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由精神、体验精神和创造精神是游戏精神的本质。游戏精神是教学的基本精神,更是体育教学回归学生生命、还原其本来面目的内在要求。体育教学中张扬游戏精神,必须坚持体育教学活动的“运动目的”观,树立民主、平等、对话的师生观,从而使体育教学真正成为活动主体分享运动的生命体验过程。
关键词:游戏精神; 体育教学; 自由精神; 体验精神; 创造精神
中***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6-141-002
一、游戏精神的本质
游戏是指能让人们自由地参加并能从中获得满足的活动。实体的游戏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对教育无疑是重要的,但对教育更为重要的是在游戏中所体现出来的内在品格,即游戏精神。自由精神、体验精神和创造精神是游戏精神最重要的方面。
1.游戏精神是一种“自由”精神
游戏是游戏者发自内心的渴望和需要,任何一种外界因素都无法产生这种生命内在的要求。“一切游戏都是一种自愿的活动,遵照命令的游戏已不再是游戏,它至多是对游戏的强制性模仿。”[1]因此,游戏的自由精神首先表现在游戏者的动机是自愿的。对游戏者来说,游戏的意义和目的就在于游戏本身,而不是某种直接的物质利益。游戏者为游戏而游戏,从纷繁喧闹的是非功利中解脱出来,达到一种精神自由、心灵纯净的状态。“人们在游戏中趋向一种最悠闲的境界,在这种境界中,甚至连身体都摆脱了世俗的负担,而和着天堂之舞的节拍轻松摇动。”可见,游戏的自由精神还体现在游戏目的的非功利性。不仅如此,在游戏中,游戏者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意愿选择游戏内容、协商游戏规则,把握游戏进程,自觉接受活动的规则和责任,不会将其作为沉重的外在负担,从思维到行动都与游戏结构自然合拍,因而实现了事实上的意识自由。总之,在游戏中,游戏者摆脱一切外在的目的和压力,完全投入和沉浸在游戏之中,被游戏所吸引,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这样的游戏必然是自由的。显而易见,没有自由也就没有游戏,自由的限定和止步,便意味着游戏的终结。
2.游戏精神是一种“体验”精神
游戏体验是一种情不自禁地沉迷、专注、忘我的心理状态。游戏中的个体完全沉醉于游戏中,摆脱了一切压抑、紧张、怀疑和怯懦,生动地体验到生命精神的展示与生命活力的释放。“只有当游戏者全神贯注于游戏时,游戏活动才会实现它所具有的目的……谁不严肃地对待游戏,谁就是游戏的破坏者。游戏的存在方式不允许游戏者像对待一个对象那样去对待游戏。”
3.游戏精神是一种“创造”精神
在游戏中,游戏主体从日常社会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能够自主安排和创造自己的“生活世界”,使它以一种自己喜欢的方式呈现。游戏的创造精神在儿童世界里表现特别明显:因为是游戏,儿童可以不受目的和手段、思维方式的限制,可以按照自己意愿重新加工组合对象。作为游戏活动世界的主宰者,游戏的儿童可以主动积极、随机应变地驾驭一切客观环境。游戏成为儿童“无底的棋盘上永远下不完的棋”。儿童作为一个自由人投入游戏,每一次都充满想象和热情,充分表达,真切体验。他们平等地约定、创造规则,或是推倒旧有的秩序。游戏的儿童可以超越事物的常规功能,甚至赋予它生命性。这种开放的、无目的的、创造的状态正是游戏的灵魂所在。
二、游戏精神与体育教学活动的内在逻辑
1.游戏是教学的外在手段
在希腊语中,游戏和教育的词根都是指称儿童的活动,这意味着教育与游戏自古以来就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历代教育家都非常重视游戏在教育中的地位。亚里士多德认为游戏是七岁以前儿童教育的一种重要方法;福禄贝尔以游戏作为幼儿教育的基础,认为游戏是童年生活中最快乐的活动,是表现和发展儿童的自动性和创造性的最好的活动形式;皮亚杰深刻地指出:“任何形式的心理活动最初总是在游戏中进行的。”杜威更是认为“没有一些游戏和工作,就不可能有正常的有效的学习。”在我国,随着教育的开放和先进教育理论的引入,游戏的教育价值受到越来越多有识之士的重视。游戏作为促进教学的手段、背景、技术和策略,促成了愉快教育、乐学教育等一系列教学改革的新举措。把游戏作为教学手段纳入到课堂教学中来,从而使教学获得了游戏的外在形式。这不仅增加了教学的乐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而且体现了教学对儿童人格、自由、需要的尊重。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游戏也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
2.游戏精神是教学的内在追求
教学活动通常指的是以教学班为单位的课堂教学活动。或许现实的教学活动不可能完全采取实体化的游戏活动形式,但教学的本质和游戏精神是相通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游戏精神是教学的内在追求。进而,我们把教学看作游戏也不为过,因为教学的面目原本就是如此。一方面,游戏是人的存在方式。席勒认为游戏状态是一种克服了人的片面和异化,体现了人的自由与***的人性状态,他提出:“只有当人充分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完全是人。”另一方面,追问教学的本真意义可以进一步论证“教学如游戏”的可能性。教学作为实现教育的最基本途径,它本应具有教育的全部内涵,它的对象是人而不是物,它是“成人”而不是“成物”的活动,它是指向人的整体生成,而并非只是培养有用之才。既然本真的教学是“成人”的活动,它就必须像人本来那样去教育,而人本来就是“游戏的人”。这样,教学便与游戏的精神便有了内在的相通。
3.游戏体验是体育教学的终极目标
近代体育和体育教学的发展走过了曲折和艰难的历程。体育教育思想长时间在“手段”和“目的”、“工具”和“玩具”之间徘徊。20世纪初,顾拜旦及其跟随者用激情和勇气重建了奥林匹克运动——这一当今世界最宏大的“游戏”盛会。奥林匹克运动的先驱和后继者企***用奥林匹克理想使现代体育理想化。尽管他们竭尽全力,但体育运动至今仍没有脱离“功利主义”和“工具价值”的束缚。体育的游戏精神长期处于沉睡之中,生命本真的喜、怒、哀、乐等情绪和感性被或多或少地排除在奥林匹克精神的表现之外。
三、体育教学张扬游戏精神的教学论构想
1.体育教学目的:体验运动作为游戏的全部乐趣
游戏是“自成目的”的。在体育活动和体育游戏中,活动者摆脱一切外在的目的和压力,完全投入和沉浸于体育活动之中。体育游戏的这种自成目的性和自由的精神,与教育的理想不谋而合,也是教学的目的与追求。杜威曾指出,“教育过程在他自身以外无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在杜威看来,教学就是学生生活的具体展开,是学生生命活动的体现,生活之外没有目的。因此,教学不仅仅要为儿童获得知识、形成技能而履行职责,更要为学生当下的生活负责。获得知识、技能只能是生活的手段,而生活本身才是目的。如果体育教学真能做到目的与手段的统一,如果能把体育教学上升到作为学生生活本身来看待,那么体育教学就能自成目的性,体育教学就会成为学生的一种真正体验过、经验过的生活。体育教学就不会背负着“增强体质”“促进健康”“强化体能”“技能掌握”等等沉重包袱。因为当运动、体育回归到人性,真正融入个体的生活成为一种享受,还有什么功能和价值不可以达到!
2.体育教学活动的师生关系:民主、平等、对话
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师生共同作为游戏者参与到教学游戏中去,共享体育教学活动丰富的生命体验。体育教学活动师生对话不是狭隘的言语往来,而是彼此精神的敞开与接纳。为此,体育教师需要摒弃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从“主体与主体”的关系上认识师生关系。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应该把自己看着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一个与学生平等真诚的对话者和平等交流者。不仅如此,体育教师还应作为一个完整真实的自我显现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敞开自己,带着自己的感受和体验与学生共享知识、经验、智慧和人生价值。而不是学生体育学习的训导者、学生体育活动的旁观者,更不是所谓“体育后进生”的嘲讽者和伤害者。唯有这样,体育教师的工作才不仅仅是一种生存的职业,而是一种生命价值的展现。体育教师才能够牢固建立起对体育教学工作的神圣感、荣誉感和成就感。
3.体育教学过程:分享运动、体验生命
体育教学是在体育教师指导下的学生探求新的知识技能、体验生命成长的过程。这种新的知识技能不是外在于学生的体育学科知识体系,也不是与学生没有任何关联的僵死的知识技能。它是学生遭遇的体育运动和体育游戏经验。经验不是外在于人的东西,而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体育教学过程就是学生不断地与外在的人、事、物相互作用的过程,是相互分享运动和游戏经验的过程,是学生主动、积极的把外在的运动和体育游戏知识体系操作化、体验化、形象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和操作活动中,抛却一切眼前和功利的目的,充分体验运动学习过程和体育游戏本身的快乐和魅力,从而使生命获得真实、真正的发展。唯其如此,体育教学过程才能达至真、至善、至美的追求与境界。
参考文献:
[1]胡伊青加,成穷译.人:游戏者[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7:7,3,210
[2][美]托马斯·古德尔,[美]杰弗瑞·戈比,成素梅等译.人类思想史中的休闲[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179
[3][德]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M].洪汉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137,131
[4]皮亚杰.儿童的心理发展[M].傅统先译.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2:92
[5]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212,58
[6]席勒.审美教育书简[M].冯至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124
[7]周宁、童昭岗等.论体育游戏.体育文化导刊2009(1):69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张扬游戏精神——体育教学的内在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