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齐鲁大地自古雄才辈出,文化昌盛,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圣哲先贤、名家大师,其悠久灿烂的人文积攒不可谓不厚。本文旨在从诗歌、左笔书法、左笔绘画、篆刻四个方面,以五幅济南市博物馆收藏的高凤翰书法、绘画作品作为切入点,论述山东籍书画大家高凤翰的艺术造诣及成就,领略其大家风范,弘扬齐鲁传统文化。
【关键词】高凤翰 诗歌 书法 绘画 篆刻 左笔
山东胶州人高凤翰极善诗、书、画、印,他虽命运坎坷,但却才情四溢,被后人誉为一代才子。高凤翰,字西园,号南村、南阜,亦自称南阜山人。1683年(清康熙二十二年)出生于山东省莱州府属的胶州(今胶州)城西南三里河村,卒于1749年(清乾隆十四年),是年67岁。高凤翰早年在诗书画方面已有很高造诣,中年以县丞微官沉浮江南十余年,后虽被罢官,却因之眼界大开,又有多方师友深醇影响,笔墨不同流俗,在书画方面取得了杰出成就,并精于鉴赏,砚、印收藏颇丰,著有《南阜诗钞》《研史》。1737年(清乾隆二年),他因右臂病废,从此步入极为艰辛的左手书画之途,更号半亭、老阜、废道人、尚左生等,制“丁巳残人”印章。令人佩服的是,他的书画篆刻改用左手之后,其作品朴拙中更有生趣,为世人所推重,成为清代著名的左手书画家。
一、清代诗家――高凤翰
高凤翰的父亲是康熙年间的举人,他从小受家庭的熏陶,加之个人的聪慧天赋,9岁就能填词赋诗,名闻三里河,很早就展露出过人的才华。14岁时已经是当时诗人张力友笔下“佳儿弱冠弄柔翰,笔阵横扫千人***”的小诗人了,并颇得王士祯的首肯。他生平爱画牡丹,技艺炉火纯青、独步当时。他曾题《左臂牡丹***》云:“老病为人画牡丹,吟诗坐对一凄然。世间富贵能多少,被尔销磨四十年。”又有“牡丹画久伤右手,更遣左手尔奈何。此生莫怪常贫贱,两手争抛富贵多。”牡丹这一题材在他手中已熟练运用超过四十多年,可见其功力之深厚,时人未可及。他还写有一诗,云:“老樵卧白云,修柯不以斧。笑拾泰山松,拄之下梁父。”表达了他笑对人生的态度,句句皆是他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
高凤翰一生所作诗歌3000余首, 他在生前曾两次编订自己的诗作。在甲子本的《南阜山人诗集类稿》编订之后,他知道自己是看不到诗集刊行了,于是自跋于诗集后:“盲子顽孙,筐苟谁付?不知后来所作尚复几许?亦不知得成卷与册否,尚有人拾取蛛丝蠢腹之余,以可得流传于人世否?露电茫茫,老病日笃,死且不知何时……不直(值)达人一笑矣!”虽凄苦如此,然心中追求却始终不泯。他59岁返回胶州老家三里河,8年后病逝,有《南阜山人诗集》传世。
二、清代书画家――高凤翰
高凤翰主工花卉山水,画作中雄浑与静逸兼备,其左笔墨迹更是造诣精深。1737年(清乾隆二年),他右臂突患***之症,不能再作书、作画和治印,遂开始改用左手,后成为著名的左手书画家。他作画向来不拘于法度,不摹拟、不泥古,虽风格与金农、郑燮等人相近,但能做到自出机杼、别古致新。其右手绘画偏于工细一路,细腻灵动,改用左手之后用笔粗放,遒劲凝重,后期画风更是渐入古拙天然之境,纵逸而求气韵,甚为奇绝。其右笔书法秀润明快,病废之后用左手,风格变为奇崛生涩、冷峻凝练。右手病废这一巨大变故并没有让这位早慧天才就此淹没于尘世,相反给他的艺术生涯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其艺术创造力由此更进一步发展,步入巅峰。郑燮曾言:“西园……病废后,用左臂,书画更奇。”
(一)左笔书法
高凤翰的右手书法严谨流畅,而左书上溯魏晋风格,继承元明笔韵,古趣横生,气宇非凡。其隶书雄浑朴茂,从衡方、鲁峻、郑固一类汉碑中脱胎,又得力于当时郑谷口等人;其行草奉行写意,圆劲飞动。济南市博物馆收藏有高凤翰的左笔草书作品《高凤翰草书七言诗轴》(见***1),草书结体融诸家碑帖且变化多端,用笔涩辣而不滞碍,锋侧而不失浑厚,有五彩俱施之妙。令人在感受其真率、朴茂之余,又赞叹其雄厚的功底。书写内容为自作诗:“大被生离我出了,归来风雨暗孤村。拄颐空有残花径,病脚难寻旧梦痕。课业询儿肠半热,遗编订草眼全昏。故匣剩有新装印,一报当年嗜古意。”款识:“订诗成正优,装印匣亦成。告伯民愧逸,焚纸脱稿。阿仲左手。”钤白文印“石屯馆”“古介亭”“翰印”,钤引首白文印“日利”。济南市博物馆还藏有一幅《高凤翰行书七言联》(见***2),纸本,纵120厘米,横26.5厘米。其内容为:“隔溪花晕红侵水,当户桐阴绿到兼。”款识“高凤翰”。钤印“高凤翰印”(白文)、“西园”(朱文)。
(二)左笔L画
高凤翰擅画牡丹,用力至深,用功极勤,其笔下牡丹于当时堪称一绝,与郑板桥的竹、李复堂的松齐名。他钟情牡丹四十多载,技艺精湛,画作较多,故其现今存世的牡丹作品不少,被多家博物馆和不少民间爱好者所收藏。晚年他曾在诗中戏言:“牡丹画久伤右手,更遣左手尔奈何。此生莫怪常贫贱,两手争抛富贵多。”风趣自嘲中亦有几分达观。他所画的牡丹带有浓郁的北国风光之韵,既大气磅礴、色彩流丽,又艳而不俗,堪同恽南田笔下的牡丹一争高下。济南市博物馆藏有一幅《高凤翰牡丹***轴》(见***3),绢本设色,纵68厘米,横41厘米。***中所绘红、白、紫各色牡丹衬以绿色叶片争奇斗艳,或含苞待放或娇美盛开,富丽典雅,用色柔和而不失艳丽,颇具“天香国色冠群花”之媚。款识:“左腕着艳笔,可为白发阿婆敷新妇斋矣。羞人羞人。辛酉十月凤翰左手写并识。”又题“天香竞艳,同日又笔”。钤白文印“凤”“翰”“老阜”“丁巳残人”,钤朱白文印“石之农”,钤收藏印“约秋真赏”。此幅左笔牡丹,风格奔放纵逸,可见高凤翰左手绘画的高超技艺。
(三)右笔画左笔题
济南市博物馆现存有高凤翰50岁时创作的《素袜凌波***轴》(见***4)。李既著《高凤翰》中写道:“是年在歙县丞任,兼监街口茶税。夏五月奉邀赴金陵,由水路道经杭州,至西湖。”此***即高凤翰此次西湖一游后所作。当时画成而未题便被亲家携去,五年后他重见此画时右手已废,心中感慨,遂以左手将事情经过写于画面空白之处。洋洋洒洒的左笔题跋极见其左笔书法功底。其内容为:“素袜凌波之***。壬子写,丁巳补题。南阜。荷叶荷花五尺长,墨痕托出水中央。纵然朽断玲珑骨,不恋污泥也自香。近题画藕诗,颇有寄概,再为健斋弟发笑。丁巳十一月朔有五日,翰左书记。健斋亲家弟于壬子岁,与余初相识于石城僧寓,适此画新脱手,墨晕犹湿,旁睨而叫绝者数回。又适公出,归晚不及言别。又数日,更觅此画不可得,又经岁,始知为健斋携去。又阅五年,再过出玩,乃补款。时已病废右手,戏以左手代之。学弟翰。”钤白文印“霸上亭长”“古介子国”“南阜山人”“苦书生”“丁巳年”“左手”,钤联珠印“凤翰”。
济南市博物馆还藏有高氏的精品墨迹《高凤翰甘谷***通景屏》(见***5),纸本设色,纵101厘米,横50厘米。此《甘谷***》为通景屏,共12幅,以南阳郦县之甘谷为本而创作。画面自右向左展开,谷口平坦,清流荡漾,堤岸起伏,石突水中,杂草生于浅滩,黄菊挂于高崖。沿水而上,水流变窄,水势渐急,对面山崖益陡,烟雾缭绕间瀑布千尺,直挂云端,逐渐增多增密,随瀑布流水散落谷底,一派诗情画意,令人向往。画屏自第一幅至第六幅依次有张在戊、张在乙、张扶舆、张重舆、张在辛、张敬舆的题咏、题记。张在戊题记:“此***高西园兄画时年四十三,家稚松(谦宜)兄作诗,年七十六,家兄卯君书记年七十五,家弟安写诗,年五十一,余跋其后,年五十八,两侄亦有题咏,扶舆年三十八,重舆年三十五,共计三百七十有六年,即以此数为青霞先生祝,乙巳正月九日安丘张在戊题。书完曹露繁适至,读画叫绝。”张在乙隶书七言诗:“高君寄我琅琊诗,如见扶桑射影时,写得菊泉能益寿,黄花万点照须眉。张在乙安氏。”张扶舆行书七言诗:“高人雅士恋青霞,遥指十洲便是家,自有菊潭能益寿,不须海畔种桃花,玉笥隐者朱孺子,挹露餐英已作仙,从此山中多艺菊,饮泉栖谷即延年。张扶舆。”张重舆行书七言诗:“闲与黄花淡写真,潭边历落伴吟身。餐英拟住蓬壶长,不向东篱索解人。孤情逸韵爱幽芳,笔底黄花散晚香。但得甘泉常酿酒,山中何日不重阳。张重舆。”张在辛篆书“甘谷***”。张重舆之子张敬舆隶书题咏:“余年四百四十五甲子矣,闭门静居谢绝一切,新正五日,有扣门者,则高西园遣使投以画屏,悬泉鸣涧,清芬袭人,乃南阳《甘谷***》也,用寿王青霞长兄,属余题记,且篆其首,两弟兄见之欣然有作,儿辈也各吟咏,余复为此,未觉其赘,老眼模糊,不能细写,命儿敬舆代书,聊当一觞。”张在辛题:“昔读《甘谷记》,人以菊长年,今观《甘谷***》,菊借人以传,菊根浸活水,溪谷成灵泉,人心淡如菊,真情适自然,灵泉养真性,便能得其天,只此是仙药,何劳问纾但饮甘谷水,君即得大还。张在辛。”画屏最后一幅为高凤翰自题:“画家无小品,文家无小笔,只争落笔前,眼界与胸次,画菊以菊求,所得有何味,点染离落间,蜂H当小致,昨从琅琊,海山挟奇气,泼为《甘谷畔》,卓涡创笠猓削壁洄长川,飞瀑破空翠,花叶缀晚香,余始及细碎,壁如画传人,气骨尚雄贵,磅礴出谨严,变尔作游戏,磋磋弄笔之,花卉勿轻易。雍正二年,岁在甲辰祀灶日,高风翰画并题,为青霞老弟亲家屏供。”钤印朱文“南”、白文“高风翰印”、朱白文“西园”。除整幅画屏之中的诸多题跋之外,画屏上方诗塘部位亦有题跋两段。一为张在辛隶书题《甘谷记》18行:“南阳郦县有甘谷,谷水甘美,上有大菊,落水从山流下,得其滋液,谷中人饮其水者,上寿百二三十,中寿百余岁,下寿犹七八十。见《风俗通》。高西园兄写此***为青霞长兄寿。张在辛书。”二为张谦宜题诗、张在乙书60行。
张在辛,字卯君,一字兔公,号子舆,山东安丘张贞之子,生于1651年(清顺治八年),善隶书,有《隶法琐言》行世。张在乙,在辛之弟,一字缓庵,善篆、隶,与兄齐名。张谦宜,张在辛之兄。张在戊,字申仲,在辛之弟,生于1668年(清康熙七年),从其兄习篆刻,有《宝典》48卷传世。扶舆、重舆、敬舆皆张在辛的儿辈,都以善书闻名。此***为高风翰为其亲家王青霞而作,张氏一门为之题咏,可知他们都是要好的书画之友,联作精品相赠。王青霞,即王廷格,山东人,为“画中十哲”之一。王氏善画山水、花卉,尤长摹古,曾作《盘山***》,此***分之则二十四幅画各自成章,合之则一大轴天衣无缝。***中所绘百种虽染粉点色取法于恽寿平,但冷艳淡远,别有其妙。可以想见高风翰画如此巨大之通景屏《甘谷***》送给一位善画大屏又长于写菊的亲家,其用意至深。《甘谷***》除了高氏画作本身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外,其中又涉及到诸多历史名人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他们的生卒年等历史信息,其历史和艺术价值实不可多得。由此,我们可以得知高凤翰与张氏家族过往密切,他们题诗作画相互往来,故高氏的绘画墨迹作品中留存有张氏诸家的书法真迹。另外,清初山东安丘张氏家族还是一个以篆刻闻名的家族,绵延数代,印人众多。齐鲁印派是清初山东以张在辛家族以血缘、声气及师承纽带关系结成的地域性篆刻流派,其代表印人主要有张贞、张在辛、张在戊、张在乙、高凤翰、聂际茂、朱文震等。齐鲁印派的形成,不仅是明末以来篆刻区域不断扩展和流派印发展的必然结果,还是山东文人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将江南文化与乡邦文化相融合的产物。
三、清代篆刻家――高凤翰
高凤翰巧绘丹青,诗书留名,且精于鉴赏,砚、印收藏颇丰,他的篆刻别具风格,享誉乡里,他亦是清代著名的左手篆刻家。他收藏、治印5000多方,藏砚千余方,并挑选出165方精品,自己}写砚名,自己雕刻,并托出砚***,仿照《史记》的体例作表、书、本纪、世家、列传、汇集成《砚史》四大册。他才华出众,刻印常常遣兴走刀,意气风发,所刻印章布局新奇,深得后人喜爱。他右臂病废后,开始左手书画的同时,毅然又用左手操起了刻刀,虽不比右手灵便,但刻出来的印拙厚、辛辣,别有一番韵致。在济南市博物馆收藏的高凤翰书画作品的诸多钤印中足可领略其治印之奇和篆刻之风。《牡丹***》中钤印“石之农”“老阜”“丁巳残人”“凤”“翰”;《素袜凌波***》中钤印“霸上亭长”“古介子国”“苦书生”“丁巳年”“左手”;《高凤翰草书七言诗轴》中钤印“古介亭”“翰印”。
高凤翰治印极富特色,其印文内容一部分来自“西园”“南村”“南阜”等名、号,而另一部分多半与他的生活经历息息相关。丁巳年废右之后,他的左笔书画独步画坛,于是有了“丁巳残人”“左手”诸印。这几方印章是他右手病残以后所治,他敢于用刀,好似在不经意间刀落印成。他不回避自己的残疾,反而屡次将“残”字入印,充分说明了他的坚韧不拔。高凤翰感前人郑元佑尚左,更号“尚左生”。元代郑元佑,字明德,处州遂昌人(今浙江丽水遂昌人),学者称遂昌先生。他是著名诗人,文章书法皆盛名。当时吴中碑碣序文之作多出其手。他儿时伤右臂,能左手作楷书,世称一绝,遂号“尚左生”。高凤翰仕途坎坷,曾屡试不第,19岁中秀才,其后二十年,八试不第,为此自刻“老秀才”闲章以自嘲。高凤翰故居中的竹西亭是西园里最雅致的建筑,取唐代杜牧的“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诗句而得名,西亭是高凤翰最喜爱的建筑,因此有号“西亭”“西亭半人”“西亭寄客”。尤其在他晚年时,多在此会友,进行艺术创作,本文鉴赏的几件作品中其用印多有“古介亭”“霸上亭长”等,应都是缘于他喜爱的竹西亭。
高凤翰的一生尝尽人间苦情,但在艺术之途中奋力拼搏,其不恋污泥也自香的人格魅力,实为后人所叹服。今展读他为后世留下的诸多诗句、画卷、书迹、印文,以及欣赏他所收藏的精品,领略其中所散发的艺术魅力,感受这位山东胶州一代奇才的生路历程,使我们对山东地区的地大物博和人杰地灵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孙忠梁 济南市博物馆