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探讨MRI对颈椎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0岁以上180例经临床确诊、影像证实的颈椎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颈椎曲度改变 68例,椎体、椎小关节骨质增生 180例,椎体内骨髓变性 21例,椎间盘变性 357个椎间盘,椎间盘突出357个椎间盘,后纵韧带肥厚或骨化49例,硬膜囊及脊髓受压占全部病例,椎间孔改变27例,颈椎滑脱 36例,椎管狭窄180例。结论:颈椎病作MRI检查具有特征性阳性表现,对明确诊断具有极高的价值,是目前最理想的检查手段,对临床***及预后的判断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颈椎病;磁共振成像;诊断价值
【中***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749-02
颈椎病是由颈椎间盘本身退变及其继发性改变刺激或压迫邻近组织,并引起各种症状和(或)体征起的综合病症,是影响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3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为10%左右[1]。本文收集 2011年2月—2013年8月间经临床确诊180例颈椎病进行回顾性分析,以对颈椎病系统的了解和认识,提高颈椎病早期诊断和定性诊断水平。
1 材料与方法
1.1 对象 回顾2011年2月-2013年8月间经确诊的30岁以上颈椎病180例,男126例,女54例,年龄30~76岁,平均56岁。
1.2 临床主要症状 颈肩部疼痛、肩胛区、上肢放射痛、麻木、无力,部分表现为头昏、头痛、眩晕、耳鸣、耳聋、失眠或嗜睡。
1.3 检查方法 采用东软菲利浦公司生产的0.35MRI扫描,采用颈椎表面线圈,常规扫描采用快速自旋回波序列矢状位(FSE)T2WI4500/144,T1WI,TR/TE500/20 ms,层厚4.5m、层距5 mm;轴位FFE,TR/TE600/35ms层厚4mm,层距4.5mm,距阵256×256,FOV260mm。
2 结果
2.1 颈椎曲度改变 68例,主要表现生理曲度变直,部分向后突弯。
2.2 椎体及椎小关节骨质增生 发生率较高,共180例,椎体增生以椎体后下缘为多,其次为前下缘及后上缘。表现为骨质唇状突出,可对硬膜囊及脊髓产生压迹。
2.3 椎体内骨髓变性 共21例,主要发生在变性较重的椎间盘邻近椎体部,表现为椎体内长T1长T2信号,T2WI压脂呈低信号。
2.4 椎间盘变性 椎间盘变性较骨质增生发生率低,共357个间盘,表现为椎间盘高度变小,T2WI上椎间盘信号不均匀性减低。
2.5 椎间盘突出 共357个椎间盘,其中201个椎间盘突出呈中央型,表现为椎间盘限局性向椎间盘后缘中央椎管内突出。62个椎间盘向一侧椎间孔突出,呈侧突型。41个椎间盘呈侧后突型,表现为轴位像上中央部偏向一侧突出,半侧硬膜囊受压。
2.6 后纵韧带肥厚或骨化 共49例,在矢状位上椎间盘或椎体后方见条状低信号,其中18例脊髓受压变细明显。
2.7 硬膜囊及脊髓受压 表现为在T2WI上脊髓前硬膜囊、脊髓前缘呈“波浪”状改变。其中41例脊髓受压变细,9例变细脊髓内见等T1长T2信号。
2.8 椎间孔改变 共27例,表现为椎间孔变形或变小。
2.9 颈椎滑脱 共29例,发生在C3、4椎体水平,均为Ⅰ度滑脱。
2.10 椎管狭窄 几乎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继发性椎管狭窄,椎管前后径
3 讨论
颈椎病是中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为退行性骨关节病,当今电脑办公普及,表现为年轻化趋势,其症状重,严重影响人们的工作,休息。椎间盘突出,椎旁韧带增生肥厚,骨质硬化,骨赘形成,压迫邻近神经根及椎动脉。椎体后缘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椎板及黄韧带增厚突入椎管内可以压迫脊髓,位于前面的骨赘可引起交感神经干的功能异常。颈椎前缘的巨大骨赘向前压迫食管,可出现食管异物感或吞咽困难。
根据MRI表现颈椎病分为七种类型[2]:
①颈型 是早期颈椎病,主要表现为单纯的椎间盘突出和轻度的骨质增生,硬膜囊、脊髓和神经根无受压。
②神经根型 椎体边缘或小关节增生,压迫侧方的神经根。
③脊髓型 椎间盘突出或脱出、后纵韧带和黄韧带肥厚与骨化,骨质增生和骨赘形成,压迫脊髓、出现脊髓软化、囊变。
④交感神经型、颈椎增生刺激或压迫,累及脊神经和脑膜返动脉。
⑤椎动脉型 颈椎骨质增生,使横突孔变窄或直接刺激,压迫椎动脉,使之痉挛、变窄。
⑥食管型 颈椎前缘骨质增生,压迫食管出现刺激和炎症反应。
⑦混合型 为不同类型的颈椎病混合形成。
颈椎病的MRI表现:①椎间盘突出,表现为椎间盘相应节段硬膜囊、脊髓前缘或前侧缘弧形压迹。②后纵韧带肥厚或骨化,表现为在任何序列上的椎体后缘的节段性或连续性线状低信号。③椎体后缘及关节突骨质增生。④椎管狭窄。⑤脊髓变性,T2WI上表现为脊髓内局灶性或纵行线状高信号。
椎间盘突出又叫椎间盘疝,以C4~5、C5~6、C6~7椎间盘常见。椎间盘突出分3型[3]:①中央型(见***1.2.3):髓核经纤维环后部突出,达后纵韧带下,髓核位于椎管中央,呈丘状或结节状,硬膜囊受压变形,严重者压迫脊髓,脊髓变细,变性,此型较常见;②侧方型,也称椎间孔型:突出物压迫椎间孔内的神经根,神经根水肿移位、消失,脊髓前外侧受压变形、移位;③侧后型:因纤维环最薄弱的部位在椎间盘后方中线两侧,此型最常见,突出的髓核与未突出部分之间有窄颈相连,此征象在矢状位显示清晰,同时显示硬膜囊受压的程度,轴位能清楚显示椎间盘向后方、侧方、或侧后方突出,并能清楚显示椎间孔和神经根受压情况。
MRI矢状位能直观显示椎间盘和颈髓的轮廓,以及它们的对应关系;轴位显示椎体及骨刺,前后纵韧带及钙化,椎间盘及其病变,能显示静脉丛及其扩张迂曲,横突孔狭窄程度;并对椎间盘的早期变性改变有良好显示;能显示脊髓变性,如萎缩、胶质增生、囊变及坏死、空洞形成。MRI能清楚显示颈椎病各部位的病变程度及病理变化,为颈椎病提供了特征性阳性所见,对临床***及预后的判断具有重大指导作用。
MRI具有软组织分辨率高、无损伤、无痛苦、多序列、多参数、多方位、并能较大范围显像等特点,显示颈段椎间盘突出比CT敏感,尤其对于颈部较短的患者CT椎间隙显示不清,定位困难,而MRI则易定位,矢状位可清楚显示所有颈段椎间盘,有助于全面观察颈段椎间盘病变,MRI能直接显示脊髓,可清楚显示脊髓受压、变性或软化,不仅可以显示病变部位、范围和程度,同时能反映受累组织病理特性,对诊断、***及预后的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因而是颈椎椎间盘突出影像检查的首选方法。
颈椎病需与脊膜瘤、神经源性肿瘤鉴别:脊膜瘤生长于椎管内,多数位于髓外硬膜下,呈类圆形,边界清楚,为长T1长T2信号,增强明显强化;神经源性肿瘤呈圆形或哑铃状,边界清楚,呈略长T1长T2信号,增强明显强化;而椎间盘突出可见椎间盘变性,信号减低并自硬膜外向后方或侧方压迫硬膜囊,增强无强化。脊髓受压软化或囊变时应与脱髓鞘性病变、脊髓空洞症鉴别:脱髓鞘病变如多发性硬化病灶常为多发,可局限在或累及数个脊髓节段,病灶呈长T1长T2信号,其长径与脊髓长轴平行,可合并脊髓肿胀增粗,增强病灶活动期有强化;脊髓空洞症见空洞位于脊髓中央,而不是位于椎间盘压迫的层面,可合并小脑扁桃体下疝。
参考文献:
[1] 裴仁全,张维信,王泽忠.椎间盘退变的MRI与病理学研究[J]. 中华放射学杂志.1995,29(3):175-179.
[2] 张挽时.临床MRI鉴别诊断学[M].第1版.江苏: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2,258.
[3] 孟非 ,梁碧玲.临床MRI诊断学[M].第1版.广东:广东科技出版社.2005,8,364.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颈椎病的MRI诊断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