011年我们以引人注目的高点结束,首次超过700万***访问者,没有任何可能是外来者的特大的病毒性点击。我们2012年1月份的统计结果显示情况依然,浏览量达723万。
之所以如此,有一些具体原因。完全与潮流相反,我们放缓了工作流程。一方面试***在能够带来更大影响的报道上花更多时间,另一方面减少发表读者可以在其他地方阅读到的消遣材料。实际上,我们在《沙龙》上发表的文章比一年前少了三分之一(2011年12月从848篇降低到572篇,2012年月份从943篇降低到602篇)。所以,虽然文章少了33%,但流量增加了40%。
所有这些都似乎说明金斯利是对的,而我的***新闻报道多多益善理论存在一些缺陷。我们真的最终达到了文章质量高低以浏览量衡量吗?考虑到下面这个事实,即我的原帖谈到的《纽约观察家》如今的页面浏览量比2007年底编辑工作更勤勉的时候更少。
如果我们达到了这个关键点(我希望如此),这是网络世界从搜索型走向社交型的功能转变。创建像“Demand Media”(按需媒体)这样的***服务商来进行搜索,获得人们真正感兴趣的东西,然后利用那些兴趣捞取不配得到的流量和广告收入。相反,从事社交媒体游戏就更困难些:人们往往不愿意与他们并不真正喜欢的人分享任何东西。
不可否认的是,金斯利在他的文章中犯下的错误之一是他确信我认为“多多益善”公式是“非常好的发展”,我不这样认为。不错,我确实说过《观察家》扔掉了老东西而去大胆创新;但我也说过我更喜欢他们从前的做法。
我觉得确实可以称为“非常好的发展”是这样一种方式,即社交搜索引擎如Summify和Percolate比从前的搜索能找到更多相关程度更高和质量更好的内容。虽然我确实担忧Twitter把Summify买下来似乎仅仅是要将其关闭。我们共享的故事越多,使用这些工具越多,更好的报道内容赢得受众的机会也会更大,即使它没有像“猫让你发疯”之类亲网络的标题。
虽然这样说,发表达不到标准的报道的负面效应确实在缩小。从前,如果你在某个刊物上阅读到糟糕的报道,它会影响你对整个企业的看法。但现在不同了:在网站永不满足的世界,仍然存在少数宝贵的一直保持高质量的期刊。正如金斯利所说,几乎没有人在大部分时间内都能保持良好的写作水平,但编辑偶尔确实能够毙掉不够好的东西。目前,不怎么好的东西毕竟还是发表出来了,因为网站没有空间限制,原来“我们版面不够”的借口再也不管用了。
发表乏味内容的真正代价不是读者远离你的商标,而是一个机会成本:不是让博客网站Norman(诺曼)粗制滥造有关鸵鸟养殖和天然气开采的“水力压裂法”等充满信息错误的文章,如果让它修改和编辑别人的文章,帮助创造下一个让你陷入精神***的疯狂故事不是更好吗?
但是,经济学仍然不能这样简单相加。由于我没有充分理解的原因,高质量的经过编辑的新闻报道的成本比多多益善的博客昂贵许多,不是稍微贵一点。麦考利夫的文章在其他地方可能是每字1.5美元,也就是说她能获得8800美元的报酬;如果再加上为它工作的人的工资和福利成本,加上让她飞往布拉格做报告的成本,可以超过诺曼网站上千篇博客所花费的金钱。麦考利夫的文章值这个价钱,但它要求确实陷入资金短缺困境的出版家长着一双慧眼,能够从上千篇博客帖子中挑选出一则被广泛报道的特写。
我们仍然生活在名牌印刷媒体的品牌价值影响网络的世界。麦考利夫的特写文章如果发表在她的个人网站上,绝不可能在36小时内聚集到50万页面浏览量。实际上,它得益于《大西洋月刊》的声誉,当然它也帮助维持了该媒体的声誉。这是良性循环。另一方面,本来不可能引起关注的一篇乏味的博客帖子可能仅仅因为发表在《纽约时报》或《纽约观察家》等印刷媒体的网站上而得到4位数的页面浏览量。结果,这些刊物时常面临着诱惑,尽可能多地发表能够吸引页面浏览量的内容,即使这么做可能缓慢破坏其品牌声誉。如今,即刻的现金流似乎战胜了品牌价值上升或下降程度等无法衡量的概念。
因此,我想我们可能从《纽约观察家》等名牌刊物上看到“多多益善”类的新闻报道大量出现,然而像《大西洋月刊》这种最成功的***专营机构越来越多地在昂贵的高质量内容上投资,这是经营衰落和经营成长之间的差异。在毫无疑问处于持续衰落的新闻业,前者可能更有道理,而后者一旦失败,其代价将是难以置信地高昂,让你承受不起。
所以,尽管我特别高兴地看到高质量的新闻报道在网络上赢得众多读者,但我更相信我们即将进入出版家因组稿、编辑和出版不寻常内容所付出的努力和金钱而获得高额回报的黄金时代。网络仍然是大众媒介,猫让你发疯的故事很难杜绝,商业内容更容易复制。你想得到50万的页面浏览量,结果你更可能总是得到一千篇博客帖子而不是单一的全垒打。
【本文原文为“Quality vs. Quantity Online”,译自.省略/the_audit/quality_vs_quantity_online.php?page=1。作者费利克斯・萨尔曼(Felix Salmon)为路透社博客编辑,译者吴万伟为武汉科技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