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文化论文范文精选

阿拉伯文化论文篇1

【摘要】文化语言学是一门兴起于80年代中期的新学科,不仅是研究语言与文化两者间关系的重要学科,同时还是语言学以及文化学两者间的交叉学科。本文主要从阿拉伯语的文化、文化的形成、文化特点以及文化的贡献等方面做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阿拉伯语 文化 特点 贡献

文化主要是社会上的一种现象,不仅包括生活习惯、风俗,同时还包括社会组织、行为准则等多种内容。文化也可以说是一种历史现象或者是一种历史的沉淀物,具有较强的民族性,淋漓尽致的展现着属于自己的民族特色。阿拉伯语文化是目前值得研究的最广泛的课题。

一、阿拉伯语的文化的分析

(1)阿拉伯语文化,也可以称为***文化,主要是指阿拉伯各个国家以及各个民族间共同创造出带有***精神且以阿拉伯文字撰写的一种文化。显而易见,***是阿拉伯文化的主要核心,对阿拉伯人民的生活习惯、宗教信仰以及社会风俗等多种方面产生重要的影响。同时还可以说成是***教是阿拉伯语文化的孕育之母等。

此外,阿拉伯语文化也是人类文明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同时也是在社会经济、生活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集思想观念、生活习俗以及创造发明等内容为一体的综合性体系。

(2)阿拉伯文化和***的思想以及教育体系均是密切相连的,也可以说是阿拉伯文化不仅仅是局限于阿拉伯文化,同时也是信仰***教的全世界***文化的巨大成就,两者紧密相连,不可分割。另外,阿拉伯文化在我国已有多年历史、具有丰富的内容,同时高度展现出国家以及民族的开放胸怀等。

二、关于阿拉伯文化的形成

(1)阿拉伯文化主要形成于7世纪,并且随着***教思想及文化传播,逐渐萌生出阿拉伯文化。另外,7世纪时兴起的***教,其是在最短时间内与阿拉伯人进行融合,并给予其神奇的力量,帮助他们逐渐走出阿拉伯半岛,去到一个新的疆域建立属于自己的阿拉伯帝国等。另外,阿拉伯人在想***拓展的过程中,由原来的比较落后的游牧民族迅速的成长为整个世纪中高举文明的火炬人物。同时光荣的成为东西方交流的桥梁,除此之外,还涌现出大量的思想家、语言家以及科学家等人才,并为世人留下了灿烂辉煌的文明古迹。

(2)阿拉伯国家为了保证国家的繁荣与基础文化巩固,逐步加强对先进文化的管理和摄取,并提出“人最美的装饰品其实就是知识”的人生格言。此外,巴格达、开罗以及西班牙等著名城市均成为著名的阿拉伯文化城市等。而且,在这里国家中很多地方均是文明的象征,继承属于各个城市的文化成果,经过长期的发展,综合多个民族综合性的创新精神,保存并广泛的传播着阿拉伯的文化。

三、阿拉伯文化的特点

(1)阿拉伯文化的多民族性。阿拉伯帝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多民族的集合体,不仅有阿拉伯人外、埃及人,同时还有印度人、西班牙人以及叙利亚人等。民族间通过互相接触和影响,逐渐进行融合与渗透,并在长期的生产斗争中创造了阿拉伯文化。

(2)阿拉伯文化注意把学习和创新结合起来。世界文化最早发达地区有埃及、叙利亚以及波斯等地,阿拉伯人征服这些地区之后,不仅接受了当地民族文化的影响,并且积极吸收希腊与印度的优秀文化,创造出新的阿拉伯文化,为人类文明做出巨大贡献。

四、阿拉伯文化对于世界文化的贡献

(1)保存并传播了西方古典文化。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前后长期***过程中,很多希腊、罗马古典作品被毁坏,其中一部分通过拜占庭流传到阿拉伯帝国。阿拉伯学者们认真研究它们,并将这些古代作品翻译成阿拉伯文。曾经在公元9世纪至11世纪期间,阿拉伯掀起一场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翻译运动——“阿拉伯翻译运动”。

(2)阿拉伯文化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阿拉伯人将古代印度与中国文化的成就积极介绍到西方国家,例如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四项重大发明带到了欧洲;同时又把阿拉伯的天文学医学知识与***教传播到中国等东方国家。阿拉伯人还将亚里士多德的重要著作翻译成阿拉伯文,比如《物理学》、《工具论》等著作,此外,还翻译了柏拉***著作《理想国》等。

另外,阿拉伯人在数学方面也做出许多重要的贡献,并将数学论文带到巴格达等地,不仅包括从0—9等十个数字,还将这些论文翻译成阿拉伯文传播到世界各国。也就是我们使用的阿拉伯数字。阿拉伯数字的传播,对数学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3)在教育方面。***教的创始人先知穆罕默德出身比较贫寒,自小是一个没有受过教育的人。但他对古阿拉伯的科技以及教育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另外,穆圣本身也是一个既崇尚知识又鼓励人们去追求学问的人。其在南征北战时建立***大帝国,同时古阿拉伯的教育体系逐步建立起来。他为了普及宗教教育,特意在古阿拉伯建立小学,通常在清真寺内进行教学,并且大多数男孩、少数女孩和部分奴隶的孩子都可以在这些小学中接受免费教育或者是较少收费的教育等。学校的课程大部分均是与宗教密切相关的,受教育的每个人必须做祈祷,仔细阅读《古兰经》,并从《古兰经》了解神学知识、历史知识、伦理学知识以及法律知识等。除此之外,当时写字也是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才学习的一项重要技能。不会写字的人通常情况下是雇用职业抄写员来进行。后来在***府的控制下,中学院校频繁出现,同时还受到***府的资助逐渐转变成各种类型的职业学校。学生们在这些学校里进行语法、语言学、修辞学、文学、逻辑学、数学以及天文学等学科的学习。此外,由于教师的薪金和学生的花费大都是由***府、慈善家所提供的,因此学生们上学几乎不用交学费。有时,学生要经过长途跋涉去听最有名的教师上课。长此以往,阿拉伯文渐渐成为***国家用于学习的重要语言。尽管学生们得不到学位,但只要有教师对其身份给与认可证明即可。同时,阿拉伯人还建立很多***书馆与大学,几乎所有的清真寺内都有***书馆和学校,对阿拉伯文化具有深刻的影响。

(4)在艺术与建筑领域。阿拉伯国家自古以来对艺术美均有着独特的追求。由于***教一直主张反对崇拜偶像,排斥具象,造成阿拉伯很多艺术作品当中缺少对人物与动物造型塑造的现象。此外,阿拉伯国家的部分艺术家们均将智慧集中于书法艺术、几何***案以及巧妙别致的构思当中,具有明显的抽象法于形式化的特征。***的建筑别具一格,包括清真寺、***学府、以及居民住宅等,均是世界著名建筑艺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与印度的建筑、中的国建筑共同称为东方三大著名建筑体系。除此之外,***的建筑大都是仿照希腊与罗马建筑的形式逐渐形成的,此外,还创立风格独特优美化新样式,以“宏伟、壮丽”等典型特征而著名。

阿拉伯文化论文篇2

内容摘要:国内阿拉伯语比喻的相关论文既存在共性也存在差异性。大部分学者都以喻体为主要研究对象,并在共时基础上进行分析,几乎都旨在探究比喻背后的文化内涵,具体反映在阿拉伯民族传统、自然环境、生产方式、宗教信仰和民族心理认知上;但其研究视角有的从整个比喻系统出发,有的具体到某个喻体意象,还有的立足于汉阿比喻比较研究。通过分析相关论文的研究成果发现,对于阿拉伯语隐喻的研究还有诸如单一比喻类型研究、比喻历时性研究、阿语与其他语种比喻辞格的对比研究等领域可以深入研究。

关键词:阿拉伯语 比喻 研究现状 相关论文

“比喻是使用历史悠久,使用范围广泛,使用l率最高的一种修辞手法”,表现为由一种事物的特质而联想到另一种事物,并将其进行类比。“阿拉伯民族形象思维十分发达,是个善于打比方的民族。”国内学者关于阿拉伯语中比喻的研究论文颇多,既在相似的框架内阐释阿拉伯语比喻的相关问题,又从不同的视角分析并给出了自己的观点。本文通过对相关论文的研究,分析国内“阿拉伯语比喻”的研究状态,以期提出新的研究思路,对深化国内该领域研究有所裨益。

1.相关论文基本情况

本文研究对象为以“阿拉伯语比喻”为主要研究内容的论文,所有论文均来自“中国知网”(http://),检索关键词为“阿拉伯语比喻”。根据检索结果,相关论文共9篇,按照主题相关性排位序列号为1、2、3、4、5、6、7、12、15,分别为:1《阿拉伯语比喻与汉语比喻对比研究》(苏天门,2009年5月20日,天津师范大学)、2《阿拉伯语汉语比喻辞格比较研究》(张薇,2007年4月1日表,对外经贸大学)、3《阿拉伯语比喻的文化阐释》(罗林,2007年8月25日,《语文学刊》第8期)、4《阿拉伯语汉语比喻辞格比较探微》(赵楠,2014年11月23日,《读书文摘》)、5《阿拉伯语比喻修辞中“骆驼”意象的使用》(孙云青,2016年1月5日,《才智》)、6《从喻体比较看汉阿语言文化的异同》(Diew Mohamedou,2006年5月1日,安徽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7《试谈阿拉伯语比喻与阿拉伯文化的关系》(吴根福,1995年5月15日,《阿拉伯世界》)、8《浅析阿拉伯语修辞中的比喻》(葛铁鹰,1992年10月1日,《对外贸易外语系科研论文集》第1期)、9《“悬诗”中的比喻文化特色》(庞博,2015年5月5日,《文学教育》上)。其中期刊学报论文6篇,硕士研究生论文3篇。

总体说来,无论从观点还是分析角度上,后来的论文都对先前的研究成果有所继承。

2.国内“阿拉伯语比喻”研究的共性

2.1主要以喻体为研究对象

在这些论文中,《阿拉伯语汉语比喻辞格比较探微》为单纯分析比较二者在比喻辞格上的差异。《浅析阿拉伯语修辞中的比喻》为单纯研究阿拉伯语比喻的分类和组成部分,并未进行内涵上的延伸讨论。其余7篇论文全部以比喻四要素中的喻体为主要研究对象,或深入分析阿拉伯民族文化、或探讨阿拉伯民族心理、或通过比较研究阿汉比喻差异的原因。

2.2 喻体分类相似

在分析喻体时,相当一部分学者选择将喻体分类,使研究的脉络更加清晰直观。明确将喻体进行分类的有3篇论文,分别为《“悬诗”中的比喻文化特色》、《阿拉伯语汉语比喻辞格比较研究》和《从喻体比较看汉阿语言文化的异同》。它们的分类方法基本一致,将喻体明确归纳为动物、植物、自然现象和颜色四大类。喻体分类相似度较高意味着学者们对阿拉伯语比喻的理解和认知观点基本一致,后来的学者更多地是对之前研究成果的认同和继承,未有过多创新。

2.3 喻体内容相似

9篇论文中,除《阿拉伯语汉语比喻辞格比较探微》之外,其余皆在论文中运用了举例分析的研究方法,其中喻体为重点分析对象。在8篇论文所提及的喻体中,通过统计发现出现频率最高的是狮子,共6次。

我们通过分析发现,喻体选择的重复率如此之高,主要由于阿拉伯国家大多处在沙漠之中,资源匮乏,阿拉伯人接触到的事物种类有限,有限的事物自然被高频率地用作比喻对象,象征意义极强,学者们在选择研究最具代表性的喻体时,易产生重复。

2.4研究目的类似

大多数学者倾向通过阿拉伯语比喻来深入分析阿拉伯民族的文化内涵。在9篇论文当中,标题里包含“文化”二字的有《试谈阿拉伯比喻与阿拉伯文化的关系》、《阿拉伯比喻的文化阐释》、《“悬诗”中的比喻文化特色》、《从喻体看汉阿语言文化的异同》,论文内容中涵盖文化特征分析的有3篇,分别是《阿拉伯语比喻中“骆驼”意象的使用》、《阿拉伯语比喻与汉语比喻对比研究》和《阿拉伯语汉语比喻辞格对比研究》。不难发现,文化方向的探索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尽管有两篇论文还涉及了民族心理和闪含语系的研究,但最终还是作为辅助分析存在而并不改变论文的主要研究目的。

2.5均为共时性研究

纵观全部论文,学者们对阿拉伯比喻的研究均为共时的,未就比喻修辞在阿拉伯不同时期的变化作差异性研究。也就是说,我们对它的认知仅限于经过演化后现在的模样,而它是如何形成或者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和变化我们却不得而知。缺乏历时性研究的原因,笔者认为有两点:第一,大部分学者把喻体作为研究阿拉伯语比喻的主要研究内容,喻体的象征意义较为固定,在不同时期变化不大,这是由阿拉伯民族较为稳定的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决定的。第二,喻体在何时开始产生某种象征意义,具有一定的随机性,或在生活中,或在劳动中,或在某一篇文学作品中,具体出处难以考证。根据索绪尔的观点,共时规律具有一般性,而历时态却是特殊的,强加于语言的。所以调查研究难度较大,相关资料难以搜集查证或许也是学者选择避开历时性研究的原因之一。

3.国内“阿拉伯语比喻”研究的差异

通过深入解构相关论文我们发现学者们研究视角存在差异,在看待阿拉伯语比喻的问题上或宽泛或具体。《浅析阿拉伯语修辞中的比喻》,阐述了阿拉伯语比喻的成分和分类,并举例予以详细解释。对文化内涵作直接分析研究的有两篇,《试谈阿拉伯比喻与阿拉伯文化的关系》通过研究喻体内容分析了阿拉伯民族信仰、生活环境和民族心理,《阿拉伯语比喻的文化阐释》则循序渐进地从比喻的性质、比喻的运用和比喻的文化观照三个方面逐渐深入地研究了阿拉伯语比喻对民族文化的反映。《阿拉伯语汉语比喻辞格比较研究》、《阿拉伯语比喻与汉语比喻对比研究》、《从喻体看汉阿语言文化的异同》和《阿拉伯语汉语比喻辞格比较探微》4篇论文是从汉阿对比的角度对两种语言中的比喻辞格进行比较研究。《“悬诗”中的比喻文化特色》和《阿拉伯语比喻修辞中“骆驼”意向的使用》,均是在相对具体的视角下研究阿拉伯语比喻的具体使用,不同的是前者选择在某一系列文学作品中做分析;后者则选取了单独的一个喻体进行研究。

4.国内“阿拉伯语比喻”研究的主要成果

关于国内对“阿拉伯语比喻”的研究成果,通过以上对相关论文的分析可以集中看到以下几个观点:

(1)阿拉伯民族的文化传统影响了阿拉伯人对比喻辞格的运用;(1、6)

(2)阿拉伯人身处以沙漠为主的自然环境,因而形成了对事物具有沙漠特性的认知,影响了喻体的选择;(1、2、6、7、9)

(3)环境决定了阿拉伯人以前以游牧为主、商业为辅的劳动生产方式,使用比喻辞格时受到了生产方式的影响;(3、6)

(4)***教的宗教信仰植根于阿拉伯人的生活中,深深影响着他们的表达方式,同样也对比喻修辞造成了一定影响;(1、2、3、7)

(5)阿拉伯民族的审美观、伦理观等构成了特殊的民族心理,这些也在比喻修辞当中有所体现;(1、2、4、7、9)

早期研究中,学者从文化传统、自然环境、生产劳动、宗教信仰以及美学观点等方面全面分析了比喻修辞反映出的阿拉伯文化内涵,后来的学者在观点上很大程度继承了前人的成果。

5.部分研究领域尚未有人涉及

阿拉伯比喻在文化视野内的研究已经呈现出较完备的态势,但笔者发现有些领域尚处于研究的空白阶段。

第一,比喻本身的分类很多有:明喻、暗喻、详喻、略喻、隐略喻、单相喻、多相喻、内涵喻、外露喻和倒喻等。并未有学者针对其中某一个类型进行过单独研究,现有研究均是对整个比喻修辞笼统的分析。

第二,以往学者对比喻的研究都是共时的,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待已有的阿拉伯比喻体系,未就某个意象或惯用表达进行过历时研究,关注它们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化和发展。研究某个喻体的历时状态可以纵向地剖析不同时期内阿拉伯民族思维模式和心理认知的变化。

第三,大部分学者致力于汉阿比喻o格对比研究,笔者目前尚未发现阿拉伯语与其他语种中比喻辞格的对比研究。以英语举例,它区别于汉藏语系的汉语,属于印欧语系,如果能和闪含语系的阿拉伯语进行比较研究的话,在西方欧美文化的背景下可能会碰撞出不一样的比喻辞格对照观。

语言反映出使用者的意识形态和文化传统等隐含的特征。学者们通过研究阿拉伯语中的比喻修辞,或阐释比喻本身的结构和分类,或透过喻体解读阿拉伯民族独特的文化和性格。国内研究“阿拉伯语比喻”的相关论文从不同角度、层面和视野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分析,研究成果虽有多种表现形式,但却隐约透出相似的轮廓。后来的论文更多的是对之前研究思路的继承性延展,在研究方法、研究角度和结论观点上并没有过多的创新。我们应该看到,除了完善和发展前人的研究成果,在阿拉伯语比喻的大框架下仍然有许多其它领域值得去开辟探索。

参考文献:

(1)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1983年,商务印书馆。

(2)刘大为,《比喻、近喻与自喻:辞格的认知性研究》,2016年4月,学林出版社。

(3)陈娅美,《喻体特征的认知研究》,2011年,河南师范大学。

(4)张志良,《比喻大观》,2014年9月,辽宁教育出版社。

(5)杨茜,《喻体的选择与文化背景》,2001年2月28日,安徽大学学报。

(6)余章荣,《阿拉伯语修辞》,2002年,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作者单位:四川外国语大学)

阿拉伯文化论文篇3

中***分类号:K828.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2-0586(2012)01-0111-07

早在1000多年前,阿拉伯书法随着***教传人中国之后,历经宋、元、明、清及近现代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的阿拉伯文书法艺术,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有多少阿拉伯文缮写家、书法家、艺术家为这一成就的取得做出了贡献呢?他们的历史功绩又如何呢?这是一个历来很少有人记述,甚至鲜为人知的珍贵史实。虽然有些名家已为众人所知,但仍有不少墨林高手,既未留名,也未留姓,却是业绩累累,其作品有不少脍炙人口、风格独特,至今广泛流传于社会或民间,成为中国***教珍贵的历史文物。

为了找回这一珍贵的历史,凸显中国***老一辈阿拉伯文缮写家、书法家、艺术家的功勋,本人进行了长期细致的考查与挖掘,先后走访了十几个省市清真寺及相关单位;拜访了***教教育家马松亭、阿拉伯史学家纳忠教授,社会活动家安世伟伊玛目;会见了中国阿拉伯文书法名宿赵铭周、王世安、沙金瑛、冯子元、刘长明、哈孜・艾买提等老前辈,历时10余载,终于拨开云雾,看到了曙光。前前后后总共捋出30多位书法大家,时间跨度大约有200多年,即以清末民初至1949年10月1日前出生为界。虽然人数不多,时间也不算长远,但万事总得有个开头,暂且作为抛砖引玉吧。他们的名字是:花巴巴(清朝中叶)、万景和(清朝道光年间)、曹万兴(清朝道光年间)、马长清(1856―1938)、马福玖(1864―1936)、答秀升(清末明初)、田家培(1870―1944)、杨德培(1878―1950)、曹文全(清末明初)、王世思(民国年间)、曹金藻(1890―1966)、赵铭周(1896―1982)、刘景星(1901―1969)、马延增(1908―1988)、刘书林(1909--2002)、米泽波(1991--2004)、王世安(1914-?)、沙金瑛(1916--2002)、文益茂(1919―1997)、金宝田(1919--2004)、冯子元(1925--2011)、杨景恩(1925―1998)、石介臣(1925--2006)、唐树林(1927一)、刘长明(1929一?)、张玉昆(1929一)、李超英(1930--2002)、刘敬一(1930-)、石其刚(1933-)、李文彩(1935-)、哈孜・艾买提(1935-)、马福元(1937-)、陈进惠(1938-)、尼亚孜・克里木(1948-)等。

以下排列顺序以出生年月先后为准。

花巴巴,姓花,名不详,巴巴是对年长者的尊称,故以花巴巴名传于世。原籍云南,清中叶中国***教教长、阿拉伯文缮写家。花巴巴一生有很多经典,被视为珍品。可惜他的墨宝大多都已散佚,只有一部幸存的《古兰经》。1932年,马松亭带领中国留学生赴埃时受刘先生的委托,把此经转赠给埃及国王福阿德一世,深得其珍爱。福阿德殁后,该经被珍藏在福阿德墓正殿内,以作永久纪念。花巴巴的手迹,除上述《古兰经》外,几乎没有看到任何其他作品。因此,对花巴巴的书法创作与书写风格很难作出评论,但他的作品曾闻名一时,是众所公认的。笔者心想,如有可能,但愿初访埃及的相关人士通过相关渠道找花巴巴手写的《古兰经》,看看现状或者将其拍下来带回祖国,也不枉花巴巴一生的功绩。同时,也为我们研究和发扬花巴巴的书法风格提供依据。

万景和,后人尊称万巴巴,清末道光年间天津著名阿拉伯文书法家。万氏书法意境新颖、体势险峻、笔力道健,影响颇深。其所留墨宝,被后代视为圭臬,争相效仿。令人遗憾的是,其书稿,包括一部极其珍贵的《古兰经》大都失传或在***中被毁。只有一部手抄本《亥提姆》(《古兰经》节选本)和两块经文匾额尚存至今。前者收藏在天津刘化民手中;后者一块为《古兰经》第72章第8节经文匾额,长1.5米,宽0.8米,现存天津南大寺,另一块为“泰斯米叶”匾额,长2米,宽1米,现存天津清真大寺。

曹万兴,回族,天津人,清末道光年间著名阿拉伯文书法家。出身于武术世家,为人刚正,深受时人拥戴。曹万兴一生酷爱书法,曾以超迈的气质、惊人的毅力探寻书法艺术,终于自成一家,并为天津风格的阿拉伯文书法艺术立下了基本规范。其书体向以法度森严、体势雄浑、刚柔相济、气足神完而驰名遐迩。其作品有匾额、中堂、条屏、楹联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天津大寺窑殿悬挂的“泰斯米叶”匾额,体势雍容、苍朴雄烈,虽寥寥数笔,却成花开满园之状。曹万兴胞弟曹万林,第三代孙曹文全,第四代孙曹金藻等均师承祖传,沿袭书法,成为四代相传的书法世家。

马长清(1856―1938),字澄晏,回族,河南济源人,河南著名阿拉伯文书法家。马长清白幼***,岁将而立即成阿洪品级。后来,先后应聘在沁阳、博爱、开封、郑州等地设帐授徒,陶铸众生。著名学者王静斋称他是久负盛名的老派大阿洪,经堂教育之导师。马长清知识渊博,经汉两通,并以口才好、写字好、人品好而著称。他是河南著名“三清阿洪(即赵永清、巴玉清、马长清)”之一。在阿拉伯文书法方面,马长清功底深厚,技艺纯熟。他书写的赞颂圣容等中堂、横幅,深受教胞喜爱。据传,马长清在郑州北大寺坐位时,有位老乡请他写匾,因当时没有大笔,他就抓一团棉絮,饱蘸浓墨,一气呵成一幅巨大的“泰斯米叶”匾额,在场的众乡老无不为之交口称赞。马长清的墨宝,流传甚广,其中有不少被制成匾额,悬挂在他曾经任职过的一些清真寺内,永志留念。

马福玖(1864―1936),回族,湖南隆回人,清末民初年间阿拉伯文书法家。曾在广西、桂林、湖南隆回任掌教。现隆回县各清真寺保存的阿文、汉文对联多出自其手。马福玖自幼修经习文,酷爱书法、绘画。汉文行书清新秀丽,阿拉伯文书法独具风格。曾手写《古兰经》等***经典。尤擅长以阿拉伯文字组画,如鲜花、飞鸟、盆花以及汉字忠、孝、节、义等。1988年湖南人民出版社的《湖南回族》一书中,曾收录其用阿拉伯文书写的四扇屏经字画,可谓马福玖的代表作。

答秀升,湖北沔阳人(今仙桃)人,清末民初阿拉伯文书法家,曾在安陆府(今钟祥)及周边清真寺任教30余年。答秀升擅长阿拉伯文书法,他为***书写的汉文“寿”字,即是用阿拉伯文词语组编的。在武汉、上海等地的回族中享有盛誉。此外,他还以阿、汉两种文字为对照,编制了巨幅“五十代传光”世系***谱。惜其作品大部分毁于战火。

田家培(1870―1944),字植卿,经名苏莱曼・阿布・克里木。回族,云南通海人,中国***教著名经师、教育家、阿拉伯文书法家。田家培父亲擅长阿拉伯文书法,曾为马德新当过书写员。受家庭、宗教的熏陶,家培自幼读书***,酷爱书法。他是著名***学者、教育家马联元的得意门生。曾在云南各地及广州执教40年之久。所讲阿拉伯文、波斯文典籍全部亲手抄写。他的书法笔锋刚健,字体清丽,运笔流畅,是典型的中国和传统阿拉伯文书写体风格。据传,家培写经时,由于长时间前身紧贴桌面,以致胸部肌肉留下斑斑痕迹。光绪二十一年,即公元1895年,家培遵照恩师马联元之嘱,精心缮写了30本分册《古兰经》,即被誉

为“海内孤版”的《宝命真经》,为我国木刻版《古兰经》的镌刻出版做出了重要贡献。现该经刻板全部珍藏在云南昆明南城清真寺,是我国***教珍贵的历史文物。

杨德培(1878―1950),字润生,回族,江苏镇江人,上海***教知名阿拉伯文书法家。杨德培出身宗教世家,系镇江德润堂后裔,传至杨德培为第10代伊玛目。自幼学经,兼学中文、阿文书法。在上海福佑路清真寺、肇家浜路清真寺任职多年,是当时两种文字书法出类拔萃的佼佼者。期间,他书写的阿拉伯文中堂、挂屏、对联、匾额等以其功底厚、造诣深而蜚声沪上。据传,原中国回教协会理事长白崇禧曾托人求其中、阿文书法,足见其声誉之高。由于他的苦心磨练,其书法艺术渐进佳境,独步春申。尤其是阿拉伯文书法,字体圆润有致,布局排列严谨,富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上海至镇江一带享有美誉。遗憾的是,***劫余,使其墨宝散失殆尽,留存者寥寥无几。

曹文全,回族,清末民初天津著名阿拉伯文书法家。曹文全出身于书法世家,是清朝道光年间著名阿拉伯文书法家曹万兴第三代孙。曾在辽宁省营口市清真寺讲授教义学和教法学等课程。曹文全学识宏富,书法精深。天津大寺前殿左右券门上方,至今还悬挂着曹文全手书的经文匾额。该作品间架复杂,结构合理,笔划纤曲灵活,前后变化一致,是天津市***教文物古迹之一。

王世思,字继光,回族,甘肃武都人,民国时期阿拉伯文书法家。王世思青年时期曾在西北、山东一带学***文,后在北京三里河清真寺任职,能熟练背诵《古兰经》,声音低沉,铿锵悦耳。王世思有一手阿拉伯文好字,其中有两幅中堂为中国***教协会收藏。一是“亚拉发阿”(擎天柱,真主美名),榜书体,笔势潇洒,造型别致,将文字与形象(似提琴状)融为一体,可谓巧夺天工;二是“亚穆斯塔法”(精选的,圣人美名),亦为榜书体,笔触粗大道劲,书体连绵自如,其用墨手法晶莹剔透,“飞白”“渴笔”跃然纸上。以上两幅字,具有浓厚的西北风格,是中国***传统的阿拉伯文书法艺术之上乘佳作。

曹金藻(1890―1966),回族,天津人,天津大寺第14代掌教、中华武术界著名高手、天津有名的阿拉伯文书法家。曹金藻乃武术世家出身,曾授业于沧州武师马万顺,以“鬼推磨”绝艺名噪一时。因与霍元甲交情深厚,故有“回汉双侠”之誉。然曹金藻在***中备受推崇的是在阿拉伯文书法方面的贡献。曹金藻乃曹万林曾孙,为曹氏后代最优秀的书法家。他自学生时代起就酷爱书法,并以曾祖曹万兴的书法遗规为法式,刻苦钻研,反复推敲,技渐纯熟。至学业结束,其书法功底已相当雄厚。观其墨迹,不但有如其人刚劲沉雄、体魄颜威的武将风度;同时,又具备笔势多变不离法的森严气概。值得指出的是,曹金藻的书法虽严守法度、恪遵规范,但他刻意进取,不断求新,使所写之字不拘一格。做到了承前启后,师古创新,寓书体于新意,度书法于新风。在民国时期,天津市许多清真寺几乎都有他的墨迹。现天津大寺、南寺和杨村清真寺仍有他的经文匾额,可谓珍品。

赵铭周(1896―1982),名贵祥,以字行,经名穆萨・伊布拉欣。回族,辽宁沈阳人,东北地区知名阿拉伯文书法家。赵铭周出身于***教经学世家,受家庭影响,自幼刻苦学习,博览群书。他通晓阿拉伯文、波斯文,并酷爱阿拉伯文书法。自1922年起,先后在东北、河北等地清真寺任职讲学,改革经堂教育,培养新式人才,历经60余载。期间,他为各地清真寺、***书写了大量的阿拉伯文匾额、中堂,深受***群众的喜爱。赵铭周的书法功力深厚,独具匠心。他以中国传统阿拉伯文书写体为主调,吸收现代阿拉伯文书法的结构形式,创造了自己的风格。其书法清秀雅致,圆润柔丽。布局匀称饱满,造型舒展大方。中国***教协会曾以其墨宝装裱成轴,馈赠外宾。1983年在巴基斯坦举办的国际***书展期间,中国出访人员马肇春、陈进惠代表中国***教协会将其作品送展,受到国际友人的称赞。

刘景星(1901―1969),回族,天津人,阿拉伯文书法家。自幼跟随父亲刘振纲学习阿拉伯文,后师承张永真、李秉真继续深造。刘、张、李均为当时阿拉伯文书法名家,对刘景星影响颇深。他在学习期间,苦练书法基本功,坚持不懈,历年不辍。经过长期的反复揣摩,精心体味,求得先人遗规,博采众家之长,将书法奥蕴融汇于胸次,化裁于笔端,终于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其书法结构严谨,组字无隙,墨迹萧森沉雄,组编错落有序。故与天津大寺书法家曹金藻合称“南刘北曹”。一生墨迹很多,现天津南大寺殿壁十六扇屏联所书各种变体经文,均出自其手。

马延增(1908―1988),回族,河北大名府人,阿拉伯文书法家。马延增自幼念经习武,曾在朝城、北京、长春等地投学,毕业于于少斋阿洪帐下,后在吉林农安县清真寺、长春市二道河子清真寺、长通路清真寺任伊玛目。马延增一生学习勤奋,坚守五功,并对阿文书法有很深的造诣,他书写阿文“都阿宜”,不管篇幅多大,都能得心应手,一挥而就,受到老一辈阿林们的赞赏。建国后,东北各地清真寺给***中央敬献锦旗,一致推选马延增执笔书写。他的书法流传甚广,现长春市清真大寺大殿上的匾额就是他的墨宝。马延增曾担任吉林省第一、二届***教协会会长、中国***教协会***、吉林省***协委员、长春市武术协会副***、长春市国画研究会副会长等职。

刘书林(1909--2002),字香山,回族,河南省荥阳县人,陕西省著名阿拉伯文书法家。刘书林自幼学***文,后跟随河南省著名阿拉伯文书法家马长清等人学习阿拉伯文书法。几十年坚持苦练,不断创新,终成陕西省境内颇负盛名的阿拉伯文书画家。刘书林的书法清雅俊逸,极具美感。其特点是在用字与构***上很下功夫,如在创作之前,先设计好各种***案,然后用硬笔蘸墨,逐一根据需要勾勒出浓淡不同的墨色,再在***案中嵌入各种书体的阿文经字,使阿文和***案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幅美丽的画卷。

米泽波(1911--2004),字受恩,回族,云南昭通人,阿拉伯文书法家。自少年时期就在清真寺接受***教传统经堂教育。1930年在昭通文化街清真寺阿文专科学校“穿衣”毕业,后师从云南***教著名经师马宜芝,学习刻苦,成绩卓著。***后,历任云南省***教协会常务理事、昆明市***教协会常务理事、昆明市***协委员、昆明市南城清真寺教长,并执教于昆明***教经学院及所在清真寺阿拉伯语学校。米泽波酷爱阿拉伯文书法,在他学习和任职期间,书写了大量的书法作品。其书体既有阿拉伯书法原有的规范,又继承了中国***传统的书写风格,中阿融合,自成一派。他用榜书体书写的经文匾额,刚劲有力,气势磅礴;用竹笔书写的小楷,字质俊秀,清晰雅观。在昆明地区,许多清真寺都有他的手迹。他的书法远近闻名,多次参加中外有关的书法展览,曾荣获“云岭少数民族书法展”特等奖首名,作品在法国巴黎博物馆亦有收藏。

王世安(1914-),回族,天津人,阿拉伯文缮写家。自幼进寺攻读阿拉伯文,学习宗教学,后任职于天津清真大寺。王世安在完成宗教功修之后,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到书写阿拉伯文经典与匾牌上,他既善于小楷,

又善于大楷。其书体既有正规阿拉伯木哈盖格体的规范,又有中国传统阿拉伯文书写体的风格,功底深厚,笔墨出神,在天津***中有很高的威望。1980年,王世安为天津大寺重新书写了望板经牌(《古兰经》第2章第163节和第59章第23节),镶嵌于大殿窑殿之内。90年代初,笔者亲自登门拜访王老,与王老切磋阿拉伯文书法技艺,颇受教益。访后,王世安将自己亲手书写、装帧的《亥提姆》全册赠给陈进惠收藏,以表谢意。

沙金瑛(1916--2002),回族,河北沧州人,阿拉伯文书法家。自幼喜爱书法,从10岁起,先后在吉林、天津、北京等地清真寺学习阿拉伯文,至34岁毕业挂幛。沙金瑛一生清贫坎坷,奔波不定,对阿拉伯文书法却执着追求、从未放弃。他在家乡写了大量的阿拉伯文中堂、横幅、条屏、对联和经字画,成为***深深喜爱的家庭装饰品。其书法属中国传统阿拉伯文书写风格,既刚劲遒健,又柔和清秀。他创作的经字画,造型优美、花样繁多,有以书入画或书画并茂之状。现其作品已广泛流传民间,在华北乃至全国受到普遍的欢迎。

文益茂(1919―1997),字竹泉,经名优素福,回族,山东人,阿拉伯文书法家。文益茂出身于阿洪世家。其家族从明朝嘉靖年间起,历经清朝、民国、新中国四个时期,历时460余年,至文益茂时已是第20代阿洪。文益茂1942年挂幛后,在山东各地任阿洪之职长达50年之久。期间,在办好教务、寺务、社***等事物的同时,细心钻研阿拉伯文书法,尤对流行于中国的“经字画”功底深厚、技艺娴熟。他利用毛笔、竹笔结合汉字书法的书写特点,把阿拉伯文写成既有“书画合一”的组字形式,又有模仿汉字草书的形式,把阿拉伯文巧妙地融合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给人一种中阿合璧、别具风韵的美感。由他创作的“中堂”“满棚”花样多变,深受***群众的喜爱。原中共中央委员刘格平同志曾珍藏文益茂的“满棚”,并以“认主独一”四个大字回赠文益茂留念。

金宝田(1919--2004),回族,北京人,阿拉伯文书法家。金宝田出身经学世家。他自幼学***文,曾投师于海朝光、米清文、马少斋、张子文等门下,并在马少斋门下穿衣挂幛。后在北京笤帚胡同、禄米仓胡同和南豆芽菜胡同清真寺任伊玛目。金宝田受海朝光阿洪的影响,对阿文书法甚为喜爱,尽心习练,刻意进取,终于学得一手好字,博得广大***的喜爱,故登门求字者络绎不绝。其作品曾被沙特、英国、美国、加拿大、印尼、马来西亚和香港、台湾等地的***索求珍藏。金宝田的书法受到中国经堂体艺术的影响,具有典型的中国风格和特色。曾参加1989年北京***艺术作品展览、1996年山东省***教协会举办的阿文书法作品展、1999年为庆祝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40周年及宁夏大学成立40周年而举办的书画作品展等、1995年北京市***教协会举办金宝田阿文书法作品展览。

冯子元(1925--2011),回族,天津人,阿拉伯文书法家。冯子元出身于***教世家。1933年开始学习阿拉伯文并在家庭的熏陶下对阿拉伯文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1948年在天津天穆村清真寺挂幛,后在天津清真大寺任教。冯子元曾拜著名老阿林李八爷三子李文藻为师,几十年苦心研习阿拉伯文书法,博采众长、技熟艺深,书写了大量的桃符、对联、四扇屏以及用阿拉伯文组成的汉文“寿”字“阿里宝剑”字画等,朴拙中见隽永,墨迹上显功夫,既有中国传统阿拉伯文的书写品味,又增加了汉文书法的传统风韵,中阿合璧,异彩纷呈。冯子元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曾被选为市、区人大代表、***协委员、人民陪审员、市***教协会***、副会长、市民族书画学会副会长等。其书法作品在天津广为流传,深受***群众的喜爱。

杨景恩(1925―1998),经名阿卜杜・拉哈曼,回族,河北大厂人,阿拉伯文书法家。杨景恩自幼入寺念经,先后投师于钟永魁、杨富贵、杨茂恒、杨凤魁、王魁真帐下,学习刻苦,终有所成。1958年挂幛毕业,首任天津宝坻县清真寺阿洪。后又在河北南寺头、杨村、北坞等地任职,深受教胞拥戴。杨景恩治学严谨,犹对阿拉伯文书法更是情有独钟。他投学的其中一位老师杨茂恒乃是京津一带颇有名气的阿拉伯文书法家,其作品广为流传。杨景恩在承袭师风的基础上,经过多年的刻苦研练,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其书法以榜书为主,作品有横披、圆幅、中堂、对联等,其中最拿手的是他的“悬纸疾书”。书写方式是由别人扯住纸张的四角,绷平纸面悬在空中,杨景恩提笔蘸墨,屏气凝神,一挥而就,一气呵成,纸面却是不破不裂,字如龙飞凤舞,跃然纸上。通观杨景恩的书法,雄实浑厚、气势凝重,在京津地区及东北一带享有盛誉。很多***家中以藏有他的墨宝而引以为豪。

石介臣(1925--2006),回族,***乌苏人,阿拉伯文书法艺术家。石介臣自幼受其父熏陶,喜爱书法。参加工作后,虽重任在身,却一直没有放弃对书画艺术的追求。后来他又受到回族学者刘智所著《天方字母解义》的启迪,萌发了学习阿拉伯文书法的念头。从此,在近30年的工作中,他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在探索、研习阿拉伯文书法艺术中。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书法从取材内容、造型艺术到色彩运用、布局安排都注入了自己的创意,即融绘画艺术与书法艺术为一体,创作了诸如花卉形、宝瓶形、果品形、汉字形、明灯形、亭阁形、鼓体形等各种书法造型,可谓形体各异、形象逼真,令人叹为观止。1986年,他的第一幅作品在乌鲁木齐首次展出,就受到好评。此后,他的新作品不断问世或公开发表或参加展出,为发扬***优良文化传统做出了贡献。近年来,他的作品在东南亚、西亚、中东、拉美等十几个国家广为流传,受到外国朋友和广大***的称赞。

唐树林(1921-),回族,吉林省九台人,阿拉伯文书法艺术家。唐树林自幼入清真寺念经,喜欢书写和绘画。1939年考入沈阳私立回教文化学院,奠定了他从事书法艺术的基础。后投学牡丹江市沙海轩阿洪门下念经,于1950年毕业挂幛,后回吉林当阿洪。1987年以后,受聘任吉林省德惠市清真寺教长。期间,唐树林先后拜师马延增和刘丹涛先生学习阿文、汉文书法,获益匪浅。特别是他对“经字画”的研究与创作,有独到的建树。其特点是书法字体与书写内容相结合,即用字体来表现内容;书法与绘画相结合,即字中有画,画中有字;书法与汉字、拉丁文相结合,即字为阿文,貌似汉文或拉丁文。功夫不负有心人,唐树林的书法先后参加了长春、吉林、陕西、宁夏等地举办的书法展。1990年获得国家体委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为他捐赠作品颁发的荣誉证书。2000年,他的书法专集《唐树林阿文书画艺术集》出版问世。2001年应沙特阿拉伯世界***联盟秘书长的邀请,在沙特举办了阿拉伯文书画展。

刘长明(1929-),回族,天津人,阿拉伯文书法家。刘长明是天津著名阿拉伯文书法家刘景星之子。为继承父业,自幼入寺念经。曾师从河北省河间王永年、定县刘绍棠、沈阳刘业衡、北京王宝珍、王建杰门下,1952年在辽宁凤城王永年门下挂幛穿衣。先后在辽宁丹东、天津等地任职教长。在北京王宝珍门下求学期间,他对王宝珍的毛笔小楷阿文书法十分欣赏,尤其是那用阿文拼成的“寿”字桃山,更是钦佩至极。为把王

宝珍的书法彻底学到手,刘长明不畏艰难、勤学苦练基本功,终于学有所成。后多以所学之“寿”字奉献天津***,1985年又将其字捐赠北京残疾人基金会,受到了好评。刘长明的书法还继承了他父亲的书法遗风,强劲有力、严谨大方,既有传统的笔法,又有自己的创新。在天津地区广为流传,颇受欢迎。

张玉昆(1929-),经名穆萨,回族,北京常营人,阿拉伯文书法艺术家。张玉昆是北京市常营清真寺任职时间最长的一位。从青年时代起,先后跟随张殿卿、刘绍棠念经。1958年毕业,适逢宗教改革而转业。1980午恢复***策后任常营清真寺阿洪至今。在念经和任职期间,张玉昆为满足清真寺和***群众的需要,承担了书写经文匾额、楹联、碑文以及婚约、“阿杜”等任务,并由此对阿拉伯文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平时对于日常所见之名作、佳品必多留意,细心揣摩、勤练苦学。念经时的抄经、写经,则为此夯实了基础。功夫不负有心人,张玉昆的书法日臻成熟,并以古朴端庄、雄健豪放、结构严谨、构思新颖而独树一帜。其作品在1994年至1998年北京***书画展中深受广大***的青睐,赢得了观众的好评。

李超英(1930--2002),原名李长清,回族,河南沁阳人,山东菏泽地区知名阿拉伯文书法家、艺术家。李超英出身阿洪世家,其父李文明是豫东、鲁西一带的著名经师。李超英自幼从父***,1947年离家到开封攻读***教经典,后又前往甘肃、宁夏等地继续深造。1955年穿衣挂幛,曾在山东曹县尹楼、西沙楼、东关等地清真寺任教长,后被选为省***协委员和省***教协会副会长。1987年、1993年,他出席了中国***教第五、六次全国代表会议,被选为中国***教协会委员。李超英从小喜爱书画,10岁左右即小有乡誉。他在研习***教知识的同时,对中国书法、国画、油画、素描等无不涉足,对阿拉伯文书法尤其热爱。特别是在他任教长职务后,其书画艺术更是日臻成熟。他以阿拉伯文正规书体为本,注意汲取中国传统书法诸家之长,从而创造出独具一格的阿拉伯文书法艺术。他写的中堂、楹联、匾额、条幅等,用笔苍劲有力,体势沉稳丰满,布局匀称,错落有序,给人以气势磅礴、赏心悦目之感。遗憾的是,***期间,李超英创作的书法和绘画毁于一旦自不必说,就连他本人也遭受了残酷的迫害。不过他在书画艺术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却给后人留下了难忘的回忆。

刘敬一(1930-),回族,北京人,中国汉文、阿拉伯文书法家。刘敬一出身于北京东郊的一户贫农家庭,幼年就读于私塾学堂。曾跟随汉文书法家郭振峰攻柳体,毕业后辗转于张家口、天津、呼和浩特、北京等地,先后师从杨万禄、安士伟等学习阿拉伯文和***教知识。几十年中,他刻苦学习、钻研中文书法和阿文书法,博采中外书法名家之长,终以中阿文相映生辉的书法艺术而取得优异的成绩。以汉文和阿拉伯文两种书法见长的书法家,在中国***中实属少见,刘敬一可谓是其中的佼佼者。其作品曾参加过“北京***文化展”,在第四届和第六届内蒙古自治区老年“松鹤杯”书画比赛、赤峰市纪念中国红***长征胜利60周年书画比赛上荣获过各种奖励。近年来,刘敬一又赴马来西亚举办个人书法展,受到中外观众的好评。

石其刚(1933-),字志成,号敬一,回族,山东人,阿拉伯文书法家,现任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新城清真寺教长、宁夏文史研究馆馆员。石其刚自幼聪慧好学,所学阿语、汉语经文无不熟读成诵。1958年支边赴银,落户宁夏。他多才多艺,除做好教务外,还撰写和翻译了近百万字的文学作品。特别是在阿拉伯文书法的创作上更是才华出众。从1987年至2001年,他的作品先后参加了在宁夏银川和四川广元举办的“回族书画联展”等。石其刚的书法既吸收了汉字书法苍劲有力、气势磅礴的特点,又发挥了阿拉伯书法字母圆润盘曲、笔力浑厚的风韵,可谓刚柔并济,入木三分。其书体风格既有中国的传统写法,也有阿拉伯正规的书体。在结构安排与手法创作上,他用书法编织各种造型,又用各种造型体现书法艺术,将书法艺术与造型艺术紧密结合在一起,创造了自己的艺术风格。

李文彩(1935-),经名萨里哈,回族,河北清苑人,记者,阿拉伯文书法家、艺术家。李文彩自幼喜好书画艺术,尤对汉文美术字情有独钟。1954年就读于北京回民学院,1955年转入中国***教经学院,1960年毕业后,分配在北京市民***局、北京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从事民族宗教工作。1986年调入中国***教协会,后任《中国***》杂志编辑部副主任。在此期间,他利用工作之便,十分重视研习阿拉伯文书法。经过长期的努力和实践,他的阿拉伯文书法技艺有了显著提高。李文彩的作品讲求装饰美,趋于***案化,字体工整清秀,造型美观别致。他利用中国字画条幅的形式,配以中文美术字译文,既丰富了作品的美感,又使观众知晓阿文内容,将中、阿文化艺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深受***的喜爱和称赞。功夫不负有心人,李文彩的阿拉伯文书法作品在国内外阿拉伯文书法比赛与展览中赢得了荣誉。2000年1月4日,在巴基斯坦国际阿拉伯文书法比赛与展览中被评为国际阿拉伯文书法艺术比赛二等奖。此外,他的作品还在伊朗、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以及国内的各项比赛与展览中取得优异成绩,受到各方的高度赞扬与好评。

哈孜・艾买提(1935-),***族,***喀什人。著名***书画家,阿拉伯文、***文书法家。哈孜・艾买提生长在一个艺术家的环境中,自幼跟随父亲学习绘画与书法,后就读于喀什师范学院,1957年毕业于***大学艺术系,历任***艺术学院院长、中国文联委员、***文联***、中国美术家协会副***、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1988年,他被评为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享受***特殊津贴。哈孜・艾买提长期致力于国画、油画、壁画、装饰画以及阿拉伯文和***文书法艺术的研究与创作,发表了大量的作品。其中,油画《罪恶的审判》《地毯・***人》《乐迷》《刀郎魂》和国画《牛背叼羊***》《唱不尽的心声》《葡萄架下》《麦喜来甫》《天山百灵》等先后荣获国家或省级优秀奖。他出版有《哈孜・艾买提画集》和《哈孜,艾买提油画作品选》。至于他的阿拉伯文和***文书法也同他的绘画作品一样,多次参加国家大型书画展,并先后赴法国、英国、德国、意大利、土耳其、伊朗、日本、俄罗斯及独联体诸国举办书画展,受到各国各界朋友及有关专家的好评。哈孜・艾买提阿拉伯文书法虽然在他的艺术生涯中未占太大的比例,但他的书法功底和造诣却非同一般,其风格自成体系。他创作的阿拉伯文书法造型多以苏鲁斯体为基准,既融汇了***文的书法风韵,又吸收了汉字书法的创作格式;既有阿拉伯人的书写特征,又有中国文化的艺术风格。可谓书体优美绚丽,风格异彩纷呈,为***族的阿拉伯文书法艺术树立了典范。缘于此,其阿拉伯文书法先后参加了伊朗和新加坡等国举办的书法展览。2001年,哈孜・艾买提被收入科威特出版的《当代世界阿拉伯文书法家大辞典》。

马福元(1937-),回族,生于甘肃省康乐县巴丹乡李子堡,经名穆罕默德・伊斯哈格,阿拉伯文书法艺术家。马福元于1943年在李子堡清真寺念经。1998年在李子堡清真寺任职教长。从1954年起,马福元便

开始学习阿拉伯文书法,由于学习勤奋,成绩不断提高,其作品受到当地及周边地区***群众的普遍欢迎,甘肃、青海、***、宁夏等地的各界人士多有收藏其书法作品。马福元的书法以大字横幅、圆幅、扇面、四扇屏为其特长,字体雄浑,布局别致,形象优美,融书法与艺术为一体,令人赏心悦目。

陈进惠(1938-),回族,生于辽宁省丹东市,祖籍河北省大厂县,经名优素福,***学者,阿拉伯文书法家、书法理论家。陈进惠自幼酷爱书画艺术。1954年进入北京回民学院学习,1960年毕业于中国***教经学院,历任《中国***》杂志编辑、中国***教协会研究部副主任、中国***教经学院***书馆馆长,现为中国***教协会委员、中国中东学会会员。受***文化的熏陶,陈进惠对阿拉伯文书法一直情有独钟,潜心致力于其艺术创作与理论研究,终于自学成才,成绩斐然。从1980年起,先后参加了伊拉克、土耳其、马来西亚、伊朗、科威特、巴基斯坦、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和国内多次重要的阿拉伯文书法展览与比赛,展示了具有中国风格和特色的阿拉伯文书法艺术。期间,曾经两次(1999年、2000年)荣获巴基斯坦国际阿拉伯文书法比赛书法艺术一等奖,为中国***赢得了荣誉。近几年,陈进惠在国际上参赛与参展的作品及其简历已先后被举办国收入相关的专集,公布于阿拉伯***世界,有1997年,伊朗出版的《伊朗首届***书法节文字集锦》;2001年,科威特出版的《当代世界阿拉伯文书法家大辞典》和阿联酋出版的《阿拉伯书法艺术大观》。2002年,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出版了《陈进惠阿拉伯文书法选》;2007年,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了陈进惠为全国***教经学院编写的统编教材――《阿拉伯文书法简明教程》。中国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等新闻媒体还多次采访并分别用汉、英、阿拉伯、普什***等语向世界播报了陈进惠的阿拉伯文书法艺术。陈进惠长期从事***文化工作,其中在阿拉伯文书法方面的研究与建树尤为突出,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他在任职***教协会期间,曾受聘在中国***教经学院讲授阿拉伯文书法达17年之久,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书法人才,为新时期阿拉伯书法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与此同时,他还先后应邀在北京、宁夏、山西、山东、河北、河南、辽宁等地向有关院校及培训机构讲授阿拉伯文书法。1994年,陈进惠出访马来西亚,应马来西亚国际***大学的邀请,向在该校留学的各国阿拉伯文书法爱好者作了专题讲座,可谓墨香传四海,桃李遍八方。

尼亚孜・克里木(1948-),***族,笔名夏尔克,***吐鲁番人,毕业于***大学,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自治区文联委员、***书法家协会副***、***书法理论研究委员会主任、国家一级美术师、***文和阿拉伯文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尼亚孜・克里木自幼喜爱书画艺术。10岁左右时,他的书法才能与成绩便引起了当地学校和社会的关注,他的处女作“关于***书法艺术”后荣获******自治区“少年艺术奖”的第一名。后在1985年、1989年、1998年三次举办过个人书法展。其书法作品包括***文和阿拉伯文在内,多次入选中外大型书画展。其中阿拉伯文书法曾参加过在土耳其举办的第五届国际阿拉伯文书法大展。尼亚孜・克里木的阿拉伯文书法严格遵守阿拉伯书法传统的书写规范,又融合了***文的艺术风格,创作了诸如苏鲁斯加利体、迪瓦尼加利体、库法体、波斯体、***格拉体的各种艺术造型与象形字,受到中外书法界的好评,其中有不少作品还被美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十几个国家的友人和书法爱好者收藏。他出版的个人专集《尼亚孜・克里木书法作品》等书法专著,书体优美,婀娜多姿,充分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创作才华。在书法教育方面,尼亚孜・克里木不仅编写出版了适合大、中、小学的书法课本和理论文章,还应聘亲自在中央民族大学、***大学、***师范大学、***艺术学院、***电视台等单位讲授书法艺术,为少数民族书法事业的发展与繁荣做出了贡献。

阿拉伯文化论文范文精选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阿拉伯文化论文范文精选

学习

中国文论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中国文论,内容包括中国文论的经典与文体,中国经典文论目录。“批评意象”刍议

学习

重新倡议:作揖致礼

阅读(39)

本文为您介绍重新倡议:作揖致礼,内容包括拱手礼和作揖礼的区别,女子作揖礼的正确手势。看了这则倡议,不觉心头一热,深觉北京医院此一倡议的确是为了大家的健康着想,同时一种心酸涌上心头。因为提倡“见面致礼举手一揖”的主张早就有了。196

学习

《阿尔及尔之战》殖民主义遭遇恐怖主义

阅读(43)

由意大利导演吉洛・庞蒂科沃导演的《阿尔及尔之战》拍摄于阿尔及利亚战争结束不久,彼时在法国国内关于这场战争的道义是非尚无公断,因此即便本片赢得了当年的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在法国依然只有长期被禁的待遇。

学习

建筑场地的分类与设计探析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建筑场地的分类与设计探析,内容包括建筑场地条件分析及设计,建筑设计场地分析有哪些要素。【摘要】在城市城区的综合建设和规划管理中,对建筑场地进行功能性分类具有重要的意义,既有利于促进城市功能分区建设的协调发展,也有利

学习

浅析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特征

阅读(126)

本文为您介绍浅析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特征,内容包括魏晋南北朝服饰之伏妖现象,魏晋南北朝文人雅士服饰风格。【摘要】魏晋南北朝时期,受战争和民族大迁徙的影响,服饰产生了巨大变化,男装追求彰显个性的褒衣博带服饰的魏晋风度,女性服装呈现

学习

资本市场有效性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资本市场有效性,内容包括资本市场完整性,资本市场有效条件理解。一、关于资本市场有效性的涵义与范畴的界定

学习

烟草的危害

阅读(61)

本文为您介绍烟草的危害,内容包括烟草的危害与功效,烟草危害内容。吸烟对人体所有器官均会产生损害,烟草已成为继高血压之后的第二号全球杀手。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目前有烟民约13亿人,每年有500万人死于与吸烟有关的疾病。如果对烟草

学习

浅析几类“吃空饷”行为的法律规制

阅读(130)

本文为您介绍浅析几类“吃空饷”行为的法律规制,内容包括吃空饷违反了什么法律,吃空饷违反什么法律法规。【摘要】目前对如何用法律规制“吃空饷”行为的规制方法研究过于笼统。本文通过对国家工作人员和非国家工作人员两类主体的区分,结

学习

某通用飞机机翼结构设计简介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某通用飞机机翼结构设计简介,内容包括飞机机翼的结构设计摘要,飞机机翼结构设计。摘要为梳理某超轻型通用飞机机翼结构设计思路和总结设计方法,从飞机的机翼结构布局、设计细节和要点、关键部位的受力和传力分析等方面对机翼

学习

勤耕不辍 天道酬勤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勤耕不辍 天道酬勤,内容包括天道酬勤正道为本全文,勤耕不辍天道酬勤什么意思。【关键词】英语学习复习重要性

学习

颈椎病的MRI诊断价值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颈椎病的MRI诊断价值,内容包括ct和mri对脑出血的诊断价值,mri对于颈动脉斑块的诊断价值研究。【摘要】目的:探讨MRI对颈椎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0岁以上180例经临床确诊、影像证实的颈椎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颈椎曲度改变6

学习

浅析莫奈《干草垛》场景色调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浅析莫奈《干草垛》场景色调,内容包括莫奈暖色干草垛作品赏析,莫奈干草垛的光影分析。关键词:莫奈;印象派;场景色调;探析

学习

欧洲中世纪文学的发展概略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欧洲中世纪文学的发展概略,内容包括欧洲文学发展演变的脉络,中世纪欧洲文学整体风貌。欧洲中世纪文学的发展毫无疑问得力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进步,封建社会的强力推动更是为中世纪文学的辉煌注入坚实基础。在经济社会产生巨

学习

科技环保论文范文精选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科技环保论文范文精选,内容包括环保论文报告模板及范文,环保科技小论文怎么写。科技环保论文篇11低碳技术发展现状

学习

ppt课件论文范文精选

阅读(48)

本文为您介绍ppt课件论文范文精选,内容包括ppt课件毕业论文,论文ppt范文。ppt课件论文篇11提高PPT课件制作综合技能,整合多媒体课件素材

学习

审美教育论文范文精选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审美教育论文范文精选,内容包括审美教育的意义的论文,审美教育结课论文1500字。审美教育论文篇11艺术教育可以陶冶情操

学习

常山战鼓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常山战鼓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内容包括正定非物质文化遗产常山战鼓,1990年亚运会常山战鼓队。一、常山战鼓的发展现状

学习

硕士学位论文范文精选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硕士学位论文范文精选,内容包括硕士学位论文格式范文,硕士学位论文30篇。硕士学位论文篇1首先要感谢我在北京师范大学联合培养期间的导师余胜泉教授,您的深谋远虑、博大胸襟和浪漫主义诗人情怀,深深影响和激励着包括我在内的

学习

科技与创新论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科技与创新论文,内容包括管理创新论文完整版,论文创新点万能模板。知识经济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存储使用和消费之上的经济。知识经济的实质,在于以科技创新带动经济发展质的飞跃,其实质就是科技创

学习

劳动交换的人际关系论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劳动交换的人际关系论文,内容包括劳动关系学论文范文,劳动关系论文开题报告。一、不等价交换—围绕财富的劳动与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