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散文集篇1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
从“新文化运动”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一时期的文学称为中国现代文学;从新中国成立到当今的文学称为中国当代文学。高考一般不涉及当代作家作品。
1.“两面旗帜”——鲁迅和郭沫若
鲁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三部小说集、一部散文集、一部散文诗集和多部杂文集,《祝福》选自《彷徨》,《药》、《阿Q正传》等选自《呐喊》。
郭沫若:新诗的奠基者,第一部新诗集《女神》,另有历史剧《屈原》等。
2.三大组织
“创造社”、“文学研究会”以及1930年成立的“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左联”)
3.小说家群
茅盾——《子夜》、《林家铺子》,小说有《蚀》三部曲和农村三部曲
叶圣陶——《倪焕之》
巴金——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另有散文《灯》、《随想录》等作品
老舍——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
赵树理——《李有才板话》、《小二黑结婚》
钱钟书——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长篇小说《围城》
丁玲——荣获斯大林文学二等奖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周立波——荣获斯大林文学三等奖的《暴风骤雨》
沈从文——中篇乡土小说《边城》,散文《湘西散记》等。汪曾祺是其学生。
4.戏剧作家
曹禺——《雷雨》、《日出》、《北京人》、《原野》
老舍——《茶馆》、《龙须沟》
贺敬之——与丁毅执笔的歌剧《白毛女》曾获得斯大林文学奖
5.诗文作家
徐志摩——《再别康桥》
闻一多——新诗集《红烛》、《死水》等
臧克家——诗集《烙印》,代表作《有的人》
艾青——诗集《大堰河》,代表作《大堰河——我的保姆》
朱自清——“民主战士”(***语),代表作有《背影》、《荷塘月色》等
冰心——《小桔灯》、《寄小读者》,诗集有《繁星》、《春水》
老舍散文集篇2
岚儿在信里说:“去书店找那本《老舍幽默小品集》,人家说书没卖完,都退回出版社了。倒是找到老舍别的散文集,但跟手上那本文字又相差太远。而且,大概看了看,里面有错字,纸张也不好,你如果想要,我就买来寄给你。手上那本想来想去都觉得舍不得送给你,看来我对朋友还不是一点私心也没有啊,呵呵。”
我知道岚儿是真热心,也知道岚儿是真小气,我当然心有微酸却故作姿态地说:“不用,我会留心,不定哪个出版社睡醒了或实在没有剩饭可炒,就会做功做德地想起老舍来了。”市面上老舍的书确实很难见。浙江文艺出版社曾出版过成套成套的散文集、选集、全编、精编,封面朴素大方几乎不加修饰,买几本放在书架上也很漂亮。他们把二十世纪的重要作家包括台湾香港的都快打捞完了,可就是不见老舍上岸,不知什么缘故。
其实我看过的老舍的书不多,一本《四世同堂》而已,还是相当年轻的时候看的。手头倒有一本他的小说集,封面是不知从哪个电影里偷来的剧照,不负责任得很,里面尽是错字。再看封底有出版社却没有出版社地址,一下子意识到遇上了盗版,气得把书扔出好远。
但,昨天一不小心看到了那本《大智若愚》,封面是简笔国画没叶树,枝枝桠桠直愣愣的,透出一股子清静幽远。不用说,当然是先买为快,再睹更快。
忽然琢磨出来,一直觉得老舍亲切,原来跟他的名字很有关联。笔名里不喜欢“冰心”,太正气;不喜欢“茅盾”,太冷气。老舍就不同。“舍”是最早的象形字,意思是屋,“人”是斜溜下来的屋顶、屋檐,“干”是窗,“口”是门,整个的“舍”是很温暖的家,舍里再有一盏燃着的灯,一盆正旺的炭,纳鞋底儿的妻,绕床的儿,不信你不醉不痴。
“舍”字已是迷人,何况前面又加一个“老”字:老舍,舍而老,宅而古。凡“老”总是让我尊敬,让我迷恋:老照片,老电影,老歌曲,老人家,老家,老乡,老友……从前我们老家盖房子都是一溜三间红砖红瓦房,侧过来看,不是个“舍”字又是什么?老舍啊,红彤彤、暖洋洋的老家。
老舍不只是名字让人觉得近乎。我们赞一个人,往往喜欢说“他是个性情中人”。这么说的时候通常是心里愿意和他做朋友的。会哭,会笑,会恼,会好,有嗜好,有脾气,不完美,才会觉得原来他跟我这么相像,不知不觉,戒备心一点也没了。“他是个性情中人。”这么说话的时候心里都在想疼他了。
读老舍实在读得很愉快,恐怕就在于他的性情中人的做派,那么亲切,那么温暖。《大智若愚》中还有几幅老舍的黑白照,从青年到老年,完全是我心目中的样子。特别是第一张,看来看去,那眼神干净明亮得很眼熟,思忖来思忖去,对,像黎明,或者说黎明眼神像老舍,不止眼睛漂亮,那相貌也是很清俊周正的,呵,老舍原来也帅哥过。
扯了这么多,忽然想起中学时背过的: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也许他叫老舍完全是根据“舍予”而起,就像我们管张三叫老张李四叫老李王五叫老王赵六叫老赵,舍予就叫老舍了,也许他原来的意思是“舍了我一个,幸福十亿人”,这样倒也与他“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相符。
但我不管,我就当他是一座可爱温暖的老房子,可以烤火,可以安眠,一时兴起,四处寻寻,他老人家还有宝物留给我。
老舍散文集篇3
人教版的现行初中《语文》第6册第2课《有的人》、七年级下册12课《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作者,都是臧克家(1905.10.8―2004.2.5)。对臧克家,上述课本中前者介绍说是“诗人”,后者未作介绍,但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也介绍说是“诗人”。这一介绍虽然不错,但并不全面。在写作上,臧克家除了写诗,还写散文、小说以及文艺评论等,他在这些方面的贡献也不可小视。他发表的处女作,既不是诗歌,也不是诗论,而是散文。1939年他出版了第一部散文集《乱莠集》。此后,臧克家一手写诗,一手为文,他的散文与诗歌创作同步进行。臧老自言“诗与散文平分秋色”,其实他的诗歌与散文前后各有擅长。在六七十年的创作生涯中,他经历了由“诗压散文”到“散文压诗”的过程。如果说,臧老的诗歌高峰屹立于***前,诗名掩了文名;那么,臧老的散文高峰则突起于***后,文质胜过诗质。愈到老年,他的散文创作数量愈多,质量愈精,影响愈大。特别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他的散文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高潮,共出版了9部散文集,其中6部为新作,可谓佳作迭出,硕果累累。他在84岁时出版了《臧克家旧体诗稿》,其中一首云:“灵感守株不可期,城圈自锢眼儿迷。老来意兴忽颠倒,多写散文少写诗。”他85岁时曾对来访的人说:“现在我写散文多于写诗。”而且,他的散文带有诗人不同寻常的个性风采,因为他的“气质、情愫、志趣”,“都是属于诗的”,所以他的散文别具一种诗的特质、诗的情趣,富有情韵美、诗境美、蕴藉美、精练美、文采美。许多散文精品如《炉火》《镜泊湖》《书的故事》等等,更是至情至性,达到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让人悄然动容。他共出版了《学诗断想》《诗与生活》《甘苦寸心知》等近20部散文集。1993年10月,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的3集共11卷的《臧克家散文》,就是作者从以往的散文集中精选出来的,约120万字,充分展示了老诗人创作散文的实绩。因此,至少臧克家还是一位独树一帜的散文作家,有一位评论家说他是“被诗名掩了文名的优秀散文家”。
臧老的散文,种类很多,既有抒情散文,又有通讯报道,既有山水游记,又有创作回忆录。在这诸多散文中,最精彩、成就最高的是抒情味较浓的作品,包括抒怀之作、怀人之作、山水游记、创作回忆录等。抒怀之作,如《炉火》《我和孩子》《我的南书房》《落照红》等。其怀人之作,占有很大的比重,《我的先生闻一多》《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见《人民日报》1980年2月12日,七年级下册12课把题目改为《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等多篇文章写他对恩师闻一多先生的怀念;《老舍永生》是对他的尊敬长者、亲密的朋友老舍先生的怀念;从30年代到80年代,写过两篇题目同为《老哥哥》的文章(第二篇见《诗刊》1980年9月号,曾选入人教版初中《语文》正式本第2册)。写人的,有写著名文学家叶圣陶的《昆仑飞雪到眉梢》(曾选入湖南省编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语文》第2册,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山水游记等写景散文,有《镜泊湖》《青岛***我重来》《孔庙•孔府•孔林》等。创作回忆录和自述,有《我的诗生活》《诗与生活》《甘苦寸心知》《峥嵘岁月 壮怀激烈》等。这些抒情作品情深意浓,文采斐然,含蓄蕴藉,充满诗意。
此外,臧老在有关文章中,对他几十年的散文创作进行了总结。在《我对散文的看法和作法》中说:“我觉得,散文要求的条件和小说、诗歌有共同之处,那就是对生活、对人物、对事件,观察要深刻而细致,构思要新颖,写起来不仅要抒情味重,而且要有章法,注意集中表现,讲求结构,使散文‘不散’。”在《我的心愿》中说:“散文不散,精心锤炼。生动活泼,亲切耐看。抒情散文,更应充满诗的气氛。”这些经验对广大写作者具有指点迷津的作用。
由此可见,臧老不仅有丰富的散文创作实践,而且有深刻的创作理论。因此,他不愧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优秀的散文作家。臧老逝世后,新华社的消息中称他是中国一代杰出诗人、著名作家、编辑家等。但是,我国的现代、当代文学史,对臧老的散文创作极少涉及。因此,课本在注释时至少应提及他是散文作家,《教师教学用书》应对臧老的创作成就作一个比较全面的介绍。
主要参考资料
1.《臧克家散文》第1集、第3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3.10
2.蔡清富《臧克家抒情散文的艺术特色》,《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6.4
3.颜广明《依旧豪情似大河――访著名诗人臧克家》,《南方周末》精选本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